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學生安全教育教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學生安全教育教案》。
教學目的:
1、初步認識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的作用。
2、懂得應(yīng)該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
隨著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道路上的車輛越來越多,交通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不斷提高交通法制觀念,增強交通公德意識。
二、新課
1、認識交通警察。
(1)學生自讀書。
(2)出示圖片。
(3)學生看圖說說:誰是交通安全的維護者?你心目中的交通警察是什麼樣的形象?
教師補充:
交通警察是國家維護交通秩序和安全的武裝力量,他們是交通安全的維護者,不論嚴寒酷暑,他們都堅守崗位,指揮著來往的車輛和行人。只有服從交通警察的指揮,才會有良好的交通秩序,才能保證車輛和行人的安全。
2、認識交通標志。
(1)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在出行中觀察道路邊的各種交通標志,能說說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嗎?
(2)出示掛圖,請學生指出圖中的各種交通信號、標志、標線,并說出它的作用。
(3)在我們?nèi)粘5某鲂兄校斂吹竭@些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時,應(yīng)該怎樣做?
(4)教師歸納
其實,國家有關(guān)部門規(guī)定的交通標志和標線共有100多種,今天我們認識的只是其中幾種常見的交通標志。
3、過渡:為了保證交通安全,除了以上這些必要的交通措施外。國家還制定了相關(guān)的法律規(guī)定,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1)出示圖片
說出圖片上行為的對與錯,為什么?
(2)說說你在出行中,看到人們是怎樣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
(用具體事例、自畫畫或圖片說明,可以把圖片、自畫畫粘貼在黑板上)
(3)請你對著圖上的內(nèi)容,說一句贊揚或警示的話。
(4)怎樣把我們今天認識的交通標志和交通法規(guī)讓更多的人都知道?
老師提意:用我們搜集的材料制作一期《注意交通安全》的黑板報,向更多的老師和同學宣傳有關(guān)交通安全的知識。
三、課堂小結(jié)
1、說說你記住了哪幾種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
2、學習了交通法規(guī)和各種交通信號、標志后,檢查自己,并寫一條警示句。
第二課時:
乘車的安全
教學目的:
1、通過對乘車知識的了解,提高學生的陸地交通安全意識。
2、通過對交通安全應(yīng)急常識知識的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方法,學會自救、互救,以及應(yīng)對事故發(fā)生的應(yīng)急措施。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師:同學們,各種各樣的車輛已經(jīng)越來越快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它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便捷的條件,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騎車、乘車也是一門學問,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有關(guān)這方面的交通安全知識。
二、騎自行車應(yīng)該遵守的規(guī)定
1、請有騎自行車經(jīng)驗的學生交流。
2、看書上的插圖,判斷對錯。
3、教師小結(jié):
(1)未滿12歲的兒童不準在馬路的慢行道上騎車。
(2)自行車的鈴、閘齊全并有效。
(3)騎車時應(yīng)靠右邊慢行道行駛,人行道上不準騎自行車。
(4)不闖紅燈,拐彎減速慢行;不準雙手離把,不準追逐打鬧。
三、乘汽車的安全
1、學生各自談?wù)劤斯财?、打的車、摩托車時的安全做法。
生:上下車要有秩序;上車后要抓牢、扶穩(wěn);乘車時頭、手等身體部位不能伸出車外;下車時要等車子完全停穩(wěn),不急于跳車;要到站時,提前到車門旁邊等候;不能和司機說話,不隨意在車內(nèi)說話、打鬧;不乘坐酒后駕駛司機的車輛。
生:下車后,如果想到馬路對面去,不要在車前、車后突然橫穿馬路,車子開走以后,看清有無車輛行駛,再穿行;乘坐小型車時,要系好安全帶;乘坐摩托車時,要戴好頭盔等。
師:同學們概括的比較全面,現(xiàn)在自己再結(jié)合課本,看看課本上還有什么補充。
(1)上車前先看清公共汽車是哪一路,因為公共汽車??空荆菐茁饭财囃粋€站臺,慌忙上車,容易乘錯車。
(2)待車子停穩(wěn)后再上車或下車,上車時將書包置于胸前,以免書包被擠掉,或被車門軋住。
(3)上車后不要擠在車門邊,往里邊走,見空處站穩(wěn),并抓住扶手,頭、手、身體不能伸向窗外,否則容易發(fā)生傷害事故。
(4)乘車要尊老愛幼講禮貌,見老弱病殘及孕婦要主動讓座。
(5)乘車時不要看書,否則會損害眼睛。
四、遇到交通事故時怎么辦
1、觀看相關(guān)的錄象,學習正確及時的處理方式。
2、布置場景,讓學生模擬練習交通事故中的自救與互救。
五、小結(jié):
1、總結(jié)騎車、乘車是的交通規(guī)則。
2、遇到緊急事故不要慌張,運用所學到的自救和互救本領(lǐ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