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淺析舒婷的詩歌中的女性意識》,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淺析舒婷的詩歌中的女性意識》。
第一篇:舒婷詩歌的女性意識
舒婷詩歌的女性意識
舒婷的詩歌從女性生命、情感出發(fā),以獨特的女性話語和女性筆觸構筑了一系列新穎的女性意象,表達了新時代女性的豐富情感和深沉意識,創(chuàng)建了一個獨具女性魅力的藝術世界。
一、“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
“性別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現(xiàn)實,對于文化生產具有潛在的制約作用。”[1] “在男權中心的宗法社會之內,女性生活處處受男性的操縱、壓迫、欺騙、藐視,……而她們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譽為‘貞女’、‘良妻’,反抗者被罵為‘淫女’、‘妒婦’;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茍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個失敗!” “沉默當然并不意味著從此泯滅了認識自己的渴望。”[3]在男權社會的大背景下,東西方出現(xiàn)了“婦女解放運動”,出現(xiàn)了“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文學作為文化生產的一個領域,從一開始就同性別問題密切相關?!盵1]因此“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也都對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女權主義”(feminism)這一術語1895年首次出現(xiàn)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較大影響的一種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是關于男女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應擁有平等權利的理論?!芭畽唷?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兩性完全對立起來,甚至走向一個極端DD徹底否定男性,對男權進行徹底顛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權主義”由受人認可到受人異議、否定。
“女性主義”一詞最早于1870年在法國出現(xiàn)?!芭灾髁x”看到了兩性存在的差別和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去追求女性應有的本性、地位和價值?!芭畽嘀髁x”與“女性主義”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區(qū)別的?!芭畽嘀髁x”僅限于女性應該有的權力,在爭取男女平等的過程中忽視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時“權”字有過于劍拔弩張的色彩,使女性與男性產生敵對。而“女性主義”在肯定“女性”追求適當應有的權利之外,還肯定女人的自然屬性,把女人自己視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DD女人。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說:“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盵4]這也讓我們看到“女性主義”是一種比較理性的理論。
“五四”新文化運動將西方婦女解放的吶喊帶進了中國,中國女性逐漸覺醒,開始獨立尋找女性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無論是‘女權主義’還是‘女性主義’,在中國語境中,似乎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詞。不僅作家和批評家們拒絕被稱為‘女權或女性主義者’,而且文學批評中使用這一概念也不多,人們更愿意使用內涵較為模糊的“女性文學”。在此使用“女性意識”這一中和的名詞也許比較恰當。
“意識是以人為主體的精神活動。因此,女性主體性的確立必然是以女性意識的覺醒為標志的。”[5]舒婷從女性視角展開了對傳統(tǒng)女性意識的反思,對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追問,并形成了一種以女性的視角來觀照社會生活的有“女人味”的文學。一般而言,女性詩人的題材容易局限于愛情、婚姻、個人身世與悲歡等相對狹小的范圍,這和她們的生活環(huán)境及接觸社會的廣度和深度有關。女性詩人在困境面前更容易本能地抒寫痛苦,但少有超越困境的勇氣。舒婷是一個顯著的例外,她從一個全新的女性立場出發(fā)審視外部世界,從女性生命的角度確定女性自身的本質,表達著一個女性對自己人生本質和生命意義的價值追求。
二、舒婷詩歌傳達的女性的生命與情感
在男權本位的人類社會下,女性自古就處于被動和從屬的地位,男性以自己的審美標準塑造著女性,使女性成為“賢妻良母孝婦”的角色。在歷史的長河中,女性逐漸認同這一地位,多失去了自我?;貧w女性的自然特點,回歸女性本身,已成為社會的趨向與共識。舒婷以敏感、深悟的詩筆率先抒寫女性本真的世界。如果可把詩比作人的話,那么舒婷的詩就是一個絕好的“女人”。“她”積極樂觀,溫柔善良,飽含著豐富而濃厚的女性情感,表現(xiàn)了女性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對愛情、友情、親情的熱情呼喚,對女性尊嚴、價值、命運的不懈追求,是一個女人心靈的真切的呼喚,充溢著鮮明的女性意識色彩。
愛是女人的宗教?!吨孪饦洹肥鞘骀脨矍樵姷慕浀渲?猶如一首愛情宣言,同時又表達了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的意識。女性和男性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各自不同的作用。無視女性同男性的差異,而一味與男性認同,這是違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吨孪饦洹钒涯行员扔鳛橐豢孟饦?把女性比喻為一株木棉樹。不同的.樹有不同的姿態(tài)和色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彼此應是平等相處的關系,而不是依附的關系。在詩歌情感形象中,詩人表現(xiàn)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人格的獨立。詩中女性自我這樣表述對愛情的理想:‘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個‘我’是有著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追求的人,在相愛中,不是對愛人有所依附或者忘我地奉獻,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而是在心靈的默契和溝通中達到相互理解和信任,但又堅持了自我的獨立。因此,在熾烈的愛情中又有清醒的思考,“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將全詩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啊吨孪饦洹烦蔀榱艘淮缘膼矍樾栽姟闭凵涑鲆环N獨特的哲理光輝。
人的主題是舒婷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主題。舒婷詩歌中所開創(chuàng)的女性情感世界,處處充溢著現(xiàn)代女性意識,關注著女性命運,寫出了女性情感和社會命運的“女人味”?!渡衽濉穫鬟_著一種新的女性意識。詩人以藝術的武器打碎了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鎖,提倡女性“憂傷而不絕望,沉郁而不悲觀”,鼓勵女性走出生命的“圍墻”。在《惠安女子》中,詩人以對待“人”的方式去關注惠安女子的現(xiàn)實困境和苦難歷史,向傳統(tǒng)和庸俗的商品觀提出了強烈的抗議,體現(xiàn)了舒婷對“女性DD人”這一命題的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三、舒婷詩歌建構的新穎、鮮明的女性意象
女性文學以反叛的姿態(tài)宣告著女性立場,重建女性的意象系統(tǒng)。古往今來文學中有諸多柔弱的意象成為女人的象征,比如柳、梅、花、鳥等。舒婷以鮮明的女性意識,構建出新穎、獨立的女性意象,打破了男性意識中的花草隱喻,建構了一系列獨特的意象。舒婷塑造的一個個嶄新的女性意象,豐富了詩歌的意象體系,也為后來的女性詩人提供了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一)“樹”意象《致橡樹》中,詩人選擇了“木棉”、“橡樹”這兩個中心意象。“木棉”代表女性,“橡樹”代表男性。全詩采用“木棉”、“橡樹”這兩個人格化的抒情意象使詩歌的女性理性思想內涵更加豐富。舒婷不愿做“攀緣的冰霄花”、“癡情的鳥兒”這些柔弱依附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而是要做“一株木棉”,成為“樹的形象”,成為獨立的個體,以來表示女性的獨立平等。因而木棉與橡樹有“緊握在地下”的根和“相觸在云里”的葉,共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這木棉便是女性獨立人格、自覺人性的凝聚體。
(二)“燈”意象舒婷筆下“燈”的意象,不再是僅作為文人心中的信念理想等一般象征,還被賦予了女性覺醒意識的新內容。在《當你從我的窗下走過》一詩中,詩人反復吟詠“燈亮著”,它使“我”“沒有沉淪”,使“我”的心沒有“衰老”;它有“戀情”、“傲氣”、“性格”?!八蓾?、螢火蟲、水電站的燈光/都在提示一個遙遠的夢”(《還鄉(xiāng)》)女性愛做“夢”,“燈”提示了“夢”,這個“夢”是對女性理想的追求?!盁簟背闪嗽娙藘刃氖澜缲S富情感的象征,更是詩人獨特的女性意識和女性心理的融合,并暗示著覺醒了的女性的光明未來。“是一場暴風、一盞燈/把我們聯(lián)系在一起/是另一場暴風、另一盞燈/使我們再分東西”(《雙桅船》),“燈”成為男女之間的橋梁,啟示著女性對男女平等的向往,引導女性在愛情中對獨立的追求?!盁簟?這一意象的豐富內涵正是舒婷一貫呼吁和追求的人文關懷的藝術體現(xiàn)。
(三)“水”意象“水”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原始意象,它是純潔的代表,又是生命之源。因此,水既象征著潔凈,又象征著生命,是女兒性與母性的復合,也就有了“女人是水”。在《水仙》中,舒婷慨嘆“女人是清水做成的”,“洛神是水,湘妃是水”。在此,我們又看到了舒婷詩歌中蘊涵的“女性美”DD如水的柔情,如水的潔凈,如水的神圣。在《無題》詩中表現(xiàn)出作為生命和愛欲象征的“水”意象。在“你”(即他)的濫情無情面前,“我”的感情卻如野馬脫韁,易放難收:“內心被干渴侵襲,那一個荒夜/你才允許月色成河/啊,在你的防波堤外/我已為你淋漓/為你泱泱/為你汪洋一片/最純凈最透明的水聲/就是最透明最純凈的秘密/潔白的你”寫出了一個女人心理的閃爍、萌動。不過詩人設喻巧妙,含蓄地用“水”淡化美化“性”意象。舒婷在此用“水”意象寫“性”,寫一個女人內心深處的“性”,這使女性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沖出內外的禁錮,回到一個真正的女人。
結語
舒婷的詩歌,把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血脈和現(xiàn)代文化的滋養(yǎng)結合起來。其詩歌對生命個體的珍視,對女性生存的特別關注的人文情懷,自覺不自覺地從其詩歌中反映出來。在世界范圍內女權運動日益高漲的年代,舒婷詩歌從男女平等展開,在不否定男性及男性價值觀的前提下,盡顯出柔順、溫婉的東方女性意識,走向了自信、自立、自強、自然的女性新時期。舒婷的詩歌承前啟后,奠定了女性詩歌在詩壇的基礎和地位,從女性意識的角度為女性詩歌及女性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大的例證和借鑒。
第二篇:淺析舒婷《致橡樹》中的新時代女性意識
淺析舒婷《致橡樹》中的新時代女性意識
劉里燊中文系2011級漢語言文學四班 201113000211
【內容摘要】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包括了三個層次的女性意識: 自我覺醒、自我審視、自我超越, 是時代與經歷孕育詩人詩歌女性意識的主旋律。舒婷詩歌的女性意識是對傳統(tǒng)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的傳承, 人格獨立是當代女性文學回歸這種女性意識的表現(xiàn)。她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基礎上提出了嶄新的愛情觀。這首詩不僅是一首愛情詩, 同時也是人道主義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別致的浪花。它標志著中國新女性的的意識的覺醒。
【關鍵字】自我覺醒;自我審視;自我超越
一、從意象淺談文本內容。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在這里,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挺拔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采用了烘托的寫作手法。詩人不愿要附庸的愛情,不愿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愿要奉獻施舍的愛情,不愿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愿作一廂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愿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p>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并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zhí)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言的會意。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p>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wèi)士,每一個枝干都隨時準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wèi)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愿意在他戰(zhàn)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也許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點、愛好等,但作者希望兩人能夠求同存異,多聽對方的意見和建議,多換位思考。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扎根于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并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征,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二、自我覺醒意識的淺析
在人類的歷史上,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 女性由于長期的男權中心社會的文化而被變成了一種依附性的存在。因此, 即使是被人們無數(shù)次歌頌的愛情, 也無不以男性的眼光和價值標準作為取舍的依據(jù)。中國古代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有對孟姜女式的忠貞的歌頌;有對民間傳說中對苦苦守望丈夫歸來直到化為石頭依舊癡心不改的神女峰傳說的迷戀;即使是代表女性發(fā)言, 表達對男性的不滿與抗爭的作品, 也無非是怨這樣一種情緒的流露而已。女性在婚姻的道路上更是備受男性折磨,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忍受公公婆婆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被當成生殖工具??
然而時代畢竟在發(fā)展。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女性作為人而不僅僅是作為性的意識開始覺醒。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家、女權主義運動的理論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曾通過大量的婦女傳記、社會和歷史資料的研究, 深入探討了女性問題。她認為, 男女兩性間的差別并不比兩個單個人間的差別更大。是以男人為中
心的社會使女人成了第二性, 她被拒絕給予、她自己也拒絕接受和男人一樣的成為具有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能力的主體的權力。她被教導, 她必須取悅別人, 她必須將自己變成-物。人們才會喜歡;因此, 她應該放棄自發(fā)性。人們對待她, 像對待一俱活娃娃, 她得不到自由。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就此形成: 因為她愈不運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她周圍的世界, 她的源泉便愈枯竭, 而她也愈不敢自己肯定為一有主見之自我。因此她極力呼吁全社會應給予女性以平等的權利和地位, 同時也呼吁女性自身自主意識的覺醒。無獨有偶, 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女詩人舒婷則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表達出同樣的觀念。
詩人選取橡樹和木棉兩棵樹的物象作為抒發(fā)情志的載體, 形象地表達了嶄新的愛情觀念。詩人既抓住了物象自身的特點, 又將其擬人化, 以木棉對橡樹表白自己的愛情觀念的方式宣告了理想的愛情模式。因而, 讀來既是情人間的喁喁私語,又是女性為自己的平等的人的權力而向對方要求理解的真誠大膽的努力。
詩人一開始就開誠布公, 直面愛人橡樹表明了自己的愛情觀: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 絕不學攀高附貴的凌霄花, 去夫貴妻榮地愛; 也不做陪襯式小鳥, 雖充滿癡情卻無足輕重地作為附麗——無論是借男性的高貴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的粗俗者還是只有癡情卻無力付出真愛的淺薄者, 都不是自己所要扮演的;因為她們都在傳統(tǒng)的模式下喪失了女性作為人的自我。這是對傳統(tǒng)愛情模式中兩種女性慣常角色的否定,一種女性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一種覺醒。
三、自我審視意識的淺析
作者從全新的角度,肯定了女性的生存和社會價值,對傳統(tǒng)的女性附庸意識進行徹底的鞭撻?!拔冶仨毷悄憬缘囊恢昴久?,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雙方應該是平等的?!拔覀兎謸薄L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弊髡呦M枪餐母冻龆皇菃畏矫娴?,女人也有自己的價值所在,不是任男人宰割的——“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上的獨立就會決定了一個人人格上的獨立。舒婷致橡樹在某種程度上提醒某些女性, 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的真心付出, 但是絕對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女人可以接受男人誠摯的愛情, 但是絕對不可以泯滅自我;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我們仿佛看到舒婷對裴多菲說: 感謝
你的真心付出, 不過我也會讓你知道我的存在。我是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從來就不是孤軍奮戰(zhàn),我是與你共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從來就不是獨享快樂, 我是與你共享霧靄、流嵐、虹霓。所以, 作為女性要想真正做一棵與丈夫并立的木棉, 必須有自己獨立的人生空間。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 襯托你的威儀, 此處透露出了一位女性應有遠大的生活目標的自覺意識, 女人絕不可以做男人的附屬物, 不可以為男人的成功作一個默默無聞的幕后犧牲者。是啊!當一位女性在經濟和情感上都不依賴男子時, 她就有足夠的勇氣對男子的某些不負責任的行為說不, 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不過, 這份經濟和情感上的獨立并不意味著女子就可以把它當做在男人面前強逞威風無理取鬧的借口。舒婷也并沒有告訴女性不可成為奴隸就一定成為將軍, 她只要求女性在自立的基礎上追求一份真正平等的愛情, 能讓愛人與自己共得了患難, 更享得了甘甜。
該詩作者從全新的角度審視了女性在愛情中的價值地位,是對新時代女性愛情的指導,是對傳統(tǒng)女性婚姻價值觀的批判。
四、自我超越意識的淺析
《致橡樹》熱忱而坦誠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 以比肩而立、各自獨立的姿態(tài)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 成為我國愛情詩歌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舊的青藤纏樹、夫貴妻榮式的以人身依附為根基的兩性關系、同時又超越了以犧牲自我、只注重相互給予的互愛原則, 它完美的體現(xiàn)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愛情品格: 真誠、高尚的互愛應以不舍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為前提。這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愛情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度的超越。正像詩人自己所說: 花與蝶的關系式相悅,木與火的關系式互需, 只有一棵樹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樹的體驗, 感受鳥兒、陽光、春雨的給予。
該詩能夠超越自我,從更多社會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女性應該處于什么地位、接受怎么樣的愛情價值觀等問題。它更是超越了社會對女性幾千年來對女性觀念的一種束縛,大膽的去表達、去追求、去戀愛。
舒婷宣揚的且被人接受的對舊倫理、舊觀點、舊婚姻的徹底否定也的確激勵過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價值恐怕不僅在于適時發(fā)表了一篇戰(zhàn)斗檄文。其深刻意義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歲月的塵埃,重新審視解讀《致橡樹》,我們不能不說舒婷的價值更在于對舊倫理、舊觀念、舊道德以及這種既定傳統(tǒng)在那個特定的荒唐時代的新的表現(xiàn)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現(xiàn)在這種深刻洞察中的一往無前的否定勇氣。
五、結語
寫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討舒婷《致橡樹》中的嶄新愛情觀。女性的解放是時代進步的標志。當女性真正在生活中贏得了自己不僅僅是作為性0同時也作為人的地位的時候, 當男人也不僅僅將女性當作性, 而是當作與自己有著同樣的平等人格和獨立的社會追求的人的時候, 人類的真正解放和愛情的真正幸福才會為期不遠。這是這首詩給我們的非常有益的啟示。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來臨。也希望女性能為自己的合法權利而不懈斗爭。
【參考文獻】
[1]舒婷詩歌的女性意識解讀》,朱美華,江蘇南通市中等專業(yè)學校.[2]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3]《女性自尊的覺醒—— 舒婷的解讀》,劉雙貴,洛陽師范學院中文系.[4]張軍蓉.女性覺醒意識與男性愛情宣言之對話[ 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1).[5]《呼喚女性獨立意識的贊歌——談舒婷中女性愛情觀的現(xiàn)實意義》,辛 梅,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08期(總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