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感動中國2020四川森林消防員人物事跡個人感想》,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感動中國2020四川森林消防員人物事跡個人感想》。
第一篇:緬懷四川涼山消防英烈感觸_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
今年6月17日,46歲的航天員湯洪波,和他的戰(zhàn)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火箭的托舉下飛向太空。
3個月的太空之旅,他們完成了諸多任務,也領略到太空的深邃和奇妙。
湯洪波于1999年畢業(yè)于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曾經(jīng)是一名戰(zhàn)斗機飛行員,安全飛行1000多小時。20__年,他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航天員,來到了航天員大隊,經(jīng)過11年的刻苦學習與執(zhí)著堅守,他終于圓了自己的航天夢。
在軌期間,湯洪波和他的戰(zhàn)友用了大約一周的時間,建立起了空間站載人環(huán)境,完成了大量的航天醫(yī)學、空間科學實(試)驗,并且兩次空間出艙完成了艙外設備安裝任務,在軌飛行的3個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記者會上,湯洪波表示,“航天員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身體失重,心靈永不失重’。我深深地知道,是黨培養(yǎng)了我,是人民軍隊培養(yǎng)了我,讓我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子成長為一名飛行員、一名航天員,是祖國的強大為航天事業(yè)作出了有力支撐。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作出更多成績?!?/p>
另據(jù)其他航天代表介紹,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進入第三階段,同時,中國航天人還要瞄準更遠的目標,就是深空探測。中國航天員要不要上月球,現(xiàn)階段正在開展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深化論證工作,相信到時候一定會有所作為。
第二篇: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跡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著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嘆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xiāng)―――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yè)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chuàng)造奇跡。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yè)并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于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并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里面似乎沒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種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斗,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xiāng)人在朋友圈里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xiāng)――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xiāng)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著中山各行各業(yè)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chuàng)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著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zhàn)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么,“主動適應和引領經(jīng)濟新常態(tài),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chuàng)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時敢于改變,敢于嘗試,敢于創(chuàng)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fā)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個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xiàn)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峰,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悅.
第三篇:緬懷四川涼山消防英烈感觸_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
最近,若問什么最火?非神舟十二號升天莫屬。
同時,三位飛天的宇航員也成了全民偶像,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什么才是民族英雄。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注定是要載入史冊的名字,也是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
這次飛天,相關部門采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時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而三位航天員中,年齡最大的當屬57歲的聶海勝,已經(jīng)是三探蒼穹,擁有極其豐富的飛天經(jīng)驗。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聶海勝的成長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聶海勝的童年
聶海勝出生于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著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里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著吃飯,所以聶海勝經(jīng)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jīng)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著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zhàn)利品”當然不敢?guī)Щ丶?。于是,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shù)拿牢读恕?/p>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于在初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shù)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說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二、學霸聶海勝
1980年,聶海勝的父親不幸離世,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身上。
年紀輕輕的聶海勝非常懂事,幫母親攬下了許多農活,像放牛、割麥子等等。
也因此,聶海勝耽誤了不少學業(yè)。這么一個好苗子,每天在地里忙農活,可急壞了老師們。
老師們商量后,決定免除他的學雜費,減輕他家里的負擔,聶海勝這才能安心讀書。
中考時,聶海勝考上了棗陽一中,整個地區(qū)最好的高中。
進了這所頂尖高中,聶海勝終于感受到了壓力,曾經(jīng)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他,現(xiàn)在只能排在中游。
為此,聶海勝學習更加認真。下晚自習后,別的同學都回了寢室,只有他在教室里點著煤油燈,繼續(xù)讀書。
老師知道后,勸他回寢室,他就在寢室的被子里打著手電筒繼續(xù)讀書。
雖然沒有“頭懸梁,錐刺股”那樣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顯著,聶海勝的成績很快就攀升到班級的前列。
由于學業(yè)繁忙,聶海勝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貪玩了。所以,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運動。
那時,學校里流行一個游戲――刀蹴,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斗雞”。剛開始聶海勝還屢嘗敗績,等到鍛煉了幾個月之后,班級里已經(jīng)沒人是他的對手了。
聶海勝平時非常樂于助人,每次學校檢查衛(wèi)生,同學們打掃完,他都要幫其他同學再看一遍,偶爾有些遺漏的角落,聶海勝都會幫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學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聶海勝為了照顧他,每天幫他打飯、洗碗,連續(xù)做了一周。
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聶海勝在高中時人緣非常好,交到了不少朋友。
聶海勝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聲:“我以后想當兵,最好是飛行員。”他說:“小時候飛機飛過,小伙伴都喜歡看,而我是看得最久的那個。”
那時,學校附近有一根十來米長的鋼管,只有一只腳那么寬。聶海勝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實證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常年鍛煉養(yǎng)成的身體素質,絕對是當飛行員的料。
三、飛行員時期
沒過多久,聶海勝的機會就來了。
1983年,空軍部隊到棗陽一中招募飛行員,聶海勝輕松達標,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
當時的條件不如現(xiàn)在,各種器械非常粗糙。手腳磨起泡,甚至滲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聶海勝憑借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最后,聶海勝終于成為了一名殲擊機的飛行員,還是同行中第一個單飛的人。
在部隊訓練期間,聶海勝每隔幾年會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次,還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當時,聶海勝像往常一樣,回家?guī)湍赣H干農活。心血來潮之下,借了鄰居一輛手扶拖拉機。
結果,從沒開過拖拉機的他,剛一上手,差點給開翻了。
鄉(xiāng)親們看到后不由得起哄:“會開飛機,不會開這個?”
聶海勝則是尷尬地撓撓頭,說:“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弄?!?/p>
1989年6月3日,聶海勝駕駛殲擊機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時,發(fā)動機突然出現(xiàn)故障。
聶海勝憑借強大的心理素質,一邊向指揮部報告狀況,一邊在腦海里想解決辦法。
然而,各種辦法都試了個遍,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飛機還在下墜。
由于速度過快,聶海勝的雙眼甚至出現(xiàn)了黑視現(xiàn)象。
在最后一刻,深知局面無法挽回,聶海勝才按下了彈射開關。等到他看清時,發(fā)現(xiàn)飛機已經(jīng)墜毀了。
為了表彰聶海勝在這次飛行中,努力挽救殲擊機的精神,部隊給他頒發(fā)了三等功。
此后,聶海勝駕駛各種型號的殲擊機,累計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四、英雄背后的功臣
1991年,聶海勝正在南昌工作,27歲的年紀已經(jīng)老大不小了,卻還沒有個對象。
聶海勝有一套自己的擇偶標準:首先兩人必須得合得來,而且最好是在南昌本地,這樣兩人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了解。
有意思的是,當時他因病住院,看到醫(yī)院里的女護士很多,于是就請護士長幫他挑一個。
護士長思來想去,決定把聶捷琳介紹給他,兩人就這么認識了。
聶海勝樸實厚道,聶捷琳心靈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見面,兩人就對彼此很滿意。
沒過幾次,聶海勝就見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對他也非常看好。于是,兩人順理成章地結了婚,聶海勝成了“江西女婿”。
兩人婚后一直非常恩愛,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兩人卻鬧得險些離婚。
1996年,兩人結婚第5年時。我國準備進行航天員遴選,聶海勝作為國家特級飛行員,自然對這個機會非??释?。
可是,等他回到家對妻子一說,聶捷琳的態(tài)度卻非常堅決:不同意。
聶海勝也很無奈,一邊是結發(fā)的妻子,另一邊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讓人為難。
于是,聶海勝想了一個辦法:先斬后奏,等通過了選拔,再征求妻子的原諒。
可是等選拔人員登門的時候,聶捷琳直接把他們“掃地出門”,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員。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聶捷琳甚至拿離婚來威脅聶海勝。
婚當然是不能離的,可是聶海勝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后來,經(jīng)過聶海勝多次軟磨硬泡,聶捷琳才終于同意了丈夫的請求。
五、航天員時期
1998年1月,聶海勝跟楊利偉等一共14人,成為了我國首批航天員。
從那以后,聶海勝跟妻子就開始了“兩地分居生活”。
作為宇航員,光是基礎課程,就要學習58門。還要經(jīng)常在失重的環(huán)境中訓練,為將來進入太空做準備。
雖然,家屬樓跟基地之間只有500米的距離,但是聶海勝忙得很久都不著家。
近在咫尺的家屬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棗陽老家了。
20__年,聶海勝的母親突發(fā)腦溢血,聶海勝才千里迢迢趕回老家。
看著床頭虛弱的母親,面對生命危險都毫不畏懼的硬漢,終于留下了眼淚。
好在經(jīng)過救治,母親的性命保住了,在母親身邊陪伴了三天之后,聶海勝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訓練中。
20__年,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出征太空,鄉(xiāng)親們都聚集在老家的空地上,跟聶海勝的母親共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聶海勝再次執(zhí)行任務,乘坐神州十號升空。老家的鄉(xiāng)親們拉起橫幅,寫道:海勝在天攬四海盛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
時至今日,聶海勝已經(jīng)是57歲的老將了。這次神州十二號任務,已經(jīng)是他第三次進入太空。
臨行前,聶海勝還染黑了白發(fā),告訴人們:我還年輕,我還能為國爭光。
不光是聶海勝,已經(jīng)56歲的楊利偉,雖然多年沒有接受航天任務,卻仍然在保持訓練訓練,時刻等待祖國的召喚。
盡管我國第一代航天員已經(jīng)上了年紀,但是我們還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之后的無數(shù)代航天員前仆后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像聶海勝一樣,為祖國無私奉獻的老一輩愛國人士還有很多,希望他們的事跡能夠一直傳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會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一樣,一代代傳承下去,鼓舞著一代代中華人民。
第四篇:2020感動中國四川森林消防員先進事跡
不愿提及,卻無法忘懷!
3月30日18時許,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zhèn)立爾村發(fā)生森林火災。3月31日下午,撲火人員在轉場途中,受瞬間風力風向突變影響,突遇山火爆燃,30名撲火隊員不幸殉職。其中27人是涼山州森林消防支隊的消防員,1個80后,24個90后,2個00后。
消防員真是和平年代犧牲最多的職業(yè)。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這是職責所系,更是使命所系??烧l能忍心這樣慘烈的犧牲,誰能接受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他們本該同戰(zhàn)友一起經(jīng)歷刻苦訓練,一起遂行執(zhí)勤任務,一起背起行囊凱旋,可如今他們走了,離戰(zhàn)友而去,留下永遠在路上的危險任務;他們本該跟朋友一起約場籃球,一起踏青旅游,一起暢談人生,可如今他們走了,離朋友而去,留下可待成追憶的畢生遺憾;他們本該和家人一起吃個團圓飯,一起迎接新生命,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可如今他們走了,離家人而去,留下親人兩行淚的悲痛結局。一切都還歷歷在目,一切都還沒有走遠,也不會走遠。
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請抱歉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你們,痛悼你們,紀念你們。有人說,“烈士這個詞太沉重了,希望他們是鮮活的戰(zhàn)士”。是啊,我們多么希望這是愚人節(jié)開的一個天大玩笑,多么希望沒有這場吞噬30條生命的無情火災,多么希望你們能夠活躍在訓練場上,多么希望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平平安安沒有災難,多么希望“希望總是美好的,現(xiàn)實也是美好的”。可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愿生者堅強,一生平安!人類在自然災難面前是渺小的,可是既然活著,就應當活的有價值,就應當勇敢的活著。你們未完待續(xù)的事業(yè)我們來接班,你們未能如愿的比賽我們來完成,你們未敬的孝心我們來繼承。誰的青春無處安放,建議向他們學習,擔當起我們這一代的責任;誰的志向無的放矢,建議向他們學習,把個人理想融入偉大事業(yè);誰的習慣無事生非,建議向他們學習,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如今已惘然。痛定思痛,我們將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安寧,不做錯事,不添麻煩,不開玩笑,化悲痛為力量,把主要心思精力置于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之中,放在普通卻不可替代的本職崗位之上,團結奮斗,開拓進取,遵紀守法,維護穩(wěn)定,再立新功,以實際行動和優(yōu)異成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無法忘懷,卻充滿力量!
第五篇: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事跡
像靜水深流,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昨晚8時,《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當選為《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頒獎辭中這樣說道:像靜水深流,靜水里涌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zhàn)略科學家。他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了我國自主研制殲擊機的先河,持續(xù)開展航空戰(zhàn)略研究,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顧誦芬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30年,顧誦芬出生于蘇州的一戶書香世家,祖上系有著“江南第一讀書人家”美譽的蘇州名門唯亭顧氏。他的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5歲那年,父親顧廷龍應邀到燕京大學任職,顧誦芬全家遷居北京。顧誦芬少時便立志航空報國,高中畢業(yè)后,他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攻讀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學畢業(yè)后,顧誦芬毅然投身新中國剛剛起步的航空事業(yè),此后的30多年間,在基礎全無、經(jīng)驗空白、人力缺乏、設備掣肘的境況下,顧誦芬先后參與或主導設計研發(f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機型。
多年來,顧誦芬院士始終關心、關注著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20__年5月,市科協(xié)專程拜訪看望顧誦芬院士,他親筆寄語蘇州:“科技創(chuàng)新,引領蘇州高質量發(fā)展?!比ツ?0月,市科協(xié)、姑蘇區(qū)科協(xié)等共同為遠在北京的顧誦芬院士寄去了精心準備的重陽禮物。顧誦芬院士親筆致信表示感謝:“家鄉(xiāng)如需我做什么,我當盡力為之?!绷攘葦?shù)語間,盡是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第六篇:緬懷四川涼山消防英烈感觸_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四川森林消防員
何為夢想?敢夢敢想是目標實現(xiàn)的奠基石。因為有夢想,所以有激情;因為有激情,所以有動力;因為有動力,所以有堅持;因為有堅持,所以有成功。
湯洪波用11年的奮斗實現(xiàn)了“飛天夢”,他把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熱愛的事業(yè)中,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堅守。
他用11年的時間去賭,賭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未來;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yè)中默默堅守了好多年。
也許在他看來,這既是無法推脫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楊洪波也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收入全靠家里的那10多畝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里干活,所以他從小就下田地干活。不僅如此,他還幫家里人做家務活。初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樂、叛逆的時期,而他并沒有,他早晨起早為了燒火做飯。父親也經(jīng)常告訴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這丘田不準回家吃飯,不割滿一擔魚草不準休息”,這不只是父親的言行教導,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領悟的源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熱愛的事業(yè)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這份“稱不上”苦的事業(yè)源自于他的追求,源自于他的教養(yǎng),源自于他的韌性。
湯洪波高三畢業(yè)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招飛考試”這條路。1995年成功入選飛行員的他,有著孩子般的天真與稚嫩,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模樣。年僅19歲的他開始了飛天之路,在這條“重重艱難困苦”的路上他對自己的選擇從未動搖過。在八年艱苦訓練之后,終于不負眾望,圓自己所夢,成為飛行大隊的領班人。成為飛行員是湯洪波的“小夢”,當“小夢”扎根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自己的“大夢”之旅,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化需要一個更加艱辛的過程。
一切從零開始,嚴苛的訓練、艱辛的條件、無數(shù)個累到癱倒的日日夜夜,這是湯洪波的選擇。數(shù)不盡的艱難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沒有一絲抱怨,他只知道堅持下去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終于,在20__年他入圍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這就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堅持吃苦”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從20__到20__,11年的時間他經(jīng)歷了常人難體會的辛苦。野外訓練,剝脫睡眠訓練等等,更艱難的是在不確定未來之路會如何的同時,他還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不是努力,而是必須。就怕因為一個行為得不到位就斷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這條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未知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是他的熱愛,因為是他的選擇;因為這是社會的命脈;因為這是國家的希望。他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飛行過程中用過的頭盔自始至終都陳列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長,先要向下扎根”,這是湯洪波的信念,
鼓勵著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選擇中堅持不懈,在自己生命里熠熠生輝。堅持不只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楊洪波的成功,源自于他的堅持和努力,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