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廣西概括導(dǎo)游詞》,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廣西概括導(dǎo)游詞》。
第一篇:介紹廣西導(dǎo)游詞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11.88公頃,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園內(nèi)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跡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gòu)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jì)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涌,洞內(nèi)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筑普賢塔聳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象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游人立于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yuǎn)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迸c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為神往的風(fēng)景點。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 形圓而長,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跋笊剿隆笔枪鹆稚剿淮笃婢? 文人學(xué)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 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xì)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 一懸于天, 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nèi)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fù)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陽亭
在象鼻山水月洞內(nèi),始建于宋,亭已早廢,但遠(yuǎn)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tǒng)統(tǒng)已為“朝陽”,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fù)了原名,寫下《復(fù)水月洞銘》,并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象眼巖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cè), 互相貫通,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盤山道可達(dá)山頂。北眼懸崖峭壁,導(dǎo)游知識,無磴可通。象眼巖南北兩洞,是一對眺望風(fēng)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高聳的漓江飯店近在咫尺,城區(qū)樓宇街市鱗次櫛比,半城山芭歷歷在目;從右眼遠(yuǎn)眺,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xiàn)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間。 云崖軒 宋代園林建筑。明張鳴鳳《桂故》載: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軒。軒廢已久?!备鶕?jù)方信孺《題云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云崖軒”的記述。云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 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說云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賢塔
普賢塔遠(yuǎn)看象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象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 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象。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 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tài), 是內(nèi)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xué)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jìn)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第二篇:廣西概況導(dǎo)游詞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如果把桂林山水比作一顆世界旅游皇冠,那么陽朔山水就是鑲嵌在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陽朔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與田園風(fēng)光融為一體不世界罕見。聚龍?zhí)镀媸皡^(qū)是陽朔旅游明珠上一朵奇葩,該景區(qū)位于風(fēng)景秀麗的遇龍河、金寶河交匯處,緊鄰大榕樹、月亮山景區(qū)。
陽朔江山旅游有限公司對聚龍?zhí)镀媸皡^(qū)進(jìn)行保護(hù)性開發(fā),以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高度結(jié)合為構(gòu)思,別于其它巖洞的特色而設(shè)計,更顯其獨具一色的魅力,而成為最具特色陽朔旅游景點之一。
景區(qū)內(nèi)依托周圍的山水,按照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風(fēng)格建筑,亭、始、樓、閣,四周綠樹環(huán)繞其中,更為一絕的是神秘的地下河配以廣西最具特色的“劉三姐對歌”,整個游程歌聲、掌聲、笑聲不絕。
第三篇:廣西導(dǎo)游詞
獨秀峰位于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內(nèi),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氣勢雄偉,素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有南朝劉宋時文學(xué)家顏延元讀書巖,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跡。顏曾寫下“未若獨秀者,峨峨郛吧間”的佳句,獨秀峰因此得名。假當(dāng)晨曦輝映或晚霞夕照,孤峰似披紫袍金衣,故又名紫舍山。
太平巖
在獨秀峰西麓,原名西巖,高2.9米,寬4.25米,長31.5米,面積140平方米。北達(dá)雪洞。巖洞賅有恭惠王朱邦寧繪劉海蟾像,俗稱劉海洞。明嘉靖間(1522—1566)重新開發(fā)時,挖出一枚“太平通寶”錢幣,靖江王認(rèn)為“此惟兆哉,山靈告予”,“遂以太平名巖”。太平巖的名稱就沿用下來。太平巖有自己的特色,巖體像一間寬敝的房子,地面十分平整,巖頂重懸的鐘乳石,有的像梳得整整齊齊的少女鬟發(fā),有的像色彩斑斕的龍鱗,還有形狀態(tài)怪異、閃耀著金光銀光的砂石,令人眼花繚亂。明藩王在巖前栽種花木,修建寶塔、庵院,在洞中塑立神像,親自寫《獨秀巖記》,還邀集地方游宴賦詩,洞壁鐫刻宗室詩多首。
月牙池
位于市區(qū)獨秀峰東麓。此外原有獨秀泉,以初因泉鑿池,形如月牙。池上曲模水榭,池畔重柳依依,景色十分優(yōu)美。月牙東圣母、春濤、白龍并稱桂林四大名池。
雪洞
位于獨秀峰西北麓,洞口向月牙池,高約3米,寬5.6米,深32米,面積約180平方米。明戶露《赤雅》載:“雪洞乳石最奇?!倍幢诔拾咨鶓胰槭瘽嵃兹缪?。洞口刻有“雪洞”二字,旁有雙鳳石。原有唐人詩刻,今泯滅無存。
中山紀(jì)念塔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位于市區(qū)王城內(nèi)獨秀峰東麓月牙池畔。1925年9月,當(dāng)時在廣西的國民黨著名人士白崇禧、劉為章、李耀軒、李維仁、裘邦燾等,為紀(jì)念廣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廣西統(tǒng)一,特在孫中山先生1921年誓師北伐駐足華處,興建此塔。
獨秀亭
在獨秀峰頂,為2層、紅柱、6角、重檐、瓦頂?shù)姆鹿磐?。?米,長寬各4.8米,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東西向雙開門。亭側(cè)另有方亭,高6米,長寬各4.7米,面積22平方米,原為空襲報警設(shè)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臺,周有欄,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云生足下,星列胸前,千山萬戶,盡在眼中。
第四篇:廣西導(dǎo)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李米,是旅游社的,今天我是你們一日游的導(dǎo)游,你們也可以叫我米米,等下我將會帶領(lǐng)大家去游美景,而我旁邊這位呢是我們熱心的司機(jī)大哥趙亮,他將帶領(lǐng)我們?nèi)ノ覀兊哪康牡?,北海一個美麗的島嶼,那是中國最大、最年輕的火山島——潿洲島。 等下我會為大家講解潿洲島的美麗景色,而現(xiàn)在就由我先為大家講講北海市。北海,位于廣西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開放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fā)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中國南部海濱的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碧藍(lán)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凈的海灘,中西合壁、華洋并存的市區(qū)建筑,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住宅小區(qū),別具風(fēng)格的綠化廣場,大自然優(yōu)厚的饋贈為這里鉤畫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城市居民淳樸友好,珠鄉(xiāng)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地方文化風(fēng)貌。北海這個浪漫的城市,將熱帶的海風(fēng)靜靜地拂過人們的面龐,將你領(lǐng)入美麗的海濱景色里,北海是西南絢麗的天堂。眾所周知,北海有相當(dāng)多的著名的旅游景點,其中當(dāng)仁不讓的當(dāng)然是潿洲島啦,其后還有銀灘、北海老街、海洋之窗......這些美麗的景點組成了魅力北海。
北海我現(xiàn)在就先介紹到這里,游客們看到車窗外面的景色了嗎?我們在慢慢接近我們的目的地了,接下來我們要下車去乘船到潿洲島。大家跟緊了,不要被美麗的景色給迷暈了哦!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美麗的海景,在到潿洲島之前我和大家講解一下潿洲島,讓大家更加的了解潿洲島吧!之前和大家講過了,潿洲島是北海市南方北部灣海域的海島,是中國最大、地質(zhì)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潿洲島是火山噴發(fā)堆凝而成的島嶼,有海蝕、海積及溶巖等景觀,尤其南部的海蝕火山港灣更具特色。該島北臨廣西北海市,東望雷州半島,東南與斜陽島毗鄰,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島上植被茂密,風(fēng)光秀美,尤以奇特的海蝕、海積地貌,火山熔巖及絢麗多姿的活珊瑚為最,素有南?!芭钊R島”之稱。潿洲島風(fēng)光壯美,比較著名的景點有“滴水丹屏”,“龜豕拱碧”,“芝麻灘”,“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及三婆廟,圣丹廟,天主教堂和湯顯祖觀海處等。
而我們的潿洲島一日游將去的地方也有在其中,我們今天會先去參觀天主堂,與圣母堂不同,天主堂對外開放,不妨在這里感受下濃濃的宗教氣氛。然后去往古火山口,觀賞千姿百態(tài)的火山巖石。接著到豬仔嶺游覽,隨后是地質(zhì)博物館,這里以火山島地質(zhì)景觀、海岸線火山巖景觀為主體,用實物、圖片或者以假亂真模型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各種景觀及海島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給游客。那里的海鮮一級棒,午餐休息后去石螺口海灘,浪花溫柔地?fù)崦?,海風(fēng)懶洋洋地吹著,會讓人一下子覺得慵懶了,平時學(xué)習(xí)的勞累在這里讓海風(fēng)吹吹也會身體也會變得格外輕松。我們還會在島上停留到傍晚時分,到滴水丹屏觀賞潿洲島美麗的日落景色。
好了,大家也了解了很多潿洲島的景色風(fēng)貌了,作為年輕人的大家肯定很想親身體驗一下,我們本次的目的地也已經(jīng)到達(dá)了,大家拿好東西跟上隊伍。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天主堂,來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天主堂,在四周低矮民居的襯托下,顯得規(guī)模龐大,頗有氣勢。正門頂端是鐘樓,高聳著羅馬式的尖塔,有著隨時“向天一擊”的動勢,造成一種“天國神秘”的幻覺,堪稱別具一格。鐘樓有一個10多級的石造螺旋梯,只容一人盤旋而上直達(dá)二樓。頂層掛有一口鑄于1889年的白銀合金大鐘。據(jù)說是一法籍寡婦教徒所贈,當(dāng)年的鐘聲能傳遍整個潿洲島。每個禮拜天的上午,司鐘人上二樓拉響教堂的大鐘,圣堂村及近鄰的信徒們聽到鐘聲,會自覺地、安靜地步入祈禱大廳。陽光透過祭臺間后面的彩色玻璃和大廳兩側(cè)尖拱大窗,使教堂內(nèi)部顯得絢麗多彩,就在這“天國之光”中,教徒虔誠地聆聽“天主”的教悔。天主教堂是對外開放的,我們進(jìn)去后更加的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宗教氛圍,天主教堂雖然歷史悠久卻也依然有讓人著迷的魅力。
美麗神秘的天主教堂參觀完了,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古火山口,我覺得這應(yīng)該是大家都還好奇的景觀吧。
古火山口這里有千姿百態(tài)的美麗的巖石,是不是覺得好看又新奇呢?大家可以多拍些奇形怪狀的巖石,拿回去讓親朋好友也看看,讓他們下次也親自來這觀賞觀賞。
大家猜一下我們看完古火山口后要去哪里?沒錯就是豬仔嶺。我們可以看到豬仔嶺基部是一大塊海蝕殘丘,因海蝕的發(fā)育關(guān)系,使殘丘上的石崖發(fā)展成為一頭小肥豬模樣。小小的雙眼、短短的耳朵、高高的前額,身軀豐盈,膘悍粗獷,惟妙惟肖,遠(yuǎn)遠(yuǎn)看是不是很可愛呢?而挨近豬仔嶺的那個石洞,叫烏龜洞。
可愛有趣的豬仔嶺也看完了,接下來我們會到哪呢?之前我有提醒過大家哦,游客們對博物館感不感興趣呢?我們接下來要去的就是地質(zhì)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不是大家所想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是以整個火山地質(zhì)為園的博物館。潿洲島火山口地質(zhì)公園在潿洲島的西南邊,“鱷魚”山腳下。潿洲島火山口因壯觀的火山熔巖而出名,是潿洲島上最主要的景區(qū)。這里的火山巖石千姿百態(tài),各種形狀都有,是不是感覺奇妙極了,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妙筆生花。
其實來潿洲島火山口地質(zhì)公園最好是在刮風(fēng)時候,那種驚濤駭浪的感覺永遠(yuǎn)就忘不了,沿著火山口公園一直走,走大概大半個小時后會看到有條路上山,也可以沿著海邊一直向右走,玩穿越。巖石的形態(tài)也會有不少變化,路不算太難走,和溯溪差不多,但在這里穿越要注意潮水的漲退時間和穿越時間,潮水退的時候路是很好走的,但如遇漲潮的時候,就不能走這條路了。潿洲島的火山口景觀、海蝕景觀、熱帶植物景觀、生物和天象景觀獨特,并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主要景點有絕壁攬勝、龍宮探奇、平臺聽濤、百獸鬧海等,我都會帶領(lǐng)大家一一去觀看的。
看完神奇美麗的地質(zhì)公園是不是都不想走了,不過我們不能太留戀,因為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等著我們。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享用美味的午餐,美味的海鮮,清涼的海風(fēng),會讓我們感覺放松,為等下的行程積蓄精力。
午后的石螺口海灘無疑是讓人倍感放松的,下午的行程不太緊,我們可以享受享受海風(fēng)給我們帶來的閑適感。
石螺口海灘位于潿洲島西部石螺口,而且其附近村莊形似石螺,名也為石螺。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海水清澈如鏡,最宜賞海底繽紛的珊瑚世界。沿岸火山巖和海蝕巖,豐富、奇物、怪異。望夫石的傳說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吧,千萬年來,望夫石站在這里,一直在訴說美麗少婦盼夫遠(yuǎn)航歸來的故事。沿海海水清澄如境,當(dāng)屬本島之最。晴好天,海中瑰麗珊瑚、各色海魚如畫顯現(xiàn)。撒滿五彩貝殼的潔凈沙灘呈鏟狀溫柔地伸入大海母親的懷抱。沿岸火山巖、海蝕巖,豐富、奇特、怪異。海灘西北部一名“望夫石”的海蝕巖,似身背嬰孩的美麗少婦站立海岸盼夫歸來。她身后遍野的水綠仙人掌、綠樹野花迎風(fēng)搖曳,在唱著無字歌
逛完海灘,真是讓人倍感舒適啊!最后,我們將在滴水丹屏迎接半晚的到來。
滴水丹屏位于潿洲島滴水村南岸邊,原名滴水巖。絕壁上部綠樹成蔭,壁上層間裂隙常有水溢出,一點點往下滴,如朱簾垂掛。由于海蝕作用,巖石的外表形態(tài)之前猶如一有眼、有鼻、有嘴、有發(fā)的.巨型側(cè)面“人頭像”,可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倒塌了,不過周圍的景致還是很優(yōu)美的。滴水丹屏的海灘非常不錯哦,靠近水邊的沙子很細(xì)膩,中間鋪滿了碎珊瑚,再往岸邊就是松樹林。你們可以看到在這里游泳的人很多,大家都很喜愛這里呢。滴水丹屏出了景色優(yōu)美,還是賞日落的最佳位置。在晴天的時候,每當(dāng)傍晚時分,將落的太陽會綻放出一天中最后的燦爛,為我們呈獻(xiàn)出最絢麗的晚霞。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jīng)把今天的行程都完成了,是不是感覺意猶未盡呢?美麗的景色雖然看不完,但我們可以把它記在心里。今天也觀看了很多地方,同學(xué)們玩的可盡興?可能我還有很多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出,好讓我改正。除此之外還要謝謝大家對我的配合。才讓我們這次的旅游完美落幕。
美麗的潿洲島,動人的故事,北海還有更多的美麗等著大家來觀看,再次和大家說聲感謝,有緣我們下次還在北海見。再見了親愛的同學(xué)們!
第五篇:關(guān)于廣西的概況導(dǎo)游詞
七星公園位于桂林市區(qū)漓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占地面積100余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 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nèi)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漓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 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fēng)、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巖、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 上刻“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筑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fù)?。石顛有小葉榕, 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biāo)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于“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于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于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 后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后雨水長期沿巖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guī)r, 并不斷在洞內(nèi)結(jié)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 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致。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園內(nèi),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四峰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fēng)洞, 數(shù)九寒天, 外冒暖氣; 盛夏酷暑, 涼風(fēng)習(xí)習(xí)。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檐門拱, 琉璃朱飾, 素負(fù)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xù)登山, 則有為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墻分隔著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 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 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著“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的對聯(lián)分掛兩側(cè), 整個山門掩映于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峰頂, 單檐、8柱8角, 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圣、屏風(fēng)、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hù)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cè)。1974年興建, 以保護(hù)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 故名護(hù)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 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4柱、單檐、綠瓦仿古建筑,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hù)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shù), 瀏覽方志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 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nèi)原來還有明包?!吨匦迯V西省城碑記》, 現(xiàn)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凈境”右側(cè),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為重檐、尖頂8角亭。原建于明, 有樓, 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墻欄桿, 是憑眺佳處。
元風(fēng)洞
古稱玄風(fēng)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 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fēng)洞與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qiáng)勁氣流, 洞內(nèi)空氣清新。由于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 山洞的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 夏日最高達(dá)39℃, 冬天最低-5℃。洞內(nèi)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nèi)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游記》中“冬時溫如火, 蓋陽伏之征也”的記載, 準(zhǔn)確地概括了元風(fēng)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fēng)亭”, 明呂調(diào)陽曾筑“七星庵”, 清改為“大賢庵”, 現(xiàn)已無存。
憶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 1946年建。以紀(jì)念抗日陣亡將士, 撫今憶昔, 吸取血的教訓(xùn), 亦名紀(jì)忠亭。高7.5米, 寬5.3米, 長4.2米, 面積22.26平方米, 為磚柱、單檐、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憑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凈境”后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 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墻、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筑。1層長17.3米, 深12米, 2層長度略小, 總建筑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 樓上四面開窗, 上有觀景廳。普陀巖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塵凈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 登樓觀賞, 城市風(fēng)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機(jī)。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里選石進(jìn)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 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于其上, 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chǎn)地, 得悉產(chǎn)于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 并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
園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側(cè), 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 紅柱、坡頂、青瓦, 長16米, 寬6米, 頂高6.5米, 建筑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墻, 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墻上有“小蓬萊”匾額, 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lián)句: “城中佳境, 常繞夢魂, 嘆半世飄零, 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 屢經(jīng)離亂, 望故鄉(xiāng)英俊, 共籌長策致升平?!?/p>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璣峰半山坳上, 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 8柱、單檐、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 寬約4米, 長10余米, 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與米, 深180米, 面積20_平方米。宋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曾布, 性喜訪奇, 元豐二年(1079)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 辟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巖記》詳載其事。曾公巖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 宜于近觀遠(yuǎn)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顧盼, 處處入畫。
棲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巖口。始建于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嵐”, 后改“碧虛亭”, 毀于抗日戰(zhàn)火??箲?zhàn)勝利后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 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與碧虛閣對應(yīng)。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寬2~15米, 深21米, 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觀, 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閣, 后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 抗戰(zhàn)勝利后重蓋,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飛角、單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閣西向, 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shù)級石階, 達(dá)正閣, 為8柱大廳, 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鶴洞,經(jīng)四仙巖, 達(dá)名聞遐邇的七星巖。透過閣樓南窗, 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 后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 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巖石的天然色澤, 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 水母類,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達(dá)了人民群眾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鶴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 與四仙巖、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 寬6~7米, 深23米, 面積150平方米, 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 洞中一石柱, 如鶴腿, 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巖、玄武洞進(jìn)入七星巖的必由之路, 地勢較高而曲折, 且洞內(nèi)幽暗, 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zhuǎn)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巖, 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秘感。
四仙巖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接, 高7.3米, 寬4~13米, 深32米, 面積約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圓下平, 北連七星巖。洞口開闊、敝亮, 鐫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巖內(nèi)有4個石筍, 傳說是日華、月華、星華與好事者開懷暢飲, 給巖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時, 巖口建有“簪帶亭”, 早廢。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棲霞亭。
普陀巖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側(cè), 高4~10米, 寬6~9米, 深15米, 面積約120平方米。普陀巖南北對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為斜坡, 有25級石階, 分3級坡降, 中設(shè)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虛樓, 曾稱碧虛洞, 樓早廢。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個像米臼一樣的天然石穴, 深約30厘米, 里面有積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與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適口。
飛來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壽佛洞南側(cè), 原聽月亭故址旁, 因石無根, 傳為飛來之石。高6.4米, 呈倒圓錐形, 上大下小。頂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語”二字, 為清人余心孺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