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愛的教育三年級讀后感(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愛的教育三年級讀后感(大全)》。
第一篇:《愛的教育》讀后感
暑假里,我認真地閱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真是本好書,我一次次地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動。
這本書采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安利柯一年之內(nèi)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的人物所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些都是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書中的`故事很多,但我最喜歡、最感動得是《六千英里尋母》這篇故事,意大利男孩瑪爾可的母親為了還債,漂泊到了遠在美洲阿根廷的一家商店做女傭。自從上次瑪爾可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聯(lián)絡。家里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海底。收不到媽媽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瑪爾可想媽媽想的快瘋了。他說服了父親,獨自一人歷經(jīng)千難萬險來到阿根廷,可是店主死了,母親也不知流落到何方?,敔柨蓻]有放棄,通過不懈的努力和人們的幫助,他終于找到了媽媽,他的出現(xiàn)也使母親從垂死邊緣找回了生命價值,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是什么動力讓瑪爾可找到了母親?又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一路走下去?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子情和瑪爾可堅強的毅力!瑪爾可是堅強的,他為了自己的一個目標,為了家人,也為了自己,明知道前途艱險,自己的尋母之路并不可能一帆風順,但出于對家人的責任感,對家人的愛。于是,他便經(jīng)歷著旅途的種種磨難……皇天不負有心人,它不僅找到了母親,而且給了母親以生的動力!
讀完這本書以后想想自己,真是比不上這些人物,現(xiàn)在的我還時時依賴著爸爸媽媽,什么事都叫爸爸媽媽幫我;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去認真、堅決地克服,真是太不應該了。所以,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擁有一顆博大的愛心,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于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
我相信,大家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溫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快樂。只有愛才使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美麗。
第二篇:三年級愛的教育讀后感
愛的教育這本書主要是寫有一個人的媽媽死了,有一天他看見他的同學的媽媽來接他,就想起了他的媽媽。
媽媽臨死之前給他說了一段話,讓他學會了感恩,后來這一個人就成為了作文家。
第三篇:《愛的教育》三年級讀后感
這幾天,我看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這本書里故事非常感人,篇篇催人淚下。最讓我感動是《辭別》。這是作者在小學升級后和同學、老師辭別時憂傷感受。作者在校園里有過挫折,有過歡樂,也有過苦惱;作者回想起和同學老師相處一年,非常傷感;他真誠地祝福她同學和老師。
還有《雪球事件》和《訪問傷員》,我也非常喜歡。說是作者朋友卡羅菲和別人打雪仗時,一個雪球砸傷了一位老人眼睛,老人趴在地上非常痛苦地呻吟、叫喊??_菲有害怕,不敢成認。但最后在卡隆勸說下,卡羅菲還是撲到老人懷里,用斷斷續(xù)續(xù)話語給老人賠禮抱歉,還把最珍貴郵冊送給了老人。讀了這兩篇文章后,我已經(jīng)喜歡上卡羅菲那老實勇敢、心地善良、大方好性格。我更欣賞卡隆不僅自己光明磊落,而且?guī)椭瑢W勇敢成認錯誤,做同學堅強后盾。還有這位受傷老人,雖然自己眼睛受到傷害,但在卡羅菲成認了錯誤后,非但沒有責備他,而且還撫慰他。
讀完了這本《愛的.教育》,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人間真正愛和人間真正友情、真情。
第四篇:愛的教育三年級讀后感
幾天前,我閱讀了一本名叫《愛的教育》的書,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是通過一名小學生記日記訴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名小學生的所見所聞,反映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基本狀況。以愛心加感情聯(lián)合打動了我的心。并且,這本書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沒有宗教式宣傳,沒有任何豪言壯語以及宣傳語。它是一個19世紀的偉大再生,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是多么需要互相關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幫助。
書《愛的教育》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安利柯的6年級的孩子的日記,日記中包括了爸爸媽媽寫給他的信,當天發(fā)生的事情以及當天干的事情等等,這樣就把一個孩子的日記改變成一本書。如果一本書是這樣寫出來的.話,那我們?yōu)槭裁床幻刻煊浫沼洠旬斕斓乃娝動涗浵聛?,長大出一本類似于《愛的教育》那樣的書呢?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經(jīng)典名言,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是的,文學是比鳥兒飛的還遠的夢想,比花開的還美的感情,比星光還閃爍的智慧……所以,我倡議:讀書長知,思考長智,虛心長識,應用長技!
第五篇:《愛的教育》讀后感
人們一提起親情,總會想到親人團圓的場面,家人過節(jié)的溫馨等??捎幸环N親情,是一條無形的線,承載著痛苦與心酸……這種親情在《萬里尋母記》中生動體現(xiàn)了。
這篇文章出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主要寫了意大利熱那亞的一戶人家,家中有個名叫馬爾可的男孩。一次,男孩的母親外出時,寫信說“身體不適”,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馬爾可不顧他人的勸阻,踏上了如大海撈針似的萬里尋母路。路途中,他歷盡艱難,終于在一家醫(yī)院找到病重的母親。母親經(jīng)過治療,很快康復了。
當我讀到“馬爾可剩下的錢只夠吃一個面包了,去哪兒掙路費呢?就地打工嗎?可是誰要他呢?他的心快碎了”時,我思緒萬千。一面為馬爾可著急,一面有從心中燃起對“親情”的敬畏: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著一個饑寒交迫的孩子堅持走下萬里尋母路?答案平凡而偉大:是親情在母子間搭起無形的橋梁,馬爾可在上面,獲得了堅定的信念!因為,一個信念勝過百萬錢財!我接著往下讀,我讀到了母子重逢的場景:“馬爾可飛奔過去,母親伸出一雙枯瘦的手,緊緊地把馬爾可抱住,又哭又笑。”此時,我眼含熱淚也會心地笑了,勝利屬于母子二人!兒子歷盡艱辛,萬里尋母,而身患重病的母親,在親情之線的另一頭,頑強地與病魔斗爭。這使我想起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的一句:“我在這頭,你在那頭”。用這句話來形容親情再合適不過了!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我們身邊的感人故事:一個四歲的孩子,與她的母親相依為命??墒怯幸淮?,母親患了重病,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孩子用她稚嫩的小肩膀,毅然扛起一個家。除了上學,還要洗衣、做飯,總之,她成了家中的頂梁柱。這難道不是親情的力量嗎?
親情,是一支畫筆,勾出愛的線條;親情,是一縷陽光,播撒愛的火種;親情,是一碗熱粥一杯茶水,簡單樸實,貴在真心。親情,是“父母愛你,你愛父母”的美德,是舉手之勞,是愛的傳遞……親情還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