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輝煌與夢想讀后感1500(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輝煌與夢想讀后感1500(大全)》。
第一篇:目送讀后感1500字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荒芤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p>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zhàn),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shù)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里浮現(xiàn)消失,然后忘記我們曾想過什么。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臺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筑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yǎng)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于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城市與城市的關系,歷史與當下的關系,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說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么在這么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尸體上的干凈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后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tài)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里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著被‘誤觸’?!鳖I袖們多么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里《幸?!匪枥L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第二篇:目送讀后感1500字
起初是為了打發(fā)閑暇時光開始讀了《目送》這本書,意外的卻對書中的深情漸漸產生共鳴。看著龍應臺淡淡地敘述,從目送晚年的母親開頭,以目送衰退的父親結尾,龍應臺用那清晰沉穩(wěn)的筆觸給了我們很多視角,對生活,對父母,對子女,對時間,對距離……從她的敘述中認識了一段沉默的時光,沐浴了一份陳舊的心。在靜靜的夜里看到最后,已是淚眼朦朧。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無奈的愁緒貫穿全書,卻未嘗失去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活的希望;對于過去的不舍與深情追憶,漸漸變?yōu)閷β松吧来髥枴钡纳羁趟伎?,目送著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著眼前的現(xiàn)實,悲涼、哀傷卻更加珍惜。那些埋藏在靈魂深處,倏忽閃現(xiàn)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她用這樣的方式敘述,讓人時而悲痛、時而無奈、時而感動,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成長,我們眼前的身影從高大漸趨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目送的背影。人生中的背影,總是能帶給我們傷感,或遠行,或老去,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痛。
閱讀中總有種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生命匆匆的腳步,能留下的唯有回憶。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人時常哽咽,讓人體味到隱隱的凄涼與哀傷,敲擊每個讀者的心靈?!八^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眱赡昵盃敔?shù)碾x世,是壓抑在我心中不可觸碰的傷痛,讓我至今都無法釋懷,當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那種不舍和悲涼在字里行間中得到了宣泄,壓抑許久的情感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更是讓我拾起回憶中兒時的畫面,平凡而溫暖。兒時的我常常去爺爺家玩,每次都是還沒到家就先看到在路口徘徊、張望的身影,而離開時爺爺總是堅持送到那個路口,小路上,依然是那個身影,久久佇立,直到視線模糊,那里依然閃爍著追逐的目光。從小到大無數(shù)次承受著爺爺不舍的,滿眼的目送。甚至在他最后的時光里,我去醫(yī)院看望,記憶中那是爺爺?shù)谝淮未叽傥以缧╇x開,病床上爺爺?shù)哪抗饩o緊跟隨著我的腳步,伴我歸途。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我深深凝望爺爺遠去的身影,似乎這是第一次我目送著他離開,遺憾的卻也是最后一次,原來目送是那樣的落寞與哀傷。
父母對子女的牽掛,總是隨著光陰和距離增長。曾經的我們或是為了追逐夢想,又或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背起行囊遠離家鄉(xiāng),離開愛我們如生命的父母,在父母的目送中漸行漸遠,留給他們的總是消失在小路轉彎的背影。慢慢的我發(fā)現(xiàn),越長大,所承受的生命的重量也就越大,牽掛的也越來越多,父母頭上的白發(fā)、眼角的皺紋都讓我們倍感心酸。不得不感嘆時光的力量,讓很多東西在歲月中無聲的流逝,而我們能夠做的`,唯有珍惜。
《目送》寫出了每個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會遭遇的脆弱,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龍應臺的筆下都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動人的詩意。讀《目送》一書,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后,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情領悟,剛柔之間,豐潤而豁達。再多的遺憾和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回憶愈合過往的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在感悟之后,時間早已變作更加從容的微笑和更加堅定的目光,生命中每一個微小的瞬間都在珍惜之后更顯光彩,對于生命,最好的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讓我們學會捧起一抹陽光,向目送著你的生命致敬,對被你目送的生命問安。
第三篇:目送讀后感1500字
中風后的父親不得不承受軀體癱瘓和語言障礙的雙重折磨。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的老人不復往昔戎馬倥傯,橫刀立馬的革命英雄形象。父親的一生所有的大起大落和悲歡離合匯聚成一首英雄遲暮的悲歌。
那豐滿的皮肉被病痛榨成干癟可怖的枯槁,不言語和情緒在咿咿呀呀的沉吟中失了最后一點聲息。而那曾經笑靨如花的母親早已在記憶的漩渦中走散,她那返老還童般著上一層童稚的神情透露著被時光拋棄的哀怨。
她常常一個人發(fā)呆,時而歡喜,時而一副悲從中來的樣子;她時而失意,時而又因為憶起子女而恢復歡喜。
病痛和衰老的殘酷一齊折磨著他們。
父親和母親竭力融入這個早已不屬于他們的瞬息萬變的時代,可是世界卻殘酷地一絲一縷地斬斷著和這些老人的聯(lián)系。而他們的孩子,束手無策。
當父親經歷了幾起驚心的交通事故之后,女兒義無反顧地勸他遠離愛車,晚年僅有的樂趣業(yè)已不復存在;挽著母親走在熙熙攘攘的現(xiàn)代商城之中,滿眼當下潮流,她的女兒會毫不猶豫地向她解釋高跟鞋如何不適用于她,直到她滴溜溜的目光轉回女兒僅僅攥著她的手。
老人們更像是上一代失落在這個世界的孤兒,妄圖融入社會卻又格格不入,兒女成了他們和新世界牽線搭橋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把他們和新世界隔開的擋板。
減少與世界的牽絆,避免給兒女制造麻煩是很多老人平靜面對人去燈滅之宿命的唯一慰藉。
世界上的人幾乎都歷經這樣的輪回,送走上一代人,做下一代的引路人,這也成了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使命之一。父母托舉著生命的光亮卻不是太陽,因為他們時時刻刻有消耗殆盡的危險。終此一生,他們所留下更最多的還是精神的永恒。
緣深緣淺,能行多遠我們未可知。但是人人可以明確的是死亡終有一天會拉開兩代人緊緊攥著的手。而在這種終結之后我們所賴以支撐,砥礪生命嚴冬的卻還能來源于永恒的溫存。
我想起很多年以前,有人給我講過一個關于餅卷肉的故事。
父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隊工人,在離家?guī)资锏目h城依靠粗重的體力活養(yǎng)活全家人。終日忙碌的父親少有機會見到兒子。直到兒子考上了當?shù)乜h城的中學,父子倆離得近了,父親忙里偷閑也來學校探望兒子。
父親每次前來都會帶上一種叫做餅卷肉的當?shù)匦〕?,薄薄的餅皮裹著細碎的牛肉,咀嚼之后滿口留香。兒子每次除了期待父親,多了一分對美食的期待。
幾次看到父親只給自己買,兒子便問:爸爸,你都不給自己買嗎?
父親告訴他,建筑隊每天的午餐都是餅卷肉,他都快吃厭哩。
兒子聽了后甚至有幾分羨慕父親的工作。
偶然的一次,兒子去工地找父親,正趕上工人們吃午餐。父親不在的空當兒,兒子拿起父親吃剩下的半個餅卷肉咬了一口,牙齒一下被咯地生疼。他發(fā)現(xiàn)薄皮里包的并不是他平時吃的牛肉,而是牛筋和碎骨。
兒子問工人們怎么不買包牛肉的餅卷肉。工人們告訴他,這種牛筋和牛碎骨做成的餅卷肉不但便宜,而且耐饑,不容易被消化,一個吃下去能頂半天不餓。
兒子硬生生咽下了那個滿是碎骨和牛筋的餅卷肉,五味陳雜。
也是那段關于餅卷肉的記憶砥礪著他一直奮斗,永不停息。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石火,青草葉上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舍:那撐傘的人啊,自己是離亂時代的孤兒,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
如龍應臺所言,兒女的恩情、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xù)旅程。
親情本不需要太多歌功頌德,一切所求無非是在來的時候坦然用愛開頭,在結束的時刻劃下恰到好處的原點,像所有圓滿故事的結尾,既不冗長,也不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