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文化苦旅讀后感的(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苦旅讀后感的(推薦5篇)》。
第一篇:文化苦旅讀后感
首先是題目,《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進行貼地考察的實踐成果,它集作者肢體行動與內(nèi)心思考與一體,因而無形又有形的文化被賦予了實踐精神,在這流行于紙上空談文化的時代里,實為空谷足音。不僅如此,余先生舍去了以人文為主,將自然生態(tài)文明作為基奠,去探索在其之上繁衍的其它文明。至于“苦旅”,這蘊含的不僅是探尋之路上焚膏繼晷的艱難辛勞,更是一種對文化執(zhí)著的追求與不舍的信念。文化,要苦想、苦思、苦尋,而與終于獲得精髓那刻的隆重歡喜相比,這“苦”便不值一提了。
在讀完此書后,我深為自己曾因稍觸文化之皮毛,而沾沾自喜的行為感到羞愧,因為這實在是管窺蠡測。但隨之而來的,便是遠遠超出我羞愧感的震撼。其實文化是常常給我?guī)碚鸷车?,而中華文化更是如此,以至于有時我身體的每個毛孔都在極力收張。而在這震撼之中,有驚喜也有悲愁。
寺廟長久以來潤物細無聲的慈悲,以及對人靈魂的洗滌感化,是驚是喜;為大河文明的民族賴以生存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千百年來沿用至今,且被后人奉為圭臬,是驚是喜;水網(wǎng)稠密、風(fēng)光秀麗且匯集佳人才子的杭州,曾默默牽動著十五世紀(jì)遠行航海家內(nèi)心的羅盤,是驚是喜;狂沙蔓延的大漠之中一汪明麗寧靜的清泉給人一種“造化鐘神秀”之感,又使人頓悟人生與世界,是驚是喜。
而悲愁呢?是山西晉商背井離鄉(xiāng)數(shù)十載、妻兒不認的勞苦經(jīng)營,為中國歷史創(chuàng)造出的龐大財富,最終銷聲匿跡于歷史長河中;是寧古塔下映射的君王那“株連”的殘忍與快感,“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的悲劇,就算是蠻荒之地那終年的刺骨寒風(fēng)也吹不盡、吹不散;是陽關(guān)外的盾持纓動的烽煙縈帶,一將功成萬骨枯……
那些文化的驚喜已經(jīng)隨著時間的流逝或永駐史冊,或消散在了歷史的塵煙里,而這些種種、種種的悲愁之中,卻分明有一把刀,重重地砍在了我心頭的血肉上,便是那在長久的紛爭戰(zhàn)亂中,遭受的侵略與迫害的中華文化!
面對中華文化,我有著與生俱來的向往與熱衷。在此處更是與作者產(chǎn)生了來自于內(nèi)心深處的共鳴,我們擁有著同樣一顆因民族文化遭受外來侵略,而被狠狠動搖的憤懣之心。書中的《道士塔》這篇,無疑在這層層波瀾里,激起了我內(nèi)心的鐘鳴。戰(zhàn)爭紛亂,滄海橫流,王道士不過是一個愚昧的代表,一根導(dǎo)火線,他目光如豆,沒有任何圖謀不軌的理由供你去傷害他、消滅他。真正要反思的是那些在國難的時候發(fā)財?shù)娜?,那些“一退六二五”的官員,那些乘人之危的外來侵略者。
其實何止是敦煌石窟,在那些青瓷白釉的國粹被高高舉起、重重粉碎于地之時;在那千金難買、曾被西方貴族稱為“高貴標(biāo)志”的絲綢,而今被金發(fā)藍眼的豺狼踩于足下之時;在那斥金銀難以計數(shù)之下建造的行宮,被熊熊烈火燃成灰燼之時,民族的魂魄就已經(jīng)遭受了沉重的侵噬。正如那位詩人所寫一般,我恨自己為何沒能早生一個世紀(jì),去和侵略者來場較量,無論如何,反正不能讓他們就這樣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然而那個亂世告訴我的是,就算我早生了一個世紀(jì),就算我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于最后的城門下,富商們茶杯中的裊裊茶香,官員們奔走相送的重重賀禮,都在漸漸瓦解著我腳下最后的土壤;那些在國難的時候發(fā)財?shù)娜?,他們的眼中飽含著珠光寶氣的貪婪,哪里還能容得下你苦心的勸說。就這樣,官員們[]的彈冠相慶、朝歌夜弦,在國難的時候發(fā)財?shù)娜?,抱著他們的錢財醉生夢死,而我們的中華文化竟這樣被糟蹋,難道我們就只能如此隔著時空的咫尺天涯,痛心的觀望著自己民族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就這樣被自己人毀壞、被侵略者拿走嗎?回答是“不”。
戰(zhàn)火紛飛、硝煙四起,人性在此時暴露無遺,自私、貪婪,背叛民族而茍且偷生……可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這樣的人性中,總有一股力量,它執(zhí)著并且生生不息;總有一種聲音,它嘹亮并且不穿透人心,決不停息。它用言行證明著民族精神的強大,證明著人性中本應(yīng)存在的無私與責(zé)任。例如那個故意走漏消息的翻譯員陳萬里,例如那些為保護莫高窟,從十幾公里外跑到此處的幾十個村民,又例如那些后來從外地趕來莫高窟的學(xué)者,在艱苦的條件下,夜以繼日的守護與不斷刻苦地鉆研敦煌文化……
只是,只是,正如陳寅恪先生說的那樣,“敦煌者,吾國學(xué)術(shù)之傷心史也”。終究還是一道傷疤,而傷疤下的原先的血肉,只能從大英博物館等這些地方找到了。
我時常嘆息,嘆息著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嘆息著民族文化的流亡,嘆息著子孫后代是否會生長于沒有色彩與音韻的干涸之上。因為中國歷朝歷代,無論是內(nèi)戰(zhàn)或?qū)ν鈶?zhàn)爭,對民族文化來說都是一場浩劫。這場浩劫,小到天一閣里數(shù)量龐大的珍貴藏書,幾乎一夜之間消散在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的時光里。大到努爾哈赤、皇太極為拓張領(lǐng)地,進入中原后大肆屠殺漢人,許多漢族文化瀕臨滅絕。再嚴(yán)重的,就是后來眾所周知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等……
歷史自有它的規(guī)律,這規(guī)律從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便有先人總結(jié)過,戰(zhàn)亂紛爭無可避免,就如同《三國演義》開篇那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在戰(zhàn)亂中除了當(dāng)世人飽受摧殘之外,便是文化的浩劫。身為后人的我們,對此只得是同余秋雨先生一樣,站在當(dāng)代的城門之上摸索又嘆息,哀愁之極也只能是長歌當(dāng)哭,一些文化的散失,是需要遵從客觀實際的。然而面對這些有幸傳承至今、供后人學(xué)習(xí)考究的寶貴的中華文化,我們是否要考慮承擔(dān)起自己肩上那份文化傳承的責(zé)任?是否能背起行囊,去進行一場震撼心靈的“文化苦旅”?可能我們的貢獻無法與王國維、陳寅恪、梁思成等這樣的偉人相比,卻也可以是那些為保護敦煌石窟而不遠十?dāng)?shù)里徒步趕來的村民啊。
先人們雙手捧起文化的火種,代代相傳,到我們后生這里,不應(yīng)讓它熄滅。每種文化的產(chǎn)生都有其自身意義,因此它們理應(yīng)得到一個歸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講的那樣般: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里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第二篇:文化苦旅讀后感
掩卷沉思,在社會已然進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zhì)追求達到了無止境,各種成功學(xué)、厚黑學(xué)、官場小說甚囂塵上。
讀《文化苦旅》卻讓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尋著一汪清泉,這樣的甘冽,透人心脾,蕩滌心靈。作者寓情于景,在帶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山水風(fēng)光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失落的嘆息,對民族精神何去何從的一種反思。
很贊同作者在《筆墨祭》最后所寫的:“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丑?!弊屛覀兿裰鹑盏目涓敢粯幼分鹈篮冒伞?/p>
第三篇:文化苦旅讀后感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著我,我看不到他的內(nèi)心,看不透他的內(nèi)心,余先生說,他穿著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nóng)民。為什么說他“畏畏縮縮”呢?是因為他本就沒心沒肺嗎?還是心中已對未來自己做的事感到不恥呢?
一個道士,當(dāng)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煙,他們無人問津,無人關(guān)心,如同守護他們的僧侶一樣,孤獨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來了命中注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jīng)卷,余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wěn),所以只能簡略地說,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車隊出發(fā)了,一位年輕詩人說,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或許,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謝那稀世的文物等來了知音,而他自己則是拯救了中華文明的“英雄”。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王道士,真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nóng)民,是來逃荒的,來時并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如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對的時候遇上了錯的人。
時過境遷,一切已成定局,我們只能輕聲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第四篇:文化苦旅讀后感
一直以來,很向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余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nèi)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fēng)景。讀余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shè)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仿佛沿著風(fēng)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浩淼的回想。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嗫嗟奈兜?,為這本紀(jì)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通讀完了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淵源,關(guān)鍵詞也就落在了這個“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話說:“我發(fā)現(xiàn)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的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這種文化內(nèi)涵的奔瀉便有了“寫文章的沖動”,只是“沒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我就是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
從余秋雨的書我們能夠讀出他的人,他的文筆、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跡都讓我望塵莫及??嗦?,不僅僅在人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處處都要有這種勇于探求的精神,我們行走在苦旅中。
第五篇:文化苦旅讀后感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彌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后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xiàn)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于先前已經(jīng)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后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shù)耐醯朗?;恨?shù)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yōu)槭裁床话衙苁业迷匐[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鉆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于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卷。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yōu)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fā)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凄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yīng)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