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家的讀后感(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家的讀后感(大全)》。
第一篇:《家》讀后感精選11
《家》這本小說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我讀書的速度并不快,但這本書兩天便讀完了,我自己都有點驚嘆這個速度。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有任務在身,必須快速讀完,二是這本小說確實十分有吸引力,看著看著就全身心融入進去了,等回過神才發(fā)現(xiàn)原來已經看了這么多了。
巴金的《家》這部小說,以四川成都為背景,寫出高家這個很有帶表情的封建大家庭漸趨腐朽的過程,其間表現(xiàn)了覺民兄弟和一群新青年奮起反抗以及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女性的悲慘命運,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高家三兄弟了。雖然他們是兄弟,但性格差異很大,所以對比起來就很有意思。
首先是覺新,覺新是一個很可憐的人。他本來也是一個有這自己的夢想和心愛之人的人,但由于封建大家長早就為身為長房長孫的他規(guī)劃好了一切,安排了他的工作和妻子,覺新沒有反抗,家庭的重擔落在他身上,他也默默承受。他開始用敷衍的方法來與長輩相處,以避免沖突。于是覺新的朝氣與青年夢想被生活磨盡,他處于極度的痛苦之中。后來又因為他的懦弱,妻子在生下二胎后死去,覺新才覺醒,幫助覺慧離開高家。覺新信奉著“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深受封建毒害但又受一些新思想影響,可悲又可憐。
然后是覺民,覺民是我最喜歡的一位,帶金絲眼鏡,溫文爾雅,比覺慧理智,又比覺新勇敢。為追求愛情,逃出高家,堅決抗婚,最終取得勝利。他是介于覺新與覺慧之間的人。
覺慧可以說是三兄弟中覺醒最早最徹底的一個,或許是因為年少而無畏,受封建影響不深入。覺慧藐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后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但我又覺得覺慧身上還存在著他所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比如他對待鳴鳳的態(tài)度,一邊表示著自己的愛慕,說著并不在意鳴鳳婢女的身份,但一邊又想著要是鳴鳳處于琴的地位就好了。如果他沒有封建等級觀念,或許根本不會這樣想,所以我覺得覺慧并沒有完全跳出封建的桎梏。
第二篇:《家》讀后感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小說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說著重刻畫了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但處于“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熏染的人物。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強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力量。
我問自己,家是什么,家的內涵到底是什么?我不可以回答,但我可以肯定,家的真正含義一定不會是《家》里面所寫的那種壓抑,封建,勢利……那種時代早已過去,那樣的家庭也該成為歷史。《家》無情地鞭撻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罪惡,同時也昭示了那積極,熱烈的青春,惟有那旺盛的青春才會敢于追尋那美好的夢想!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么的可愛,我們正處于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里洋溢著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第三篇:《家》讀后感2000字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了,記得初二的時候老師布置閱讀作業(yè)的時候便讀過,可惜那時候并未深讀,只是大概翻閱一遍,大概了解是批評封建社會的黑暗的吧。這一次總算有些時間來細讀一遍了。
真的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在巴金先生的筆下,每一個人物那么真切,真切的讓人窒息,他們哭著,喊著,吼著他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不滿,泣著他們如何悲哀而又無可奈何的人生……當然,在這片遍步黑暗的大地中,也不是全無希望的,一絲黎明的曙光照射下來,那些熱血沸騰的青年們,盡著他們最大的努力,沖天怒吼,這即將是屬于他們的時代,星星之火即將成燎原之勢。
或許那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代,至少是從現(xiàn)代意義來看,在如今自由戀愛的年代,無法理解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何物,兒女的幸福不應該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么?那為何父母卻如此逼迫子女呢?一代壓一代,果真如此,記得剛剛學《孔雀東南飛》的時候很郁悶,仲卿之母當年也是受盡為人兒媳之苦,既然知其苦,又為何惡性循環(huán),把這種痛苦施加給蘭芝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們統(tǒng)統(tǒng)開罵,這老婆子忒不厚道!
瞧,又說哪兒去了,沒關系,咱們繞回來說,既然說到《家》,不得不談談巴金老人及其巧妙的人物構造了。
似乎貫穿整部小說的人物是覺慧,他是一個進步青年的代表罷,但暫且不談他,倒想說說他的大哥――覺新。
覺新是整部小說中最為悲情的人物之一,處于封建思想與新思想的矛盾之間,處于長輩與晚輩的代溝之間,只能放棄自己從小的理想,自己所憧憬的愛情,許多人看過《家》會覺得覺新的悲劇都是他自己釀成的,他的“不抵抗主義”“作揖主義”,種下無盡禍根,而命運對它也是格外的不公平,毀了他的理想、愛情……一切他心愛的東西,但這一切卻都被他忍下來了,因為他腦子里深深植入了一種思想,一種封建社會是無法推翻的思想,一種什么抵抗都無用的思想,他甚至根本不敢想到抵抗……
再來便是梅表姐,算是悲情女一號吧,或許是性情影響,她如此多愁善感,倒讓我想起了林黛玉,乍一比較,梅表姐似乎與林黛玉真有幾番相似,體弱多病,多愁善感不說,遭遇也不盡相同,與心愛的人被迫分開,憂郁致死,死不瞑目。
《家》中的悲情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在那種有臉有面的封建禮教家庭中,竟然都藏著那么多的悲哀,他們有足夠的金錢,無食宿之憂,卻有思想上的種種束縛,更何況那些社會底層的人民呢?在無情的戰(zhàn)爭中,衣食住行大概都成問題吧,又如何去顧及思想的落后呢?
鳴鳳是下人中的代表,從小被賣到封建家庭中做丫頭,整天靠主子的打罵過活來的,對于那絲愛情,她并不存有絲毫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在覺慧身邊當丫頭,僅此而已,可是這點希望也無法被滿足,大概只有那潭死水知道她的悲哀……
說了那么多的悲劇人物,總該談談一些積極面的東西。
前兩天同學聚會的時候正巧與一個朋友討論到《家》中的女主角,說真的,我說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女主角,按照出場時間來看,應該是琴,至少我很欣賞她這個角色。她在小說中基本上等同于完美女神,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有勇氣,有思想,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跟梅表姐的家庭背景其實差不多,不過她們兩個的運氣可是差太多了,先是琴的母親相對開明,再來便是覺新和覺明的差距,于是造就了琴這個不放棄,勇于追求自己愛情與理想的女性形象。
說了那么久,都還沒有說到男主角,覺慧就是把這一切都串起來的主線,他的思想與這種社會現(xiàn)實格格不入,他親眼目睹了多少悲哀的人生,他要改變他們,他的熱血都快從胸腔里面噴出來了……這是我粗略看過后的印象,其實我一直覺得覺慧也算是一個矛盾人物。作者鮮明的點出了他與封建家庭的矛盾,卻也不經意間把它叛逆又張揚的個性顯帶出來。他的愛情有些讓人不解,按理說是鳴鳳吧,可是穩(wěn)中多次點到它對于琴的情愫,他那些壓抑著的“戀姐情結”,也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正確,或許有些現(xiàn)代化了,但我一直覺得他對于鳴鳳的感情是出于更多的同情。再來便是他與兄弟的感情,他跟覺明的情感其實也算爭議點之一,一些細微的描寫,讓我覺得他對覺明在心中多少有些嫉妒,是嫉妒他擁有琴么?不得而知。
覺慧對覺新更是殘忍,覺新固然懦弱,但他的辛苦也不是沒有人知道,覺會明白覺新的痛苦,也知道他是無論怎樣責罵也無濟于事了的,但是他要證明,證明自己對家庭的反抗,對封建禮節(jié)的反抗,所以他總是對覺新說一些殘忍的話,讓他處于窘境,實在有些自私了。
第四篇:《家》讀后感范文
從小,父母的親切呵護,悉心照料,讓我們得以茁壯成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愛護有加,體貼到位,從不讓我們受一丁點兒的委屈,事事都為兒女和孫子孫女著想。家人的愛護讓我們懂得:家是每一個人舒適的搖籃,溫馨的港灣。
然而,巴金的《家》卻徹底顛覆了我對家庭的認識。這個姓高的大家庭充斥著封建思想,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都是長輩按自己的意愿和與親戚的關系來安排兒女孫兒的婚配對象,不論他們喜不喜歡對方,都必須順從安排,毫無商量的余地。
覺新與錢梅芬,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這三兄弟都有彼此真心愛的人,卻因為祖父的決絕而拆散,只有覺民在覺慧的鼓勵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覺新與梅表姐相見而不能相認,覺慧與鳴鳳生死兩隔,都是一大悲劇??梢?,舊時的封建思想有多么可怕和令人憎惡。
人生病本應該好好醫(yī)治,在祖父病了之后,陳姨太非要以鬼神壓病,覺慧看祖父被嚇得半死,氣不過于是與眾人據(jù)理力爭,卻沒有挽回什么,祖父在臨死前才退步,答應覺民不再糾纏與他人的婚事。
只恨封建的強大和覺新的懦弱,為了不與祖父的亡靈相沖突,在生產前幾天不得不搬出城外,孤單寂寞,最后竟死去。這時候他才明白,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數(shù),整個迷信壓著他,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前途,奪去了他最愛的兩個女人。他在掙扎,但他無力,懦弱,無法抵抗這一切。于是他絕望了,雙腿一軟,跪下,無力地哭泣。
覺慧自從鳴鳳投湖自殺之后就沒有停止過反抗封建,高氏家族不斷的在沒落,卻阻擋不了覺民覺慧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最后,覺慧終于脫離了這個他憎惡的充斥著封建思想的家庭,在大哥的支持下到上海求學。他望著向前不停流去的綠水,輕聲道“再見”,不知是該快樂還是悲傷。封建勢力雖然m.simayi.net充斥著這個家庭,但不意味著沒有人在為光明和真理奮斗著,覺慧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人;這個家庭當然也有愛,人人之間都有真摯的愛,只恨封建勢力過于強大,再真摯的愛也招架不了,悲劇還是在不斷發(fā)生。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雖然同情書中的不幸的人們,但也不免要譴責他們的軟弱,如果多幾個覺慧這樣的人,說不定悲劇就會少一些了。生活在如此封建落后的家庭里怎么能像在現(xiàn)代一樣,享受到專屬于家的溫馨呢?
這本書,這些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封建思想的罪惡,好好的一個的家庭淪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散的地步警醒著我們,封建是不能長久的,它只會造成一次次的悲劇,毀掉一個個本應該和諧幸福的家庭,最終毀掉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是世界。
家本就應該是溫馨和諧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現(xiàn)有的幸福,互相理解和幫助,與人為善,追求光明和真理,盡力讓書中的故事不再發(fā)生,讓家永遠和諧幸福。
第五篇:《家》讀后感
《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吨熳蛹矣枴吠ㄆ庠趧袢艘趦€持家安分守己。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lián)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朱子家訓》從治家的角度談了安全、衛(wèi)生、勤儉、有備、飲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讀書、教育、財酒、戒性、體恤、謙和、無爭、交友、自省、向善、納稅、為官、順應、安分、積德等諸方面的問題,核心就是要讓人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知書明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貫追求。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踐行,不僅能成為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構建美滿家庭,進而構建和諧社會?!吨熳蛹矣枴肪褪且择壩男问綄懗?,每句都對仗。 家訓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蒙書,一般多懸于廳堂屋室,以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訓》影響巨大,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自然也就成了舊時人人必讀的蒙書之一?!吨熳蛹矣枴分匀倌觊g在中國有這么大的影響,除了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修身齊家的理想與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種既通俗易懂又講究語言
駢偶的形式。通俗易懂則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語言駢偶則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家訓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蒙書,一般多懸于廳堂屋室,以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訓》影響巨大,膾炙人口,幾乎家喻戶曉,自然也就成了舊時人人必讀的蒙書之一。
今將《朱子家訓》放在《蒙書講義》之首,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啟蒙教育,對小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家中的點點滴滴小事教起。比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我從小就見我外公是這樣做的,他也是這樣教我的。外公每天總是早早起床,將屋里連同門前的小院子掃得干干凈凈,邊掃地邊教我這“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道理。漸漸的我也這樣做起來,以后外公搬了家,我住進那老院子的時候,也是早起將屋里院外掃得干干凈凈,直到老院子被拆遷。一個人的品行人格往往就是從這些點滴生活小事中培養(yǎng)起來的,這就是《朱子家訓》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作用。所以《朱子家訓》尤需家長和子弟一起讀。做家長的讀了,知道怎樣管理家庭、怎樣教育子女、怎樣在家庭生活小事中去教育;兒童讀了,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在具體生活中要求自己,將來也更知道怎樣管理自己的生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