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巢湖廬山實習報告(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巢湖廬山實習報告(大全)》。
第一篇:23地質實習報告
這次實習,沒有像往年那樣選擇**縣,而是不遠千里的前往內(nèi)蒙古**市,參與到**礦區(qū)控制及地形測量的工程當中。相比于以往的教學型實習,真正的工程(實習)顯然能夠更好的體會所學到的知識。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通過這次實習,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測區(qū)屬于呼倫貝爾草原的一部分,動植物種類較少,地勢較為平坦,地貌相對簡單,但在這實習的十多天里還是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艱辛?,F(xiàn)在細細想來,那十多天的經(jīng)歷,雖然艱苦,但卻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測量的實際能力,更有面對困難的忍耐
測量學首先是一項精確的工作,通過在學校期間在課堂上對測量學的學習,使我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理論的測量學輪廓,而實習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理論與實際工程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工科的特點。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地面點位的科學,從本質上講,測量學主要完成的任務就是確定地面目標在三維空間的位置以及隨時間的變化。在信息社會里,測量學的作用日益重要,測量成果做為地球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間位置信息。構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及各種專題的和專業(yè)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統(tǒng)一標準,可共享的測量數(shù)據(jù)庫和測量成果信息系統(tǒng)。因此測量成為獲取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最可靠,最準確的手段。測量學的分類有很多種,如普通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攝影測量學、工程測量學。作為測繪工程專業(yè)的學生,我們要學習測量的各個方面。測繪學基礎就是這些專業(yè)知識的基礎。
通過這次實習,鍛煉了很多測繪的基本能力。首先,是熟悉了全站儀的用途,熟練了全站儀的各種使用方法,掌握了儀器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對數(shù)據(jù)的檢查和矯正的'過程中,明白了各種測量誤差的來源,其主要有三個方面:儀器誤差(儀器本身所決定,屬客觀誤差來源)、觀測誤差(由于人員的技術水平而造成,屬于主觀誤差來源)、外界影響誤差(受到如溫度、大氣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又時時處于變動中而難以控制,屬于可變動誤差來源)。了解了如何避免測量結果錯誤,最大限度的減少測量誤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儀器選擇上要選擇精度較高的合適儀器。
(2)提高自身的測量水平,降低誤差水平。
(3)通過各種處理數(shù)據(jù)的數(shù)學方法如:距離測量中的溫度改正、尺長改正,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等來減少誤差。第三,除了熟悉了儀器的使用和明白了誤差的來源和減少措施,還應掌握一套科學的測量方法,在測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測量原則,如:“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級到低級”的工作原則,并做到“步步有檢核”。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誤差的積累,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更可以提高測量的效率。通過工程實踐,真正學到了很多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對測量儀器的操作、整平更加熟練,學會了數(shù)字化地形圖的繪制和碎部的測量等課堂上無法做到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動手和動腦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與同學的交際、合作的能力。
一次測量實習要完整的做完,單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和構思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小組的合作和團結才能讓實習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而這些,就是在測量之外所收獲的了。小組成員的合作很重要,實習小組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進度。在去滿洲里之前,所有人的熱情都相當高,不僅僅是對測繪的外業(yè)感興趣,更多的是對草原的向往。但在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后,我自己的熱情已被疲勞所掩蓋,雖然第二天不是必須去草原,但我依然堅持上了山,就是想先看看測區(qū)是什么樣子。坦率地說,在這次實習之前,我甚至連“測區(qū)”這樣基本的專業(yè)詞匯都缺乏感性認識。在工程正式開始之后,每個組(全站儀)都有一位老師和四位學生,老師不但要做好小組的管理工作,還要對我們及時指導。在最初幾天的新鮮感過后,天重復而乏味的翻山越嶺的體力勞動讓很多人怨聲載道,說實話,我也是如此。但工程本身的性質又不允許工期的延后,所以不得不繼續(xù)早出晚歸。其實現(xiàn)在想來,也許絕大多數(shù)工作都是如此,這更多的只是從未有過的疲勞所帶來的壓力。
總的來說,這次實習讓我體會到了外業(yè)的艱辛,內(nèi)業(yè)的耐心,工作的細心,甚至還有了對建國初的測繪人員的敬畏之心。鍛煉了實際的能力,讓我在未來面對選擇時更有信心和勇氣。感謝**老師給了我們參與這次實際工程的機會,同時也要感謝**大學的**老師對我們組十多天的耐心指導
第二篇:巢湖地質實習報告
巢湖北部山區(qū) 地質實習報告
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專業(yè):地質學 班級:地質英才班 指導老師:石永紅 組員:葛*盧*皮**
王**胡**尹**
目錄
第一章前言--------------------------1 第一節(jié)實習目的、任務及意義
一實習目的--------------1 二實習任務---------------1 三實習意義--------------2 第二節(jié)實習區(qū)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經(jīng)濟地理概況
一實習區(qū)位置-----------2 二交通---------------------2 三地形---------------------3 四氣候---------------------3 五物產(chǎn)---------------------4 第三節(jié)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學觀點------------------------4
第二章地層---------------------------5 第一節(jié) 概述-----------------------5 第二節(jié) 地層-----------------------5 一震旦系(Z)----------5 二寒武系(E)--------6 三奧陶系(O)---------6 四志留系(S)----------6 五泥盆系(D)---------8 六石炭系(C)---------8 七二疊系(P)---------11 八三疊系(T)---------13 九侏羅系(J)----------15 十第四系(Q)-------16
第三章構造-----------------------------16 第一節(jié) 褶皺----------------------16 一概論--------------------16 二褶皺詳談-------------16 第二節(jié) 斷層----------------------22 第三節(jié) 節(jié)理----------------------25 第四章巖漿巖-------------------------26 第五章礦產(chǎn)----------------------------28 第六章環(huán)境地質、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29 第七章結語----------------------------31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jié) 實習目的、任務及意義
一、實習目的這次巢湖實習,可以讓同學們將大
一、大二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與這次實習相融會貫通起來,即將書本的知識同野外各種地質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提高同學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從而得以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同學們對所學專業(yè)的一些基本內(nèi)容有了質的提升,視野也更加開闊。在野外實習過程中也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同學們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鍛煉同學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工作能力,從而培養(yǎng)了大家的團隊精神,提升了專業(yè)素養(yǎng)。這次巢湖實習,讓同學們離開課堂,真正體驗了一回地質人的工作,培養(yǎng)了同學們在野外工作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不怕苦不怕累的頑強拼搏精神,為今后的課程學習和地質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習任務
(1)能夠熟練使用羅盤測量產(chǎn)狀、角度、方位;(2)學會通過各地層的性質劃分地層;
(3)熟悉實習區(qū)地層層序、巖性、化石、含礦性、厚度和接觸關系,并能應用所學知識對實習區(qū)巖相、古地理環(huán)境和古氣候進行初步分析;
(4)能夠用肉眼并借助放大鏡較熟練地鑒別實習區(qū)各種沉積巖(碎屑巖、粘土巖及碳酸鹽巖、砂巖、粉砂巖等)、巖漿巖侵入體,并能掌握巖石的描述方法和描述內(nèi)容;
(5)認識實習區(qū)沉積巖的各種原生構造(波痕、斜層理、縫合線、生物遺跡等),并能應用這些原生構造解釋地質現(xiàn)象;
(6)掌握褶皺和斷裂等構造的野外研究方法和識別標志,能夠掌握斷層的判別依據(jù);
(7)能夠發(fā)現(xiàn)和分析張、剪節(jié)理,并能夠說明其如何產(chǎn)生的;
(8)認識實習區(qū)的構造特征,并能根據(jù)實習區(qū)褶皺和斷裂的組合特征進行初步的幾何學、運動學及動力學分析,結合地層不整合關系重塑構造演化歷史;
(9)初步了解實習區(qū)地貌、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等特征;
(10)掌握原始資料編錄方法,學會畫路線剖面圖(或信手剖面圖)、路線平面地質圖和露頭地質素描圖;
(11)掌握直線法,導線法實測地層剖面方法以及繪制實測地層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實際材料圖和地質圖等主要圖件的編制方法和繪畫基本技能;
(12)學會野外地質填圖工作方法
三、實習意義 地質實習,尤其是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實習使我們專業(yè)學生最為重要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它涉及眾多基礎的地質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大學階段一次比較系統(tǒng)的綜合訓練過程。通過這個實習,可以讓同學們掌握當?shù)氐牡刭|構造和地質形成過程,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工程上需要注意的地區(qū)。因此有必要讓同學們掌握區(qū)域工程地質調(diào)查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而這次實習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學習機會。離開課堂,走向實踐,通過深入到大自然中去進行野外現(xiàn)場地質調(diào)查,使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得以融會貫通,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內(nèi)容。通過對一些地質現(xiàn)象的分析和辨別,提高了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對我們以后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導性作用,同時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增強應變能力,培養(yǎng)實踐精神,提高綜合素質。所以我們對于這次實習應該全身心投入,認真完成任務,達到我們預想的目的:在實踐中認真學習理論知識。
第二節(jié) 實習區(qū)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經(jīng)濟地理概況 一實習區(qū)位置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間,巢湖之濱,屬于江淮丘陵區(qū)的南部,距合肥市約70公里。實習區(qū)位于市區(qū)北部山區(qū),其范圍是東經(jīng)117°47′—117°54′,北緯31°36′—31°42′。面積約50平方公里。
二交通
實習區(qū)交通極為便利,淮南鐵路貫穿境內(nèi),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圖1—1)。以巢湖市委中心,有干線連結合肥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江蘇省南京市以及鄰縣廬江、無為、含山等地,鄉(xiāng)村都有支線相通。水運以巢湖為中心,水輪、木帆船沿水運可通往合肥及長江沿岸各城鎮(zhèn)
圖1—1.巢湖市交通圖
三地形
區(qū)內(nèi)三面環(huán)山,南面近鄰巢湖。山脈走向為35°—40°,平面圖上呈現(xiàn)“M”形延伸,由西向東主要由龜山、馬家山~平頂山、朝陽山~碾盤山、鳳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組成。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m—300m,最低處獅子口海拔高程僅20m。實習區(qū)西南為巢湖——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東南為裕溪河及其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系發(fā)育,是長江流域。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長江的通道,也是溝通省會合肥市與長江沿岸蕪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四氣候
巢湖市屬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分,熱量條件較好,無霜期長,全年在232—247天。年平均氣溫為15.7℃—16.1℃,最高可達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一般在1000—1158mm之間。季節(jié)分布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內(nèi)七月降水最多,十二月最少。區(qū)內(nèi)屬于季風氣候區(qū),風向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0—3.4米/秒,秋季最小,為2.6—3.2米/秒。五物產(chǎn)
農(nóng)產(chǎn)品以水稻、小麥為主,豆、薯次之。經(jīng)濟作物有棉、麻、茶葉、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紅、桃、杏、石榴等;水產(chǎn)品有魚、蝦、河蟹等,尤以巢湖銀魚馳名中外,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美稱。礦產(chǎn)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guī)r、溶劑石灰?guī)r,水泥石灰?guī)r、硅石、螢石、耐火黏土、陶用黏土和馳名省內(nèi)外的半湯溫泉等。工業(yè)較發(fā)達,主要為水泥、化工、機械及輕工業(yè)等,規(guī)模較大的工廠有巢湖水泥廠、安徽維尼綸廠、柴油機廠、油汞油咀廠、鑄造廠、坦克修配廠等。
第三節(jié) 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學觀點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地質學家對巢湖地區(qū)進行了地質勘查。20世紀50年代合肥礦業(yè)學院地質系(合肥工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的前身)就將巢湖市北部山區(qū)作為地學教學實習基地。1956年鄭成等老師對巢北山區(qū)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地質調(diào)查研究,著有《巢縣北部地質綱要》。20世紀60年代,劉家龍、方觀希等老師合作編寫《巢縣地區(qū)常見古生物化石手冊》,專供實習師生參考。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各位前人主要進行的是大中比例尺的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qū)內(nèi)先后有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等30余所院校來此實習。其中一些院校在經(jīng)過數(shù)年野外教學,以及地質研究的基礎上正式出版或者內(nèi)部發(fā)行了各自的野外教學實習指導書。有的學校還結合野外教學設立研究課題,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凡此種種,大大的豐富了野外教學內(nèi)容,加深了對實習區(qū)的地質認識,同時也進一步深入研究該地區(qū)的地質問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地質資料。21世紀以來,結合下三疊統(tǒng)印度階—奧倫尼階層型剖面的研究,圍繞區(qū)內(nèi)的平頂山剖面做了大量地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地質工作中形成了不少重要的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研究成果,諸如:
1.1934年,徐克勤(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曾在巢湖市北部地區(qū)做過1:5萬地質調(diào)查,著有《安徽省巢縣北部地質報告》;
2.1958年4月,安徽省地質局合肥市地質隊李云祝,對該區(qū)曾做過1:1萬泥盆紀鐵礦普查,著有《安徽巢縣鳳凰山—岠嶂山鐵礦評價報告》;
3.1974—1978年,安徽省地質局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隊做過1:20萬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著有《1:20萬合肥、定遠幅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報告》;
4.1983年,安徽省地礦局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隊運用“巖石地層單位填圖”新方法,以巢湖市等幅做試驗研究,進行了1:5萬區(qū)域地質測量,著有《1:5萬巢湖市幅區(qū)域地質調(diào)查報告》;
5.2003年,王道軒老師陪同西北大學地質系張復新老師踏勘時,在大力寺水庫北和州組中發(fā)現(xiàn)一小型小石柱珊瑚礁。
第二章 地層
第一節(jié) 概述
實習區(qū)內(nèi)的地層屬于揚子層區(qū)、下?lián)P子層分區(qū)、巢北沉積區(qū)。以古生界發(fā)育為特點,其中尤以晚古生界和下、中三疊統(tǒng)最為完整,且研究較為詳細。區(qū)內(nèi)地層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特別是下三疊統(tǒng)剖面完整,露頭連續(xù),化石豐富,是國際地科聯(lián)印度階和阿勒尼克階“金釘子”被選層型之一。從志留系的高家邊組到三疊系的東馬鞍山組,在實習區(qū)內(nèi)出露較好,化石豐富。巢湖市北部山區(qū)地層發(fā)育特征,下一節(jié)將自下而上詳細敘述各個地層。
第二節(jié) 地層詳談
1.震旦系()
區(qū)內(nèi)震旦系出露在青苔山及半湯兩地(背斜核部),僅有上震旦系燈影組,由于受斷裂影響或掩蓋,該組未見底。燈影組可分為上、下兩段,厚度約360。下段厚約291,以淺灰色白云巖為主,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含硅質條帶、硅質結核,148.33m,中部為厚層葡萄狀含凝塊石含藍藻泥晶白云巖95.82m,上部類硅質巖,白云石呈碎裂狀,厚47.34m。其中中下部含球藻類微古植物,疊層石以及硅質條帶。
圖2-1 震旦紀白云巖 2.寒武系(E)
實習區(qū)未出露。
3.奧陶系(O)
實習區(qū)未出露。
4.志留系(S)
實習區(qū)志留系僅見下統(tǒng)地層,且發(fā)育較好,常組成背斜核部地層。下統(tǒng)分為高家邊組和墳頭組。墳頭組頂部直接與泥盆系地層假整合接觸。
(1)高家邊組:實習期間主要見于鳳凰山背斜核部地區(qū)。厚為121—324m;全組分為上中下三段。在高家邊組中還含有豐富的化石,如筆石化石,魚類化石,代表了深海的盆地沉積環(huán)境。下段:青灰色鈣質泥頁巖,代表還原深海環(huán)境沉積,遭受風化后表面變?yōu)橥咙S色,質軟;含有少量云母,頁理發(fā)育。
中段:黃綠色泥頁巖,有粉砂巖夾層,風化表面呈土黃色。含有云母、長石、石英等礦物。圖2—2 高家邊組泥頁巖(上覆第四紀坡積物)
上段:土黃色頁巖、粉砂質頁巖,有薄層粉砂巖夾層,頂面有對稱波痕發(fā)育??梢娕c上伏墳頭組地層的界線呈整合接觸。(插入圖片1-1)。
圖2—3 高家邊組與墳頭組交界處
(2)墳頭組:實習區(qū)內(nèi)普遍發(fā)育,除鳳凰山背斜核部外,還見于平頂山向斜、俞府大村向斜的兩翼。且該系地層中含化石非常豐富,特別是三葉蟲,腕足類化石,墳頭組厚度205-210m,分為上下兩段。本組為淺海陸棚沉積,巖層中丘狀交錯層理發(fā)育,礫石較多,分選性較差。與上伏五通組假整合接觸,與下伏高家邊組整合接觸。
圖2—4
高家邊組與墳頭組交界處 下段:青灰色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巖。風化表面為土黃色,含有長石,石英,云母等礦物,屬于塊狀構造。
上段:粉砂質頁巖,中厚層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含礫巖屑石英砂巖,多為泥質膠接。局部加油粉砂巖、粉砂質泥巖。
5.泥盆系(D)
實習區(qū)內(nèi)泥盆系地層分布廣泛,但僅發(fā)育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中下泥盆統(tǒng)缺失。頂部粘土巖直接與石炭系地層假整合接觸。
(1)五通組:區(qū)內(nèi)分布十分廣泛,于鳳凰山、麒麟山、長腰山、龜山、大王山、萬山、柴禾山等地均有出露,并且底部礫巖是標志層,厚度不大,特征突出,巖性穩(wěn)定。五通組總厚度177m,分為上、下兩段。與下伏志留系墳頭組假整合接觸。
下段:淺灰色中厚層石英砂巖,往底部逐漸變?yōu)楹[砂巖,質地堅硬,底部中厚層狀石英角礫巖,為五通組底界;礫石成分為石英,磨圓度較好,分選性中等,硅質膠結,堅硬,抗風化力強,粒徑大小1cm~10cm不等。礫石定向順層排列,可以此判斷層面方向。
上段:,上部為灰黑色粘土巖發(fā)育,質地較軟,為標志層。該段巖性以灰黃、灰紫、灰白等色薄層粉砂巖、粉砂質泥巖與中厚-中薄層石英細砂巖呈明顯的韻律性互層。自上而下至少可劃出六個韻律層。往往被開采用于生產(chǎn)耐火粘土,從而缺失。粘土巖中含大量鱗木、亞鱗木化石,以上化石皆反映晚泥盆世河湖-湖積相特征,近頂部這一海相層表明本段應為近濱岸之湖相環(huán)境。
圖2—5
五通組底礫巖
6.石炭系(C)
本區(qū)石炭系厚度不大,但發(fā)育齊全。分上、下二統(tǒng)。下統(tǒng)包括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上統(tǒng)包括黃龍組、船山組。除高驪山組為碎屑巖外,其余皆為碳酸鹽沉積,以生物碎屑灰?guī)r為主。
(1)金陵組:巖性底部為灰黃色薄層含泥細砂巖或含鐵砂巖,中部為深灰黑色中厚層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guī)r,含方解石小晶,含有大量珊瑚化石。與下伏五通組地層假整合接觸。
(2)高驪山組:雜色頁巖露頭寬度約12m,巖性主要為灰、灰白、灰紫、灰綠色等雜色頁巖,局部夾雜灰色泥灰?guī)r,巖石易風化,易碎。頂部為薄層細粒石英砂巖,含有灰?guī)r,石英,方解石等礦物。本組應是陸相-海陸交互沉積。
與下伏金陵組假整合接觸。圖2—6
高驪山組雜色頁巖
(3)和州組:按巖性特征可分為上、下兩部分,總厚約25m。下部: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層生物碎屑白云質灰?guī)r、泥質類巖。上部:灰、微帶肉紅色中厚層至厚層亮晶及微晶生物碎屑灰?guī)r,屬于假黃龍,底部為粗結晶灰?guī)r,頂部為爐渣狀灰?guī)r。本組為淺海相碳酸鹽沉積。本組為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下部屬于潮下低能環(huán)境,上部則為高能淺灘環(huán)境,以生物沉積作用為主。與下伏高驪山組假整合接觸。
圖2—7
和州組姜塊狀灰?guī)r及假黃龍組灰?guī)r
(4)黃龍組:以灰?guī)r為主,富含海相生物化石,按結構可分為上下兩部分 下部:灰、深灰、肉紅色中厚至厚層生物碎屑泥晶與微晶灰?guī)r。厚約15~20m。上部:灰、紫紅色厚層亮晶生物碎屑灰?guī)r夾砂屑灰?guī)r。巖石堅硬,含有亮晶方解石。厚約10m。本組為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下部屬于潮下低能環(huán)境,上部則為高能淺灘環(huán)境,以生物沉積作用為主,含有大量珊瑚和蜓類的化石。
與下伏和州組假整合接觸。
(5)船山組:本組巖性以含球藻灰?guī)r為特征,可分為兩部分: 下部:黑色厚層微晶灰?guī)r,底部有一層灰黃色含碣鐵礦團塊泥巖。
上部: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層狀,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guī)r,夾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guī)r。
與下伏黃龍組為假整合接觸。
(6)梁山煤線(圖2—8):石炭系與二疊系的界線,在麒麟山山腳的采石場露頭良好。煤線上部為棲霞組,下部為船山組,煤線厚約半米。是重要的標志層。
圖2—8
鳳凰山水泥廠附近的采石坑可清晰看見梁山煤線
7.二疊系(P)
巢湖北部地區(qū)的二疊系分布在馬家山、平頂山及俞府大村一帶由下統(tǒng):棲霞組、孤峰組、,上統(tǒng)龍?zhí)督M、大隆組組成。
(1)棲霞組(圖2—
8、2—9):主要由碳酸鹽巖組成,含燧石,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為臭灰?guī)r層,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層含瀝青質臭灰?guī)r及含生物碎屑泥灰?guī)r。
第二段:下硅質層:含燧石結核或團塊灰?guī)r,黑、灰黑色灰?guī)r,夾黑色薄燧石層及生物碎屑粉砂質泥巖。
第三段:灰黑色中厚--厚層含生物泥晶石灰?guī)r。本報段以不含燧石為特征。
第四段:上硅質層,黑色中薄層硅質巖、深灰色含燧結核。
棲霞組組生物化石豐富,主要含有珊瑚,蜓類的化石。厚約170m,代表了淺海沉積的環(huán)境。
(2)孤峰組(圖2—9):孤峰組由薄層黑色硅質巖及薄層棕、褐、紫等色泥巖組成,巢北地區(qū)該組厚度一般在30m左右。下部和上部主要為灰色薄層泥巖或頁巖,下部含有磷結核(圖2—9),中部:黑色薄層放射蟲硅質,水平層理。孤峰組主要含有大量菊石化石。與下伏棲霞組整合接觸。
圖2—9
馬家山處棲霞組與孤峰組交界處(孤峰組可見磷結合)
(3)龍?zhí)督M(圖2—10):本組為一套濱岸沼澤相的含煤沉積,有著名的壓煤灰?guī)r,聞之有煤油味,可以為三部分。
下部:灰黃、青灰色中厚層細粒巖屑長石英砂巖及含礫砂巖,夾黑色薄層泥巖。
上部:青灰、灰黑、灰黃色薄層泥巖、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煤線,頂部:灰黑色中厚層泥晶白云質生物碎屑灰?guī)r,含燧后團塊及條帶,俗稱"壓煤灰?guī)r" 在龍?zhí)督M中有一個重要的化石層,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下伏孤峰組假整合接觸。圖2—10
龍?zhí)督M煤層及內(nèi)部其他巖層
(4)大隆組:本組巖性較穩(wěn)定,以灰黑色薄層硅質泥巖、炭質硅質巖及紫色泥巖、炭質頁巖、硅質頁巖為主,化石較豐富。中部:紫灰色泥巖夾深灰、灰黑色炭質頁巖、硅質頁巖上部:灰黑色薄層硅質炭質泥巖,頁巖泥巖互層。
含有大量菊石化石,屬于海洋深水盆地沉積,本組地層厚約20m。與下伏龍?zhí)督M整合接觸。
8.三疊系(T)
巢湖北部地區(qū)三疊系主要發(fā)育在平頂山向斜核部平頂山-馬家山-向核山一帶。以馬家山剖面為代表。
(1)殷坑組:巖性以黃綠色頁巖,鈣質泥巖為主。本組厚約80m,多含菊石化石,屬于半深海沉積環(huán)境。與下伏二疊系大隆組整合接觸。
(2):和龍山組:灰色中厚層微晶灰?guī)r瘤狀微晶灰?guī)r黃綠色鈣質頁巖互層,本組厚約20m??煞譃樯?、下兩部分。
下部:灰黃綠薄層似瘤狀灰?guī)r與鈣質泥巖層,近上部質泥質灰?guī)r厚10m。上部:灰色薄層灰?guī)r夾黃綠色薄層似瘤狀泥質灰?guī)r及泥巖。含有菊石,屬于深海盆地沉積環(huán)境。與下伏殷坑組整合接觸。
(3)南陵湖組:巖性主要為深灰色中厚-厚層微晶石灰?guī)r(圖2—11),巖石堅硬,局部夾厚層瘤狀灰?guī)r及泥灰?guī)r,其中見三層礫屑石灰?guī)r。本組厚約170m,含有菊石化石,屬于陸棚斜坡環(huán)境沉積。與下伏和龍山組整合接觸。
圖2—11
南陵湖組厚層灰?guī)r
(4):東馬鞍山組:頂部白云巖和含膏、鹽白云巖(膏溶角礫巖)段。角礫是東馬鞍山組沉積時形成的,年代老于東馬鞍山組,屬于沉積角礫巖。根據(jù)巖性特征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
下部:灰、深灰色薄、中層灰?guī)r,底部為灰、淺紫紅色含石膏假晶灰質白云巖,上部:灰、灰黃厚層至塊狀角礫巖狀灰?guī)r及泥質灰?guī)r、泥質白云質灰?guī)r(圖2—12)。
本組含有鳥眼構造(圖2—13),是其主要的識別標志,與下伏南陵湖組整合接觸。
圖2—12
東馬鞍山組塊狀角礫巖
圖2—13
東馬鞍山組中的獨特鳥眼構造
9.侏羅系(J)
出露較少,巢湖北部地區(qū)僅鑄造廠一帶,如東側小山村附近。發(fā)育底部灰白色礫巖層及部分灰黃、黃褐色中至薄層長石石英砂巖夾細砂巖薄層,不整合覆于二疊系棲霞灰?guī)r之上。其上部逐漸出現(xiàn)黃綠、紫紅色等細砂巖、粉砂巖、頁巖及薄層細砂巖互層(圖2—14)。主要為下統(tǒng)磨山組和中統(tǒng)羅嶺組。實習區(qū)內(nèi)的屬于磨山組。
圖2—14
鳳凰山——麒麟山東面民居院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侏羅紀地層
10.第四系(Q)
主要為中更新統(tǒng)洞穴堆積及全新統(tǒng)的殘坡積物。為各色粘土、亞粘土、碎屑等雜物,不整合與下伏各系地層之上,在實習區(qū)內(nèi)非常常見。
第三章 構造
第一節(jié) 褶皺
一、概論:
實習區(qū)為巢湖市北部山區(qū),位于揚子板塊的東北部、郯廬斷裂帶的東側、半湯復式背斜的西翼。區(qū)內(nèi)位于特提斯構造與太平洋構造的交匯處,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活動強烈,并奠定了區(qū)內(nèi)的構造格架,尤其是印支運動在本區(qū)表現(xiàn)最為明顯,以NNE—SSW向褶皺為主,伴隨有一系列的縱斷層、橫斷層和斜斷層。巖漿活動很微弱,實習區(qū)內(nèi)僅見幾個小的花崗巖巖脈、巖枝。
二、褶 皺 詳 談
本區(qū)位于半湯復式背斜西翼,以三個二級褶皺為主要構造形式,自東向西主要由俞府大村向斜、鳳凰山背斜、平頂山向斜組成。
出露地層有志留系(S)、泥盆系(D)、二疊系(P)、三疊系(T)。其中二疊系龍?zhí)督M為俞府大村向斜核部地層,而三疊系殷坑組、和龍山組、南陵湖組和東馬鞍山組地層則構成馬家山向斜核部。鳳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S)組成。三個褶皺兩翼的地層產(chǎn)狀基本正常,局部倒轉。軸跡方向為20°-30°,樞紐均向SSW傾伏,傾伏角15°-26°不等。由于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軸面傾斜且彎曲,甚至鉸紐。褶皺相互平行排列,加之褶皺樞紐傾伏,在平面上表現(xiàn)為"M"形展布的低山地貌,南端則被EW向橋頭集-東關斷層橫切而終止。多期構造運動的疊加,使區(qū)內(nèi)形成的褶皺大都斜歪,局部倒轉,次級小褶皺頗為發(fā)育,特別在兩個向斜核部尤為明顯。褶皺多被斷裂破壞,并有巖漿侵入。
(一)、鳳凰山背斜
位于實習區(qū)中部,分布于鳳凰山、麒麟山、長腰山一帶。規(guī)模較大,總體走向為NEE—SWW。鳳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高家邊組組成,兩翼依次是志留系墳頭組、泥盆系五通組、石炭系、二疊系。東翼地層傾向SE,傾角較大,近直立局部甚至倒轉。西翼地層傾向NW,傾角叫緩。樞紐向SW方向傾伏。
核部由志留系地層組成,兩翼依次為泥盆系(D)、石炭系(C)、二疊系(P)。東翼地層傾角較大,局部倒轉,西翼地層較緩,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層多為泥巖、粉砂巖,抗蝕性差,兩翼泥盆系五通組(D3w)地層多為石英砂巖,抗蝕性強,常形成背斜谷這樣一種特殊地貌,而兩翼則由泥盆系五通組石英砂巖形成單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陽山等。該背斜轉折端出地層產(chǎn)狀明顯。放射狀小斷層和節(jié)理特別發(fā)育,形成向傾伏端撒開的扇形斷層組合。
圖1 鳳凰山背斜轉折端
鳳凰山背斜出露長約7公里,寬約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見核部地層的轉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頁巖構成,剝蝕強烈,形成小型山間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積物覆蓋。
在地貌上,表現(xiàn)為典型的背斜谷。背斜谷的形成是由于地層受擠壓形成背斜褶皺的過程中,形成X縱節(jié)理,后期沿X縱節(jié)理薄弱帶風化;另一方面,由于背斜核部地層志留系多為泥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等,抗風化能力較弱,被剝蝕,構成溝谷洼地;而兩翼泥盆系五通組石英砂巖、底礫巖抗風化能力較強,不被剝蝕而保留,構成山脊。綜上原因,鳳凰山背斜得以形成了背斜谷的地貌特征。
(二)、平頂山向斜
向斜位于鳳凰山背斜西部,與鳳凰山背斜共用一翼。分布于野豬山—馬家山—平頂山—碾盤山一帶??傮w走向為NEE—SWW。向斜核部為三疊系東馬鞍山組,兩翼分別為南陵湖組、和龍山組、殷坑組和二疊系、石炭系組成。該向斜向SW方向傾伏于巢湖湖邊,向NE方向揚起,揚起端位于平頂山—向核山—碾盤山一帶。
圖2 平
頂
山
向
斜
核
部
復
式
褶
皺
圖3—1平頂山向斜
圖3—2平頂山內(nèi)部小型褶皺 向斜位于鳳凰山背斜西部,與鳳凰山背斜共用一翼。分布于野豬山—馬家山—平頂山—碾盤山一帶??傮w走向為NEE—SWW。向斜核部為三疊系東馬鞍山組,兩翼分別為南陵湖組、和龍山組、殷坑組和二疊系、石炭系組成。該向斜向SW方向傾伏于巢湖湖邊,向NE方向揚起,揚起端位于平頂山—向核山—碾盤山一帶。
圖3—3 向核山北坡平頂山向斜的轉折端
圖 3—4 向核山大向斜
(三)、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區(qū)的東部,分布于大力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帶,規(guī)模較大,總體走向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疊系大隆組組成,兩翼分別由二疊系、石炭系、泥盆系和志留系組成。樞紐向SSW傾伏,NNE揚起。沿王喬洞一第四系界線見三個小型花崗閃長斑巖巖脈或巖枝,受NWW向斷裂控制。
(四)、次級小褶皺
除了上述三個大型褶皺之外,實習區(qū)內(nèi)還見一些次級小褶皺,特別是兩個向斜核部地區(qū),由于擠壓作用強烈,形成次級小褶皺。馬家山“Z”型平臥褶皺: 該褶皺是發(fā)育在殷坑組上部灰褐色薄層鈣質泥巖與中厚層泥灰?guī)r內(nèi)的平臥褶皺,形成以虛脫層,是良好的儲油層。外觀上呈“Z”之形,瘤狀灰?guī)r被折斷,黃綠色泥巖在轉折端處被加厚。
圖3—5
南陵湖組內(nèi)部小向斜
圖3—6和龍山組與殷坑組交界處小背斜
圖
3—7
南陵湖組內(nèi)部小型背斜圖3—8 高家邊組小褶皺
第二節(jié) 斷層
本區(qū)由于多期構造活動,特別是受郯廬斷裂帶的影響,斷層極為發(fā)育,性質尤為復雜。斷層發(fā)育根據(jù)其延伸方向,分為四個組: 第一組:NWW-----SEE向斷層(300°左右); 第二組:NNE-----SSW向斷層(25°-30°); 第三組:NEE-----SWW向斷層(60°-70°); 第四組:NE-----SW向斷層(45°左右)。
其中第一組發(fā)育最強烈,第四組最不發(fā)育。斷層按整體構造體系可大致分為擠壓性質的逆沖性質斷層和拉張性質的正斷層。NNE向的斷層規(guī)模相對較大,多為縱向逆斷層。NWW向的斷層數(shù)量多,但規(guī)模較小多為橫向正斷層。下面將根據(jù)斷層發(fā)育情況一一闡述:
1.NWW-----SEE向斷層
本組斷層在區(qū)內(nèi)極為發(fā)育,共31條,相互平行,密集排列,以張性為主,兼有平移特征,均橫切本區(qū)地層。以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斷層為代表。
位于金銀洞后山的南坡,探井村向斜東翼。該斷層可切割的地層為五通組、船山組、黃龍組、和州組和棲霞組,并破壞金銀洞北山縱斷層。向東延伸至岠嶂山。向西橫切177高地南坡。斷層線地表出露長度約為1200km。
斷層證據(jù):
(1)沿該斷層,在地貌上出現(xiàn)明顯的陡坎。
(2)石炭系高驪山組沿走向突然中斷,與黃龍組有直接接觸,水平錯開50m左右。
(3)沿斷層面發(fā)育有明顯的擦痕和階步,野外發(fā)現(xiàn)擦痕的產(chǎn)狀,傾伏角為50°E。
(4)沿斷層帶發(fā)育有寬約10cm左右的構造角礫巖帶,角礫主要為船山組灰?guī)r,角礫大小不一,被方解石充填,梳狀方解石脈對立生長。
綜上所述,該斷層為右行平移正斷層,北盤下降相對東移,南盤上升相對西移。圖3——9 斷層留下來的擦痕痕跡
圖3—10 斷層留下的擦痕和階步痕跡
2.NNE-----SSW向斷層
以王喬洞逆斷層、受青苔山推覆構造直接影響的殷家山斷裂和向核山逆沖斷層代表。以向核山斷層為例,它位于向核山南面、長腰山西側采石場內(nèi),屬于平頂山向斜核部。
斷層的主要證據(jù):
(1)棲霞組原本厚度大于一百米,在該處僅見20余米。
(2)采場兩側的和州組爐渣狀灰?guī)r采壁按巖層面的走向不連續(xù)。(3)斷層產(chǎn)生的紅色斷層碎裂巖系約20米。
(4)斷層附近見兩處受其影響產(chǎn)生的花崗巖侵入體,與王喬洞、馬脊山的侵入巖連線近似為斷層線的走向。
根據(jù)地層的空間分布可判斷該斷層為逆斷層。
3.NEE-----SWW向斷層 獅子崖逆斷層
獅子崖逆斷層位于麒麟山與鳳凰山交界處的山谷半山腰,炭井村向斜西翼。
斷層證據(jù):
(1)形成構造地貌,貌似獅子,故名獅子崖。有名鵝頭巖。主要又斷層角礫巖組成的集合體疊置在一起形成的。角礫巖成分為五通組石英砂巖,硅質,鐵質膠結。斷層面清晰,產(chǎn)狀330°∠55°,斷面形態(tài)呈弧形。斷層擦痕80°W,斷層下盤地層產(chǎn)狀126°∠43°,斷層傾向與地層相反。
(2)斷層帶旁次級構造發(fā)育,有大量劈理,均指示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
(3)斷層下盤(南東盤)為肉紅色厚層狀中粗粒狀石英砂巖,破劈理構造發(fā)育;上盤(北西盤)為肉紅色石英礫巖,又含有角礫巖,為破碎帶表現(xiàn)。根據(jù)劈理的銳角方向指示斷層本盤的運動方向可知上盤上升,下盤下降。
綜上所述,該斷層為逆沖斷層圖3——11由于逆沖斷層的緣故而使得燈影組地層與高家邊組地層直接接觸圖3—12斷層原因產(chǎn)生的透鏡體
第三節(jié) 節(jié)理
實習地區(qū)內(nèi)節(jié)理較為發(fā)育。節(jié)理發(fā)育的密集程度、復雜程度反映了區(qū)域構造活動的強烈程度和構造的期次,同時可用于分析構造主應力作用的方向,所以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習地區(qū)內(nèi)發(fā)育的節(jié)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區(qū)域性“X”節(jié)理,如圖一所示,若發(fā)育密集則將巖層切成許多極為規(guī)則的菱形塊體;另一種是與斷層伴生的各種節(jié)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
圖3—13 “X”型共軛節(jié)理
第四章 巖漿巖
巢湖北部地區(qū)巖漿巖不發(fā)育,發(fā)現(xiàn)較少。
紫微洞景區(qū)王喬洞處
棲霞組灰?guī)r侵入花崗閃長斑巖,出露一般,寬約10米?;◢忛W長斑巖風化,沙化嚴重,呈現(xiàn)土黃色。(圖4—1)
圖4—1.王喬洞口的巖漿巖侵入體
獅子口北西約1500米處
花崗斑巖,含長石40%,角閃石,黑云母等暗色礦物約10%,侵入高家邊組 灰黃綠色粉砂質泥巖中。風化嚴重,呈灰白色。
湯山
見一侵入巖,巖石成分:石英含量15%,黑云母,角閃石等暗色礦物含量較多。見一捕擄體,連續(xù)侵入。巖體風化嚴重,呈土黃色
圖4—2 湯山的侵入巖漿巖
177高地盤山公路路邊
閃長玢巖,巖石成分:斑晶40%,為灰白色板條狀、短柱狀,有解理,少量黑云母,黑色或深褐色,片狀,偶見角閃石,黑色,柱狀或針狀。基質60%,灰白色略帶黃綠色。斑狀結構,粒度在0.5-1.5mm。巖石風化嚴重,易碎,顏色呈淺灰黃色。
向核山
見一巖漿巖捕擄體,出露約2米寬,青灰色,堅硬。含石英,黑云母,角閃石。
圖4—3 向核山的巖漿巖侵入體
第五章 礦產(chǎn)
巢湖北部地區(qū)交通便利,礦產(chǎn)資源較為豐富,可見大量采礦場,采石場。燃料礦物(主要為煤)。實習區(qū)內(nèi)含煤的巖層有下侏羅統(tǒng)磨山組,上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中二疊統(tǒng)棲霞組和梁山組(梁山煤線),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有開采價值的煤礦為龍?zhí)督M,煤層約厚0.5米(煤層中含有機炭41.7—90.2%,粘土質4.2—55.2%,硫化物0.4—5.4%,二氧化硅0.2—1.6%)。
鐵礦
實習區(qū)內(nèi)鐵礦含量較少,集中巖層為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和下石炭統(tǒng)高驪山組。礦體呈透鏡狀、脈狀。
磷礦
實習區(qū)內(nèi)在馬家山孤峰組硅質泥巖層中,發(fā)現(xiàn)以磷結核形式存在的磷礦,含量較少,富集度較低,開采價值較差。
石灰?guī)r礦
實習區(qū)內(nèi)石灰?guī)r礦發(fā)育良好,分布較廣,厚度較大。主要成礦時代為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是本區(qū)主要礦產(chǎn)之一。已開發(fā)的礦床有:(1)馬脊山化工石灰石礦床,位于俞府大村向斜東翼,屬于石炭系,和州組,黃龍組,船山組灰?guī)r;二疊系棲霞組臭灰?guī)r(2)青苔山水泥石灰石礦床,位于平頂山向斜東南翼,由石炭系和州組,黃龍組,船山組及二疊系棲霞組微晶灰?guī)r構成,總厚度約200米。(3)馬脊山水泥廠石灰石礦床,位于馬家山平頂山向斜西翼,開采的礦石為二疊系、三疊系石灰?guī)r、瘤狀灰?guī)r、泥灰?guī)r,總厚約60米。
耐火粘土
實習區(qū)粘土含量較大,分布廣,主要含礦層有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下石炭統(tǒng)高驪山組及下二疊孤峰組上部。其中西采石場五通組粘土含量較多,礦層穩(wěn)定、質量較好。高驪山組含有粉砂質粘土巖、粘土巖、雜色頁巖、泥灰?guī)r等,粘土礦物在該組下部。粘土礦成分主要為高嶺石、伊利石,含粉砂泥狀、泥狀結構,塊狀、薄層狀構造。
第六章 環(huán)境地質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
一環(huán)境地質
巢湖地區(qū)伴隨著資源的開采,也許引起了多環(huán)境地質問題。由于礦區(qū)露天開采,嚴重破壞了原始地形地貌自然形態(tài),地形和植被難以恢復,多數(shù)廢棄礦山植被恢復緩慢,實習過程中仍然可見殘留的開采痕跡。
二 水文地質
巢湖地區(qū)水資源發(fā)達,地下水按含水層性質分類,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實習過程主要發(fā)現(xiàn)的為巖溶水和地表水。其中巖溶水包括金銀洞,紫微洞,王喬洞。地表水包括巢湖,湯山溫泉等。
金銀洞
位于維尼綸廠招待所西北約40m的小山坡西側。該溶洞為地下河出口處,發(fā)育在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本部灰?guī)r段。流速為1m/min,水溫18℃。受大氣降水控制,季節(jié)性影響較明顯,為裂隙巖溶水,屬下降泉。
紫微洞
位于實習區(qū)馬鞍山東坡,系二疊系棲霞組二段含燧石結核灰?guī)r經(jīng)地下水溶蝕而成。溶洞兩壁上多留下多層溶蝕痕,洞底相對平坦,其下仍有多層地下暗河發(fā)育。
王喬洞
呈弧形的天然石灰?guī)r溶洞,洞位于下二疊統(tǒng)棲霞組下段灰?guī)r之,為喀斯特溶洞。洞內(nèi)可見三級明顯的地下水古侵蝕面,反映本區(qū)至少有過三次以上升為主的構造運動。
裂隙水
裂隙水方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組和三疊系及侏羅磨山組砂巖中。
松散巖層孔隙水 這種水分布不廣,僅在沖溝兩側和向斜核部堆積的第四系亞砂土,夾碎石塊中含孔隙水,厚度不大,一般在5-10米,且受大氣降水控制。
巢湖
巢湖水系位于長江中下游左岸,主體處于安徽省中部。巢湖面積820平方千米,蜿蜒曲折的湖岸線周長150多千米,因形貌狀似鳥巢而得名,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三 工程地質
實習區(qū)內(nèi)可見大量地質工程。巢湖北部地區(qū)由于開山修路導致道路兩側斜坡較陡,極易發(fā)生滑坡。發(fā)現(xiàn)采用人工加固邊坡,修筑擋土墻、護墻(圖6—1)等,滑坡問題得到很好的改善。實習過程發(fā)現(xiàn)開采區(qū)有大量落石,滾石,推測原因為不合理開采,加上大量降雨,導致巖體結構不穩(wěn),極易崩塌。實習過程中在平頂山山頂發(fā)現(xiàn)泥石流,主要原因為土質疏松,加上降水量大,植被稀疏。
圖6—1紫薇洞進去的公路旁 第七章結語
20來天的巢湖實習結束了,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與大一時候的黃山地質認知實習相比,這一次實習的專業(yè)知識涉及面更廣,涉及的內(nèi)容更深,實習時間更長,實習條件也更艱苦。巢湖實習,是一次對所學專業(yè)知識的檢驗,也是對專業(yè)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同時體驗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生活。所以,這次實習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意義重大。同時,這次實習也是一次人生當中的美好回憶,值得我們用一聲來回味。那么,我就來談談這次實習的感受。
首先,我個人覺得,這次實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非常難得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學習機會。平時的課堂學習,都只是老師站在講臺之上對著PPT念,而我們學生則坐在講臺之下認認真真地聽。每次上課都只能看看圖片過過眼癮,或者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實地運用過。即使是實驗課,時間也不長,這并不能滿足一種“知識輸入與輸出”的正比條件。而此次的巢湖實習,歷時比較長,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是親身進入野外環(huán)境,帶隊老師現(xiàn)身說法,以野外為課堂,將教與學融入了野外實習。這樣一來二去,同學們學習熱情高漲,對于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更加靈活。比如,我們之前在學習《構造地質學》的斷層一章的時候,對于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的概念和判斷,早已經(jīng)非常熟悉,在紙上畫示意圖也是小菜一碟。但是一到了野外,同學們的腦細胞就不夠用了。帶隊石老師教我們用階步和擦痕判斷斷層,但還是有很多同學會將風化破碎的痕跡當做階步等判斷斷層移動方向,從而判斷出錯誤的斷層類型。而且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把這一個斷層的關鍵點都跑過,但還是不知道該斷層到底屬于哪個類型,所以很多次都是拜托石老師的指點,我們大伙兒才明白。而這一個過程,雖然歷時比較長,但是每個人都真正能學會,真正能掌握,這就達到了這次實習的目的了。
其次,我覺得這次實習也是一次體驗野外生活的經(jīng)驗,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巢湖實習過程之中,我們要像真正的地質工作者一樣,會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會用放大鏡及肉眼判斷巖石中的礦物類型并估計礦物含量等等。通過這次實習,同學們的儀器工具使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赡茉趯嵙曋埃芏嗤瑢W連產(chǎn)狀三要素都不記得怎么測量了,而這次實習反復地操練,相信絕大多數(shù)同學已經(jīng)對測量產(chǎn)狀非常嫻熟了。這也是本次巢湖實習的很大一個目的。
再而,就是在實習中要注重團隊合作。巢湖實習不是一個人的實習,它需要小組中每個人的配合??赡茉趯嶋H工作當中,需要有人探路,需要有人測產(chǎn)狀,需要有人紀錄,需要有人畫圖,種種工作,顯然不是一個人就能輕松完成的,這時候,團隊的力量就顯得格為重要。培養(yǎng)團隊精神,也是巢湖實習的一個目的。
還有一點,就是要與老師、同學們多交流。每到一個新地方,同學們肯定是不熟悉的,對于這個地方的巖石類型、構造類型、地層的判斷也許各有各的想法。這時候就應該大膽說出來,跟老師、同學們大方地探討交流。俗話說,“三個臭裨將,抵過諸葛亮”。同學們各自交流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看到的種種地質痕跡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知識的交鋒,總會產(chǎn)生出真理,這時候再經(jīng)過帶隊老師的講解,大家豁然開朗,判斷對的同學自然更加堅定了信心,而判斷錯的同學也由此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一舉雙得,何樂而不為呢?
最后一點,就是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刻苦鉆研、吃苦耐勞精神。愛迪生說過,“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靈感組成”。這句話雖然是出自大發(fā)明家之口,但是搬到地質研究上來,依舊是那么般配。地質,本來就是一個比其他很多行當還要艱苦的行業(yè)。很多偉大的地質學家,像李四光老前輩,在中國備受外國的“中國無油論”的困擾而沒有一個國人能挺身站出來的時刻,他挺身站出來,身先士卒,堅信中國一定有石油。他勇敢地帶領著自己的地質團隊,扛著不夠先進的儀器,跑遍祖國大江南北,翻越無數(shù)座山峰,跨過無數(shù)條河流,遇到過無數(shù)次險些失去生命的危險,為的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數(shù)據(jù),一個標本而已。而他最后帶領的團隊,找到了很多大型油田,推翻了“中國無油論”,讓中國人民又一次抬起了頭。而對于這次實習來說,有的同學覺得背的東西多了、重了,于是要讓其他同學幫著背;有的同學覺得累了、熱了,于是在野外踏勘時候不那么認真,也學會偷懶了。我覺得這都是不對的。我們都是祖國的先鋒力量,我們也要像李四光老前輩一樣,身先士卒,為祖國的地質行業(yè)而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真正做到回報自己的祖國。
以上幾點,是我通過這次實習的最大收獲。
總而言之,這次20來天的巢湖實習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美好。當中不乏遇到困難時的迷茫,也不乏解決問題時的開心,酸甜苦辣,種種滋味沁在心頭?;仡^看看自己的足跡,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又成長了不少,不僅僅是學習上的,做人做事也學會了很多。相信幾十年后再回望,內(nèi)心又或許會被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而觸動到。
第三篇:地質專業(yè)實習報告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qū)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qū)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fā)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chǎn)狀、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qū)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qū)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chǎn)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chǎn)狀,斷層證據(jù)(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fā)展階段簡述
根據(jù)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qū)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xiàn)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yè)、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模板
第一部分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二部分實習路線中主要地質特征:按照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礦產(chǎn)的順序進行概括性地總結;
第三部分幾種地質現(xiàn)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xiàn)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chǎn)物及特征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獲、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并茂。
第五部分:收獲
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巖層(構造面)的產(chǎn)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巖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學會繪制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制地質現(xiàn)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第四篇:23地質實習報告
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洞山,羅山,茅仙洞和鳳陽韭山洞進行地質實習。目的是讓我們對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的影響得到初步的理解。我和馬紀倫,陳亮,陳文亮,任揚揚一組
路線一 洞山
實習內(nèi)容:
1.觀察洞山地區(qū)的巖石、地層和古生物,了解其沉積環(huán)境;
2.練習羅盤的使用,測量巖層產(chǎn)狀;
3.了解洞山地區(qū)的構造特征。
7月8日,我們的第一站是淮南洞山。洞山游園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亙在市區(qū),東西走向
早上8點,我們就在淮南礦業(yè)集團公司門口集合。老師簡單的交代了一下今天的實習路線和目的,并且詳細的給我們介紹了羅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羅盤有兩套測量系統(tǒng),其中5、6、7為垂直測量系統(tǒng),用于巖石傾角,山坡
坡角等。其余全為水平測量系統(tǒng),用于水平方向的定向、定位測量。
羅盤使用前,首先要校正磁偏角,否則在工作中要出大問題。
淮南地區(qū)磁偏角為偏西4°。校正時可以用羅盤配備小鑰匙或刀片,旋轉羅盤外殼合頁旁的手動螺旋,讓水平刻度盤逆時針旋轉4°,即以356°對準刻度盤上方正北標志點即可定向要確定自己所在位置位于已知標志物(樹、房屋、山頂?shù)?的什么方向時,具體操作如下:1)手持羅盤至腰部,打開并將瞄準硯板大致對準標志物;2)將羅盤保持水平;3)活動反光鏡,讓標志物影像出現(xiàn)在反光鏡中;4)上下活動瞄準硯板,使之也出現(xiàn)在反光鏡中;5)在保持羅盤水平的情況下,轉動羅盤,使標志物、硯板和反光鏡中線位于一條直線;6)讀南針(纏有銅絲者)所指度數(shù),就是所在地方位。
若測量標志物在自己所在點的方位時,只要讀北針數(shù)據(jù)就行了。
方位的計量數(shù)據(jù)來自地理坐標系,與數(shù)學中的幾何坐標系明顯不同,它以縱軸正北方向為0°,順時針方向計量,東為90°,南180°,西270°。依次可劃分為北東(NE)、東南(ES)、南西(SW)、西北(WN)四個象限。二者可以換算。例如E30°S,讀作“東偏南30°”,實際為120°方向;260°可以標志為W10°S。學習者可自己畫圖并練習換算,以熟悉地理坐標系。
定位某些重要的觀察點,除了地質內(nèi)容的觀察和描述,還要記下它們的位置。這就需要進行定位測量。具體方法是:選擇兩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標志,利用前面定向的測量方法確定觀察點在標志物的方位,記錄在筆記本上。如帶有地形圖,選出地形圖上標記的實際標志物,二個、三個均可。取得數(shù)據(jù)后作圖:⑴以標志物為原點,建立地理坐標系,其方向應與地形圖一致;⑵將測量的方位數(shù)據(jù)分別用直線表示出來;⑶兩條直線交會處應是觀察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如果測了三個數(shù)據(jù),三條直線交成一點,說明測量數(shù)據(jù)是準確的,如若交成三角形,說明測量有誤差,三角形大小意味著誤差大小。觀察點應位于三角形中心。誤差過大時,須重測。
巖層產(chǎn)狀測量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描述巖層空間展布狀態(tài)、分析巖層形變和研究構造的`重要數(shù)據(jù)。
首先選定一個較平整的巖層面。注意選定時一定要前后左右觀察一下巖層層面的位置,不要將節(jié)理面或風化面當成層面。
將羅盤打開成面狀,將長邊緊貼巖層面并保持水平,代表一個水平面,讀出磁針(南、北針均可)指向的刻度盤數(shù)據(jù),就代表水平面與巖層面交線的方向,亦即巖層走向。
將羅盤折起,短邊緊貼巖層面,保持羅盤水平,北針所指數(shù)據(jù)即巖層傾向。
將羅盤長邊沿垂直走向方向上緊帖巖層,旋轉羅盤底部手柄,讓垂直水準器氣泡居中,讀出白色短線標志所指度數(shù)即巖層傾角。
一般情況在對走向不做特別要求時,巖層產(chǎn)狀數(shù)據(jù)只需量出傾向和傾角。記錄形式如下:如記做90°∠45°,其中90°為傾向,∠45°為傾角。在平面地質圖上標記為┰45°,其中長線為走向,短線為傾向,45°為傾角。長、短線的方向參照地理坐標系作出。從中一眼即可看出:走向東西,傾向南。
了解這些以后,我們就出發(fā)了。從新建成的洞山隧道穿過,走了大概一個小時15分鐘的路程,我們到了第一個觀測點,老師告訴我們這里屬于四頂山組。巖性特征:巖性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白云巖為主,自下而上可分三段。一段: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厚層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含疊層石I.等;二段:下部灰、灰黃色中厚含豆狀燧石硅質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底部夾石英砂巖透鏡體,上部粉紅、灰紫色薄層含泥質的白云巖、硅質白云巖及鈣質粉砂巖,含疊層石:Linellaf.及微古植物L.等;三段:為淺灰、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云巖,含疊層石G等及微古植物等。本組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白云巖與下伏九里橋組分界,為連續(xù)沉積,整合接觸。上覆為下寒武統(tǒng)假整合覆蓋。主要分布在安徽淮南、鳳陽山區(qū)及霍丘一帶。厚度變化在274―321m之間。
路線二羅山
實習內(nèi)容:
1.觀察舜耕山斷層;
2.了解組成羅山山體的巖石和地層;
3.觀察“淮南蟲”的產(chǎn)出層位,認識疊層石,了解寒武紀前的生物特征;
4.觀察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之間的不整合;
5.認識巖石風化剖面,了解土壤的形成。
7月9日,我們按計劃到了羅山。早上8點,大家在羅山油庫門口集合。
在羅山南側山余家村北小山崗上,有一個完整的風化剖面(圖4―1),自上而下:
A.土壤層: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
B.淋濾層:棕褐色,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富含F(xiàn)e3+,板結成塊狀,垂直
節(jié)理發(fā)育,厚10―50cm。
C.半風化層:土黃色,暗色礦物已風化,巖石結構尚保存,但已疏松。
D.基巖層:深灰色,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閃斜長片麻巖。
基巖由角閃石和斜長石組成,風化過程中在H2O、O2、CO2等作用下,礦物被分解,K+、Na+、Ca2+、Mg2+等被淋濾,Al3+、Fe3+不活躍組分殘留原地,分別形成粘土礦物和氧化物。如地處熱帶―亞熱帶雨林氣
候帶,粘土礦物、或圖4―1山余家風化剖面
鐵的氧化物會進一步被水解,形成鋁土礦、褐鐵礦等礦產(chǎn),是提煉鋁、鐵等金屬的重要原料?;茨系靥帨貛В@種情況較難出現(xiàn)。
沉積巖除了粘土巖,其它巖類都或多或少含有粘土礦物,它們風化后,也會殘余大量的粘土礦物。八公山、舜耕山的巖石縫隙中、凹地里都可以見到它們。
風化作用可以形成許多有用礦產(chǎn),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提供了寶貴的土壤資源,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但這是一個漫長的地質歷程。1cm厚的粘土層的形成可能需要成千上萬年,但一陣風,一場洪水就讓它們消失。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的1/4,人口增加、水土流失、荒漠化還在使它不斷減少。究其原因,還是人類過度開發(fā)、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所致。保護環(huán)境,保護耕地,已是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子孫后代將何以為生?
地層中的古風化面常常當作不整合或假整合的標志,它們代表巖層由沉積轉變?yōu)轱L化侵蝕的過程,造成了地層缺失和不連續(xù),多被解釋為地殼上升的結果。如淮南地區(qū)奧陶系馬家溝組和上石炭統(tǒng)太原組之間的鋁土巖和褐鐵礦層,就是中奧陶世后華北地區(qū)整體上升,經(jīng)歷了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長期侵蝕風化的產(chǎn)物,直到晚石炭世才開始接受沉積,形成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
路線四 茅仙洞――韭山洞
實習內(nèi)容:
1.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2.了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chǎn)物。
7月10日,由于今天的實習地點較遠,我們在早上7點就集合出發(fā)了,乘車先到了鳳臺茅仙洞。目的是觀察淮河的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地質作用之一,通過其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不斷改造地表形態(tài),形成各種礦產(chǎn),孕育著人類文明。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白山頭,目前已無法記錄它的原始長度。一一九四年南宋時期,黃河在河南省原陽縣決口,洶涌的洪水攜帶數(shù)以萬億噸的泥沙沖入淮河流域,淮河自江蘇江陰以下的河道被淤平,從此淮河失去了入海通道,成了名副其實的“斷頭河”,只得借助洪澤湖匯入長江。演繹了一幕慘烈的“黃河奪淮”的歷史。于是每每洪水肆虐,危害兩岸百姓,成了有名的害河。解放后,人工開挖了蘇北灌溉總渠,引淮入海,淮河才重新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淮河自西向東流經(jīng)淮南市區(qū)。在西部鳳臺縣城附近由于受到八公山的阻擋,迂回繞行形成“幾”字型。繞行中河曲發(fā)育,河道狹窄,水深流急,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在茅仙洞附近,位于河流凹岸的八公山由于快速的側蝕作用形成了懸崖峭壁。繞過八公山,河流進入淮北平原,這里地勢平坦,河道變寬,河水流速減緩,泥沙攜帶能力降低,沉積作用增強,特別是流經(jīng)八公山侵蝕、搬運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逐漸形成河心灘,導致河流分叉,形成所謂的“二道河”。河流淤積的土地肥沃,適合農(nóng)作物生長,因而建立了“二道河”農(nóng)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
茅仙洞風光綺麗,令人心曠神怡,被道家奉為“清虛仙境”。西漢時茅氏三兄弟在此建觀修道,以后是否成仙不得而知。有一點是真實的,是淮河的地質作用造就了這如畫的風景。隨著侵蝕作用的繼續(xù),河道會逐漸北移,茅仙洞會慢慢消失,,如此發(fā)展下去,也許幾萬年、幾十萬年以后,茅仙洞與二道河之間的山體會被侵蝕殆盡,夷為平地,或者形成一個“牛軛湖”,而河道則會“去彎取直”,河水在茅仙洞的位置向東北在八公山鎮(zhèn)附近流向二道河。(如圖4―3),那時,八公山的大部分將不復存在。
河流既是如畫山水的“雕塑師”,又是移山填海的“大力士”。
淮河河床內(nèi)沉積物主要是沙,主要由石英碎屑組成,其次為長石、白云母、巖屑、生物介殼碎片等。分選較好,磨圓程度較高,大小一般在0.2―0.05mm左右,多為細砂。河漫灘主要為粉砂和粘土。
地史中的河流沉積由河床沉積及河漫灘沉積組成,碎屑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形成完整的沉積系列。在河湖密布或河流入海處,河流淤積形成大量肥沃的土地,森林植被茂盛,是煤形成的有利場所。
上午十點,我們從茅仙洞出發(fā),經(jīng)過快4個小時的路程,到達了鳳陽韭山洞。目的是了解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其產(chǎn)物。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陸地上重要的地質營力,不斷改變地表形態(tài)。其形成的巖溶洞穴、石林等亦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但地下水的地質作用也會造成各種地質災害,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巖溶陷落、滑坡、泥石流等。八十年代以來黃淮地區(qū)普遍發(fā)生的煤礦井筒破裂也和地下水有關,它們都會造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