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我們仨讀后感唯美題目》,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我們仨讀后感唯美題目》。
第一篇:《我們仨》讀后感
之前看過楊絳傳,里面有提到《我們仨》這本書,就一直想看。雖然書中所述很多都是生活瑣事,但都是些平凡、真實又美好的事。
從夢中開始,人生快到離別的境地,再通過驛道一家相聚,圓圓的入院,夢中探視等讓人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唯一可以體會的是一家人的真情,以及病痛的無情,離別的無奈。是的,人生總會有離別的那一天,是生離亦或是死別,總歸讓人痛不欲生。最美的是生活中平凡的相處,最幸福的莫過于我在鬧,你在笑。大才子錢鐘書,卻是個大男孩,一個人在家會做各種“壞事”,燈泡破了、門把手壞了、墨水打翻了……而這時的楊絳卻似一名超人,說著“不要緊”,覺得這種生活真的特別美好,后再加上圓圓,幸福的雙倍疊加,那段時間的他們應該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吧。歲月靜好,住著出租屋,但環(huán)境特好;吃著自己煮的飯,美味可口;有數不盡的書可以看,精神充盈;散步“探險”感受著人生的樂趣;一家三口幸福美滿……如果一直這樣,該多好。
國家的淪陷,他們毅然回國,奉獻自我,生離從這時候開始,兩年多不見爸爸,圓圓對他很不放心,卻因爸爸的一句話而變得無限親密。當然,說了什么也只剩好奇了。圓圓和爸爸是朋友,一起鬧、一起玩,一家三口隨意排列組合就是一個小陣營,一家開開心心,好似那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小小的幸福,卻是最真實的樣子。
圓圓的懂事,家庭的和睦以及濃郁的書香氣息,讓人覺得無比的溫馨,《我們仨》中更多的是一種小幸福,用平實的話語,描述簡單的幸福,而后期的“洗澡”“白旗”“下鄉(xiāng)”等也都只是幾筆帶過,更多的突出親友的關懷以及家人在一起的滿足。而我知道那是一段特別讓人身心俱疲,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光,各種莫名的迫害,身心的傷害。光從書上看來就讓人覺得難以忍受,之前在《楊絳傳》中也有具體的一些描述,那是經歷者的傷痛,而《我們仨》中卻寥寥數語,經歷過磨難的人會越發(fā)看重幸福,戰(zhàn)勝磨難的人眼中只有幸福。
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回憶他們之間的美好,好似他們就在身邊。
珍惜歲月靜好,多讀書,體味平凡的美好!
第二篇:《我們仨》讀后感
錢鐘書說:“遇見他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他之后結婚,我沒想過別人?!?/p>
楊絳說:“我上清華,一為讀書,二為鐘書”。
這對神仙眷侶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令人艷羨。近日,我看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之后,終于知道這一家人如此幸福的緣由了
一次錢鐘書臨時被召去開會,他顛沛了一天,最后在船上歇了下來。楊絳實在放心不下便拉著錢瑗(他們的女兒),找到了他在的那只客船。
你猜錢鐘書見到妻女后說了什么?他用半撒嬌半抱怨的語氣說:“我轉了好多好多路,累得眼睛睜不開了,又不敢睡,只愁你們找不到我?!比缓笤谄夼矒崴?,還從被子側邊伸出半只手,動著手指頭,讓楊絳拉著。
我讀到此處,忍不住發(fā)笑:這是外人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學者嗎?分明就是個受了委屈求安慰的老小孩嘛。
也對,在家人面前暫時卸下盔甲,露出柔軟的一面,又何妨?家人不一定能做那把替你沖鋒陷陣的“AK”,但他們定是護你周全的“防彈衣”。
可現在,無論是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喜歡“報喜不報憂”,爭做一個堅硬的外殼,這又何必?我想,那個在外精明得不可一世的人,比起在家傻里傻氣把糖當鹽的你,或許后者才更有家的感覺吧。面對學習的壓力、職場的競爭等,生活最終會磨平我們的棱角。即便有人嘲笑我的稚嫩,抨擊我的三觀,但如若這時我依然保留著一份熾熱且純粹的心,那么一定是來源于我的家人。
在家人面前,我們不需要做那個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獅子”,而是可以卸下防備,做一只偶爾撒嬌,偶爾犯傻的“小貓”。
《我們仨》這本書,不時附有一些楊絳一家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張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一家坐在不同的桌子上,戴著眼鏡,各自伏案工作。這樣一張看似尋常的照片,里頭卻蘊藏著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大道理。
楊絳和錢鐘書在學者方面的成就毋庸置疑,而他們在做父母方面也很成功。
他們雖然心疼女兒熬夜備課,但那是女兒的責任與夢想,他們會尊重女兒的選擇;他們雖然視女兒為掌上明珠,但不會讓女兒成為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的學術研究和愛好;他們雖然已是赫赫有名的學者,但在女兒面前卻從來不擺架子……
這張照片,我從中看到了獨立而優(yōu)秀的三個人格,他們深愛著對方,也正是因此,誰也不會過多的干涉彼此,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工作和追求。這樣的家庭氛圍多輕松。
而反觀現在的某些極品家長,用愛之名,以各種方式綁架孩子。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對待自己的女兒喬英子,小到規(guī)定刷幾套卷子,幾點回家,大到替她選大學……最后差點釀成英子自殺的悲劇。她自己也一度失去了自我,宋倩本來是個那么優(yōu)秀的物理老師,她完全可以活得更精彩啊。
父母和孩子都只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該也不能活在彼此的影子里。
一直有個很熱議的話題,叫做要不要為了愛的人改變。在看了《我們仨》后,我得到了答案。
當你正愛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去想這個問題的,因為你會無意識地為他改變。
當年楊絳和錢鐘書一起赴牛津留學,為了節(jié)省開支,楊絳改變計劃,成了旁聽生;楊絳愛整潔,可她還是會妥協(xié)于隨手丟毛巾的錢鐘書父女倆;錢鐘書先生也是如此,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他會為了坐月子的楊絳學做早飯……
規(guī)則底線的確重要,但在愛的面前其實不需太較真,有時的“動搖”也是一種修養(yǎng)。學會妥協(xié)與改變是收獲愛的必要代價。
“生命是短暫的,因為我們終將老去,可當人們學會相愛的那一刻起,我們因為彼此的存在而有了意義”,這是姜云升歌詞里的一句話,我覺得用它來形容家人再合適不過了。
第三篇:《我們仨》讀后感
今天重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感覺和第一次讀的時候感覺相似又有些地方不太一樣,第一次讀更加感動,現在讀反而太過理性,怎么都讀不出那種動容的感覺,第一次讀更加傾向于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膜拜的心理,第二次看更加傾向于捕捉一些第一次看的時候忽略的細節(jié),也要把忘掉的情節(jié)找回,我發(fā)現其實這次的感覺和第一次讀其實保持了一致,但是又有些新的見解。今天記錄一下重讀的感受。第一次讀的是電子版本,字一個個從眼前溜走,只留下感覺,那種復雜的感覺并不是閱歷多了一些就能有更加敏銳的感悟力,我現在反而覺得單純的時候感悟力更強。這次讀的是紙質書,字還是那些字,可能讓我覺得精彩的地方還是那些地方,但我再也找不回當初讀的那種動容的感覺了,可能后半部分還沒有讀完吧,有一句我記得很清楚:此生我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錢鐘書和楊絳還有女兒在這個世界上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家庭,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好很好,錢鐘書希望有一個女兒,像楊絳那樣,這是他的原話,書里是這樣寫的鐘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于"像我"并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
今天看的是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讀起很心酸也很凄涼、壓抑,更有一種虛實之間的痛苦,為錢鐘書后遭受的打擊心酸,還有錢媛的去世,第一次讀的時候很恍惚,并不太明白其實這是作者運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以虛寫實,她一直說自己在做夢,其實是實情,她受不了失去女兒的打擊和痛苦。
第三部寫的是她和錢鐘書一起去英國讀書,后去巴黎大學讀書,并且生下女兒圓圓的經歷,這的節(jié)奏明快,讀起很幸福,他們在英國和法國過的比較自由快樂,錢鐘書對妻子很好,每天早晨都會給她做早餐,楊絳也給他做飯,在國外做飯?zhí)铒柖亲右彩呛苡袠啡さ囊皇隆?/p>
第三部寫了他們回國后,錢鐘書一直在到處謀事,回國后就顯得比較壓抑和不順利,一方面受戰(zhàn)爭的影響,一方面受鐘書父親的影響,他的工作一直不順利,鐘書太聽父親的話,在西南聯(lián)大還沒做夠一年就去藍田謀職了,楊絳勸他別去藍田,應該等著回清華,但是受不住父親給的壓力,他還是去了藍田。
楊絳和錢鐘書一直是很多人心中完美的伴侶,其實他們之間更多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扶持,過的生活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做飯,不會用爐子,在生活的磨礪中學會了做飯,而且做飯成了他們的一種樂趣,所以我想神仙眷侶的生活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我更加喜歡楊絳對錢鐘書的照顧和在乎,他們之間更像是朋友,他們在牛津時,楊絳一直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因為只有特別關心一個人才愿意為對方做飯(講真寫到這里我都覺得寫不下去了)。
但是楊絳的角色又不是簡單的做飯,她在關鍵時候還能幫錢鐘書規(guī)劃自己的道路,她不愿意讓他離開清華的教職,但是鐘書愿意去,她就不吭聲了,因為他們約定尊重對方的決定,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對方,做到這點更難。
我覺得那些羨慕他們兩人生活的人可以讀一下《我們仨》你會發(fā)現,生活在平凡處才動人,兩個人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能夠容忍對方的笨拙更難。
第四篇:我們仨讀后感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边@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思念是什么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風,拂過心間,溫柔的,涼涼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澀,卻甘之如飴。思念是一折紙船,帶著你我的期寄,飄向遠方。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步踏入此書,似入迷霧幻境,仿佛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觀花,愈想看個真切,卻愈加朦朧,兜兜轉轉,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一切開始步入正軌……
隨楊絳女士沿著時光走到了她和錢先生初遇時,那時,他們風華正茂,一見傾心。就這樣,倆人攜手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后來,又喜得一女,錢瑗,開始了三人的生活。錢先生童心未泯,經常逗錢瑗,樂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這一生不可能永遠安逸,楊絳女士一家也是如此,他們經歷了坎坷波折,但他們還是相扶相持的走過來了。后來的后來,錢瑗和錢先生都先她而去,獨留楊女士一人靜靜地思念他們仨的共同時光。
每次讀起此書,心中總有一股暖流劃過,這書,就像那綠茶,平平淡淡,溫溫潤潤,卻又給人強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溫馨??!所謂大師手筆,就是給人以靈魂的感召吧。
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無論喜悅的,還是帶有淡淡哀愁的,都將成為我們今后最珍貴的回憶。畢竟,最美的長情是陪伴。
愿楊絳女士帶著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第五篇:我們仨讀后感
說來令人汗顏,我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還是在2016年5月25日,微信公眾號里一篇名為“世間最好的愛情就是我叫楊絳你叫錢鐘書”的文章里。很遺憾,那一天,卻是先生去世的日子。鐘書先生的《圍城》我是看過的,卻不知道鐘書先生的夫人楊絳亦是一位女先生。依照《辭海》“先生”意為“年紀長,有學問的人”,而近代和當代則將德高望重,有突出貢獻的女士尊稱為女先生。楊絳就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女先生之一。
從此,便對先生肅然起敬,于是,便知道了有一本先生的書,叫《我們仨》,書早在2003年先生92歲高齡時就出版了,而我卻是在十五年后才有幸讀到的。書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來的。在整理辦公室的儲物間時掉出來一本書,我撿起來一看竟是先生的《我們仨》,還是九成新,似乎還散發(fā)著淡淡的墨香,于是,便如獲至寶般私藏了起來,閑暇之余便捧在手里看。
如果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東坡先生對愛妻的一種久而彌篤的思念,那么《我們仨》就是先生在所有思念都浸透后,生活的全部意義都濃縮成了一個點,再無其他,然后生命到了盡頭。
明明書中有很多生動的小場景,很歡快的小片段,我讀來卻是透骨的悲涼。一種與親人失散后,再也尋不見的無可奈何,一種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涼。
書中的第一、第二部先生都是在寫自己的一個萬里長夢。一場醒不了的夢。夢境歷歷如真,在夢里他們仨失散了。在先生樸實而細膩的文字里無一不流露出她對她的鐘書和阿圓的不舍,那種朦朧的,彷徨的,無奈的告別讓我不禁淚流滿面。真希望這個冗長而又揪心的夢真的就只是先生的一場夢,夢醒后依舊是相聚相守在一起的他們仨。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p>
于是,我在先生看似輕松樂觀的敘述下,一路看來??吹搅嗽瓉聿鸥甙硕返拇笞骷溢姇壬灿小氨渴肿灸_”的一面,比如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板,磕掉大半個門牙,他會在先生生產住院時,每天灰不溜秋地跑到醫(yī)院去說“今天我又做了壞事了”問什么事,無非是墨水染了桌布啦,臺燈砸了,門球弄壞啦……
他也會在55歲的時候,第一次學會劃火柴,只是為妻子做早飯。在一家三口動遷多次,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艱難歲月里,先生更是從容應對,讓艱辛的生活處處充滿了溫情與單純的快樂。鐘書先生稱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兩位先生更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想想就令人動容。從他們的生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愛情不僅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還應該有“心如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與堅守。
先生眼里,人在一起,有書可讀,有朋友相幫,那便極好。在佩服先生的豁達與從容之余,不禁在想,先生的風骨、風度究竟是從何而來呢?細細讀書之后才發(fā)現,他們仨都是極愛讀書的,從清華到牛津到巴黎,再到后來對阿圓的教育與成長,他們除了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讀書,并將讀書看做是一種享受。在書后面的附錄里,錢媛為父親畫的像,多半也是鐘書先生捧著書本的形象,畫的尤為傳神。并且,在最后的日子里,先生深居簡出隱于北京,仍然與書為伴,筆耕不輟,成為中國作家榜上年齡最大的一位。
三毛曾經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有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我想,一定是先生讀過的書都融進了她的骨血,才讓她不爭不慌,豁達從容的在歲月中優(yōu)雅的老去。
我是個不善言談之人,喜歡與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為此愛人總埋怨我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心里總有幾分忐忑,直到看到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人同樣也遭人非議”并且常常以此自解,心中便坦然不少。
在工作忙綠之余,尤其在心神不寧或彷徨無措的時候,我亦喜歡看書,周刊、月報、小說、散文、唐詩宋詞統(tǒng)統(tǒng)喜歡,但往往去書店捧著書本看的時候少,用手機讀書的時候多,因為方便。
張愛玲的文字涼薄,總有一針見血,洞悉人心的力量;安意如的文字細膩,清新,總能用現代人的觀念詮釋古典;白落梅的文字唯美,安靜無爭,有安靜人心的力量;三毛的文字一如本人,深情、瀟灑不羈……
唐詩宋詞自不必說,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穿越千年時光隧道,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含蓄之美;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之美;有“自在飛花輕似夢,無端思雨細如愁”的纖柔之美;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哀婉之美;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之美,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悲壯之美;亦有“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然灑脫之美,這些美麗都是永恒的,就像那一輪照了千年的明月一樣,穿越時空,亙古不變,在千年后的今天依舊生動,讀來朗朗上口。
我們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每天為了生活奔波勞累,讀書已經成了一種奢侈,然而,別只顧著低頭趕路,偶爾要讓腳步慢下來,要知道那些看似無用卻美好的事物,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內在氣質的外化,是你面對生活的底氣和勇氣。
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第六篇:《我們仨》讀后感
楊絳先生的一本回憶錄,初讀第一部分,沒有讀懂,一直到結尾,才明白寫的是什么意思。如此年紀的人,其心路歷程一般外人無從得知,頂多也就是口述,別人記錄,難得楊絳先生如此高齡還能有這般筆法。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閨女,無能為力,卻又想寸步不離,幾十載風雨相伴,卻落得孤家寡人,僅撰一文,以慰思念。
時局動蕩,思想更迭,在亂世中只想專心讀書做學問,卻被外界所左右,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只求平安。著書立說,翻譯外文,無愧于心。才華橫溢,世事弄人,身處桎梏,“文思”被“限量”。
在外是名人,是學者,是教授,在家只是家人,風雨攜手,同喜悅共患難,身隔兩世,心系一身。聚散無常,唯此般情誼,長存人世之間,任后人憑吊,卻又在不知某處,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