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中文導游詞潮州韓文公祠導游詞(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中文導游詞潮州韓文公祠導游詞(推薦5篇)》。
第一篇:中文導游詞:潮州韓文公祠導游詞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韓江之濱的韓文公祠。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謫潮州。韓愈在潮州期間祭鱷釋婢,興學勸農,歷代潮人都很懷念他的功績,韓祠內有一塊碑刻:“若無韓夫子,人心尚草菜。”便是對他極高的評價。 祠堂前廣場有一座古書形的石雕,上面刻寫了韓文公在《進學解》中的兩句名言:“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币馑际钦f:勤奮是事業(yè)精進的前提,深思是行為成功的保證?! №n祠正門,上面寫著“韓文公祠”四字,是1984年胡耀邦總書記視察潮州所留下的手跡。韓祠依山而建,層次分明,前落是韓祠的主體,后落是侍郎閣,現(xiàn)在我們拾級而上,石階一共有51級,是紀念韓愈51歲時到潮州。韓祠前原有韓愈手植橡木,民間傳說:橡木開花的多少,可以預示當年科舉考試錄取率的高低。韓祠橡木后來成為潮州八景之一?! №n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最初建在金山,后來遷到州南七里,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才遷到這里,算起來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韓祠現(xiàn)存有歷代官員文人所留下的37塊石刻。其中,“三啟南山”,是原廣東省委書記林若所書,出自蘇東坡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之句“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另一層意思是指他一生中曾三次來到廣東?! №n文公一生倡導儒家思想,并以儒家“道統(tǒng)”繼承者自居,他提倡“仁政”,反對暴虐,“抵排異端,攘斥佛老”。他到潮州之后極力興辦久廢了的鄉(xiāng)校,還把自己的俸銀捐出來支持教育,并起用當?shù)刭t士趙德主持教育工作,讓讀書風氣長久發(fā)揚下去?! ∵@邊的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下聯(lián)是:到潮才八月,潮平鱷渚,于今香火遍嬴洲。上聯(lián)說他來潮州的緣由及到潮之后使讀書的風氣遍及海濱。下聯(lián)說他到潮州只做了八個月的官,但驅除鱷魚,功德無量,歷代都沒有忘記他?! ≌钭髠扔斜蹋骸肮Σ辉谟硐隆保鲎皂n文公自己的文章,本來是韓愈稱贊孟子的話,但后人反過來用這句話來贊美他。他來潮州之后除辦學校,驅除鱷魚、釋放奴隸之外,還積極發(fā)展農桑,修筑水渠,就象古代大禹一樣。更深一層的含意是:意識形態(tài)中的異端邪說也有如洪水猛獸一類的災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還是思想界的,關鍵在于疏導而不能一味地堵塞。韓祠左側的“天南碑廊”是當今我國書家和政要稱頌韓文公的詩文碑刻,可見韓愈的影響力并非潮州一方。 最后我們一起登上后面的侍郎閣,登高望遠,飽覽潮州古城的風姿。、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
第二篇:潮州華蓋寺導游詞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潮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DAVIA。
華蓋寺位于饒平縣上善鎮(zhèn)上善村嶺頭,俗稱“嶺頭庵,創(chuàng)自明朝,1996年起重建。處于通往毗鄰福建、大埔的水泥公路旁,山青水秀,交通方便,引人注目。
寺創(chuàng)自明代,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從對面山巒移來今址重建。1950年起沒住僧,于1958年“公社化”時,佛像被燒、法器被毀。村民盧文章(現(xiàn)年80歲)先聞風聲,冒險深夜搶救高0.3米、寬0.2米,刻有“華蓋寺,乾隆三十九年”樟木所制香爐,抱回家珍藏,在這次重建時獻出。1967年“文革”中,因上饒建瓷廠,來拆古寺的石柱、楹、桁、桷、瓦,寺遂被毀。于1995年11月被批準重建,1996年2月30日動工,至2001年5月基本完工。
寺位于高坡上,坐西向東,分天王殿、大雄寶殿、達摩祖師殿(天井西側)、伽藍菩薩殿(天井北側)、廂房。
第三篇:荊州古城介紹導游詞范文
*陵,古稱荊州,遠在太古,*方圓九州,荊州就是一個州的中心之地,春秋戰(zhàn)國時,楚國把楚國都遷到*陵,這里便成了楚國的*、*事、文化、經濟的中心,楚在此建都400多年,歷經20代。
*陵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有古城墻的城市之一。相傳為“劉備借荊州”時關羽所筑。秦漢以來*陵北至長安、洛陽,南下兩廣,西去四川、云貴的陸上通道必經之路。城南又有長*水運之便,向有“自古兵家重荊州”之說。據(jù)<<三國演義>>載:赤壁之戰(zhàn)以后,曹*退回黃河流域,孫權為鞏固長*下游的統(tǒng)治勢力,占領荊州。孫劉之間的聯(lián)盟本來就出于一時利害關系上的考慮,雙方為了奪取荊州這一塊地方,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斗。孫權采納了部下魯肅的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以便聯(lián)合抗御曹*。劉備取得四川后,不歸還荊州,派二弟關羽據(jù)守,關羽出兵襄樊,威逼曹*,孫權乘荊州空虛,派呂蒙襲取荊州,俘殺了關羽。歷史上“劉備借荊州”、“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關羽大意失荊州”等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孫劉聯(lián)盟破裂后,劉備、張飛興兵伐吳,張飛未曾出兵,被部將張達、范疆所殺?!邦^葬云陽,身葬閬中”。劉備兵敗“彝陵”,白帝城托孤。
荊州古城又保存完好的護城墻,成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
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時古城的第一到防御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護城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駕舟從內河可直達武漢。
位于荊州城內的“荊州博物館”,又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物12000多件,其中最稀世的珍寶是越王勾踐劍和西漢男尸。越王勾踐劍,劍廠68.8厘米,劍身飾滿菱形花紋,近柄處刻有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劍柄兩面分別鑲嵌有三*玻璃和綠松石。雖然在底下埋藏了三千多年,仍劍刃鋒利,青光閃爍,換然如新。西漢男尸,據(jù)墓中竹簡記載,該人葬于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五月,死者名“遂”,*陵縣市陽里人,終年60歲,生前為五大夫(相當與或略高于當時的縣一級官員),身高1.678米,體重52.5公斤。
第四篇:潮州古城導游詞范文
潮州西湖,山倚湖蒼翠,湖傍山青黛。昔時是潮州古城的護城濠,俗稱“城壕池”。今天隨著城市建設重心的西移,這里已成為古城區(qū)與新城區(qū)綠*的分水嶺,也是名城騰輝一脈相承的紐帶。在貫徹實施“保護古城區(qū),建設新城區(qū)”的城建方針中,兩者當互相兼顧、齊驅并進。假若潮州的城建規(guī)劃已定位在山水園林式之中,那么,西湖便是古城區(qū)一片碧綠的園林肺葉,堪稱新世紀環(huán)保城市的綠*明珠。
西湖古昔是韓*的支流,也是崩堤沖成的瘦大湖。據(jù)《方輿紀要》載:“綿亙十余里?!钡搅颂拼吮钡?,才把它與韓*切斷,成了寬闊長形的大湖。唐肅宗乾元年間(758-759年),皇帝下詔,天下臨池帶郭處設置放生池八十一處,這西湖便是其中一處(過去西湖山麓尚刻“放生”二字,現(xiàn)在湖心亭南側有一池,稱為放生池)。因與西湖依傍的葫蘆山,對護衛(wèi)古城有天然屏障的作用,歷代官府均重視對它的修筑、浚疏。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知*州事林驃及知州林光世,他們對西湖和葫蘆山都有不少建設。林光世還寫了篇《浚湖銘》留世。到了元代,潮州戰(zhàn)亂把西湖景物毀了不少。在洪武初年又因潮州大修城墻,采用去大批石塊,還把湖填了一半,稱作城壕。后來曾陸續(xù)重建一些景觀。到了清朝,因屢遭兵燹,西湖景物,又多數(shù)被毀。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還在西湖山筑腰城,防御“三藩”之亂。劉進忠的反清,又使西湖變成挖壕溝、圍柵欄、設*臺的兵家要塞。到了*時更被*閥洪兆麟占為私家園——“洪園”。故有人把西湖的簡史概括為:始于唐、著于宋、毀于元、盛于明、蕪于清,*不清不明,于今湖綠波平。
這里除了極富有詩情畫意的“西湖漁筏”的景致之外,沿湖濱至山下,名勝古跡,樓臺亭榭,比比皆是,有的天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總要把西湖妝扮成“秀*可餐”的園林。且每個景均有一個雅稱,如“古洞佛燈”、“水仙夜月”?!懊非f新雪”、“紫竹鐘聲”、“釣臺秋*”等等。
現(xiàn)已多數(shù)無蹤跡可尋,但那些動人的傳說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頗具傳奇**的是“活人洞”和壽安巖下的仙客留題。在北巖的“李公亭”后,有一個狹長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內卻可容十多人。從靠“李公亭”一端進去,沿著狹長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還鐫刻有逸史詩,這個洞便叫“活人洞”。據(jù)說明萬歷年間(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為擬這個洞名而三思,忽見有一個孩子掉人湖中,趕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為“活人洞”。洞內還有記敘當時事件的石刻題記:“萬歷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喬松、張志可,劉興學、陳明登此,午見蒼童渡溺湖中,拯活書?!边@也許是小孩的親屬為鳴謝這四個“英雄”而刻的。壽安巖在活人洞東北邊,結構奇特,怪石重疊,古樹濃蔭,似一座大型園林盆景。巖上刻有“壽安巖”三字和一些記事石刻。最有趣的是巖前石壁平直,有如*切。在這石壁上刻有兩行詩:“有客重來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巖前一塊大石橫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個舉人的名字,也有人稱“舉子石”,這些名字也是橫臥著,粗看是自然的倒斜,實際上卻隱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傳說。據(jù)說這塊橫倒的大石,原是連在壽安巖上的。
由于這里風景十分優(yōu)美,明末有十二個舉子看中了這風水寶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巖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墒呛髞砬灞岁P,明朝亡國,這些舉子中大多數(shù)在國難當頭,山河破碎之時,為了功名利祿,投靠清廷,做清朝的官吏。當時,潮州還處于不清不明的時期,潮人每過此地,便指著石中降清者痛罵。久了,連巖石也感到同這些人連在一起十分羞恥。相傳在康熙年間,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雷鳴電閃,“轟隆”一聲,把巖石崩裂了,那刻著十二舉子的石頭,就像遭*劈一樣,從高處跌落在巖腳,半截埋進泥土里,這些名字也就需橫看才行.在石塊裂開后的切口,潮人看到前述的兩句詩。粗讀好像一般的詠景詩,但仔細品味,卻別有寓意:“山柏翠”與“山破碎”音相近,“洞湖清”與“痛胡清”又諧音??纯醋舟E,又仿似在巖石崩裂前就刻在里面的。究竟清代誰敢刻這首藏有“反骨”的詩,誰也說不清,故大家只能稱之為“仙客留題”罷了。其實這只是一個附會的傳說,十二舉子里有明萬歷年間壬午舉人林熙春,他是*未進士,官至工科給事中、戶部左侍郎,榮歸鄉(xiāng)里后造福地方,興修水利,倡建*東急水塔等,為*辦了很多實事、好事,到80歲去世,并沒有為清廷效力。
暢游西湖,不妨到芙蓉池走一走,這里曲徑通幽,荷花溢香,頗具蘇州園林的韻味。在芙蓉亭北端有“奇石館”,展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趣。亭橋西側現(xiàn)為西湖園林管理處,旁邊小屋的左墻壁特別厚,壁上有藍*嵌瓷的“壽安古墻”四大字,這古墻足有360多年的滄桑史跡,也隱含著一段傳奇的故事。
宋初,這地方原是州學地址,后州學搬進府城的金山,此處便成了“凈慧寺”。元朝凈慧寺被兵毀,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重建,改名壽安寺。有一年海陽知縣高某懷疑自己的妾與寺中和尚私通,懷恨在心,便暗中把妾毒死,寄棺于寺中,并揚言棺木中有陪葬的珠寶。后又請一個死囚伏于寺中,把珠寶盜出置于寺僧人住所,知縣帶兵伏擊,率兵勇圍寺,逮捕了寺僧,判他們盜棺中珠寶罪,并毀了寺院,僅存一面墻。清代又有人靠著這面墻重建一個小廟,名為九天娘廟。*13年(1924年)九天娘廟塌。而今,這里成為游人品嘗西湖魚及潮州菜的風味小吃館。沿著這菜館向北10多米處,便是西湖最為聞名的“處女泉”。處女泉泉洞如井,有三尺深,泉水極其清冽甘甜。在湖山開辟之前,因這里原是個山坡,泉眼在山坡草叢中正如深居幽谷羞于見人的處子,故被稱為“處女泉”。
潮人多喜歡品飲工夫茶,專雇人來此挑泉水,據(jù)說用此泉水烹茶特別甘淳溢香,別無雜味。過去潮人林大川在此品茶,有詩曰:“不知陸羽來到此,品作人間第幾泉?”更使處女泉名聲鵲起?,F(xiàn)在園林職工在此經營潮州極品鳳凰單樅茶座,名茶配上最上等的泉水,使游人在此品茗,既清神益思,又歇息舒暢,一邊欣賞西湖奇光異趣,一邊品賞潮州工夫茶藝,同時,又能聽到一些西湖的今古奇觀、軼聞傳說,令人流連忘返。
第五篇:潮州開元寺導游詞范文
開元寺位于潮州市區(qū)開元路中段。開元寺的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隋唐之際的荔峰寺。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為慶祝自己的生日,下令全國81州郡各選一大寺,以其年號為名,當時潮州就把“荔峰寺”改名為“開元寺”。
現(xiàn)在開元寺的占地面積約為1.7萬平方米,是一座宮殿式四合院建筑。整座寺院至今保留著唐朝的建筑格局,寺內的各主要建筑體現(xiàn)了宋、明、清各時代的建筑風格。開元寺是廣東四大名寺之一,是粵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古剎,20xx年7月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元寺的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地藏*和觀音*。
金剛殿建于明朝,殿內供奉著兩大金剛,他們是寺院的守護神,其中一位叫做密跡金剛。密跡金剛就是這五百金剛衛(wèi)隊的衛(wèi)隊長,在密跡金剛對面的是那羅延天,傳說他是印度的大力神。潮州開元寺的兩大金剛都是閉口端坐,手拿金剛圈。
天王殿是我國僅存的宋代單檐歇山頂建筑,在建筑上具有極高的價值。據(jù)文獻記載,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大佛殿的建筑式樣是南宋明州建筑師陳和卿帶到日本的。日本建筑史學界對這座建筑給予極高的評價,說它引起了日本建筑的第二次*,為日本建筑界帶來新的技術和結構風格。大佛殿完工之后不久,陳和卿就去世了。他臨終時留下遺言,說大佛殿是參照*某佛殿的式樣而建,但他沒有說出具體是參照哪一寺院的建筑而建。為了尋找大佛殿的“根”,中、日兩國建筑界的學者用了大量時間走遍了*各地的各所寺院,但都一無所獲。直到1992年,同濟大學教授陸秉杰來到潮州,經過他的實地驗*,最終把“大佛殿”的根確定在潮州開元寺的天王殿。這一發(fā)現(xiàn)轟動了中日兩國的建筑界和考古界!
天王殿在建筑上有三個特點:第一,整座建筑有32根柱子,這些柱子都是木石結合,下端為石柱,上端為木柱。第二,天王殿東西兩側的山墻沒有用石柱而是用磚砌,整個屋頂?shù)奈蓓斨亓坑蓛蓚壬綁Τ休d。第三,在柱子上端為層層疊疊的斗拱連接屋頂,從下往上望,這些復雜的斗拱好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在民間把這種斗拱叫作“蓮花托”。
在天王殿內正上方一塊牌匾上面寫著“開元鎮(zhèn)國禪寺”六個字,其中的“鎮(zhèn)國”兩字不是一般寺廟都可以用的。潮州開元寺之所以可以用“鎮(zhèn)國”兩字,據(jù)說是因為明朝初年倭寇侵犯我國沿海各府。但因倭寇信佛,只犯沿海而不敢犯潮州城,指揮俞良輔就以為開元寺能鎮(zhèn)境保國而請封開元寺為“鎮(zhèn)國禪寺”并得到了朝廷的批準。這就是開元寺“鎮(zhèn)國”兩字的由來。
在天王殿正中間供奉的是彌勒佛。據(jù)佛經說,彌勒佛是未來世的佛祖,是現(xiàn)在世佛祖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
在天王殿東西兩側供奉的是四大天王。開元寺的四大天王與其他寺院的四大天王在造型上有所不同,開元寺的四大天王都是四平八穩(wěn)的坐著,開元寺的北方多聞天王手中的法器是寶塔,而奇特寺院的多聞天王手中的法器一般是“傘”。這是因為開元寺是“鎮(zhèn)國禪寺”,四平八穩(wěn)的端坐和寶塔含有“鎮(zhèn)國”的意思。
在彌勒佛背后,面向大雄寶殿的是韋馱菩薩。韋陀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一個神將,因為護法有功被列為三十二神將之首,親受佛祖的法旨,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所以稱為“三洲感應”。
在天王殿北面是開元寺的中庭,即大雄寶殿前的廣場。中庭的南邊有兩株菩提樹,菩提在印度語的意思是“智慧”,因此菩提樹也叫“智慧樹”。現(xiàn)在開元的這兩株菩提樹是50年代從廈門南普陀寺移植過來的。
在中庭的東西兩側有4座方形的石塔,叫做“阿育王式塔”。四個塔代表“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在中庭北端大雄寶殿前有兩座石經幢。據(jù)考*,這兩座經幢是唐朝建寺時的原物,也是目前潮州現(xiàn)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中庭北面是開元寺的核心建筑大雄寶殿?,F(xiàn)在的大雄寶殿為清朝光緒年間重修時的建筑。
在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他創(chuàng)立的佛教的基礎教義是“四諦”,所謂“諦”就是“真理”意思。四諦就是“苦、集、滅、道”。
在釋迦佛東邊的是*師佛,他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在釋迦佛西邊的阿彌陀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供奉的是*羅漢。
在釋迦佛的背面是“飄海觀音”。
在飄海觀音左右兩側分別是僑陳如和優(yōu)波離兩位尊者。他們都是釋迦牟尼的學生。據(jù)傳,僑陳如是釋迦牟尼成佛后在鹿野苑開始傳法的第一個學生,而優(yōu)波離則是釋迦牟尼的學生中對佛教的戒律理解得最好,并能自覺的遵守,因此釋迦牟尼讓他負責佛教戒律方面的工作。
大雄寶殿北面是開元寺的藏經樓,這里珍藏著開元寺1000多年來收藏的眾多珍貴的文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開元的鎮(zhèn)寺之寶---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給潮州開元寺的雍正版《大藏經》。這部《大藏經》刻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53年),當時共刻印了10部,先后頒賜給全國十大寺院收藏,全書共7246卷,用漢、滿、藏、蒙四種文字刊行。開元寺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個收藏寺院,由此可以看出開元寺在*各佛寺中的地位。
地藏*中供奉的是地藏菩薩和十大閻王。門口有一塊寫著“莫不尊親”四個字的匾額,意思是“尊重父母雙親才是真正的行孝”。在地藏*內正面端坐的就是地藏菩薩。在地藏*左右兩側分別是十大閻羅,閻羅是地獄的統(tǒng)治者。
觀音*內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由于觀世音能救苦救難,有眾多的信眾。在*的觀世音大多都是這種形象。其實菩薩是金剛身沒有*別之分的。在南朝后,為更好的體現(xiàn)大慈大悲和方便婦女供奉,產生了女身觀世音像。
在觀音*內左右兩側供奉的是18尊觀世音的化身像。觀世音為了度化眾生,示現(xiàn)“三十二應化”形象。在觀音*內的18尊化身像就是“三十二應化像”中的*種?,F(xiàn)在,在觀音*內供奉觀音18化身像的在全國可能就只有開元寺一家了!這也是開元寺又一個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