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北師大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合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北師大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合集)》。
第一篇: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優(yōu)秀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yǎng)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xiāng)環(huán)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huán)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fā)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fā)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xù)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fā)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像、課件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閑暇的本領和閑暇道德觀。并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了解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系。培養(yǎng)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jié)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衛(wèi)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衛(wèi)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jié)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xiāng)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系 端午節(jié)放假
18 6、17~6、21 期終復習、期終考
第二篇: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yǎng)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xiāng)環(huán)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huán)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fā)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fā)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4、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故事續(xù)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會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愛心小組"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進行實地調查,知道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感興趣地實踐活動,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之情。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況分析(工作重點)
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教材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具體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資源,使校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發(fā)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
3、精心準備,指導學生開展好課內外教育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四、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活動
1、通過播放錄像、課件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健康閑暇的本領和閑暇道德觀。并以"我當小記者"、"我來當編輯"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讓學生組織課外研究小組,了解環(huán)境問題的原因及其危害,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要比較不同通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通信方式與自己的親友進行一次實際通信聯系。培養(yǎng)他們運用現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學進度
教 學 進 度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備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車上 2月20日上課
2 2、25~3、1 1、在公共汽車上
3 3、4~3、8 2、想想他們的難處
4 3、11~3、15 2、想想他們的難處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們贏了 清明節(jié)放假
8 4、8~4、12 4、我們贏了
9 4、15~4、19 5、綠色小衛(wèi)士
10 4、22~4、26 5、綠色小衛(wèi)士
11 4、29~5、3 6、我們的民風民俗 勞動節(jié)放假
12 5、6~5、10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3 5、13~5、17 7、家鄉(xiāng)的變化
14 5、20 ~5、24 8、怎樣到達目的地
15 5、27~5、31 9、媒體連著我和你
16 6、3~6、7 10、辦一張自己的報紙
17 6、10~6、14 11、怎樣和他聯系 端午節(jié)放假
18 6、17~6、21 期終復習、期終考
第三篇: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并養(yǎng)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做守規(guī)則的人》;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 第二單元《做自尊自愛的人》;第四單元《做聰明的購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
2、知道要守規(guī)則,怎樣做樂觀向上的人,自尊自愛的人以及如何購物等。
3、通過學習掌握本冊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社會閱歷。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空間,開發(fā)和利用校本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第四篇: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習情況分析(知識、能力、學習習慣等)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yǎng)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嘗試合理地、有創(chuàng)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 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guī)則,初步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yǎng)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了解家鄉(xiāng)環(huán)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huán)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和發(fā)展,培養(yǎ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了解交通發(fā)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了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了解通信的發(fā)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fā)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fā),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fā)現訓練技能,養(yǎng)成習慣。
第五篇: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并養(yǎng)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做守規(guī)則的'人》;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 第二單元《做自尊自愛的人》;第四單元《做聰明的購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為前提,以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為理念安排的。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辨析和感悟,對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道德行為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從而促進他們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
2、知道要守規(guī)則,怎樣做樂觀向上的人,自尊自愛的人以及如何購物等。
3、通過學習掌握本冊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社會閱歷。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重視情感投入,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拓展教學空間,開發(fā)和利用校本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第六篇: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6人。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yǎng)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xiāng)民風、民俗到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通信、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fā)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么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xiāng)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學中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yè)評價
五、優(yōu)生的培養(yǎng)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目標,用發(fā)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獲!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造力又具個性特征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zhàn)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發(fā)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賞、鼓勵、張揚優(yōu)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tài)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后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yōu)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發(fā)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發(fā)展中的優(yōu)勢傾向,發(fā)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2、優(yōu)生的培養(yǎng):
(1)重點培養(yǎng),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yè)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周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20xx-20xx學年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范意識,了解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志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了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xiāng)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激勵、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復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