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江西婺源導(dǎo)游詞》。
第一篇:關(guān)于江西的導(dǎo)游詞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風(fēng)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廬山,我是大家的導(dǎo)游小白,接下來的時間呢就由我?guī)е蠹翌I(lǐng)略廬山的風(fēng)光,希望我的導(dǎo)游詞能讓大家滿意。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學(xué)價值以及旅游觀賞價值,是我國的優(yōu)秀的自然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是我國的避暑勝地。
游廬山一個必須具備的工具就是雨具,因為廬山的'天氣變化無常,偉大的詩人蘇東坡在游覽廬山的時候,就恰好趕上了雨霧天氣,于是在朦朧中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廬山的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瓢潑,所以大家一定要準(zhǔn)備好哦。
下面第一個景點,廬山秀峰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個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們會來到含鄱口,這里有非常壯觀的云海,真可以說是氣吞江湖呢,過了含鄱口,會經(jīng)過風(fēng)光秀麗的錦繡谷,它的得名源于一年四季的花開燦爛,就好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錦繡,因此大家就叫它錦繡谷了,在這里呢,大家可以盡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離開錦繡谷,我們就來到了仙人洞,仙人洞里面有個專供游人拍照的懸空大石板,可以說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過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為就曾有過女孩不小心從石板上掉下懸崖的慘劇發(fā)生,同時提醒大家,我們沿路都有設(shè)計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里面去哦!
好了,我的導(dǎo)游詞就說到這了,剩下的時間交給大家自由活動,不過記得我們的集合時間哈,晚飯后我們還有好玩的互動游戲等著大家!
第二篇:江西婺源篁嶺景區(qū)導(dǎo)游詞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dǎo),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家級4A級景區(qū)“梯云村落?曬秋人家”的篁嶺景區(qū),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小X,今天很榮幸由我給大家擔(dān)任向?qū)?,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的篁嶺之行帶來快樂。
我們剛剛乘坐的是升級改造后的脫掛式觀光索道,全長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運行時間為5分鐘。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站在海拔500米的篁嶺嶺頭,因“修篁遍嶺”才有了篁嶺的雅名。(“篁”其實是一種竹子,篁嶺多竹,其中不乏有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我們景區(qū)沿途也隨處可見這些竹子。篁嶺是婺源古村落的經(jīng)典代表,保存了大量的農(nóng)耕文明時代特征。整個篁嶺景區(qū),分為三大主題板塊:一是“大地飛歌”,體驗多色塊梯田組成的大地藝術(shù)對視覺的沖擊;二是“云中漫步”,體現(xiàn)大跨度索橋、溜索對膽量的歷練;三是“天上人間”,展現(xiàn)篁嶺古村的村落構(gòu)造,古民居上的曬秋傳統(tǒng),還有古老天街的商賈、美食、民居、民俗的無窮魅力。讓每一位游客真正體驗到“民俗風(fēng)、山水畫、田園詩、文化歌、生活曲、夢幻情”
。
在景區(qū)開發(fā)之前,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徽州村落,也曾一度瀕臨衰落和消亡。由于受地形限制,篁嶺交通不便且嚴(yán)重缺水,絕大部份農(nóng)田、土地等生產(chǎn)資料都在山下,使村莊逐步半空心化。這樣一來,村里大部分閑置房屋都因年久失修而腐爛倒塌;獨特的“曬秋”景觀也逐年消失。那么,篁嶺村開發(fā)的第一戰(zhàn)是怎么打的呢?咱們剛剛在纜車內(nèi)看到山腳下的公路旁有一排排整齊的房屋,那兒叫篁嶺新村,是20__年由婺源縣鄉(xiāng)村文化公司出資新建的,村里有68套新徽派風(fēng)格安置房,24套老年公寓和單身公寓,住在村里的320人全部是從原篁嶺古村遷出的。篁嶺通過這樣一種古村落旅游產(chǎn)權(quán)收購以及搬遷安置的方式。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并對古村落建筑及風(fēng)貌體系進行規(guī)劃、保護,為景區(qū)發(fā)展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第三篇:江西婺源江灣導(dǎo)游詞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這里是婺源,婺源的鄉(xiāng)村眾多,而篁嶺只有一個,她有個響亮的名號:“梯田人家”,有人說,她是南方的布達拉宮,也有人說,她是一個遠勝重慶山城的鄉(xiāng)野小村,獨立在大山山腰。
稻田、菜地、山崗、毛竹、栗樹,沿著山路,綿延銜接。高潔的藍天被片片由樟樹、楓樹、櫟樹組成的.密林擋住,深幽里只留下陽光濾過葉縫的光影。轉(zhuǎn)過山麓,以古樟和紅豆杉為坐標(biāo),豁然開朗,篁嶺村落躍入眼簾。
篁嶺,山多地少,深諳“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莊園”之稱。村落以自然山川為依托,依山而建,高高低低的石階連著前屋與后屋;村莊對面的高山上,層層疊疊的山地梯田,遙望遠山風(fēng)景,“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韻味油然而起。
沿著石階深一腳淺一腳下行,一處深藏谷底的秘境,80多株紅豆杉連片成林,大部分樹齡都在500年左右,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林中還有樟樹、香榧樹、方竹、觀音竹等,遮天蔽日,蔚為大觀。在神秘的大自然中,在彌漫的植物氣息里,于眼于心都是一種潤澤,恍若進入了心靈的憩園。林中的半畝方潭一鑒開,天光云影自古永徘徊。在篁嶺的春天里,遠山云遮霧繞,絲絲縷縷的神秘,近眼坡上,植物吐露新綠,濃濃盛盛,梨花賽雪,桃花嫣紅,如果說村內(nèi)墻頭上的花枝是一枝紅杏,那么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篁嶺山村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茂林修竹映村廊,飛禽走獸相對鳴”,藏在大山里偏僻而幽靜的山村,展示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園。
第四篇:江西婺源篁嶺景區(qū)導(dǎo)游詞
整棟房屋飛金彩繪、金碧輝煌,這種彩繪古建,在婺源僅此一棟。怡心堂大門的木雕精美,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其木雕主題:上排從左至右分別是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zhǔn)、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荊州、連中三元。W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
怡心堂分前堂后與后堂,前堂頭頂有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后堂陳設(shè)了一些婺源鄉(xiāng)村特色的家用器具,如小孩的火桶等。
我們現(xiàn)在參觀的是一幢官廳,叫“樹和堂”。村莊有人在外為官,回故里修建官廳,既顯身份又備祭拜之用。這座官廳的主人是曹鳴遠,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進士,官至江西才子之鄉(xiāng)撫州府臨川知縣。
磚雕門樓被稱為“文化門”,這官廳雖屬常見的字匾門,但整體月眉形窗罩搭配八字形窗,門罩飛桅戧角,瓦當(dāng)勾連,彰顯氣勢。水磨青磚精雕細刻,花邊人物應(yīng)有盡有,“杰應(yīng)歧靈”的門額則顯示了主人“英雄不問出處”的境界?;帐矫窬觾蛇呍簤σ愿咭恍?,因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又稱封火墻。
第五篇:著名的江西婺源的導(dǎo)游詞
[石牌坊]
走進篁嶺,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過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樣的牌坊遍布鄉(xiāng)村?;罩菖品皇桥c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構(gòu)成徽州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之一。徽州牌坊種類很多,有功名坊、孝義坊、科第坊、百歲坊、貞節(jié)坊等。
篁嶺在明清時期人才輩出,被載入縣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嶺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數(shù)都在文革中被毀,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經(jīng)過巨資整修,基本恢復(fù)了原貌。
這座牌坊屬于功名坊,叫“功勛坊”。整個結(jié)構(gòu)屬于五鳳樓格式,雕刻的圖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題為主,也配有梅蘭竹菊等雅趣的表現(xiàn)。正面高處“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準(zhǔn)的,是恩寵榮耀的象征。兩側(cè)的對聯(lián)是:“旌自國家,操捷雪沙菱鏡;建諸天地,微流壁水蘭基?!?/p>
牌坊的背面,高處“御賜”二字與正面“圣旨”相呼應(yīng)。有意思的是,中間嵌入的匾額“上善諾水”。
哲學(xué)家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樣,可以滋養(yǎng)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人生猶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種追求,剛?cè)嵯酀且环N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簡化版可不用,但導(dǎo)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諾,言而有信。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上善“諾”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說是美德,有人說是錯字,見仁見智。
(注:“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邊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廟前,其用意是鼓勵族人致力科舉,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見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清代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yán)。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啟,是曹文埴的生身父親。曹文埴,字近薇,號薺原,歙縣籍篁嶺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歷任經(jīng)筵講官,派充南書房供奉,晉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為不忘身世,倡導(dǎo)孝友,曹文埴在顯貴之后,出巨資興建了這座五桂堂送給父親曹廷啟,以報答曹廷啟的生育之恩。
據(jù)家譜記載,五桂堂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擺在這里比較恰當(dāng),如果擺在正堂,那就鬧出大笑話了。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檻(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形狀,真是別具一格、別有意味啊。
[曬工坊]
曬工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工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竹山書院。婺源是書鄉(xiāng),歷來重視讀書,尊師重教。篁嶺也不例外,明清以來一直科第綿延,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篁嶺竹山書院,還與歙縣雄縣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捐資興建書院的,正是歙縣籍篁嶺人、被譽為“父子尚書”的曹文埴、曹振鏞父子。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傳說,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嶺曹廷啟的兒子,是出生后過繼給歙縣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鏞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實在篁嶺。這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為什么要捐建篁嶺書院的原因。
現(xiàn)在這座竹山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規(guī)模和形制基本沿襲了老樣。整座書院占地420平方米,三進三開間三天井,一二進為單層,第三進為兩層,整個格局簡潔明朗、寬敞大方,體現(xiàn)了書院的功能。
當(dāng)年進行書院選址時,是頗有講究的:書院大門對著祠堂,一方面是讓篁嶺曹氏先祖護佑后代兒孫讀書上進,科甲聯(lián)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讀書士子,面對列祖列宗,應(yīng)該慎終追遠,嚴(yán)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金榜題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謂深遠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yán)、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這座木雕特別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輝煌的門面W雕吧。上排從左至右:劉備赴江東、夜訪寇準(zhǔn)、楊業(yè)戰(zhàn)韓昌、文王訪賢、棄官尋母;下排從左至右:子孫滿堂、戰(zhàn)長沙、八仙祝壽、討G州、連中三元。W雕畫面還有丹鳳朝陽、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荷葉、圓月、寶瓶……等等,中國承續(xù)了千百年傳統(tǒng)木雕“教訓(xùn)子孫、禮義廉恥”的題材,都在這座怡心堂門面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徽州木雕很少飛金描彩,而這座怡心堂卻是五彩繽紛、美侖美奐。原來,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許村鎮(zhèn)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當(dāng)時聞名江南的茶商許暢芝(又名許云薪)的客館。
許村鎮(zhèn)屬于婺源的西南鄉(xiāng),與樂平市、德興市毗鄰,自古以來就與贛鄱大地聯(lián)系密切,深受贛文化影響。從這座怡心堂的雕刻風(fēng)格來看,就帶有鮮明的贛雕特色,是徽雕與贛雕相融合后開出的艷麗奇葩,被譽為徽式建筑的精品。從1987年以來,就有《聊齋》等電視劇把怡心堂作為拍攝基地。
把怡心堂從許村搬遷、“改嫁”到篁嶺來,這是我們景區(qū)獨創(chuàng)的“傳統(tǒng)古建異地搬遷保護模式”,讓異地古建筑在篁嶺獲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們的絕世風(fēng)華讓后人感受它,真實地觸摸到它,親眼看到它的重生。對于這種異地搬遷保護模式,雖然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古建筑專家的稱贊,但我們還在摸索中,特別歡迎見多識廣、博學(xué)多才的朋友們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
(進入怡心堂)
整個怡心堂屬于徽州傳統(tǒng)的三間結(jié)構(gòu),但兩邊的邊廂都沒有房間,就使得本來不大的廳堂顯得寬敞起來。抬頭看看頭頂那圓形木雕、環(huán)環(huán)相扣,誰知道它叫什么嗎?對了,叫藻井。藻井本來專用于祠堂、亭閣的天花板裝飾,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館里構(gòu)建了藻井,可見他的別出心裁、財大氣粗。
整個怡心堂,包括一樓、二樓的門窗、天花板、天井四圍板和窗板,飛金雕刻的主題主要是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雙鳳朝陽、梅蘭竹菊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細欣賞,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這棟不起眼的甚至顯得比較窄小的民居,它有個獨特的名稱,叫“怪屋”,怎么個怪法?還是讓我們走進去,親身感受和體驗吧。
怪屋的一樓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門和窗戶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覺?頭暈站不住了吧?(原理:因為人習(xí)慣了平地生活,一下進入傾斜地帶,大腦就會感覺失去了平衡,會東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腦在這東倒西歪的時候,殘留的暈向記憶就蘇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習(xí)慣了正常房子的空間位置,在大腦中已存在著某種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會感覺空間錯亂,)告訴大家一個避免頭暈的訣竅吧:不能直著站,要斜著站。
怪屋的二樓就叫“倒屋”。什么東西都倒過來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東西都顛倒著。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嶺古民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正屋占地約120平方米,加上圈圍內(nèi)的院子,總占地超過200平方米。這樣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嶺,自然也是大戶人家。
走進院門,左種香柿,右植紅梅,還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墻上的漏花窗飾,清新雅趣已是先聲奪人。
走進大門,擋在我們面前是的一道“屏門”,也叫中門。在篁嶺的民居中,設(shè)有中門的,獨此一家。中門的好處是,正堂與門口相對隔開,主人在正堂會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門口往里面看,卻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門的人,就通過中門的偏門,走到堂前來。在過去,中門平日不開,但是遇到婚嫁或喪殯大事,或者有貴客臨門,才開中門。
整個五桂堂正屋分為前堂和后堂兩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對朝堂結(jié)構(gòu)。抬頭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題特別能反映主人對后代的期許??刻们耙环绞恰镑梓胨妥印?,靠大門一方是“福祿雙壽”,兩邊為“六郎出山”和“一馬當(dāng)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經(jīng)沒有那么深了,這也體現(xiàn)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風(fēng)格。天井上方則是“跑馬樓”,也就是說,樓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圍著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兩邊的隔廂上,是《朱子家訓(xùn)》,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孫、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學(xué)者、江蘇昆山人朱柏廬(原名朱用純)所撰寫的,是用來教導(dǎo)后代兒孫的“人生守則”?!吨熳蛹矣?xùn)》的影響非常大,在封建社會,甚至一直到民國時期,《朱子家訓(xùn)》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一樣,也是兒童入學(xué)后必須學(xué)習(xí)的啟蒙讀本,那時候的兒童,常常有事沒事就背誦:“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與《朱子家訓(xùn)》匹配一起的一個個小型木雕圖案,它們的主題都是圍繞著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八仙器物等來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動的場景,大家不妨細細欣賞。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廳堂擺設(shè)格局:上門頭,在堂匾下是中堂畫和對聯(lián);再下則是廂椅桌,中間擺座鐘,兩邊擺花瓶、方鏡等,寓意“終生平靜”。八仙桌擺在堂前正中央,宴請、會客、議事等正式活動,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體現(xiàn)莊重和威嚴(yán)。
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萬歷至崇禎年間的篁嶺人曹永護。據(jù)光緒八年[1882]《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所記載:曹永護,字義千。他的祖父曹彥張、父親曹宗善,都是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人,在鄉(xiāng)村很有口碑。曹永護從小就受家訓(xùn)影響,能繼承祖?zhèn)鞯拿赖隆K郧閷捄?,待人接物溫和謙恭,從不干傷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蠻橫的人找上門來尋釁滋事,他也能處之泰然。有人把聽來的別人背后中傷他的話傳給他,他對那報信者說:“你一定是聽錯了,別人不會說那樣的話?!币驗轶驇X歷來地皮非常緊張,他居住的這棟房子與鄰居相連,物產(chǎn)也互相交錯,而遇有爭議,曹永護總是主動退讓。每當(dāng)饑?yán)г路?,或是到了年關(guān)歲末,他就暗暗觀察哪些人家困苦無依,把別人急需的東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從不張揚。他曾在自家庭院內(nèi)手植了五株桂花樹,還把自己的居屋自號為“桂軒”。他對兒子曹希例說:“我們家,從你曾祖到你,四代單傳。你雖然沒有兄弟,比較孤單,但要始終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萬不可失當(dāng)自大,做出有違祖訓(xùn)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xù)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美德美名比父親曹永護的影響還要大。四代行善積德,最終獲得豐厚回報。后來,曹希例果然有了五個兒子,二十七個孫子,曾孫、玄孫有二百多人。連大學(xué)士葉向高都欣然為曹永護父子的居所題寫“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還與篁嶺曹氏宗族的族房有關(guān)。據(jù)說,篁嶺曹氏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為代表的五大房。這五大房均統(tǒng)稱五桂堂。所以,在過去,凡是結(jié)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紅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鄭重地寫上“篁里五桂堂”這五個大字,家家如此,無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與前堂差不多,但這里是住在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區(qū),就沒有前堂那樣講究莊重肅穆了。后天井下仍擺著八仙桌,一家人吃飯在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這桌上,孩子讀書做作業(yè)也在這桌上。廂倚桌上仍擺座鐘、花瓶,還可以擺食盒、菜籃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與廚房往往連在一起。在這里可以看到篁嶺人家廚房里一般的陳設(shè):鍋灶、水缸、水桶、飯甑、菜櫥、菜籃、飯籮、笊籬,還有臘肉、干魚等等,可以說,廚房里必備的東西,這里都有了。篁嶺種田種地所需的農(nóng)具,在這后堂也有擺布。
住在這屋里的人,晚上睡覺要么在樓底的兩邊廂房,要么在樓上的偏房。
從廚房門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墻上的石雕,兩邊是梅竹,中間的大圖案是鯉魚跳龍門。而正堂的屋墻上,本來的人頭窗被做成了寶瓶、葫蘆、芭蕉葉的形狀,別具一格。
附:光緒壬午《婺源縣志·質(zhì)行傳》原文:曹永護,字義千,篁嶺人。祖彥張,父宗善,皆好義。護能世其德。性尤寬厚,與物無忤。橫逆至,處之泰然?;蛞郧治旮?,曰:“君誤聽爾?!本赢a(chǎn)與鄉(xiāng)人連,有爭,必舉而讓之。每荒月及歲杪,密察鄰家之急,陰饋之,不以語人。嘗手植五桂于庭,自號“桂軒”。謂子希例曰:“汝雖只立,培以善根,勿失當(dāng)自大?!崩闯懈钢?,益加擴焉。后例果舉五子,二十七孫,曾元二百有馀焉。
[曬功坊]
曬功坊其實是一棟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別之處。大家對“篁嶺曬秋”都耳熟能詳,那么,那些曬的南瓜、辣椒、蘿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曬的?切的時候有什么講究,曬的時候又有什么講究?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在這曬功坊里探究它的謎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嶺民俗的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親自參與切菜和曬菜,體驗農(nóng)家樂呢!
曬功坊的樓臺頂上也是篁嶺很好的攝影點。站在這里,篁嶺村的村貌,還有遠山的景致,都盡收眼底。把它們攝入相機,帶回去,正是篁嶺留給您的美好記憶。
[竹山書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篁嶺的竹山書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所學(xué)校,一所鄉(xiāng)村的高級學(xué)校。雖然在傳統(tǒng)的婺源縣志里沒有篁嶺竹山書院的記載,但它的名氣卻很大,因為歙縣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鏞的家鄉(xiāng),就有同名的竹山書院。
這座竹山書院,位于曹氏宗祠側(cè)邊,原書院由曹文埴的兒子曹振鏞捐貲創(chuàng)建。曹振鏞,字懌嘉,歙縣籍篁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至大學(xué)士。把竹山書院建于曹氏宗祠側(cè)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綿世澤”的意思。
原來,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國昌是乾隆年間江南的大鹽商,富甲天下。曹國昌出資,由曹振鏞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書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鏞這對“父子進士”、“父子尚書”。由此看來,篁嶺的竹山書院比雄村的竹山書院要晚好幾十年。但是,它們又都與曹文埴、曹振鏞有關(guān)聯(lián),其中有許多傳說故事,真是極具傳奇色彩,非常引人入勝哩。
書院大門前,靠山一邊的這個類似塔樓的小建筑,它叫焚紙塔,也叫字紙爐,古代人“敬惜字紙”, 對有文字的紙張不能隨意G棄,否則有辱斯文,焚紙塔就是供書院師生焚燒廢棄字紙的。當(dāng)然,隔壁宗祠里燒過的香簽、廢紙、枯枝敗葉什么的,也可以掃攏來,放進這焚紙塔內(nèi)徹底焚燒。
書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別強調(diào)“敬慎”。所以,整個書院的建筑風(fēng)格體現(xiàn)簡潔樸素、慎終追遠、格物致知而遠離奢華。
先看大門的門樓。門樓上的磚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鳳樓格式,整體上是一卷打開的書卷或畫軸?!爸裆綍骸敝鲜恰跋采厦飞摇?,之下是“望子成龍”,左為“兄弟登科”,右為“孟母教子”。都與讀書有關(guān),寄托了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殷切期望。
走進大門,有風(fēng)雨廊,遮風(fēng)擋雨。側(cè)邊墻壁上的“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是朱熹為岳麓書院題寫的碑刻,它不僅是岳麓書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傳播朱子理學(xué)為主的書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節(jié)自重、廉潔自律、濟世救民”的思想,作為書院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被世代繼承和發(fā)揚著。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驕傲,頂禮膜拜的偶像,他的學(xué)說和思想也深深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脈里。
竹山書院分前堂和后堂兩大部分,我們現(xiàn)在站的前堂是教學(xué)區(qū),類似一個開放大教室,讀書士子就是在這里接受先生教誨和指點的。墻壁上的萬字磚圖案,兩邊廂的行書屏風(fēng),都對講堂起烘托、對學(xué)子起警策的作用。
書院的后堂,正中是讀書處,相當(dāng)于閱覽室。樓上是藏書樓,準(zhǔn)確說是藏經(jīng)閣。而在書院教學(xué)的先生,則住在后堂的邊廂。
可能有朋友會心存疑問:后堂的廂板上怎么會裝了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發(fā)明。是的,篁嶺的竹山書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間曾數(shù)毀數(shù)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是根據(jù)村中老人回憶民國時期的竹山書院恢復(fù)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貨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當(dāng)時的中國人,凡是有錢有勢的,都以居室安裝西洋花玻璃窗為榮,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現(xiàn)在我們走出書院,看看書院后門(其實也是邊門)上方的磚雕圖案吧,那些磚雕圖案,場面宏大,人物生動傳神,是真正的徽州磚雕的精彩表現(xiàn)。誰能看出上下兩塊磚雕圖案的主題?原來,上圖是“校場賽藝”,下圖是“暢游瓊林”。兩塊合在一起,就隱含著文武雙全的意思,當(dāng)然也是篁嶺人對后代兒孫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嶺村口的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F(xiàn)祠是在原祠基礎(chǔ)上重建的,占地約360平方米,為中軸歇山式建筑,三進五開間。第一進叫儀門,第二進叫亨堂,第三進叫寢室。一二進為單層。享堂,是祖宗享子孫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會的場所,也是宗族的執(zhí)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體現(xiàn)宗祠威嚴(yán)、神圣的地方。第三進為兩層,二樓設(shè)香火宮,也叫“寢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處所,這就是寢室的來由。
篁嶺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間從鄰近的上曉鳙遷居而來的,與上曉鳙曹氏一樣,在宗祠內(nèi)祭祀先賢上蔡侯曹恤、唐節(jié)度使忠烈公曹全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額,是太史汪思題寫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給事中,歷云南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