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明顯陵導游詞2000字(優(yōu)秀范文六篇)

        發(fā)布時間:2024-10-11 01:00:25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導游詞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明顯陵導游詞2000字(優(yōu)秀范文六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明顯陵導游詞2000字(優(yōu)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明顯陵導游詞

        我是您們的導游員(講解員)xxx,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并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qū)游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與皇后蔣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早在1988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底,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被錄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世界遺產(chǎn)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處,中國僅30處,屬文化遺產(chǎn)的僅21處,湖北僅2處,即武當山和顯陵,全國32個省市大部分一處都沒有。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里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說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后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

        盡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兒子,后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guī)模超過中國歷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余年,動用了國庫40余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guī)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周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lián)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四年后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xiàn)了封建禮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并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回環(huán)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nèi)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tǒng)一布局。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筑藝術與環(huán)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杰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筑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chǎn)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lián)合國有關世界遺產(chǎn)的相關標準,連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嘆,說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游覽完顯陵后會有什么感想!會有什么的評價!好,各位,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guī)Щ氐矫鞒?/p>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qū)被視為神圣的禁區(qū),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志性建筑。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筑,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qū)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后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占地面積183.13公頃,相當于300個足球場那么大,整個顯陵由內(nèi)外兩道城墻環(huán)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墻叫外羅城,墻高 6.5米,厚1.9米。周長3600多米,紅墻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后,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云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里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圣吉祥。同時蜿蜒的城墻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huán)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chuàng)!其后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fā)現(xiàn)依中國古建筑之規(guī)制,所有主要建筑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么?請大家?guī)д哌@個疑問隨我繼續(xù)游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qū)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發(fā)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qū)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墻而出,使外羅城有90米的缺口,說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jù)說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筑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于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云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qū),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后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云南,少―貴州的說法。至今鐘祥人仍將獨缺什么說成缺―云南少―貴州。

        第二篇:湖北明顯陵導游詞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nèi)明塘”,為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nèi)明塘的建置為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干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xiàn)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年均未變化。據(jù)專家考證,其塘底為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wěn)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tǒng)與陵區(qū)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個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nèi)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為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nèi)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jù)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nèi)明塘,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為內(nèi)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nèi)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墻,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筑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后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為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為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jù)說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為雙龍圖案,有藏龍臥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云龍丹陛。據(jù)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qū)中有鳳在上的云龍丹陛外,其余均為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為龍鳳并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為什么呢?因為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14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云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上У氖?,整個大殿毀于明末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軍火,現(xiàn)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jù)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jù)說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nèi)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1.06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梁柱及殿內(nèi)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么的富麗堂皇啊!

        第三篇:明孝陵導游詞

        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于此。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diào)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guī)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wèi)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有45 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nèi)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yǎng)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qū)以獗?,現(xiàn)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衛(wèi)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nèi)有立于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jīng)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

        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 種,每種兩對,姿態(tài)是一對伏,一對立。后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云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jīng)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系清宣統(tǒng)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后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guī)模是很大的?,F(xiàn)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nèi)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 余米、寬數(shù)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臺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筑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zhì)結構已毀,現(xiàn)僅存四面磚墻,南面有拱門3 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游人發(fā)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 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第四篇:明顯陵導游詞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筑,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志性建筑,是專為供奉“圣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后溢號為“獻”,其忘墳即稱為“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后,為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為“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币馑际撬赣H德配天地,圣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并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為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于明末毀于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xiàn)在的明樓是1990年修復的。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里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這個小院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著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著地宮的入口。院內(nèi)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歷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后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著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里的地點,完工后,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qū)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說,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為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nèi)有兩座墓冢。那么為什么其他陵墓無此現(xiàn)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后身份變化說起:明正德14年也就是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個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guī)制建造,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后的墳墓。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為“獻皇帝”,并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17年( 1539年) 12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為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于次年2月南巡承天府(即鐘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后,他認為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鐘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jīng)進水,且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jīng)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前后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xiàn)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后寶城為正圓形,直徑110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xiàn)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臺,它將前后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幣_在神話傳說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后寶城以瑤臺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19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tǒng)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見天日的。于是,新地宮建成后,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并筑成瑤臺。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臺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梢哉f,瑤臺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500年了,期間經(jīng)歷數(shù)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鐘祥),拆毀朱家的家廟,并欲挖掘顯陵地宮。據(jù)說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毀陵內(nèi)所有木制結構的建筑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啟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筑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huán)形的寶城城墻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個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tǒng)。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huán)道干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里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于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借此物之威力保衛(wèi)亡靈。

        各位貴賓,請隨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樓。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5米,寬1.2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為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說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于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nèi)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nèi)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征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qū)的大環(huán)境:依據(jù)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qū)域內(nèi)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tǒng)一布局和安排,以陵區(qū)后部的松林山為祖山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tǒng)一布局和安排建筑,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為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顯陵不愧為古代建筑與環(huán)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杰作!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xiàn),凝聚著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jīng)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和建筑典范。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后,是否也會像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專家讓?路易先生那樣發(fā)出同樣的贊嘆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nèi)無法全部了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為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游覽,我也將為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游覽,我也將為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說。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第五篇:明孝陵導游詞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南京來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員小明,我們今天即將要參觀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的合葬墓。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說是馬皇后死后謚號為“孝慈”,另一說是因為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稱“孝陵”,到清代改稱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區(qū)別。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的家庭之中。 17歲出家皇覺寺。元末時期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在戰(zhàn)爭中嶄露頭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年號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開始籌建,1381年開始動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個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園依山就勢,神道蜿蜒曲折,陵寢恪守中國建筑之傳統(tǒng),卻又賦予了其變化和創(chuàng)新,它開創(chuàng)了明清兩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是,它的陵宮布局呈現(xiàn)出一種新穎的“前圓后方”和“前朝后寢”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而變化。明孝陵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國AAAAA級風景區(qū),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大金門又稱大紅門,當年的大金門單檐歇山頂,頂覆黃色琉璃瓦,朱門紅墻,門開五座,氣象森嚴。精美的屋頂與大門毀于清代太平天國時期的戰(zhàn)火,現(xiàn)在只剩下三券拱門。在門的兩側原有周長22.5千米的紅墻將孝陵圍起,雖然紅墻已毀,但門座兩側的墻基依然清晰可見。

        走過大金門,穿過過木質(zhì)的棧道,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臺之上,基座為石須彌座,南向設有團龍丹陛石,在亭內(nèi)立有一塊“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經(jīng)過了數(shù)百年的風雨滄桑,亭頂部已毀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長約27米的墻壁和四個拱形的門券,猶如一個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稱它為“四方城”,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亭頂是在2012年重新修復的。

        說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請容我為您詳細介紹?!按竺餍⒘晟窆κサ卤?通告8.78米為南京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這也是明孝陵工程結束的標志(是明孝陵的句號工程)。大家請看,在碑額上刻有雙龍戲珠的圖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個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龜,名為P(bi xi),是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好負重,為碑座中的最高等級,碑身高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寫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個字,共分為七個部分,是對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評價。

        碑文的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一、敘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稱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為民請命,發(fā)跡定遠,征戰(zhàn)南北;三、平定天下,登基稱帝、冊中宮、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廢中書省、設六部,親掌兵權;五、重人才、建國學、尊孔子;六、生活簡樸衣食如平民,囑死后勿用金玉陪葬,與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號及144句四言頌詞一篇,碑文是對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評價。

        其實朱棣在大書特書朱元璋功績的背后其實是在樹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繼承皇位的正統(tǒng),(當年朱元璋去世后傳位長孫朱允桑捎謚煸墑敵邢鞣惱擼鵒松碓詒本┑難嗤踔扉Φ牟宦蜃擰扒寰唷鋇鈉旌歐⒍司改閻郟鈧斬岬昧送蹺唬腔鄙狹嘶實?。谓复民心;惜重工打詿鄙w贅韞λ痰)。他還曾命人在南京陽山開鑿了一塊高達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為頌揚朱元璋的功德而鑿的,堪稱絕世碑材。后因工程過于浩大才忍痛放棄?,F(xiàn)在在陽山上,仍雕刻有龍頭、龍爪、龍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塊石材除碑額四周均脫離山體外,其余兩塊均有一端與山體相連。

        各位游客,我們走過了御河橋,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總共分為兩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現(xiàn)在我們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兩側自東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種十二對二十四只石獸,每種四只,兩立兩蹲。

        第一種是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獸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嚴;第二種是獬豸,獬豸是傳說中的法獸(護法神獸),獨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種是駱駝,駱駝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遼闊,國家西域安寧;第四種是大象,大象則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國泰民安,民心順服;第五種是麒麟,麒麟是中國神話傳說的一種祥瑞之獸,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這種動物是馬,象征對帝王的忠誠。

        在神道兩側安置這些石獸,主要是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嚴與大明的國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鎮(zhèn)妖辟邪,走到這里,神道峰回路轉(zhuǎn),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見,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對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稱華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稱陵表,在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從這里開始,神道開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兩對武將,身穿盔甲,手執(zhí)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兩對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莊嚴肅穆。他們分別是一對壯(老)年和一對青年,預示著大明江山后繼有人。

        在神道的盡頭,立有一座六柱三門的欞星門,又稱龍鳳門,原門毀于清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我們根據(jù)史料在2007年復修。同時這也是謁陵時通行的一道禮儀之門。孝陵神道沒有依據(jù)傳統(tǒng)而是依照山勢自然彎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這是朱元璋突破傳統(tǒng)的一個創(chuàng)新。

        各位游客,在我們的右手邊就是梅花山了(在神道的東側是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孫陵崗,是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朱元璋在建孝陵時僅將孫陵的地面設施移走,因此明孝陵的神道是繞梅花山呈弓背形的,這種依山勢回旋的布局是為了保護風水(前有罩后有靠,遠朝近案)。在中華民國時期這里開始廣植各種梅花,故稱為梅花山。今天的梅花山在每年的3~4月份都會舉辦南京國際梅花節(jié),吸引無數(shù)游客前來賞梅。(在石象路東側,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圍繞梅花山轉(zhuǎn)了一個彎。原來這座山是東吳時孫權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時曾有人建議將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留下給我看大門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彎曲,正好成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南京著名的賞梅基地了。據(jù)說當時在設計神道時是根據(jù)北斗七星的形狀來設計的。)‘

        穿過欞星門從金水橋(五龍橋)開始,明孝陵景區(qū)正式進入了陵宮部分,轉(zhuǎn)入中軸對稱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現(xiàn)在在我們腳下的這座橋就是金水橋,金水橋又名御河橋,原有五座,正對著陵門的五個門洞,后毀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清代僅修復了3座。在每座橋的兩側都裝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裝飾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隨我走過金水橋,現(xiàn)在在我們眼前出現(xiàn)的這座建筑為陵宮正門――文武方門。門開五座,三大倆小,黃瓦、朱門、紅墻相互映襯,盡顯皇家的氣派,這座大門在清末被毀,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門是在1988年根據(jù)史料復建的,在門前墻外的東側,有一塊“特別告示碑”,這塊“特別告示碑”立于宣統(tǒng)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國文字所書寫,其內(nèi)容是重申要保護孝陵。

        走過文武方門,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碑殿。這里原來是享殿前的中門,在清朝中期改為碑殿,碑殿內(nèi)部陳列有五塊碑刻,在正中的一塊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謁明孝陵時親手所書的,意思是贊揚朱元璋治國功績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滿清的皇帝康熙,為什么對朱元璋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為在清初(當時)滿漢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籠絡人心,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政權。(贊譽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功績?nèi)绱苏咽咎煜?,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zhí)政之初,漢人不服滿人統(tǒng)治??滴跎钪?,光靠滿人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親謁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謁陵時題“治隆唐宋”,借此籠絡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兩側還分別有兩塊石碑,這是乾隆黃帝謁陵時所提的兩塊詩碑,在后面還有兩塊謁陵記事碑,分別記敘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時謁太祖陵的紀事,在東側的石碑是由當時的兩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內(nèi)容主要記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謁明孝陵的經(jīng)過;在西側的石碑為康熙第三次南巡謁陵記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記錄。

        各位游客,走過碑亭,現(xiàn)在在我們眼前出現(xiàn)的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舊址是祭祀和拜謁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的殿堂,后殿毀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現(xiàn)在在我們眼前出現(xiàn)的這座建筑為清代同治年間重建的。大家請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層漢白玉石須彌座的臺基,這是明初的原物。臺基通高3米,3層石欄桿,在四角上裝飾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設丹陛石,上陛是“二龍戲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在臺基之上,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們從臺基上遺留的56個巨大的石柱礎可以遙想當年享殿的規(guī)模。每一個石柱礎直徑約為0.91米,每個柱礎上都立有金絲楠木大殿。當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這些柱礎上的金絲楠木支撐起來的,由柱礎的數(shù)量和分布可以推想當年的享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斗拱挑檐,重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地鋪“金磚”,規(guī)模宏大,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長陵的享殿的.規(guī)模還要大?,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清代同治年間重建的三開間小殿,單檐歇山頂,規(guī)模已大不如從前。當年孝陵殿前的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東配殿與西配殿,均毀于清代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兩座配殿的基礎保存完好。

        經(jīng)過內(nèi)紅門,走過升仙橋,各位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眼前出現(xiàn)的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條石與巨大的磚石砌成,底部為石刻須彌座,方城東西兩側各有八字墻一堵,墻面四角飾有磚雕花紋,這些磚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內(nèi)容有石榴、萬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孫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滿。經(jīng)歷600多年,花紋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貴。

        下面請各位隨我穿過方城正中的54級甬道,迎面我們看見的是十三層條石壘筑的寶城,上面有民國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詢問。東西兩側均有坡道,拾(she)級而上,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方城之上,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這座明樓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寶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毀于清代太平天國年間的戰(zhàn)火,僅存四壁,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明樓是在2009年修復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國的十九處帝王陵墓的圖片資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寶頂,它是一個直徑大約為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頂上樹木參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馬氏埋葬的玄宮(幽宮)。寶城就是圍繞寶頂周長約為1100米的磚城。朱元璋所開創(chuàng)的前朝后寢、寶城寶頂?shù)男沃崎_創(chuàng)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兩代的寶城寶頂?shù)膮^(qū)別主要是表現(xiàn)在明代的寶頂大致為圓形,清代帝陵的寶頂則改為橢圓形了。(可以在這一部分講一講:秦漢―方上;唐―以山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樓、寶成寶頂)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專門設置了保衛(wèi)孝陵的軍事機構――“孝陵衛(wèi)”,共5600余人,守衛(wèi)戒備森嚴?,F(xiàn)在在原遺址上開辟了遺址公園,在公園內(nèi)有下馬坊、漢白玉九龍壁、碑刻等實物,再現(xiàn)了孝陵衛(wèi)當年的場景。在孝陵的東側為太子朱標的陵墓。在周邊還有許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達墓、開平王常遇春墓、岐陽王李文忠墓等,他們都拱衛(wèi)在明孝陵的陵墓兩旁,象征著永遠追隨著朱元璋。明朝在近300年的期間,有許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顯陵等,這些明代的陵墓給我們今天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讓人們在游覽之余也會增加許多對歷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時間關系,明孝陵的參觀就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歡我的講解,謝謝,再見!

        參觀線路:

        概況、下馬坊、明孝陵博物館、大金門、碑樓(四方城)、石象路、望柱、翁仲路、欞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御廚與具服殿遺址、碑殿、神帛爐、東西配殿遺址、享殿、內(nèi)紅門、大石橋、方城、方城影壁(八字墻)、明樓、寶城寶頂、神功圣德碑

        神烈山碑、禁約碑、陽山碑材、梅花山、明孝陵功臣墓

        大金門―碑樓(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欞星門―文武方門―碑殿―享殿―內(nèi)紅門―方城―明樓―寶城寶頂

        約90分鐘

        第六篇:湖北明顯陵導游詞

        我是您們的導游員(講解員) ,下面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并做講解,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領略這個全人類共同財富的神韻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在進入陵區(qū)游覽前,我先就明顯陵向大家做一個大致的介紹:

        我剛才講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一定是想罵我了,明朝那里有過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說了,你知道的沒錯,我講得也沒錯,不僅明朝沒有,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因為中國歷史上在編的皇帝的確沒有這個人,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死后被追認皇帝的人,這也是顯陵的奇特之處。盡管朱佑元生前沒有當過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兒子,后來當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僅追認為皇帝,而且還為他建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陵。為了讓顯陵的規(guī)模超過中國歷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 40 余年,動用了國庫 40 余年的庫銀,幾萬名勞力建設了 40 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規(guī)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設周期最長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顯陵,是中國最早被聯(lián)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顯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四年后作為明清皇陵的擴充項目列入的,這主要是因為顯陵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體現(xiàn)了封建禮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并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絕無僅有!中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羅城、九曲回環(huán)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nèi)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絕對沒有的。其次,顯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國風水理論“陵墓多與山水相稱”的原則,將山水作為陵墓的有機組成部分,統(tǒng)一布局。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構成了一項建筑藝術與環(huán)境美學相結合的天才杰作。更重要的是,顯陵的修筑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之爭”的產(chǎn)物。

        顯陵有這樣多的奇特之處都符合聯(lián)合國有關世界遺產(chǎn)的相關標準,連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專家讓路易先生都感到驚嘆,說顯陵真是一個“神奇的明顯陵”。我不知道,大家游覽完顯陵后會有什么感想!會有什么的評價!好,各位,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請保持肅靜,由我把大家?guī)Щ氐矫鞒?/p>

        首先我們看到的這塊石碑叫“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八個大字,為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手寫,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陵區(qū)被視為神圣的禁區(qū),不僅老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必須在此下馬,這塊碑在當時具有法律作用,違者將受到嚴懲,同時,它是顯陵重要的標志性建筑。

        各位貴賓,我們面前的這座單檐山式建筑,叫新紅門,穿過這座門我們就正式進入陵區(qū)了。顯陵工程浩大,前后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占地面積 183.13 公頃,相當于 300 個足球場那么大,整個顯陵由內(nèi)外兩道城墻環(huán)護,大家看,連接這新紅門的城墻叫外羅城,墻高 6.5 米,厚 1.9 米。周長 3600 多米,紅墻黃瓦,蜿蜒于山巒起伏中,雄偉壯觀,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大的外羅城當時在建陵的之后,各地官員從全國各地,各州、府、縣上至東北。下至云貴,從一磚、一瓦、一石都向這里進獻。每一塊磚、一塊瓦都有完整標明拉來自何處,可見工程之浩大。從空中俯瞰,外羅城為“金瓶”形狀,“金瓶”在風水術在中認為不僅能饒氣護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圣吉祥。同時蜿蜒的城墻順山勢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與自然環(huán)境更加和諧。顯陵外羅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創(chuàng)!其后的明清陵寢均沿襲了這一做法。

        穿過新紅門大家會發(fā)現(xiàn)依中國古建筑之規(guī)制,所有主要建筑均在中軸線為中心在兩邊展開,而新紅門卻偏離了中軸線,這是為什么?請大家?guī)д哌@個疑問隨我繼續(xù)游覽。

        在我們的左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水塘叫外明塘,因處風水術中外明堂的位置(這個堂是廳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區(qū)開闊的空地,要寬闊忌狹窄,宜山長發(fā)展之計。外明塘上接陵區(qū)九曲河出水,下通滄浪湖入水,它破墻而出,使外羅城有 90 米的缺口,說起這個缺口還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據(jù)說當年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寢,耗資巨大,然國庫銀兩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項,當朝的奸相嚴嵩便出計讓各地知府出資筑陵,此計一出,全國各地迫于皇威相繼籌措不等銀兩,唯云南和貴州兩府因地處邊遠窮困地區(qū),未能及時籌措到足夠的款項,導致延誤大工,后被嘉靖皇帝貶官嚴辦,當時的設計師就決定在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與兩邊的外羅城相連。而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云南,少—貴州的說法。至今鐘祥人仍將獨缺什么說成缺—云南少—貴州。

        網(wǎng)址:http://puma08.com/yyws/dyc/2496380.html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