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有關(guān)諸葛亮讀后感的作文(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有關(guān)諸葛亮讀后感的作文(推薦5篇)》。
第一篇:讀《諸葛亮》有感
今天,我有幸看了《諸葛亮教子》這一篇文章,真讓我可謂是受益頗豐。
諸葛亮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年八歲就聰慧外露,這豈不是一件大好事?但諸葛亮的考慮要比我們平常人要深遠的多,他不僅不這樣認為,還覺得自己兒子聰明外露太早,會很容易就自滿自足,從而成不了大器。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遠大的抱負。
怎樣能有遠大的抱負呢?然后,諸葛亮就給了兩個字――一個是“靜”,另一個就是“儉”,他曾這樣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比艘胁牛捅仨毧炭?,要學習,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過富裕,只顧享樂,容易分散精力,難以立大志,生活儉了,才有養(yǎng)德的條件。
他還說:“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嗇?!辈灰ハ胍粫r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與別人去計較恩恩怨怨,做到了之后,即使一時不成功,那失敗的也有理由。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明確志向;不安定清靜就無法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這些話是多么富有哲理啊!
第二篇:諸葛亮的故事讀后感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青少版。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他們性格各異,有的足智多謀,有的陰險狡詐,有的忠肝義膽,還有的心胸狹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諸葛亮三氣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發(fā)現(xiàn)諸葛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害怕諸葛亮將來成為東吳的大敵,所以千方百計想要除掉諸葛亮。但是他設(shè)下的很多計謀都被諸葛亮識破,先是諸葛亮趁周瑜與曹軍苦戰(zhàn)而奪取南郡,然后劉備弄假成真娶了孫權(quán)的妹妹,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諸葛亮識破周瑜假途滅虢之計打敗周瑜,這就是三氣周瑜的故事。經(jīng)過幾番斗智斗勇,周瑜不但沒有除掉諸葛亮,自己卻在憤恨中死去,臨終前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很多人覺得周瑜心胸狹隘,妒忌諸葛亮的才華,容不得別人比他強,想置諸葛亮于死地,但我并不完全認同。周瑜想鏟除諸葛亮的主要原因是諸葛亮雖然很有才華,但是不能被東吳所用,將來一定會成為東吳統(tǒng)一天下的阻礙,所以除掉諸葛亮也是為了東吳的利益。
我覺得周瑜的才華不在諸葛亮之下,但是因為性格原因?qū)е轮荑≡谥T葛亮之下。周瑜在計謀失敗后,會急于復仇,不能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局勢,所以考慮問題就不會很周全,導致一錯再錯,最終失敗身亡。反觀諸葛亮卻能顧全大局,善于抓住對方心理冷靜巧妙地與對方周旋,最終取得勝利。
我從這個故事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不能氣量過于狹小,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心胸寬廣顧全大局,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所以人們說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篇:諸葛亮的故事讀后感
我讀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是:馬謖與曹操對戰(zhàn),諸葛亮戰(zhàn)前對王平和馬謖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營扎寨。結(jié)果,馬謖自以為聰明,把營地駐扎在山頂,王平怎么勸他都不聽,后來,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勢很大,包圍了整個山,只有幾個兵和馬謖殺出來。(.)
曹操也不想斬殺馬謖,不過由于馬謖犯的錯誤太大了,損失了許多兵將,諸葛亮只得殺了他。其實馬謖也是一員猛將,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為下將,就必須服從上級的領(lǐng)導,擅自改動作戰(zhàn)計劃,肯定不行,還連累了許多并肩作戰(zhàn)的弟兄,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個兵營,幾千人啊,對將來的作戰(zhàn)損失了許多兵力,諸葛亮殺他也是無奈??!
第四篇:諸葛亮讀后感800字
《舌戰(zhàn)群儒》主要寫了孔明為了勸說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與東吳諸臣舌戰(zhàn)之事,這篇文章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說明其中的道理,同時通過東吳群臣的反應(yīng)來側(cè)面描寫孔明的機智。
大戰(zhàn)過后,曹軍乘勝進逼東吳。是戰(zhàn)是降,令孫權(quán)左右為難。此時劉備一行人投奔江夏,孫權(quán)命魯肅去向劉備探聽曹軍虛實,魯肅見了孔明,力勸孔明聯(lián)合抗曹,正中孔明下懷。于是,孔明隨魯肅返回,去見孫權(quán)。此時東吳上下,都因曹兵進逼而驚慌失措,文官們都勸孫權(quán)投降,而武將們則力主抗曹。一群謀士見孔明來到東吳,料想是來游說孫權(quán)抗曹。于是眾人故意為難孔明,想讓他答不上來而放棄。
可是他們的每一句刁難的話,孔明都對答如流,如張昭問孔明為什么言行不一,不斷地躲避曹兵,孔明卻借物喻人,用大鵬日行萬里來喻人,又用治病吃藥來比喻當時戰(zhàn)略格局。而應(yīng)對虞翻拿劉備的失敗為難孔明,孔明用圍魏救趙之計,駁回了他的問題,同時讓他張口結(jié)舌,啞口無言。接著孔明又駁回了步騭的問話。薛綜侮辱劉備,被孔明厲聲遏住,路績的問話被孔明以嘲笑的語氣說得語塞。最后是嚴和程德樞的問話,也被孔明一一破解。
就這樣,面對諸儒的詰難,諸葛亮神態(tài)自若,一一作答,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于答后發(fā)起攻勢。對張昭,由于他是東吳重臣,第一謀士,諸葛亮采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來,嚴密防守之后大舉進攻,使張昭無一言可對。而對以下諸儒則多以簡潔明快的對答迅速結(jié)束戰(zhàn)斗,詳略的不同、論辯方法的不同顯示出諸葛亮的機動靈活,著實令人嘆服。說得眾人瞠目結(jié)舌,面面相覷,以至眾人盡皆失色。真可謂三寸之舌能抵百萬之兵。
《舌戰(zhàn)群儒》一文我看了幾遍,覺得孔明的論辯在文中尤為重要。他面對群儒潮水般涌來的詰難,沉著應(yīng)戰(zhàn),或引經(jīng)據(jù)典,或轉(zhuǎn)換論題,或厲聲責問,或反唇相譏,可謂得心應(yīng)手,游刃有余。文章顯現(xiàn)出孔明的機智,更顯現(xiàn)出了他的膽識和口才。
如果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精品,那么《舌戰(zhàn)群儒》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第五篇:諸葛亮的故事讀后感
周瑜去世時曾留下一句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否說明能料知“過去未來”的諸葛孔明能力就大于周瑜呢?
小說一般都帶有藝術(shù)性,個中人物也總是少不了有作者的感情親疏在里面。而諸葛亮就是一個滲入了太多作者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過去與未來了如指掌。大到人的思想,小到一只螞蟻。世間萬物好象盡在“玩弄”之間。躬耕于南陽的諸葛亮在南陽就真的能學到如此本事嗎?也許不懷疑的是諸葛亮的確有“驚鬼泣人”的本事。但他在三國演義里所主持的歷史事件也太傳奇了些吧。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說的“也許諸葛亮的確是位有能力的指揮者,但他并不一并是杰出的軍事家”,“草船借箭”讓野心勃勃的曹操一兵一卒都不敢發(fā)。供手相讓十萬支工箭?!盎馃啾谥畷r更是能夠紐轉(zhuǎn)四季,把在當時根本不可能有的東南風給“借來”了。也“順便”把赤壁的主要功勞也奪走了。所以后人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深秋鎖二喬”,“空城計”更是把一代英雄謀略家司馬懿嚇跑了,十多萬大軍居然按兵不動。事物總帶有傳奇色彩,三國的作者更是把諸葛亮棒上了智慧的頂層。從中也加入了一些不可能發(fā)生的事。目的只是讓諸葛亮的傳奇人物構(gòu)造更加的神奇。
諸葛孔明也確實有他獨有的能力之處,他能“征服”關(guān)羽,張飛這樣名將。能讓“常勝將軍”趙子龍對他敬佩有加,的確要有過硬的能力。未出南陽時就能道出未來的三分天下的.局勢。二十八歲出山的他更是讓一無所有,還碌碌無為,停留在強敵的要脅彷徨之中的劉備建立自己的皇權(quán)。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諸葛亮的大力支持。但要說最聰明者,最會運籌帷幄者未必就是諸葛亮。因為周瑜有能力十七歲就當上東吳的都督,較起諸葛亮的成名早上十一年之久。況且東吳也定不會選個庸者當統(tǒng)帥。致江東人民安危于不顧的。再者在曹操集團里還藏有姣龍。司馬懿的存在無疑這又是諸葛亮的一心頭大患。諸葛亮在三國中的事跡就算有多精彩,但畢竟他是作者一“感情人物”我們有時會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待。但像司馬懿,周瑜等這樣的人才并沒有過多的讓作者在感情上有所關(guān)注。所以他們的一行一動。所用的一計一謀往往具有很高的真實度。
三國并不缺乏有能力之人,在我們關(guān)注一人才時要學會用辨識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墨守成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