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陰山山脈導游詞文字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陰山山脈導游詞文字版》。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風光秀美的歷史名山五女山。
五女山海拔823米,山體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
公元前37年,一個叫朱蒙的王子在此憑借天險建立了高句麗第一個王都——五女山山城。
原名“屹升骨城”,后因唐代有五位女子屯兵于此,為護百姓與征兵抓丁的官兵殊死搏斗并喪命于此,后為了紀念這五位女子改名“五女山山城”。
五女山山城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 十八盤
這是一條通向山頂成門的“之”字形古道,是20xx年前高句麗人修建的。全長938米,這是唯一一條能走馬車直達山頂?shù)穆贰?/p>
這條路路面為土或山石,路外多砌有矮墻,曲曲折折,回環(huán)到達山頂,共有十八盤,所以叫“古路十八盤”。
西城遺址
五女山山城共有東、南、西三個城門,現(xiàn)在看到的西門是唯一設在山頂?shù)某情T。根據(jù)現(xiàn)在遺留的痕跡,可以說明當時這里安裝了大門,而且還有士兵站崗的警衛(wèi)亭。
五女山山城在城址布局,墻體建筑以及墻體加工等方面開創(chuàng)了高句麗民族構筑山城的先河,對后世山城建筑以及東北亞建筑技術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山城的石墻結構堪稱一絕,異常堅固,從遺存痕跡就可表明高句麗人高超的筑墻技術。
一號大型建筑遺址
長13.5米,寬5米,前排有7塊大石,東西排列,間距在1.7米左右,他們大小相近,比較平整,有人為加工過的痕跡。據(jù)推測它應該是朱蒙建國后修建的宮殿。
雖說是宮殿但也十分簡陋,只不過是一座比較大的房子。高句麗就是從這里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和壯大的。
蓄水池
這里是山上最低的地方,水流到這里匯集,形成僅有的一處水源,俗稱天池。也是高句麗第一王都的蓄水池,孕育了歷代居住在上山的人們。
三號大型建筑遺址
是一座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筑遺址,長22米,寬16米,屬于半地穴式建筑。
三面砌墻,東面直接利用山坡鑿出土坎為墻。石墻的內層和外層中有一條溝,分析為排水溝。
因上面的建筑已不復存在,所以很難想象出它石什么結構和到底是干什么的。只能推測其很可能是倉庫或者武器庫之類的遺址。
居住遺址
這片比較平整的山地上密集分布著21個土坑,每個土坑就是一座房址,都是半地下式建筑,平面呈圓角長方形。
這些房址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鐵器,特別是兩座房子失火后,屋里的東西被壓在坑內,出土了大量兵器。因此推測這里應該是兵營,是守衛(wèi)山城部隊的駐地。
點將臺
位于山城的最南端,海拔804米,是山城的制高點,是t望的最佳位置,可以同時兼顧東、南、西三個方向的動態(tài)。
二號大型建筑遺址
長20米,寬9.5米,是在人工修整的平臺上建筑的,根據(jù)遺址考察,推測為干欄式建筑。 從出土文物推測,這里應該是王族的居住遺址。
里面靠懸崖邊有兩座小的房址,根我們剛才看到的兵營遺址相同。據(jù)考古工作者推測,應該是大遺址的附屬建筑和配套工程。
哨所遺址
這兩個哨所遺址與其他遺址都不一樣。是正方形的,大小都在30平方左右。
最特殊的是遺址里有兩個炕連在一起呈折尺形,屋里出去炕活動面積只有4平方米左右,根本不適合家庭居住。
從這些炕的布局和出土文物上看,這兩個遺址帶有極強的軍事性質,推測為觀望山下道路和把守這個豁口的哨所。哨所遺址在整個山城的防御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東墻東門
山城東門寬4米,兩側城墻成折尺形,有戰(zhàn)爭時可以從正門迎擊,也可從側面攻擊,這是高句麗早期山城的一大特點。
距今20xx多年的歷史,原墻主體依然保存完好。讓人不得不驚嘆高句麗人高超的筑墻工藝。
南墻及南門
這是山城的南門,它是城墻這端留口形成的門。下面是懸崖,高20米,是人工與自然結合的杰作。門寬2米,是山城里最小的一個門。
這段墻是沿著山梁砌建的,與其他墻的構建方式不同,采用水平的方法分段建造的,有點像階梯墻,這種修建手法有利于人在墻上活動行走。墻的另一端和懸崖相連,也是借助于天山屏障。當年高句麗將士就站在這里防御著溝口和馬道上來往的行人。
游客們,五女山山城的游覽到此結束,希望大家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