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報告(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報告(大全)》。
第一篇:《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筆記
著名哲學家杜威在這本書中分析和陳述了民主社會與教育的辨證關系,并把民主社會的意義、生物進化論的觀點、產業(yè)革命帶來的變化以及科學實驗的方法,貫穿一起從而去論證新教育的本質、目的、方法、內容和評斷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論問題和實施問題。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觀點無非是來自異域的經驗和實踐所總結出來的精華。
杜威著手改革教育,強調兒童要從書本記誦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出了嶄新的教育理論: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他說,兒童在參加生活中使經驗的數量擴充和用經驗指導生活的能力增強,也就受到圓滿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強制兒童靜坐聽講和閉門讀書,教育就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在杜威看來,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
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論付諸實踐,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方案。他認為,舊學校把教育歷程錯誤地理解為教師告訴和學生被告訴的事情,不激發(fā)兒童自動求知的本性,卻驅使兒童被迫地背誦學習代表事物的符號,即書本。這大大影響了兒童智力的培養(yǎng)與成長。
杜威視教育為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學校,把參加現實生活作為媒介,把教師傳授知識的課堂改造為兒童活動的園地和生活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學習,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品德和獲得知識。
教師要善于通過教學或組織活動保證學生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xù)進行。使學生樂于從生活本身學習,并樂于把生活條件看作是豐富經驗的機會,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而且在離開學校之后,教育仍不會停止。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產物。教師要注意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動和興趣混為一談。要注意兒童哪些興趣在向前發(fā)展,而不是注意他們以往的沖動。這樣就需要尊重和保存兒童的天性,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的天性武裝起來。
杜威以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思想?!皬淖鲋袑W”強調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fā),并且依附于兒童的現實生活。教學要為兒童設想,以兒童心理為根據。
傳統(tǒng)觀念認為教學就是傳授知識,然而杜威認為學生從教師口中被動聽來的知識不是真正的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只能抑制兒童的活動,阻礙兒童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展。
杜威倡導要充分利用“兒童的游戲本能”,讓他們以活動為媒介而間接地學到知識。洛克曾說過:“教導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業(yè)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边@也印證了對兒童的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活動的作用。因為,兒童在現實活動中遇到問題,會力求克服,這樣就需要動腦筋和費心思。而實際上,鍛煉良好的大腦比在大腦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價值得多。
教師應該為兒童設計教學法。如安排真實情境;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維的課題;要有可利用的資料以作為解決疑難的假定;要從活動中去驗證假定;根據驗證成敗得出結論。這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突破。教師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游戲活動的能力。因為游戲往往既重復和肯定成人生活環(huán)境中的優(yōu)點,也重復和肯定成人生活環(huán)境中的劣點,教師在學校的任務就是設置一個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里,游戲和活動的進行能促進青年智力和道德的成長。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這是循序漸進的積極發(fā)展過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這種過程中。他說生活是為了更豐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為了更豐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他認為生長和生活是無止境的,因而也無最后目的。兒童和青少年在生長和生活的過程中,在擴充、提高、更新、重組的過程中逐步成長并最終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教育本身并無目的,只是人特別是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這就是杜威的教育無目的論。
其實,雖然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但在他心中,教育還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無目的論是為了糾正脫離兒童而由成人決定教育目的的舊教育,并非根本放棄教育目的。
教師要關心兒童的個別差異,注意兒童愛好和興趣的起源、增長和衰退,因為兒童能力的萌芽和煥發(fā)是參差不齊的。給他們提供一個自由發(fā)揮的環(huán)境,不要強加給學生一刀切的教育目的,要提供一種環(huán)境,解放學生的能力,以使他們的天賦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師要把教育的目的轉化為與學生的活動進行合作的方法。因為在那種對學生硬性規(guī)定的外在目的下,不僅教師的智慧不能自由發(fā)揮,教師的思想不能與學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緊密相連,而且學生在雙重強迫下,經常無所適從。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長期實踐和潛心研究的結果,是步步深入而逐步完善起來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全面地闡述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它之后的作品也是《民主主義與教育》的引申或補充。杜威突破傳統(tǒng),強調重視兒童的生長發(fā)展,主張學校要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等教育思想是非常具有先見性的。他對現代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做出了無人可比的貢獻。這本書也是理解近百年來美國以及眾多國家教育演進的鑰匙。對有志于教育事業(yè)的青年教師,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書。當然,書中也存在一些爭議的論點,要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東西,錯誤的觀點應在大腦中過濾掉。
第二篇:《民主與教育》讀書心得
這章的標題是“教育中的思維”,我剛看時想作者為何起這樣一個標題,而整章論述的小標題是“方法的基本要素”??赐旰笪颐靼琢诉@跟杜威的教育觀點是一致的。因為作者在本章的第一段中說“思維就是方法,是理智地進行學習的方法”。那么回到本章的標題“教育中的思維”也即指的是理智地進行教育的方法。因此作者本章論述的主題是明智地進行教育的基本要素。作者在章末的概要中總結了五條,而作者論證這五條的立足點來源于他對學校教育實踐的反思與批判。
作者要進行反思與批判必然有他的一套理論主張,這在第一段中有說明,即作者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遺憾的是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上都未能真正理解這一目的并朝著該目的努力。因此整章作者要說明的便是學校教育出現的問題有哪些,好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應該是什么,才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
一方面,學校教育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存在問題,表現在將獲得技能、習得知識和訓練思維三方面割裂開。這樣的后果便是很難使它們都得到實現,試想知識脫離了技能便是無用之知,技能脫離了思維便是無目的的技術,即可為善也能做惡,并極容易被權威的控制力利用。杜威所說的目的割裂現象,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表現也十分明顯,如2001年新課改所提出的三維目標,容易使一線老師在運用中忽視三者間的聯系,而認為一些教學內容就是需識記的知識,一些是需讓學生掌握的方法,另外一些活動是專門用來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不過近幾年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提法有助于三方面的整合,可能有助于防止這三方面的割裂。
另一方面,主要是學校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四點:
其一是:脫離學生真實的經驗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這是教育方法的問題,脫離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妄圖在書山題海等假設的問題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錯誤在于未能理解“思維的起始階段是實際的.經驗狀況”,而正是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才會內在地刺激和指導學生去觀察事物之間的關聯。思維恰恰就在于認識這種關聯性。
其二是:學校使用的教材和作業(yè)難以使學生產生真問題。這樣的后果是難以真正地刺激思維。因為學校使用的教材和作業(yè)不是真正基于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與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現實生活無關,因此他提出的問題是課堂上老師想要的問題,一種對老師推進教學進度的迎合。更嚴重的后果是作者所說的“這些方法形成的判斷力,對性格品質沒有什么可取之處”,這一批判可以說尖銳地指出了教育實踐中的很多活動是有教的行為,但其行為未對學生的性格品質發(fā)生真正的影響,因而并不具有教育性。
其三是:教師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存在難易、多少的失當與過度依賴觀察等問題。這樣的后果是難易的失當可能不利于學生對困難的處理;多少的無度可能使學生傾向于依賴答案和記誦知識;過度的觀察可能會使學生過分依賴感官的提示,不愿意回憶或敘述他人的經驗。因此從杜威的思想出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教師提供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材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對學生處理問題有啟發(fā)性,能呈現各種行動、事件間的關聯,并且逐步讓學生學會自主地搜集和自由地支配資料。
其四是:教師常常向學生講述“思想或觀念”而不讓學生自己思考、形成“觀念”。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只是記憶和背出被告知的“思想或觀念”,不會進行真正的思考和學習,創(chuàng)造力貧乏。原因在于當一個人傳達給另一個人時,對被告知的人來說聽到的永遠是一個給定的事實,而非真正的觀念。因為真正的觀念是“假設和嘗試性的解釋”,只有學生針對問題情形,學會綜合利用信息,給出自己嘗試性的解決方案,并富有責任心地去實施,這樣才是使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是學生在思考和真正地在學習。
其五是:學校教學較少讓學生將自己形成的觀念應用于真實的日常生活,學校教學上的應用性練習是被當作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和習得更多技能的手段。表現在學校教學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應對考試而非學會生活。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即便自己形成了假設性的觀念,但由于沒有到真實的情景中去檢驗、驗證,所以得到的觀念是缺少意義和現實感的。
總之,作者在本章論述的核心觀點是教育中教學的各種進程要旨在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運用思維將自己的經驗變成是具有教育性的經驗,這才是教師在明智地進行教學。
杜威的文章雖是白話文,讀起來還是有些拗口,需要認真仔細地品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尤其是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來讀,對老師們的幫助較大,更能反思教育實踐中還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
第三篇:《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心得
杜威認為,民主社會因為平等相待而榮辱與共就會擴大人的胸襟,就會保證自由思想,就會促使新觀念、新事物的不斷涌現,就會推動歷史滾滾向前。
杜威先生認為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又不是社會的簡單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議論社會準則的這一段話也大致可以搬至學校范圍來解釋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學校里,提倡“師生平等”這個口號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不了,至多實現“平等”的核心內涵“相互尊重”,這種尊重側重精神層面,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處在一種被評價的位置,老師則是評價的主體,實際上,各類試卷,尤其是包含主觀題的試卷,主觀題答案設置死板,不容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夠自圓其說。
這種實際上不夠開放的答案設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齊劃一?;蛘哂脗€比喻句來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機,有一些孩子的腦袋瓜里的新鮮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長勢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長,終究是要被割草機按統(tǒng)一規(guī)格割上一遍吧。思想喪失了表達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觀題的命題與答案設置的問題,需要提高到一個重要維度去探討并建設。
教育的真諦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當前環(huán)境,還要養(yǎng)成他們繼續(xù)不停地適應那向著未來迅速發(fā)展的廣大世界和日新月異的民主社會。
杜威先生的這句話闡釋的是教育的歸宿或者目標的,它讓我想起中國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現在能應付考試的知識,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標或者短期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能利用在學校習得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個人品質不斷完善的能力來應對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的要求才應該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標實際上和終極目標是不相抵觸的,個人學習能力的增強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標的實現,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論,不管是哪種目標的實現,都應該在生活實踐中得以完成。
第四篇:《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筆記
要談教育哲學,首先得明確什么是教育哲學,哲學以最簡潔最基本的形式來描述這個世界,延伸到教育哲學即以最基礎的方式來思考整個教育世界,然而,為什么需要教育哲學,如果沒有教育哲學,人們就不會思考人類的教育事業(yè),只需人云亦云,趕時髦或不求改進,教育哲學就是要讓知其所以然,并指導人們去實行不盲從、不演習習慣的教育(杜威在華教育演講)。
杜威教育哲學社會基礎是民主社會,在民主社會中,資源是共享的、開放的,每個人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他教育哲學的精要是實用主義,批判傳統(tǒng)教育中學科與生活斷絕聯系,導致社會與學校分離,最終導致社會的不公平,這恰好與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從做中獲得快樂和知識,讓兒童熱愛學習和生活,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我非常贊同杜威關于“做中學”的觀點,并不是說任何事情都要親身經歷,但若能促進其學習的發(fā)生,“做”一下又何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歡游戲或活動,在游戲活動中他們學得更快,并且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緊密地與生活相結合。關鍵是這樣的教學方法適合什么階段的學生,以及活動或游戲的方式。我認為在初級教育階段,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一些實用的知識,這樣即使有的學生就此輟學,也不至于與社會脫節(jié);而在中等教育階段應該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高等教育的責任應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的人,更加聯系實際來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同時這些理論知識又能回到實際中,對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或方案。每個階段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要求兒童在還沒有懂得這個社會的狀況前,就去研究政治,這是荒唐可笑的。
杜威的實用主義或經驗主義我理解為生活主義,中國的成語叫“學以致用”,一種知識學習了如果沒有實際的用處,只能作為炫耀或顯示地位的東西,這種教育是極其失敗的.?,F今中國的大學教育,文科專業(yè)學習的知識與現實脫節(jié),理工科專業(yè)學的知識遠遠落伍于現今的科學發(fā)展,這樣的教育有何用處?
可是要讓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際合拍,談何容易。首先,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惡習,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有了一層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為了個人價值的實現。其次,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與實際生活的分離,教育改革只局限于教材不斷頻繁地變換,而沒有觸及實質性的東西――教育理念。最后,要關注的是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我們的教師,他們思想的轉變直接影響到祖國花朵的培養(yǎng)方式。
第五篇:《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筆記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和政治家,其權威地位是世界教育界一致公認的,他和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民主主義與教育》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全面地闡述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即教育社會職能和效用、民主社會的教育性質、教育與職業(yè)、實用主義真理論和道德論。書中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三大體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改造。
一、“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與課程的完成么?不,教育即生活。身為教師,我們不能把知識以純客觀的形式提供出來,或者作為學生能加于他已有經驗之上的一種新的特殊經驗。我們不應當把它作為新的教材介紹給學生,而應當作為用來顯示已經包含在舊經驗的因素,和作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調整經驗的工具。因為我們要明白: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學??颇肯嗷ヂ撓档恼嬲行模皇强茖W,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學生本身的社會活動。我們應該讓教育還原于生活,讓知識還原于生活,讓學生成為生活的實踐和操作者。首先,杜威對“生活”這一概念進行了論述。他強調指出:“我們使用“生活”這個詞來表示個體的和種族的全部經驗?!彼峒暗摹吧睢奔劝▊€人生活,也包括社會生活。但在論述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這一觀點時,他首先是指社會生活。因為社會生活環(huán)境包括促使或阻礙、刺激或抑制人的特有的活動的各種條件。其次,杜威對“教育即生活”這一觀念進行了論述。他強調指出,要使個人的和種族的經驗不斷更新,并使社會群體的生活延續(xù)下去,就必須通過教育。在杜威看來,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育和生活一起開始、繼續(xù)和終結。既然教育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義的生活的過程是一致的,那么,教育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終價值正是生活的過程。第三,杜威對教育本身進行了論述。他把教育分成兩種:一種是非正式教育,即與他人共同生活而獲得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出于偶然的,但它是自然的和重要的。另一種教育是正式教育,即專門為兒童特別準備的教育。這種教育是有意識的和直接的,需要通過學校這個專門的結構來進行。
二、“教育即生長”
從“生活就是發(fā)展;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這一結論出發(fā),杜威自然地從“教育即生活”轉到了“教育即生長”。 “生活就是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用教育的術語來說,就是:(1)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盌D摘自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長》初看這段話,好像很抽象,又好像有點味道。我剛剛看到時也是這種感覺,正由于這點味道,讓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品味。
再聯系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不難發(fā)現,有些東西很值得我們去反思,值得我們去品味。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蘇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當時的智者宣稱他們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蘇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么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希望,正如杜威在《教育即生長》一文中所說:“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后,教育不應停止?!倍_到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教師,而教師的教育行為能否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于存在一種評價制度,一種能讓教師自身看重自身價值的評價機制。
三、“教育即改造”
杜威認為:“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xù)改造,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币簿褪钦f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之外無目的,教育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改造和轉化的過程??梢?,在杜威看來,生長的理想應歸結成這樣的觀點,即教育是經驗的不斷或改造教育始終有一個當前的目的,即直接轉變經驗的性質,只要一個活動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達到了這個目的。無論是嬰兒、青年,還是成人,他們的經驗對教育的作用,都處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說,在經驗的任何一個階段,真正學到的東西,都具有同等的價值。任何一個階段生活的主要任務,就是使生活過得有助于豐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覺到的意義。杜威由此得出一個關于教育的專門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后來經驗生長的能力?!?/p>
一百年過去了,杜威教育哲學的生活意義依然充溢著思想與智慧之光,我們對它多學習、多體會、多感悟,必能使我們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使自己的求知歷程更具理性的品位和價值。
第六篇:《民主與教育》讀書心得
杜威認為,民主社會因為平等相待而榮辱與共就會擴大人的胸襟,就會保證自由思想,就會促使新觀念、新事物的不斷涌現,就會推動歷史滾滾向前。
杜威先生認為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又不是社會的簡單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議論社會準則的這一段話也大致可以搬至學校范圍來解釋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學校里,提倡“師生平等”這個口號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不了,至多實現“平等”的核心內涵“相互尊重”,這種尊重側重精神層面,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處在一種被評價的位置,老師則是評價的主體,實際上,各類試卷,尤其是包含主觀題的試卷,主觀題答案設置死板,不容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夠自圓其說。
這種實際上不夠開放的答案設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齊劃一。或者用個比喻句來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機,有一些孩子的腦袋瓜里的新鮮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長勢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長,終究是要被割草機按統(tǒng)一規(guī)格割上一遍吧。思想喪失了表達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觀題的命題與答案設置的問題,需要提高到一個重要維度去探討并建設。
教育的真諦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當前環(huán)境,還要養(yǎng)成他們繼續(xù)不停地適應那向著未來迅速發(fā)展的廣大世界和日新月異的民主社會。
杜威先生的這句話闡釋的是教育的歸宿或者目標的,它讓我想起中國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現在能應付考試的知識,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標或者短期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能利用在學校習得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個人品質不斷完善的能力來應對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的要求才應該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標實際上和終極目標是不相抵觸的,個人學習能力的增強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標的實現,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論,不管是哪種目標的實現,都應該在生活實踐中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