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三國演義的讀后感1000(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三國演義的讀后感1000(大全)》。
第一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000字
在為期短暫的假期中,我讀了我國歷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講的是漢末時期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爭王稱霸的故事,主要人物有蜀國的劉備,趙云,諸葛亮,關羽……魏國的曹操,司馬懿,夏侯兄弟……吳國的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等等。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征,作者運用靈活的筆法將每一個人物描寫得十分到位,仿佛回到了當時的時代一個紅面長髯的美髯公關羽和黑臉大嗓門燕人張飛就在你身邊一起喝酒吃肉一般。
我讀完這部作品后深有感觸。用兵如神的曹操,諸葛亮,司馬懿,武藝高強但有勇無謀的呂布,十萬軍中七進七出的常山趙子龍無一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多人都說曹操是個奸雄,是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但我再看完這部作品之后對曹操卻有了另一種看法。我認為,曹操也能稱得上是一個英雄。雖然他多疑善妒,但卻十分有軍事才能,也有識人慧眼,所屬從將無一不是一代豪杰。為了籠絡關武圣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開恩,倘若曹操沒有這份大度與識人慧眼,想必魏國也不會有當時那般規(guī)模成就,而且他還是一位詩人,所作詩中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痹偃缃袢允悄捴巳丝诘募丫???上е皇窍в谒奶煨远嘁?,將華佗處死在牢房里后無人再能治他的病,一代梟雄就這么死于自己的多疑心中。
除了曹操這個最具有爭議性的角色外,諸葛亮也是前百年來人們討論不休的話題。諸葛亮是否那么神,我認為諸葛亮神不是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是神在他對人心的把控和了解,通過分析人心來設置計謀,敢問有這樣的人作為對手,誰有能不膽顫心驚呢?
而與他對敵的魏國軍事司馬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燈,兩人在戰(zhàn)場上的而屢我詐你來我往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具有思考價值和空間的地方。
諸葛亮因用錯馬謖錯失街亭,面臨敗軍死亡之際一手空城計天下皆知諸葛戲司馬,而出師表又是千古絕唱。諸葛亮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智慧的代表人物。但品讀完三國演義后我卻有了另一種想法,這大膽的想法將諸葛亮更加清晰和人性化的呈現(xiàn)在每一位讀者面前。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的危機不慌不忙在城上彈琴,用一計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這令我不得其解。我反復看著這段空城計,后來總結出了幾個問題。諸葛亮身處城池之上彈琴,司馬懿率領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司馬懿竟然恐懼伏兵便撤走了自己近百萬人馬。先不說有沒有伏兵,就算真的是有,那么亦可派出一只分隊伍進去探探虛實,為何琴弦一斷就嚇得全軍撤退,我想來想去得出了一個答案。他是故意撤退的!
第二篇:《三國演義》讀后感體會一千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僅僅是三言兩語,卻訴盡了蘇東坡對三國人物之敬佩,對英俊豪杰的追憶……
《三國演義》講述了一個“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有關東漢末年戰(zhàn)爭的故事。魏蜀吳三足鼎立,各不相讓,最終促成了一個個有關義氣、謀略的故事,塑造了一批義薄云天、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里面有雅量高致的全才周瑜;鞠躬盡瘁的神算子諸葛亮;心懷天下的陰謀家曹操……他們在歷史的見證下,在時光的碑刻上,永久的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每當后人翻閱史料,記憶便會隨歷史的長河一起,穿越古今,去領略當初的錚錚鐵骨,戰(zhàn)場硝煙。
當初,桃花樹下,三人焚香祭拜,那“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諾言,讓人不禁熱血沸騰。彼時他們可能并不知曉,十幾年后,他們的命運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記得,周瑜偽造投降書,想要騙過充當曹操說客的蔣干,當二人彼此假裝熱情,內心卻冷冽如冰,同床酣睡時,心里是否忐忑不安,企圖用心中最后一絲暖意溫暖對方;憶起,趙子龍單騎救主,一人深入敵軍,鮮血染紅了他的鎧甲,他卻不為所動,如入無人之境,奮勇殺敵。不論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只為將阿斗救出;念起,關羽進曹營,曹操以禮相待,不動他一分一毫,款待有加??释t才的曹操盡全力想留下關羽,卻從未留住關羽的心。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講義氣,不忘初心??蓱z那曹操,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卻并沒有如此忠心耿耿的將士,實在是一種遺憾。
草鞋皇叔、機智奸雄、仁愛君主,三個人的時代,三個人的戰(zhàn)爭,好似一盤砂礫,握住一時卻握不住一世,太過貪心從而使?jié)O翁得利,最終天下歸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向我們印證這個道理。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少年郎最終成為城府頗深的陰謀家。時光在他們的身上留下了道道印記,帶走了稚嫩,留下了老練;帶走了天真,留下了算計。可是,戰(zhàn)場上的陣陣寒風,吹不透他們熱血沸騰的心,刀槍橫行,砍不斷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即使物是人非,他們也不忘記統(tǒng)一天下的初心,保國安民的決心,一較高下的信心。
幾百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會記得那鐵漢柔情,依然會想起出生入死不相離的諾言,依然會懷念起周瑜與諸葛亮合作作戰(zhàn)時的所向披靡。歲月即使蒙上了灰塵,也不會抹去他們留下的足跡。歲月變遷,帶走的是逐漸衰老的容顏,帶不走的是那顆熾熱的心。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p>
三分天下,皆是英雄!
第三篇:三國演義讀后感
一提起《三國演義》,自然就會想起“正面人物”的劉備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孫權。這三個人在中原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書中的劉備“忠厚老實”,“一心想修復漢室”,我可不這么覺得,你想,在趙云救出阿斗后,劉備怎樣會舍得摔孩子呢?還不是因為要收買趙云的心!劉備也還是個心思細密的人,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我遠大志向,一副胸無大志的樣貌,學起種菜來,得以騙過曹操耳目。此刻想想,要是劉備他提早展現(xiàn)的話,恐怕早就被曹操輕而易舉地解決掉了。煮酒論英雄時,當曹操說出:“當今世上的英雄,僅有你我兩人!”這樣的話時,要不是他反應快,借雷聲掩飾,曹操遲早會因為疑心將他給殺了。可光懂得收買人心和及時反應也是沒辦法的啊,關鍵要有軍事才能,說句不客氣的話,劉備的領地都是靠諸葛亮給他出謀劃策打下來的,至于劉備,我可沒看見他有什么計謀上的突出特點。他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三國史上才有了“三顧茅廬”一說。
曹操一向都是以奸詐、狡猾、殘忍的形象出現(xiàn)的。異常是“曹操殺親朋”這一段,在他人看來簡直太殘忍了。呂伯奢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買酒,他在屋里聽得磨刀的“嚯嚯”聲,誤殺了他的家人后出門又設計殺了呂伯奢。他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更是讓他人驚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責他不道義,可若是他不那樣做,呂伯奢必會帶人追殺他,那他也別想活著出縣了,能夠說,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決不會負“奸雄”這個“美名”的。當老朋友許攸前來投靠問及糧草時,曹操先答糧草可夠一年,后答半年、三個月、一月,后許攸揭發(fā)他:“休瞞我,糧已盡矣!”俗話說“兵不厭詐”嘛,曹操可是把它給運用得靈活自如。
孫權在書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這樣談:“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能夠為援而不可圖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明白他有多賢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擁護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來犯?!百t能為之用”,看吧,只要是賢能的人都被網(wǎng)羅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無形中為國家筑起了一道“銅墻鐵壁”。他在任期間也可算是一段“太平歲月”吧。
這三人各有各的特點,不盡相同,但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一方霸主,劉備善于收買人心,手下的將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計謀,他的聰明使他多次度過難關;孫權能夠做到“賢能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來犯。他們的特點使他們多次度過難關。
我們要學劉備的心思細膩;學曹操的果斷、堅決;學孫權的人格魅力。我們不能學劉備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學曹操的殘忍、無情;不能學孫權的出爾反爾和朋友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