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安德烈的愿望讀后感大全(范文三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安德烈的愿望讀后感大全(范文三篇)》。
第一篇: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第二篇: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時間,母親與孩子書信交流,構成了這本書。
問我,t我,但是不要判我。 “問、t” ,是孩子喜歡、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長的往往是“判”。交流變成說教,孩子選擇閉嘴。父母與孩子間,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時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與孩子的代溝不可避免,如何減少因代溝產(chǎn)生的沖突,需要學習,需要抱著理解、溝通的心態(tài),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歡你的愛好和選擇,但我尊重、理解你的愛好和選擇。對父母,這樣做很難,但有效。
父母,特別是母親,應該早早明白,“孩子”是一個個人、一個“別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讓抱著、奶著、護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孩子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不容易??!
孩子最初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母親。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母親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著孩子離開。對母親來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充滿不舍。但是母親退出,孩子才能成長、獨立。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會振翅高飛。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正如泰戈爾所言:“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第三篇:《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昨晚在女兒復習時,我應讀書會的要求在寫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想。其實我的女兒對她的媽媽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媽媽5、6歲的時候在做什亞洲色圖區(qū)么,嗯,把鏡頭拉長,你會看到一個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頭昂的高高的,目不轉睛地在看五斗櫥上的電視,此時電視里傳來音質(zhì)不是很好的歌聲,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記憶都定格在夏日里一個小女孩守著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在聽歌,這算不算媽媽最早的音樂啟蒙呢。
而我的女兒,在這更早些時候已經(jīng)開始跳舞、唱歌、畫畫、小提琴了,你比媽媽幸運,更早接觸藝術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歲現(xiàn)在的你更是可以經(jīng)常出入圖書館、美術館、音樂節(jié)、電影院。正如龍應臺所說你們這一亞洲色圖區(qū)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艷多姿的熱帶魚??!而十二、三歲的媽媽正穿過一條又一條亮晶晶的田間小路去給早起勞亞洲色圖區(qū)作的'外公送早飯。夏日的早晨,還有一層薄霧若有似無地飄散著,走在滿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陽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滿了漿,不時的有小青蛙,小蚱蜢從腳邊跳過,還有小水蛇哦,也會被它嚇一跳,在這樣靜謐而美好的夏日早亞洲色圖區(qū)晨,我才是那個侵入者哦!
這個時候也是最愛美的年紀,鄰居院子亞洲色圖區(qū)里的梔子花樹(真的是好大一棵),籬笆墻上的金銀花,菜園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會去摘,戴在頭上、衣服上,還帶給老師、同學。而這些都是對小時媽媽美的熏陶,對嗎?
蟬聲拉長了一整個夏天!哈,媽媽的童年都是夏天里,這會不會跟我是夏天出生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