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建川博物館觀后感600字(范文3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建川博物館觀后感600字(范文3篇)》。
第一篇:建川博物館感想
建川博物館考察報告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于9月22日考察了建川博物館聚落。建川博物館聚落占據了四川大邑安仁古鎮(zhèn)與斜江大堤之間的 500 畝用地,由 3 組不同主題的博物館群及其商業(yè)街坊混合而成。已建成抗戰(zhàn)、“紅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的23座博物館,聚落規(guī)劃強調博物館的生活性、商業(yè)性,而不僅是紀念性、文化性和教育性。“建川博物館群落”剛聽到這個名字時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博物館后面要加一個群落??赐瓴┪镳^后,覺得這個聚落加的十分貼切,它是目前國內民間投資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guī)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博物館。按照主題將博物館分為四個大單元,一個抗戰(zhàn)館分出8個館來,按照這個思路整個博物館聚落裂變出23個館,將這些博物館構建成一個群落,讓每件展品講述背后的故事。
走進建川博物館,入口有佇立著一個抗日戰(zhàn)士舉槍站在日軍碉堡上的雕塑,再沿路往前就看見博物館的正門,上面有用鐵鑄造的館訓,無論是鐵牌樓,還是館訓,都與一般博物館不同,有一種強悍的感覺。進入館區(qū)我明顯感覺到這個博物館的的體量非常的大,現代的博物館,大片的綠地和水域,設施完善的休閑區(qū),很有公園的感覺。建川博物館聚落已有的建筑都不大,但都極富個性。
從平面圖中可以看出聚落的第一個部分是抗戰(zhàn)館。抗戰(zhàn)博物館由一館分出8個館,包括中流砥柱館、正面戰(zhàn)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zhàn)俘館、川軍抗戰(zhàn)館、紅色廣場、中國壯士群雕廣場以及中國老兵手印廣場。每個分館都有相應的主題,而這八大主題的聚合便構成了抗戰(zhàn)博物館系列。其中令我影響深刻的有規(guī)模最大的中流砥柱館和給我最為震撼的不屈戰(zhàn)俘館以及最有川西建筑風格的川軍抗戰(zhàn)館。
在主道路最前方的是中流砥柱館,灰色的花崗巖外墻,飾以紅色長城浮雕,它以歷史照片、資料、實物、文獻以及地道戰(zhàn)等實景復原的方式陳列通過三個單元“民族的脊梁”“敵后之歲月”“根據地建設”來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抗戰(zhàn)歷史。該建筑由兩個敦實的體塊咬合而成,建筑上佇立著一根巨大的柱子,象征著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展示了抗戰(zhàn)8年中中共的重要作用。
不屈戰(zhàn)俘館,這是一個特殊題材的展館,如果說中流砥柱館和正面戰(zhàn)場館能讓人了解歷史,那么“不屈戰(zhàn)俘館”則會重重的撞擊人的心靈,良知。它處在博物館群落的角落里,鋼筋水泥建筑不帶絲毫裝飾,生銹的鋼筋露在外面,用鋼板來鋪地面,將建筑墻面變形,產生皺褶、綻裂,運用壓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質,同時又讓建筑展現出銳利的形態(tài)。安排了窄巷、牢籠、放風院,將展覽空間扭曲。通過歷史文物和照片展示出因彈盡糧絕而被俘虜的抗日戰(zhàn)士悲慘遭遇,設計打破傳統(tǒng)用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營造出的光環(huán)境都讓我感到悲愴、沉重,讓我感受到了戰(zhàn)士的壓抑和所經受的折磨。而戰(zhàn)俘在日軍的威脅侮辱下的淡定自若,大義凝然又讓我感動。整個空間由平靜的水面結束,讓人又可以靜下來思考,緬懷。
川軍館位于整個聚落用地的西南角,設計者非常重視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特別是體現地域建筑文化的民居建筑。平面方案借用了安仁古鎮(zhèn)莊園建筑的多進院落的空間形態(tài),采用虛實相間的排列方式,以一組院落作為建筑的基本空間元素,形成用天井所串聯(lián)的單元重復排列的平面形式。這種竹節(jié)式的組合方式,非常適合所處的狹長地塊。院落布局不是傳統(tǒng)四合院式建筑的簡單重復,而是將結構模型與空間形式結合起來。一層以剪力墻作為結構支撐體系,二層則將墻兩側各出挑成為展廳,而剪力墻的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天井,成為多進院落的傳統(tǒng)格局。川軍館采用了底層架空的方式,展廳布置在二層,使他超過河堤高度。而形成二層展廳空間的辦法是用墻所圍合的天井前后懸挑形成結構單元體,單元體之間用樓板連接成平臺,在平臺上放置木結構的坡頂構架。這種特殊的建造方式似乎是把作裝置的手法用在了建筑上,形成了現代和傳統(tǒng)建筑形象的排列和重疊,并且使現代結構形式和傳統(tǒng)空間形態(tài)之間有緊密的關聯(lián)。設計者在建筑材料上采用當地莊園建筑用得很多的青磚清水空斗墻。坡頂部分采用純木結構、穿斗構造。屋面為灰色平板瓦,取其簡潔。門窗為木質。這樣的材料選擇不僅在形象上體現了建筑材料的表現力,強化了地域精神。
除此之外,飛虎奇兵館、正面戰(zhàn)場館、抗戰(zhàn)老兵手印廣場等分館各具特色。他們用一張張老照片、一封封戰(zhàn)地書信、一枚枚獎章、大刀步槍將那段波瀾壯闊、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凝固在了展館里。那些泣血的故事和觸目驚心的場景讓我深感震撼。
建川博物館聚落,除了抗戰(zhàn)文物系列陳列館外,還有紅色年代系列館,包括紅色年代瓷器館,生活用品館、紅色年代章鐘印館,鏡面館、知青生活館和鄧公祠。這些館主要展示了在紅色年代里人們的生活場景,歷史記憶、和一些相應的文物,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生產生活。
博物館的第三個聚落則是地震系列的博物館。它包括5.12抗爭紀念館、震撼日記5.12—6.12館、地震美術作品館和胡慧珊紀念館。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5.12抗爭救災紀念館。該館展示和體驗歷史上發(fā)生的“人禍”和“天災”兩大悲劇,給予后人鑒戒和警示。建筑外部平和而寧靜,卻混合收藏著內部的虛像狂亂和現實震蕩,給予當代人對過往歷史和災難的即時體驗與紀念,加上其曲折、多變、富于現實感和戲劇性的設計建造歷程,可稱得上是這個時代的“鏡鑒”之館。
5.12紀念館使用的主要外墻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和紅、青兩色頁巖磚, 不同的室內功能對應不同通透程度的花墻,以滿足不同的采光、通風、景觀和私密性等要求。為此還專門設計發(fā)明透明“鋼板玻璃磚”,造價低廉并易于加工,用于花墻上對應室內空間的砌空部分。,鏡鑒館室內空間通體全部采用白色噴漆花紋鋼板,純凈、抽象、虛幻, 讓人體驗極端的狂熱而失序;地震館則保留原始的混凝土墻澆注和磚墻砌筑痕跡,僅局部簡單刷白,粗礪、具體、真實,使人感受痛切的悲慘和震撼。兩者以各自的方式紀念、展現和體驗著歷史上發(fā)生的“人禍”和“天災” 兩大人間悲劇,給予后人鑒戒、警示和啟迪。
建川博物館的最后一個主題為民俗系列,其中包含航空三線館、三寸金蓮館、國防兵器館、老公館家居館、長江漂流紀念館。民俗是民族的一部分,為了族魂,收藏傳統(tǒng)。
中航工業(yè)三線博物館,它是為了紀念中國航空工業(yè)誕辰60周年所建造的。博物館主要用于展示和記錄中國航空工業(yè)的重要文物及事件,室外展示了實體的飛機。三線博物館是4座不同材質的建筑與院落空間組成,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寓意,分別象征著三個歷史發(fā)展階段,它以時間為線索進入不同的展覽空間最終進入室外展場。
第一座建筑以圓拱形的形式和粗狂的表面質感來表現初期的艱辛,屋頂上的條狀天窗引導著空間的參觀路徑。
第二,三座建筑則形體穩(wěn)重平實,大面積的實體墻采用“平涂”
以及“磚”的質感,通過變化材料體現出三線建筑不同時期的特征。
第四座建筑利用鋼結構,玻璃幕墻等材料表達出時代性的跨越站在玻璃幕墻的窗邊透過斜視看外景,仿佛起飛瞬間的真實體驗。博物館以迂回、交錯的空間形態(tài)以及流線表達出三線時期的時代特征。四座單體建筑相互并置,通過連廊聯(lián)結。每座建筑看完時都需要經過一次回轉進入下一展示空間,路徑迂回但又連續(xù),我想應該是想要表達時代過程的曲折。看完建川博物館,可謂感觸良多,作為安仁古鎮(zhèn)的點睛之筆,建川博物館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淀、豐富的歷史遺存。他的聚落設計更是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有很多設計的構思讓我大開眼界。
第二篇:篇一建川博物館觀后感怎么寫
201*年5月11日,我們帶著忐忑的心情來到了建川博物館。這兒,是歷史的重現,看著這些一座座的博物館,就如同歷史的畫卷一幕幕的從眼前略過。
建川博物館位于四川崇州的 大邑縣安仁古鎮(zhèn) ,內建有 18座博物館,其中,分為抗戰(zhàn)系列、紅色年代系列、地震系列、民俗系列四個系列。各個系列下又有不同的博物館供觀賞。
沿路進入館內,首先略過的便是中國老兵手印廣場,那一個個強勁有力的掌印,那一排排鮮紅的血印,錯落有致的陳列在廣場上。相信,每一個掌印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一段傳奇的事跡,雖然,他們的故事被這時間一點一滴的給沖淡了,但是那一個個血印卻會永遠的屹立在建川博物館的老兵手印廣場。
接著,我們來到了中流砥柱館,在中流砥柱館的側面是一面繪有萬里長城局部圖,上面還有毛澤東"指點江山"的雕像。在這館內,陳列各種各樣的抗戰(zhàn)文物,這些,雖在各種抗戰(zhàn)片里都似有無有的看過,但是在這里看到這些,就有一種別樣的感覺,那些,是那么的真實。
感觸最深的或許還是得是5?12抗震救災紀念館,第二天便是5月12日,已經5年了,作為一位四川人,汶川地震這會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里。那一天,讓多少人就這么遠遠地離開了,在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就這么一個一個的遠走了。館內,雖然只是一些圖片,但看著這些圖片,眼睛還是不禁的濕潤了,08年那一年、那一天的一幕幕又從心底襲來。地震無情,人間有愛。在地震面前,所有人團結起來,共同抵抗這天災。當看著那些人的志愿者的申請書的時候,無比的壓抑,這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就是5年前的事,他們和我們一樣。那教師護住學生的.雕像、那救助同學的圖片、那救災是的用具,是那么的真實,這一切,縱使再過十年、二十年、一個世紀,還是揮之不去。前不久的雅安地震,好在并沒有當年那么嚴重,沒多久也就解決了,還在并沒有歷史重演,不然,又會給多少人烙下心理陰影,雖然,這樣也給不少人烙下了不少心理陰影。
再之后,又看了幾個博物館,看三寸金蓮館的時候,感嘆裹腳女人悲哀,一生下來就被束縛,穿著那比手掌心大不了多少的鞋子,估計一步步都是鉆心的疼吧?;蛟S,當時被束縛的不僅僅是腳吧,還有那些傳統(tǒng)的思維,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天等等,害苦了多少女子呀。()看不屈戰(zhàn)俘館,感嘆那些戰(zhàn)士的堅強意志、寧死不屈的堅韌品格,痛恨日本的殘暴行徑??醇t色年代鏡面館,那一面面的鏡子,印著燈光,照著墻面澤澤生輝。
由于時間關系,還有一些館并沒有來得及看,這一次參觀,滿載而歸。
以上為了應付上交的要求寫的,下面在填上一寫更為真實的情節(jié)。
我是懷著非常不滿的心情去的,因為參觀這個博物館,我們每人交了90元。再加上坐那個車,實在是受不了沒有窗子的車,再加上那車開的那么那么的慢,看著一輛一輛的車從身邊略過,再加上昨晚沒睡幾個小時以及吃了早飯,終于,在車上吐了,吐了就吐了吧,吐了就好了,沒想到,這還不同與往日,還有二度來襲。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總算是到了,唉,坐這么久的車,我都可以回家了,一個多小時喲,開快點應該可以到家了。
然后,等了半天,那輔導員各種煩,要這樣那樣照相,我們壓根就是來充當背景的,就是來當群眾演員的。半天過后,我們才得以自由活動,參觀這個參觀那個,最后就只是為了蓋個章才跑來跑去了,不過,有些地方還真的蠻好的,那天腳是痛得不行,想想那些穿著三寸的鞋的人走我們這么多的路會不會腳都斷了。其中,最滿意的還是數那天的午飯,好久都沒吃的那么豐盛了。
第三篇:建川博物館觀后感1000字
建川博物館觀后感1000字
歷史,一直是一個厚重的話題,不是指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人們心情的厚重。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纖繩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手中傳遞,然后,勒進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動著歷史之船,向前,向前……
和風拂面的春日,我校志愿工作服務站和思政部共同組織了建川博物館的主題參觀活動,讓我們這群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得以有機會重溫歷史。
驅車一個半小時之后,我們到達了建川博物館。站在建川博物館的正門口,雖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氣勢恢宏,卻也自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勢,令人忘記了嬉笑追打,以鄭重之心、肅穆之情傾聽歷史的聲音。
建川博物館多是展現近代歷史,尤其是以二戰(zhàn)前后的歷史為主。
遠離了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黯淡了刀光劍影的鋒芒,遠逝了馬嘶鼓鳴的砍殺,吹散了狼煙滾滾的塵埃。那曾經驚天動地的抗爭,已化為無聲的圖像,化為冰冷的文字,定格于展覽窗口中,融化于殘劍折戟中,靜靜的.呈現于我們的眼前,重現著歷史的恢宏和殘忍。一遭走過,就仿佛經歷了那一段艱苦的歲月,體驗了那如火如荼的抗爭。
我想,不論哪一個民族,定然都有過那么一段血和淚融成的不堪回首的過往。在危難面前,那些奮起抗爭、眾志成城的民族一舉擊潰了來犯的敵人,逐漸崛起、強大,載入了歷史的華章。而那些畏懼不前、臨難自保的民族,怕早已銷聲匿跡,被歷史所遺忘。
在中流砥柱館,在川軍抗戰(zhàn)館,在飛虎奇兵館……一張張圖片定格了那時的艱苦環(huán)境,一段段文字訴說了那時的不屈抗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從來都不缺乏英雄,正是有了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有了這些柔韌堅強的女子,那刻板而又艱澀的歷史才變得如此鮮活,如此生機勃勃。歲月蒼老了他們的容顏,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群雕廣場,200多位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群體形象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間,縱貫九州,氣宇軒昂,仿佛建立了歷史的他們,仍然守護在他們曾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們也進入了歷史的畫卷中。依然記得那一日的天旋地轉,記得那驚天動地的哭喊,眨眼間,天翻地覆,生命的家園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高樓大廈夷為平地,鮮活的生命在廢墟之中殘喘。那里有母親,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有鶴發(fā)童顏的老夫妻,也有剛剛步入結婚殿堂的新人……在汶川地震館的展區(qū)中,生命從未向那時那樣脆弱,也從未向那時那樣頑強。生的意志支持者災民奮力自救,也為搜救人員贏來了時間。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不斷的上演著,牽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多難興邦,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再一次展現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著,災難壓不垮我們,更打不倒我們!
澎湃的熱血在靜心池邊得以沉淀。歷史不僅是要向我們展示它曾經的艱難困苦,更是要我們在這幸福的時代銘記先輩們曾經的苦難,勿忘過往,開拓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