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對比(小結)(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對比(小結)(大全)》。
第一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前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文化越來越多的映入我們的眼簾,由于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嚴重的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
餐飲產(chǎn)品由于地域特征、氣侯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chǎn)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餐飲論壇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1.中國飲食注重口味。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產(chǎn)生,在于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xié)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xiàn)。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于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于低下的生產(chǎn)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于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會出現(xiàn)兩種現(xiàn)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藥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yè),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yǎng)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tǒng)食品都要經(jīng)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肴的營養(yǎng)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yǎng)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yǎng)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么叫“好吃”,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于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2.西方飲食注重科學營養(yǎng)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1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
中國人的傳統(tǒng)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把食物區(qū)分為主食和輔食兩大類,主食是五谷,即黍、稷、豆、麥、稻,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蛋奶制品。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qū)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然與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生產(chǎn)力落后、食物不夠豐富的經(jīng)濟條件也有關系。但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學家都認為,與西方國家的過多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結構相比,中國人把日常食物區(qū)別為主食和輔食的飲食結構模式是優(yōu)越的,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一大優(yōu)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fā)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則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精致而聞名于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lián)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據(jù)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jié)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里,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位。
2西方飲食以肉食,生食,冷食為主。
西方與中國飲食多食谷物蔬菜恰恰相反,西方多食葷腥,以動物性原料為主。西方的飲食,由于生產(chǎn)方式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yè)比重增加,但是肉食的分量仍然大大高于中餐。由于肉食天然可口,簡單烹飪即可,所以限制了西餐烹飪技藝的發(fā)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用飲食的器具來表現(xiàn),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西方就餐方式多是自助餐、冷餐會,飲食中冷食居多,而色拉食品基本就是生食。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jié)省時間,且營養(yǎng)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fā)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jù)。
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xiàn)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wèi)生與營養(yǎng)了。尤其是在經(jīng)歷了非典以后。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第二篇:比較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美國人喜歡一日多餐,每餐適量;而中國人傳統(tǒng)習慣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較大!為了大家能進一步的了解,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比較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方式1.用餐工具的差異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
2.就餐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營造了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
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西方實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且付錢也往往采取AA制,這種方式雖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但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認為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這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自我的尊重。無論哪種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也深深地影響著本土文化。
中西方不同的飲食觀念1.中國傳統(tǒng)飲食主要特點
中國飲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熱食和熟食為主。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闭f明國人把吃看得十分重,中國的飲食注重各種食物的搭配及食物的味道,講究“色、香、味、型”,中國人常用“好吃”、“不好吃”評價一道菜,其實其內在意思就是指這道菜的味道好還是不好,重味這一特點正是中國飲食最主要的特點。但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更注重它的衛(wèi)生與營養(yǎng),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yōu)美、奮發(fā)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2.西方飲食的特點
相較于中國,西方飲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飲食非常注重營養(yǎng),西方人對“營養(yǎng)”的追求往往大于對“味”的追求,飲食的理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美性,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
中西方不同的餐桌禮儀1.中西方餐桌就座禮儀的差異
(1)中餐就座禮儀: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采用圓桌。不單單是在不同位置擺放的圓桌有尊卑的區(qū)別,每張圓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兩桌組成的小型宴請通常是兩桌橫排或兩桌豎排的形式。當兩桌橫排時,面對正門右邊的桌子是主桌;當兩桌豎排時,離正門最遠的那張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數(shù)桌所組成的宴請除了要注意“門面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guī)則外,還應兼顧其他各桌離主桌的遠近。通常,距離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離主桌越遠,桌次越低。每張餐桌上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五點:①主人大都應面對正門而坐,并在主桌就座。主賓和副主賓分別坐在主人的右側和左側。②舉行多桌宴請時,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時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③各桌次的尊卑,應以與這桌主人的距離遠近來定,離主人近的位置比較尊貴。④與本桌主人的距離相同的位次,則以本桌主人面向為準,主人座位右邊的位置比較尊貴。⑤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尊重,就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主人則坐在主賓的位置上。對于少于5人的便餐,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個原則:右高左低;中坐為尊;面門為上;靈活安排。
(2)西餐就座禮儀:西餐中,一般均使用長桌。在正式宴會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貴,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在正式宴會上,英國式座位的順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兩頭,客人男女錯開坐在桌子兩側,男主賓和女主賓分別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邊。如果客人中沒有主賓,則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齡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邊。在非正式宴會上,遵循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如果是男女二人進餐,則男士應請女士坐在自己的右邊,還要注意不可讓她坐在人來人往的過道邊;若只有一個靠墻的位置,則應請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她的對面;如果是兩對夫妻就餐,夫人們就應坐在靠墻的位置,先生們則坐在各自夫人的對面;如果兩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進餐,女士就應坐在兩位男士的中間;如果兩位同性進餐,靠墻的位置則應讓給其中的年長者。此外,男士應當主動為女士移動椅子讓女生先坐。
2.中西方餐桌上菜順序的差異
中餐上菜順序是:先上涼菜、飲料及酒,后上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會上桌數(shù)很多時,各桌的每一道菜應同時上。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tǒng),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一是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著菜盤逐一給每位分讓;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黃油→涼菜→湯→海鮮→主菜→甜點心→咖啡和水果。菜、湯,同時就著面包吃。涼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與開胃酒并用。湯分漬湯和奶油濃湯。主菜有魚、豬肉、牛肉、雞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飲食文化作為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反映。生活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養(yǎng)成的,它其實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介于中西方間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使中西方的飲食文化有很大差異,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了解并且尊重這種差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發(fā)生,才能保證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看了比較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的人還看:1.安徽的飲食文化特點 2.蚌埠飲食文化 3.川菜飲食文化風俗有哪些
4.中國飲食文化禮儀常識有哪些
第三篇:比較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會計1002B
白永清
2010110306133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比較
摘要: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文化,飲食文化也不例外。在國與國愈來愈密切聯(lián)系的今天,為了加強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我們必須在文化方面進行了解和學習,只有這樣才可以彰顯彼此之間的尊重,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和諧交流。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長短,我們希望通過比較,促進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取長補短,相互交流,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
關鍵詞:飲食文化 差異 用餐器具
我們知道,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文化,當然,飲食文化也不例外?,F(xiàn)如今,世界文明在不斷地進步,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連地球都被稱為地球村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加強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我們必須在文化方面進行了解和學習,只有這樣才可以彰顯彼此之間的尊重,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和諧交流。這里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所以,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西方烹調講究營養(yǎng)而忽視味道。基于對營養(yǎng)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西蘭花也都生吃。營養(yǎng)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fā)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營養(yǎng)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yǎng)。
2、烹飪方式差異
中國飲食文化中,“蒸、煮、燜、燉、煨、燒、爆、烤、煎、炒、烹、炸、拌”等烹飪手法樣樣精妙。而西方烹調講究規(guī)范,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行事。在實踐操作中按科學要求或菜譜對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操作簡易,時間精確,但是卻需要很多儀器,例如:天平秤、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等等。在西方發(fā)國家烹飪原料的嚴格分類標準,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證了食品的質量。
3.餐具的差異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其中盤又有菜盤、布丁盤、奶盤、白脫盤等;酒杯更是講究,正式宴會幾乎每上一種酒,都要換上專用的玻璃酒杯,分工非常明確??曜优c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兩種智慧。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有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住在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1]
4.用餐禮儀差異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西方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也表現(xiàn)了西方對個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盤各吃各的,各自隨意添加調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兩道菜絕不混吃。
中國的大多數(shù)宴會上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xiàn)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嘴時,才表示宴會開始。當有新菜上來,主人一般請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
西方排座位的標準則是女士優(yōu)先、尊重婦女。在安排座位時,如果是男女共同參加的宴會,則由男女主人共同主持,必須將男女賓客分開列成兩個名單,通常的座位安排形式是: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著按時針方向朝外側排列。還應注意兩點:一是男賓常依地位而不是根據(jù)年齡安排;二是夫婦座位應在同一邊但不相連。另外,如果男女結伴同時趕赴宴會,那么男士應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并幫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后進入。在上菜與進餐時,應首先從左側給女主賓上菜,然后按順序分送給其他女士,最后給女主人;接著,再按同樣的順序給男士上菜。當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開始進餐后男士們才能開始。進餐結束后,必須等女主人起身離席,其他人方可離席,且仍然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長短。如今,中餐已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性、健康性和烹飪的科學性;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形等境界發(fā)展。隨著信息的交流,中西飲食文化也在互相滲透,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yǎng)、更健康、更綠色環(huán)保的食品,這是與人民大眾息息相關的,更是我們所密切關注的。
[1]蔣艷.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義[D].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