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云南旅游線路導游詞(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云南旅游線路導游詞(大全)》。
第一篇:云南導游詞
滇池屬富營型湖泊,部分呈異常營養(yǎng)征兆,水色暗黃綠,內(nèi)湖有機污染嚴重、有機有害污染嚴重,污染發(fā)展較快,外湖部分水體已受有機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屬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屬及砷大量沉積于湖底,致使底質(zhì)污染嚴重,滇池近百年來已處于“老年型”湖泊狀況;年均水溫16℃;80年代未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隨著滇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魚類產(chǎn)卵、孵化場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并加之過度捕撈和魚類種群間相互作用等因素影響,使滇池魚類種群發(fā)生巨大變化,土著魚種僅存4種、土著魚種瀕于滅絕,如肉嫩味美的金線魚現(xiàn)己滅絕,外來魚種
形態(tài)描述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東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長4千米,將滇池分為南北兩部分,稱為外湖和內(nèi)湖;海拔1887.5米,總面積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內(nèi)湖面積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積287.1平方公里,湖長41.2千米,最大寬度13.3千米,平均寬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積15.931億立方米;底質(zhì)內(nèi)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動植物殘體、黑色,有極臭味,外湖較肥,褐黃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盤龍江、寶象河、新河、運糧河、馬料河、大青河、洛龍河、撈漁河、梁王河...
第二篇:云南概況導游詞
各位朋友,歡迎來到“南詔故都,魅力古城”―大理。 大理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區(qū)繁衍生息,漢代設縣后同中原交往溝通,成為了中央王朝與緬甸、印度交通的中轉(zhuǎn)站。大理自古以來就是云南的交通要塞,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就在這里交匯。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此建都立國,大理作為南詔國、大理國的都城達五百年之久,與中原文化交流頻繁,建寺筑塔,刻石立碑,人文昌盛;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圖寺塔、蒼山神祠、感通寺、德化碑等至今保存完好。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譽海內(nèi)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即將到達大理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的標志,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大理重要的旅游景點。 首先,向各位介紹下崇圣寺,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約1.5公里的蒼山應樂峰下。一般認為是南詔國第十代王勸豐佑時所建,時為南詔后期。崇圣寺規(guī)模宏大,據(jù)文獻資料記載崇圣寺“基方7里,為屋890間,佛11400尊,用銅40550斛(hu)”,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的規(guī)模。南詔之后的大理國,佛教更為發(fā)展,有“佛國”、“妙香國”之稱,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稱,曾有九位大理國國王遜位后出家為僧,在此修行。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為了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活動的中心,到了大理國時期成為著名的皇家寺院。崇圣寺所崇的圣為:觀音,因為當時大理地區(qū)盛行觀音崇拜。崇圣寺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視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只可惜,崇圣寺會遇明朝正德年間的大理大地震,幸運的是三塔猶存。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崇圣寺,是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恢復重建的?;謴椭亟ê?,整體布局為主次三軸線,分8臺、9進、11層次。在主中軸線上,依次建有蠻王禮佛圖、十六國王眾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鵬金翅鳥、山門、天王殿、望海樓等,中軸線兩旁和次軸線上錯落有致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羅漢堂、祖師殿等展示了歷代經(jīng)典建筑的精華。整個建筑群跌宕起伏,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大氣磅礴。 三塔是崇圣寺前的一組建筑群,所以三塔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所寫的三塔寺和現(xiàn)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在《天龍八部》中所寫的“天龍寺”。三塔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寺在第十峰之下,唐開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層,故今名為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組成。大塔又叫千尋塔,千尋塔與南北兩個小塔的距離都是70米,兩小塔相距97.5米,成鼎足之勢,布局統(tǒng)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屬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風格,形狀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千尋塔一共有16層,塔頂四角各有一只銅鑄的金鵬鳥。塔身內(nèi)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zhì)樓梯,可以登上塔頂從t望小孔中欣賞大理古城全貌。千尋塔矗立在兩層高大的臺基上,塔前朝東的照壁上各位所見的“永鎮(zhèn)山川”這四個蒼勁有力的石刻漢字,每個字高達1.7米,原為明黔國公沐英之孫沐世階所寫。1925年大理地震時,除了“川”外,其余三字被毀壞,現(xiàn)在各位所看到的是按沐世階所書勾勒補刻的。之所以寫這四個字,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理地區(qū)歷史上水患多,惡龍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龍,可龍唯獨只尊敬塔,畏懼大鵬,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鵬金翅鳥存在,龍就不敢作惡,水患當然也就減少了。另一種說法是,明朝時,地處邊疆的大理地區(qū)已成為其版圖的一部分,為了充分表達對這塊版圖的堅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題字刻碑”就再合適不過了。 南北兩座小塔的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層,是一對八角形密檐式磚塔,八層以上為實心,八層以下則為空心,塔頂各有三只銅葫蘆,華貴莊重。外觀輪廓線像錐形,屬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推斷,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尋塔,是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兩座小塔已經(jīng)偏離了垂直線,出現(xiàn)了令人擔憂的傾斜狀態(tài),但是各位不用擔心,因為它們就這樣已經(jīng)傾斜了四百多年了。 崇圣寺三塔,從修建至今,除經(jīng)歷上千年風吹雨打和日曬之外,還經(jīng)歷過30次的強地震的考驗。其中,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絕大部分倒塌,千尋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跡般的自行復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鄉(xiāng)房屋倒塌達99%,科千尋塔只是震落了頂上的寶剎,這對于沒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來說無疑是又一個奇跡。 崇圣寺三塔作為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筑之一,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云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征。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千余年來,三塔幾經(jīng)滄桑,經(jīng)歷風雨的剝蝕和多次強烈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shù)價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全國四A級旅游區(qū),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標志和象征,國家級旅游風景名勝區(qū)大理的重要人文景觀。 各位朋友,我們進入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大門,參觀了“永鎮(zhèn)山川”的巍巍三塔,繼續(xù)往里走就是鐘樓。南詔建極大鐘鑄于南詔建極十二年,故名南詔建極大鐘。徐霞客曾在《游滇日記》中寫道:“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可八十里?!币蚨扮娬鸱鸲肌痹蔀榇罄碇氖爸?。建極大鐘毀于清咸豐同治年間。我們看見的重鑄的建極大鐘,高3.86米,直徑2.138米,重16.295噸。是目前中國第四大鐘,云南第一大鐘。此鐘的重建安裝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日,在恢復“鐘震佛都”勝境的時候,也有警示之意。 各位朋友,我們參觀擁有云南第一大鐘的建極鐘樓后,沿著寬闊的通道,登上數(shù)十級臺階,就邁入了雄偉的雨銅觀音殿。 雨銅觀音鑄于南詔中興二年,即公元899年。
傳說當時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發(fā)誓終身募化鑄一銅觀音像,當鑄到觀音像的肩部時,所準備的銅已經(jīng)用盡,正在萬般無奈的時候,恰好此時天降銅雨,滿地銅珠,用來鑄像,不多不少。于是取名為“雨銅觀音”。雨銅觀音像高24尺,與三塔和建極大鐘,共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之一。 《南詔國史圖傳》成畫于公元899年,為南詔國官員張順和王奉宗所繪,獻給南詔國最后一個王:舜化貞。原畫為紙本彩繪,長580.2厘米,寬31.5厘米。畫卷分為三個部分:巍山起因、祭鐵柱、西餌河記,是研究南詔歷史、宗教、民俗的珍貴資料。 《張勝溫畫梵像》又稱為《大理國梵像卷》。成畫于公元1180年,由大理國繪工張勝溫所繪,這幅畫卷在云南藝術(shù)史上地位極高,有“北有《清明上河圖》,南有《張勝溫畫梵像卷》”的評價,長期以來一直被美譽為“南北雙驕”。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將結(jié)束崇圣寺三塔的游覽,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我們只是粗略的游覽它的一部分。如果有時間,各位再次來到大理旅游,我將竭誠為您服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