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魯迅雜文選讀后感(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魯迅雜文選讀后感(推薦5篇)》。
第一篇:魯迅雜文讀后感600字7年級
魯迅先生是位愛國人士,他年輕時有志于當一名醫(yī)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頭時麻木的表情時,他放棄從醫(yī),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他以文學的形式改變他們的精神。
初中時,學過他的《閏土》,小說則與雜文有著很大的不同,故事情節(jié)看的明白,卻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會的身份地位,禮儀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潑,變成中年的疏遠陌生。友情逐漸被扼殺,是很殘酷的。
魯迅的雜文集里處處可以看到他批判統(tǒng)治者的封閉守舊,禁錮人民的思想。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把國家比作密不透風的鐵籠,人民則是快要悶死卻渾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則是叫愚民起來的人。魯迅不是首個要改革的人,但他卻堅持與言論作堅持不懈的斗爭。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處于封建社會走向末期,外國列強紛紛侵入中國。而中國政府卻無動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條約,卻還不打開國門。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記載著他對當時的社會動態(tài)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長與對社會看法的轉變,與朋友的談天等等。正是這種真情實感,才使這么看過魯迅文章的人民醒悟過來,,為新革命砌好了幾塊墊腳磚。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反映出魯迅先生堅強的個性,執(zhí)著喚起人民清醒的覺悟。魯迅先生的這種品質也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否則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與悲哀了。
現(xiàn)在讀讀他的雜文,也不盡能讀出它的全部韻味,有時可能還不太理解他的隱喻意與批判點,所謂一個時代培養(yǎng)一輩人。挖掘魯迅文章的深層含義還得多多閱讀幾遍。
第二篇:魯迅雜文集讀后感最新篇
雜文,顧名思義,是指現(xiàn)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
魯迅又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開端,是現(xiàn)代中國的偉大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觸很深。在字里行間,我們能隱約發(fā)現(xiàn)魯迅每一篇文章時的心態(tài)都是不同的。而《魯迅雜文精選》這本書收集了魯迅的部分雜文,充分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堅韌人格和鮮明個性。雜文雖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魯迅的手里,雜文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潛力才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藝術形式上,魯迅的雜文擅長分析,以其高度嚴密的論證,總能夠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針見血地把道理說得深刻透徹,因此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同時,魯迅雜文特別擅長使用諷刺手法,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的事物,加以精練、夸張,給予辛辣的諷刺,使其文很有感情力量,常常能制強敵于死命。魯迅經(jīng)常運用典故或自己創(chuàng)造的故事,以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傊斞傅碾s文,形式豐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獨創(chuàng),給予讀者以雋永的藝術享受。
對于文明,它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對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文明,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等都進行了毫無保留的批判;深刻地暴露并批判了國民劣根性,對國民卑怯保守的病態(tài)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對于社會,它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tǒng)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都給予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與此同時,對于統(tǒng)治者的壓迫以及文化界同仁的污蔑攻擊,魯迅也不惜用雜文對他們進行毫不留情的諷刺。
讀了魯迅先生的雜文,我仿佛看到了他本人正在對社會、事物做一個評判。文章詳細的學出了作者的內(nèi)心思想及觀點。我忽然也理解了許多,更多的思考像泉水般涌現(xiàn)出來,讀了魯迅的文章真是能讓人豁達開朗啊。
建議大家都多讀一讀這本書!
第三篇:魯迅雜文讀后感600字7年級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現(xiàn)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guī)籽?,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么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
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xiàn)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fā)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fā)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里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p>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fā)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tài)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xiàn)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fā)現(xiàn)。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魯迅雜文讀后感600字7年級相關文章:
★ 《魯迅雜文選》讀后感700字5篇
★ 魯迅讀后感600字5篇
★ 《魯迅文集》讀書心得600字初一大全
★ 《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初一文章
★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600字數(shù)7年級學生5篇范文
★ 《魯迅雜文選》讀后感700字5篇精選文章
★ 《魯迅文集》讀后感600字范文5篇
★ 魯迅散文集讀后感600字5篇精選作文
★ 《魯迅文集》600字讀書心得優(yōu)秀范文
★ 魯迅散文讀后感600字篇五
第四篇:魯迅的作品讀后感范文
魯迅的作品,我們讀過不少,不如給大家分享分享讀后感吧,那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魯迅的作品的讀后感,供大家閱讀參考。
讀《魯迅雜文精選》,我沒有潛心研究魯迅寫雜文的藝術手法,而是被魯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濃烈郁勃、無拘無束、實話實說的豪放*情所感染了。有什么寫什么,是他寫作的最大特點——真。這是喚醒舊*正昏昏沉睡的文學志士的良*,是把掩蓋真相的敵人與糊涂的舊*消滅的武器。即使是在看古銅鏡子時,他還能發(fā)現(xiàn)當時封建保守的舊思想,揭示舊*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虛心學習外國文化。
他是一個*派的作家,同時他又是十分嚴肅嚴謹?shù)?,他的思想是深邃無比的。在《玩偶之家》這個話劇給人的震撼背后,他卻出乎意料地寫出了《娜拉走后怎樣》明確地指出一顆覺醒的心并無力改變女人玩偶一樣的地位,只有要求經(jīng)濟權才是關鍵;*塔倒掉后,他*辣地諷刺*人“奴才式的破壞”與“盜寇式的破壞”(再論*塔的倒掉);又繼續(xù)頗滿無奈地嘲笑了一種“合群、愛國的自大”(隨感錄三*)。魯迅永遠把公眾看來是平常事的另外陳腐、病態(tài)、丑惡、齷齪的一面無情地展示出來。他用深邃的思想當指南針,永遠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著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他寫道:“‘狂飆文豪’高長虹攻擊我時,說道劣跡多端······是深得搗鬼正脈的?!保〒v鬼心傳)魯迅從來對他人得諷刺都是不羞不惱、不以為然、安然面對。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這些他人對自己的諷刺,流暢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點小戲謔,這也成了魯迅雜文的一大風格。魯迅寫雜文不精雕細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讓我們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的閃光靈魂。
在無盡的黑暗中,總會有一絲光明,而光明終將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來。魯迅便是新*作為光明的火苗慢慢燃燒壯大的起點。魯迅的精神可能已經(jīng)成為“*魂”了。雖不曾、卻可能還有像魯迅這樣的人把**帶進更遠更高的文明之中!
忘記了是在幾歲開始知道有魯迅這個人物,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也逐漸有了他的文章的接觸,更知道了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戰(zhàn)士。
《魯迅自選集》選《野草》七篇、《吶喊》、《彷徨》各五篇、《朝花夕拾》三篇、《故事新編》兩篇,共二十二篇。因為魯迅生前只有這本《自選集》,“編選意圖”就特別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張鐵榮先生在《中華讀書報》上著文,對此多有論述。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
“他僅僅從《吶喊》中選取了自己最滿意的5篇小說,作者自己并沒有把這兩篇‘聽將令’的代表作《*》和《明天》選進去,這大概表明了他所說的‘聽將令’是一種自謙和托詞,也可以看出對這兩篇作品不甚滿意。如果沒有《魯迅自選集》的出版,我們就很難知道來自作者的這一心靈深處的信息。其次,從彷徨選取的5篇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里面刪去了《兄弟》、《孤獨者》和《祝?!泛苤档醚芯浚鸫a說明此時的魯迅已經(jīng)從兄弟失和的*影中脫出,在心緒上也和彷徨時代完全不同了。當然從《故事新編》中只選取了兩篇就是《奔月》和《鑄劍》,這是最符合魯迅精神的作品,至于為何刪去了《補天》——就很值得對1933年的魯迅進行具體分析了。”
《魯迅自選集》是魯迅應天馬書店之請編選的,以魯迅對“選本”問題的敏感,他在這次的“自選動作”中參進一些特殊用意,也是可以想象的,但張鐵榮先生這一段話也過于坐實、過猶不及了。
《魯迅自選集》沒選雜文,他還說,“夠得上勉強稱為創(chuàng)作的,在我,至今就只有這五種”。其實,這里的“創(chuàng)作”一詞,是魯迅故意借用別人的概念,并非他自己的想法,因為在他看來,雜文也是或者更是一種“創(chuàng)作”。如果我們偏信了他的話,是否就可以認為,魯迅在《自選集》里不選雜文,就是對雜文“不甚滿意”,要“刪去”了呢?
魯迅一生為什么只有一個《自選集》?
魯迅有文字上的一種“潔癖”,這不僅是說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字斟句酌,決不含糊,馬虎,還包括原文于報刊上發(fā)表之后,在收入集子里時,又趁機大加修改。但我們千萬別誤會,以為魯迅的修改,是修改自己的觀點。決不是的。他的修改,差不多——我沒有詳細通盤的研究——只限于具體的而且極細微的字句。不知道這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是心理上的問題的表現(xiàn),專門研究作家的變態(tài)或病態(tài)心理的學者們,應該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讀孫玉石先生的《〈野草〉研究》的附錄,介紹魯迅怎樣在編輯《野草》時細心修改那些在我看來似乎并無必要修改的小地方,就已經(jīng)很納罕了。這次再看魯迅著作??睂<覄⑦\峰先生校注的《魯迅自選集》(天津*出版社2005年新版),僅僅對照“序言”,就有極大的震動。一篇標點符號在內(nèi)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文,魯迅后來將它收入《南腔北調(diào)集》,竟然修改了四十處之多,而且全是細小的字句方面的修改。文章最后的“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魯迅于上海寓樓”,也要改成“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魯迅于上海寓居記”!
魯迅的小說并沒有如高中課本中學的《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來的深奧。大約他出生在那個環(huán)境中,生長在那個時代吧,基本上所描寫的都是窮困的中下層*的生活,也包括自己在內(nèi)。他的《吶喊》,所寫的都是身邊的小事,就如一篇《一件小事》一樣,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但他卻能以此小事催他自醒,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這樣的文章不僅僅是翻閱,更給我啟示。
《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著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么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lián)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么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為當今社會中金錢為上,以利為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么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文明之際又怎么可以發(fā)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為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為得勝的心態(tài),稱之為妙法不為過。但被人打了之后還有愉快心情,還能和別人調(diào)笑一通,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著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diào)節(jié)心理的好辦法,凡事?lián)Q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獲吧。
一本書看完,總有些個味道,這種味道又似乎只有心里知道。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xiàn)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我和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努力得讀書,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兒時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幾分親切,少了幾分自由,也少了幾分對大自然的熱愛。
對魯迅先生來說,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第五篇:魯迅雜文集讀后感優(yōu)秀篇
這本《魯迅的經(jīng)典雜文集》是由魯迅先生所寫。魯迅先生把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生用筆桿子當作利器,對敵人冷嘲熱諷,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對敵人必須橫眉冷對千夫指,對人民必須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出國留學之后,依然不忘為人民服務。1936年8月19日,一代大文豪魯迅逝世了。
《魯迅的經(jīng)典雜文集》分為《墳》《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而己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三閑集》《花邊文學等》《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是《華蓋集》中《忽然想到》,我讀完了這篇《忽然想到》,我的感想是,當時社會中,當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時,當日本的鐵蹄踐踏在中國的大片土地上時,中國有很多人非但沒有覺醒。而且被欺負的人并不是打敗踐踏中國的人,而是欺負比他們更加弱小的人。面對敵人,沒有一個人敢于“狂喊”。大敵當前,沒有一個人為中國人說幾句話,這叫做同胞?我們面對不平的事情,就應該敢怒敢言,為我們爭取應有的權利。但是,當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真的十分悲哀。對于敵人的暴行,每一個人都是以沉默來回應這可惡的暴行。敢于怒,而不敢言,這就說明了國人缺乏勇氣,當時還有人成為了日偽,真是可惡。懦弱到這種地步!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我們可以適當?shù)赝讌f(xié),但不能缺乏勇氣,不敢于敢怒敢言。
同胞的定義是什么?是同一個國家或民族。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更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啊!那我們就應該履行我們作為同胞的義務。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時中國國恥。所以,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學習,努力讀書,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在這本書之中,我最喜歡的文章還有《讀書雜談》。我認為魯迅說的對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一個人變成了書櫥之后,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又有什么用。所以,“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知道,世界最古老的傳播方式就是書,沒有了書,人類的知識經(jīng)驗也就很難傳播,由此可見,書很重要,但不能只看書,不思考。比方說,一本書上說,《水滸傳》是偷盜之書,不能去看。難道說,正如它說,《水滸傳》真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