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命題技術培訓心得體會(合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命題技術培訓心得體會(合集)》。
第一篇: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
此次培訓的話題是圍繞教學論文的寫作、教研活動的組織兩個話題進行的。兩位專家老師用講故事的方法告訴我們怎樣寫好一篇論文,怎樣組織好一次教研活動,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是一次更接地氣的實實在在的引領和指導,有更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參加工作十余載,參加的教研活動也有大幾百次,很多時候教研活動成了張志偉老師口中所說的“叫”研組長叫人來,大家坐在一起東拉西扯,拍個照片,做個記錄就OK。學科中心成立以后,跨校的教研活動多起來,教研活動的時效性有了明顯的改善,大家?guī)е黝}去研討,也獲得了不少對教學有用的干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積累的干貨用盡,出現了驅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
聽完專家的講座,結合自己的教學教研實際,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更要會講故事、寫故事、積累故事,寓教于言,寓教于行,真正達到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最高境界。然此境界絕非易事,每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既需要專家的引領、個人的努力、更需要教研活動的有效支撐,大家抱團成長,互相督促,互相取暖,互相激勵方能效果顯著。這些想法更加堅定了我要組織好學科教研活動的信心。
首先,個人努力是基礎,作為教師我們要立足教學,立足課堂,立足實際,養(yǎng)成記錄教育教學故事的習慣。無疑,散漫的教研教學活動會增加教師的惰性,教育教學故事每天都在發(fā)生,但不是每個故事都留下痕跡,因此才有了寫論文時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收集學科中心成員的教學故事可以成為教研的重要內容,教師個人做好積累,學科團體做好收集整理,學科教研時交流分享,在思維碰撞中讓自己的教學故事得到升華,讓其他老師受到啟發(fā),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成體系的寫作素材,為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以后的教研活動中應更加注重引導每位成員做一名會講故事,能夠積累故事的老師。
其次,教研活動支撐是關鍵,教研活動要了解需求,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張老師的講座讓我認識到,教研組織者的重要性,教研活動的每個流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飽含了組織者的用心和水準。開展教研活動前要充分了解需求,找準問題所在,針對問題設計教研活動的流程,每個流程的任務應具體,任務設計的理念支持是:經驗在教學故事里。課堂里有很多故事,故事里有深刻道理,把道理相通,想通了道理就是進步。基于需求的任務設計旨在激發(fā)教師的思考,讓教師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有話說,讓教師看到自己的思考過程,以任務促進教師的深度思考。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更體現在教研活動的連續(xù)性、漸進性、生成性和指導性上。作為活動組織者要不斷跟進,不斷敦促參與者完成教研的閉環(huán)。
再者,調整心態(tài)很重要。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難題,不在于問題本身的難題,而在于有沒有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問題。遇到問題肯想辦法,用行動代替怨聲載道,用行動落實可行想法。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踏實去記錄,講好自己的教學故事,上一堂好課,寫一篇教育論文,組織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動都不是難事。
最后,引用張志偉老師的一段話和大家共勉“教研活動,從講故事開始,故事,天天在發(fā)生:一道題、一堂課、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講出自己的故事,可以改變很多,很多┄┄”!
第二篇: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
算來,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已有22年;算上求學時光,自己有36年的學校生涯??梢哉f親身見證了我國當代教育發(fā)展的全過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校特別注重雙基訓練,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訓練。小學低學段,每年級有厚厚的一本《每日一題》《每日一句》;后來,有一段時間,還推行過“標準化測試”,各科試題,全部都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答案絕對客觀統(tǒng)一。結果呢?記憶力較強的學生往往會脫穎而出,對知識記得特別牢固,卻不會靈活運用,更別提掌握學科技能了。比如我,九九乘法表背的滾瓜爛熟,可母親問我一包火柴5毛錢,買一包半要多少錢?我算了三天,都沒算明白。集市上的菜販子,一斤白菜3毛7,買12斤半白菜要多少錢張口就來。母親嘲笑我念書白花錢。后來上了初中,接觸了物理化學。還是死記硬背,只會學不會用。至今記得,有一次爸爸用扳手卸螺絲,用一個扳手就是卸不下來,只見他又在扳手頭上接上了一個,結果很輕松的就卸了下來。當時就是弄不明白,為什么同一個螺絲,同一個人,扳手長了就那么容易卸下來了?考試的時候,僅憑記憶,卻也能考出高分。上高中的時候,三年中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大摞大摞的試卷,做不完的題,考不完的試。但是,死記硬背似乎也不是那么好用了,所以高考失利,只上了個??茖W校。
21世紀初,我走上了教育崗位。如果沒記錯的話,到今天我至少經歷了三次教材的改變。上班后教的第一套教材,叫“義務教育教材(實驗版)”,很快就改為了“義務教育教材(修訂版)”直到20xx年的“部編版”。教學要求也經歷了“三維目標”到素質教育,再到現在的“核心素養(yǎng)”的變化。
初期的語文課,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確立目標,而且要逐一落實。雖然明顯的“模式化”,但是學生的活動明顯增多,開始注重學生的切身感受,聯系生活實際,特別是強調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再后來,素質教育大行其道,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退居幕后,充當導演,放手發(fā)動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知識也和生活越來越密切,實用性越來越強。但是,仍然感覺學生們學用兩層皮。
隨著高中新課標的修訂完成,“學科素養(yǎng)”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情境化教學,項目式學習,正讓我們的教學日益發(fā)生深刻的變化。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掌握學科思維方式,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換言之,我們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用,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種適應現代生活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建設創(chuàng)新型社會的需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純記憶性的知識將越來越貶值;而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必須要注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和評價中,我們要轉變觀念,不斷探索,用全新的眼光開展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