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神奇的地球讀后感50字》,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神奇的地球讀后感50字》。
第一篇:《地球》讀后感
身為一個不稱職的劉慈欣的粉絲,電影的熱度讓我在看完《流浪地球》電影后翻開了原著??赡苁侵啊度w》和《時間移民》的關系吧,總覺得大劉的作品應該有一個宏大的世界觀乃至宇宙觀,很長時間的過程,幾代人的變遷,又如何會拘泥于一個時間點寫一部英雄向的小說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達和電影畢竟是不一樣的。
電影《流浪地球》:美國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喲,我對科幻電影的愛日月可鑒(雖然如今窮到買不起電影票),當看到這樣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動的,看電影的第一眼便知道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場景里冰凍著的著名建筑,劉培強劉啟父子間的情感連接,王磊上尉對于職責的堅持和生命的責任無不令人動容。作為一部2h的電影,帶著一份東方特有的對故土的眷戀流浪,何其浪漫。可是這樣一部電影還是令我遺憾的,從韓朵朵那偶像劇般的呼吁到洛希極限計算的錯誤,我期待著更加成熟的國產(chǎn)科幻片。
小說《流浪地球》:小說的情節(jié)那自然是比電影豐富的,以一個人的一生作為時間跨度,以一個人的經(jīng)歷反映時代,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看電影時其實是有疑惑的,為什么要帶著地球流浪?為什么希望那么珍貴?而文字是給了答案的,一個小小的生態(tài)球?qū)嶒?,一段絕望的滑雪比賽中邂逅的婚姻,一聲“我的流浪地球”的吶喊。。。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滅的智慧,太陽氦閃,變軌加速,彈弓效應,讓這部畫面感極強的硬科幻小說耐人尋味。誰也不知道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坐在井底的青蛙雖然看到的藍天很小,可是它抬頭了,它想看,不是嗎?
真的很喜歡大劉耿直的硬科幻小說,也很看好中國的科技和電影業(yè),《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第二篇:《地球》讀后感
“分秒必爭,利用好時間,就沒什么問題。”這是《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書中主人公??讼壬囊痪浞浅W孕诺脑挕T诮煌üぞ哌€很不先進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要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你一定認為這很荒唐,但??讼壬龅搅耍康木褪迁D―分秒必爭。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書的主人公――??讼壬怯囊幻澥?,一天,他用兩萬英鎊和俱樂部的幾位紳士打賭,能否在八十天內(nèi)環(huán)游地球一周,假如??讼壬龅搅?,他就贏了那兩萬英鎊,如果??讼壬荒茏龅?,那么兩萬英鎊就歸那些紳士所有。??讼壬宦飞峡朔烁鞣N艱難險阻,他所擁有的自信、冷靜、機智、勇敢、正直、善良使他在八十天內(nèi)終于如期回到英國,完成了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
讀完這本書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做任何事情必須得抓緊時間,才會有好的回報。我知道“分秒必爭”就是福克先生成功的秘訣,也是我們每個人成功的關鍵。比如我們做作業(yè),既要做習題,又要復習和預習,那么時間從哪里來?這就需要我們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做,這樣才能做好,學習才有效率?!吧賶巡慌?,老大徒傷悲”,正如這句話,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不珍惜時間去努力學習,長大后怎么能夠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呢?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讓我們從現(xiàn)在起就珍惜時間吧!
第三篇:《地球》讀后感
《誰來拯救地球》是一本科普書。這本書圖文并茂,用生動的故事和大量事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繼續(xù)過著高碳生活,未來將是可怕的;如果我們從現(xiàn)在起過上低碳生活,未來的城市將會更加美麗。
什么是高碳生活?高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和一氧化二氮……它們都是溫室氣體,會加劇地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更糟糕的是,它們會導致夏季更熱,冬天變短,極端天氣頻發(fā),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他們來自哪里呢?書中告訴我們:他們來自于汽車、工廠、垃圾、包裝袋、書、衣服等等以及動物,還有我們?nèi)祟愖陨?。我們現(xiàn)在過的生活,就是高碳生活。如果我們持續(xù)這樣下去,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會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最終地球會變成荒漠,我們只能住山洞吃炒蟑螂了!
什么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就是盡量少排放溫室氣體。比如:少開車,多騎自行車;少用洗衣機,多用手洗衣服;少看電腦,多戶外活動……如果我們過低碳生活,就能節(jié)約更多的能源,用來進行科技發(fā)展。科技發(fā)展能讓我們過上更低碳的生活,維持生態(tài)平衡,會讓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未來,你是想住在山洞吃炒蟑螂呢,還是想悠閑地坐在太陽能公交車上用太陽能手機給朋友打電話?《誰來拯救地球》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如果你選擇的是后者,那么就要從現(xiàn)在開始過低碳生活。如果你依然過著高碳生活,后果就會和前者一樣。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現(xiàn)在它正面臨著重重危機,人類是地球的主人,地球要靠人類自己拯救。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我們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地球》讀后感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zhuǎn)動,這一切都很自然。因為這時地球已經(jīng)完全停轉(zhuǎn),地球發(fā)動機除了維持這個行星的這種靜止狀態(tài)外,只進行一些姿態(tài)調(diào)整。人們稱發(fā)動機為“上帝的噴燈”。發(fā)動機分為兩大類,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
書上的一句話很觸動我――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我明白了,只要抱有希望,才不會絕望。
地球上有兩個幫派,一個是地球派,另一個是飛船派。他們抱有自己對地球的不同看法,所以互相斗毆、排斥。
《流浪地球》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說實際上也在提醒人類――正視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一定要到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萬一未來的哪一天我們真如《流浪地球》一樣!我們會那樣團結嗎?會那樣奮不顧身嗎?
還有,據(jù)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的一份報告說:目前地球上每分鐘消失一種植物,每天消失一種動物。這遠遠高于自然的“本底滅絕”速率。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要給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一個安全和適宜的環(huán)境。從小事做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我們?nèi)祟惡偷厍?,其他生物才能夠延續(xù)、發(fā)展。
第五篇:《地球》讀后感
《流浪地球》這本小說很短,很快就看完了。
這本科幻小說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地球人類經(jīng)過50億年的進化,絕大多數(shù)人在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居然那么弱智。
太陽的演化規(guī)律這種的不是特別復雜的自然規(guī)律,又關系到50億年后人類(正是故事中的人類)命運,那時候的人類應該是深刻理解而且非常堅信才對其正確性才對,畢竟這是一個人類(故事中的人類)已發(fā)現(xiàn)了50億年的規(guī)律啊,如果有錯的話,應該早就被發(fā)現(xiàn)了吧,所以怎么可能僅僅憑借一時發(fā)現(xiàn)太陽的某些參數(shù)和400年前一樣,就將其推翻?存在了50億年的理論,居然是錯的,人類有多么弱智啊!我想問一下,科學家呢?他們都死光了嗎?既然最后他們所堅持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他們當時就找不到可靠的證據(jù)來反駁那荒謬的、突然產(chǎn)生的想法嗎?
接下來,弱智的人類推論這是小部分人的騙局,然后就把領導地球逃出太陽系的五千人處死。剛處死完,太陽發(fā)生氦閃,真的變成了紅巨星,吞沒它周圍的行星。我想問一下,好如果是騙局,那些設置這個騙局的人們的動機是什么?如果太陽不會膨脹毀滅地球,他們費那么大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推向一個不確定的、很可能走向滅亡的世界,他們自己不也得滅亡嗎?這個騙局對他自己有什么好處呢?什么好處能超越自己的生命呢?那些被處死的人不能為自己辯護嗎?就這樣輕易的被處死了。處死他們的那些人,一點邏輯思維都沒有嗎?
假設人類平均25年繁殖一代的話,50億年,人類繁殖了2億代,竟會進化得如此弱智,這符合自然規(guī)律嗎?我懷疑猩猩進化2億代也不會比那些人更弱智。
我真的覺得《流浪地球》好弱智。
電影我還沒看,不知道電影中如何彌補這種弱智。
第六篇:《地球》讀后感
昨天晚上看完電影之后,今天便想著讀讀劉慈欣的原著。
沒想到電影和原著其實截然不同。在我看來,這不只是故事線的不同,而是本質(zhì)上的不同。
電影通過一條清晰的故事突出了流浪地球計劃進行時人與人之間不可磨滅且甚至被放大了的溫情和情感:是陌生人對陌生人的善意,是春節(jié)時合家團圓的傳統(tǒng)延續(xù),是跨國籍跨文化跨語言的團結,是危難下親人之間的心心相惜……
而原著則以更加宏觀的角度展現(xiàn)了全然不同的另一面,這個角度下的流浪地球,是冷冰冰的:是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漠視,是完全被流水線化了的婚姻和繁衍,是藝術與哲學的落寞,是人與人之間的無限猜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樣:“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tài)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zhì)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p>
這樣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電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歡,甚至原著的文字沖擊更加震撼,但是我給電影打了五星,而給原著只打了四星。這是因為我從內(nèi)心深處希望且相信,如果人類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會是不會變的像原著所描寫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電影里劉培強說的一樣:“人類文明,如果沒有人,那將毫無意義。”
而人作為情感動物,如果人沒有一絲感情,也不能被稱之為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