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讀朝花夕拾的讀后感(范文五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讀朝花夕拾的讀后感(范文五篇)》。
第一篇:朝花夕拾讀后感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這是魯迅在他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話。我將這句莫名其妙的話記在摘抄本上,帶著疑問繼續(xù)往下看……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魯迅的童年與青年時期。那個年代,時局的混亂和社會的動蕩,是我們現(xiàn)在難以想象的,可是我卻可以切身體會到那一份回憶的情懷――經(jīng)過了時間的篩選,留下來的是最深刻的記憶,最有意義的瞬間。早晨沾著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掛在枝頭怒放的,便是最堅韌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小學生活。那時候班里的同學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門的游戲,開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天放學回到家里,我都會和父母“報告”這一天在學校里遇見的“奇葩”事,時而捧腹大笑,甚至“噴飯”。媽媽建議我,可以嘗試著把這些事情寫下來,留作回憶。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腦子里雖然有了文章的脈絡,到真正下筆的時候,卻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份純粹的快樂和蘊含的感情來。
我對自己非常失望,認為自己不擅長寫作,連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都不能寫生動。我還很著急:時間會讓人忘記好多東西,等我長大了,寫作水平提高了,這些好玩的事情會不會忘記了?
“寫寫我的小學生活”這個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級下學期臨近畢業(yè)的那段時間,不知是因為學習壓力還是青春期的困擾,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失去了童年時的那份活潑、調(diào)皮,而我也因為即將畢業(yè)離別對老師和同學有些不舍,于是心底那個愿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面對童年時的純真,心中竟升起幾分敬意來。那些曾經(jīng)認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寫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細節(jié)已經(jīng)模糊等等的擔心,在真正開始動筆之后,都無影無蹤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歡樂的瞬間不停地奔涌出來,在我的筆下定格成永恒。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寫的那句話:“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蔽叶耍簳r間,確實蹂躪了一部分記憶,但是最精華的那部分,卻在歲月之中慢慢沉淀到心底深處,永遠都不會忘記。
第二篇:朝花夕拾讀后感
自從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后,我便對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魯迅認為一定要保護兒童的求知欲,就像他在文中所寫的,魯迅在兒時就渴望有一本繪圖的《山海經(jīng)》,但他不好意思向疏懶的遠房叔叔索要書籍,而書店里他家很遠,在正月間又關了門,所以他沒有機會得到這本書了,但沒想到阿長卻給魯迅買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經(jīng)》。其實是阿長幫助了魯迅,激發(fā)了他的閱讀興趣,此后魯迅就收集了其他的繪圖書。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寫出了這本“寶書”對自己的啟蒙,也告訴我們,孩子的求知欲不可破壞。
在兒時,魯迅心中的盛會莫過于五猖會了,它是魯迅所罕見的一件盛事,可見魯迅對于五猖會是多么向往,多么期盼!那一天,魯迅一大早就興奮不已的做好了準備,父親卻將他的希望破滅了,父親好像并不想讓他快樂,而只想讓他背書,這對魯迅來說是多么艱巨的一個任務。在顫抖聲中,魯迅緊張而艱難的背完了書,終于可以去了,他卻覺得很無力。我想,這正是兒童天性被扼殺后的無力感吧,所以魯迅認為,兒童的天性是不可以抹殺的。
魯迅還希望不要讓封建思想傷害了孩子,書中魯迅講到他在兒時閱讀的二十四孝圖,有的故事可以效仿,但像“臥冰求鯉”,他是很不認同的,還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些故事使魯迅感到十分反感,當把故事拉到現(xiàn)實中,其實是不真實的,欺騙小孩子,就如他所說的一句話,“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對于魯迅的教育觀我是很贊同的,要保護兒童的求知欲,不傷害兒童的天性,不讓封建思想傷害孩子,都是父母要學習的教育方式。
第三篇:關于朝花夕拾讀后感
當我讀完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讓我百讀不厭。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百草園》這一篇文章,文章把百草園的菜畦,石井欄,皂菜樹……描寫的十分逼真,我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長媽媽給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使魯迅十分害怕,夏夜乘涼也不敢往墻上看。作者還描寫了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但一下雪就有趣了。玩拍雪人的游戲,捕鳥。捕鳥可得要技術,要等到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個短棒支起竹篩,撒些谷子,系上一條長繩,鳥下來啄食一拉繩子就把鳥罩住了。
文章的著墨不多,但寥寥數(shù)筆,卻刻畫出人物獨特的個性;如長媽媽的淳樸善良。辛亥革命失敗后范愛農(nóng)的苦悶和放浪等,作者常插入與內(nèi)容相關的典故傳說,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更有說服力,這點值得我們在寫作上運用。
讀過《朝花夕拾》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呀。
第四篇:《朝花夕拾》讀后感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魯迅先生回憶了許多往事,有快樂的,有難過的,有委屈的……
剛得到那木刻的《山海經(jīng)》時,是開心的;被父親留在家背書時,是難過的;屢次被那“大”字擠到床腳時,是委屈的……
魯迅先生很善于說反話。“衍太太是一個精通禮節(jié)的婦人,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边@是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小魯迅眼中的衍太太。衍太太表面上對魯迅他們很好,至少小魯迅是這么覺得。但從“慫恿小魯迅和他的朋友吃冰”“教唆小魯迅去偷母親的首飾、珠寶”“傳播小魯迅偷家里的東西去變賣的流言”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衍太太在心里是自己打著小算盤的。
第一次讀時,我和小魯迅一樣,覺得衍太太是好的;當我第二次再看時,我開始困惑衍太太是好還是壞,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老師提示“說反話”,我才了解原來衍太太是一個自私自利,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因此,我很討厭衍太太,反倒喜歡像長媽媽那樣雖然有點迷信,但很樸實的人。
閱讀完《朝花夕拾》,我最大的收獲就是了解并學習了魯迅先生的語言藝術――說反話。
魯迅先生的語言樸素,但很容易就把我拉進了他的回憶,使我讀完后感到回味無窮,久久不能忘懷。
第五篇:《朝花夕拾》讀后感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復復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只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jīng)》。也是頗有些感觸的。
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著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jīng)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于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復提及。后面通過對于長媽媽的言語行為,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于創(chuàng)新的可愛一面。
文章主體在于圍繞《山海經(jīng)》,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后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jīng)》。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xiàn)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zhì)。
長媽媽是一位經(jīng)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jié),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后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
先生筆下的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著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