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江西婺源導游詞》,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江西婺源導游詞》。
第一篇:江西婺源江灣導游詞
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去哪里游覽呀?(婺源)對,那就是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xiāng)村”的婺源。在那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和優(yōu)美多姿的自然風光,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善結合。在婺源傳統(tǒng)文化與綠色生態(tài)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婺源的概況。
婺源位于江西的東北部,地處于M、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鑲嵌在黃山、三清山和景德鎮(zhèn)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全縣面積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zhèn)和15個鄉(xiāng),有著32.56萬人口,縣城設在紫陽鎮(zhèn)。
婺源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這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屬于吳國,秦始皇統(tǒng)一后,這里屬鄣郡。最早建縣是在唐開元28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歷史了。婺源建縣后,從唐代到五代隸屬于歙州,宋代屬徽州新安郡,元代屬于徽州路,明清時期都隸屬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屬于安徽省管轄,此后一度劃屬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劃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劃歸為江西省。雖然隸屬關系幾經變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來贊譽南昌。其實,鐘靈毓秀的婺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婺源歷代文風興盛,文人學士薈萃,名醫(yī)能匠人才濟濟。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鄉(xiāng)就在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學為世人后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南宋名醫(yī)、文學家朱弁羈金16年,不辱使命;宋朝名醫(yī)江哲多次受召進京,為皇帝治病;這里有任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f,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為官清正的尚書余懋學、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創(chuàng)制天文鐘中星儀的天文學家齊彥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勝枚舉,被譽為“中國人的光榮”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自行設計興建了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現代醫(yī)學家程門雪等等。據史書記載:從宋代至晚清,全縣考取了進士550人,出任各級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說;今天的“一門四教授”“科學家三昆仲”也傳為佳話。歷代文人學士留下傳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選入《四全書》,所以婺源又被譽為“書鄉(xiāng)”就名不虛傳。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為什么被人們稱為最美麗的鄉(xiāng)村呢?除了她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之外,還主要得益于她那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
婺源是一個多山的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qū)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為16.7攝氏度。全縣最高峰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稱大鄣山是鐘靈發(fā)脈之地,婺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與山脈龍?zhí)ヘ剐沌婌`有關。東北部的浙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楚分源的分界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良好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使得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5%,是全國生態(tài)農業(yè)先進縣之一,并獲得“全國綠化百佳縣”的稱號。
婺源又素有“茶鄉(xiāng)”之稱,是全國綠茶重點產區(qū)和出口外銷基地?!版脑淳G茶”,在唐代的《茶經》中有記載,宋稱“絕品”。明清時,曾獲得嘉靖皇帝賞賜銀牌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美國《茶葉全書》稱贊“婺綠”茶為“中國綠茶品質之最優(yōu)者”。“大鄣山茶”為全國首家AA級綠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歐盟有機食品監(jiān)督機構的`認證。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態(tài)旅游區(qū),也是國家旅游局批準建立的全國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的示范區(qū)。婺源有些什么特產呢?她的四色特產是聞名遐邇的。剛剛提到的綠茶便是四色中的“綠”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紅、黑、白”。紅色是“水中瑰寶”荷包紅鯉魚,肉嫩鮮美,美國的總統(tǒng)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訪問我國時,都曾品嘗過婺源荷包紅鯉魚。黑色便是中國四大明硯之一的龍尾硯,它有”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的特點。南唐后主李煜夸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灣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體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極了。
婺源的風景名勝特別多,古跡遺址隨處可見。早在唐宋時期,這里就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游覽勝地,李白、蘇東坡、黃庭堅、張大直、宗澤、岳飛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贊美詩文。這里有年代久、種類廣、數量多的名木古樹;有景色優(yōu)美候鳥遷徙的樂園DD鴛鴦湖;有以石雕、磚雕、木雕“三絕”見長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樸壯觀的廊橋――彩虹橋;有江南最大的宗祠DD俞氏宗祠。
大家在獲得山水陶冶的同時,還能獲得歷史文物方面的知識。
歷史學家說:從這里可以找到中國古代與現代歷史文化的銜接點;
哲學家說:這里是研究古徽州歷史、文化、經濟、藝術乃至封建宗法制度的理想去處;
藝術家說:這是獲取創(chuàng)造靈感的源泉地。
朋友們,婺源的概況我就介紹到這里,到了具體的景點我再給大家詳細講解。愿大家的婺源之行,快樂多多,收獲多多。謝謝!
第二篇:江西婺源篁嶺景區(qū)導游詞
接下來我們就跨入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進入篁嶺的第一篇章,該篇章以體現大地藝術的農耕文化為主題。二十四節(jié)氣長廊全長700米,分別用春和樓、夏耘亭、秋實亭、冬蘊坊作為一年四季的節(jié)點標志。
春和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春和樓”,取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屬于徽建五鳳樓構造,“五鳳樓”原為皇宮建筑,明清時期被徽派建筑廣泛用于祠堂門樓,寄寓宗族人才輩出,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此樓沾沾靈氣吧。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贝禾焓擎脑醋蠲赖募竟?jié),祖籍婺源的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兩次回鄉(xiāng)省親選的都是春季。婺源人立春開始便進入辛勤勞作期,“立春天氣暖,雨水送肥晚?!薄绑@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閑?!薄般裸露?,清明下種?!边@些都是婺源人在長期的農業(yè)勞動中總結出來的農諺。左手邊文化墻上是對春季勞作場景的介紹,為了烘托氛圍,景區(qū)打造四季花海,春天種的是油菜花、蘿卜花、二月蘭等,夏天種的是醉蝶花、紫羅蘭、紫薇等,秋天種的是金光菊、萬壽菊等,冬天種的三角梅等。愿每個游客都能成為“護花使者”,而非“采花大盜”哦!
夏耘亭: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白色亭子叫夏耘亭,取夏季耕耘之意,屬于徽州路亭。路亭在古徽州比比皆是,有“五里一橋十里一亭”之說,其功用是供人休息、飲水、避雨、烘烤食果等。行善者常在亭里擺放茶水,供路人飲用。這也是古時親人迎送,妻兒惜別之處。夏季是火熱的,篁嶺的海拔雖不是很高,但夏季溫差很大,夜晚需蓋被而臥,頗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之意境。文化墻上是夏季勞作場景的介紹,大家有興趣可以認真觀賞下。
秋實亭:眼前的這座亭子是秋實亭,取春華秋實之意。左手邊文化墻上是秋季勞作場景的介紹,“霜葉紅于二月花”,婺源的秋天像打翻的顏料桶,秋季是豐收的季節(jié),尤其是地無三尺平的篁嶺,人們將一年的收成用竹篩匾曬曬,成就了聞名遐邇的“篁嶺曬秋”。而花卉則有桂花、山茶花、野菊花等。游步道邊上的這些油茶樹,是篁嶺村民種植的經濟作物,我們當地叫“檉籽”。這油是純天然無污染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功效,因此也被譽為“東方橄檻油”。
第三篇:介紹江西婺源導游詞
我們馬上要去參觀的婺源縣博物館.它雖然不大,但那里的藏品卻很豐富,是一般的縣級博物館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它有“中國縣級第一博物館”之稱。在那里我們將可看到一些非常珍貴的文物。
婺源縣博物館到了,這里是紫陽鎮(zhèn)西側的儒學山。請看,博物館的建筑是殿字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展廳面積千余平方米。這對于婺源博物館來說似乎是小了一些,其實博物館的許多珍品是不公開展出的,要辦一定的手續(xù),由工作人員特別提供觀賞。我先介紹一下博物館藏品概況。
博物館的藏品有陶瓷器、銅鐵器、玉器、漆器、金銀器、徽墨、古硯、印章、字畫、刺繡和牙、骨、竹、木雕刻品等各類文物上萬件,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品,如商代陶器、西周銅鼎、東漢陶杯、唐代海獸葡萄紋青銅鏡、宋代瓷器、盤龍玉帶、羊脂玉冠、明代百花金蓮炬等。明清字畫是該館收藏的一大類別,特別珍貴的有明代呂紀的《蘆雁圖》、謝時臣的《群蜂霽雪》、劉世儒的《墨梅圖》,清代弘仁的《黃山圖》、許邦本的《文姬歸漢圖》等。還有明清時期書畫名家祝枝山、文徽明、董其昌、馮夢龍、余紹祉、鄭板橋、劉墉、姚鼐、齊彥槐等人的真跡。據說古典名著《三言》作者馮夢龍的真跡,在全國僅此館收藏了一件,是他當年書贈婺源友人的。這里的藏硯甚豐,特別是朱熹生前用過的遺物――宋代澄泥硯,為海內僅見。
婺源素稱“書鄉(xiāng)”,仕宦之多、著作之豐全國罕見,甚至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的家族,正所謂“飽學之士如林”。1957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5000萬元(今合人民幣5000元)在婺源收購古舊書籍,居然一次就收集了5萬多冊,其中明版、善本書就有3萬余冊。中國版本專家趙萬里見到此情景,十分感嘆說:“這里無愧是朱子故里,詩書之鄉(xiāng)?!?/p>
婺源博物館是中國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跡,它的許多不凡之物卓立于中國歷史的寶藏之中,令文物界為之驚嘆。它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婺源長期文化積淀的縮影。下面我們依次觀賞部分珍品:
漢瓦
這是清代同治時期的軍機大臣曹振容苦心保留下來的,據說他晚年告老回鄉(xiāng)之時,將自己珍藏的一片銅雀瓦視為終身伴侶,形影不離。銅雀瓦就是曹操建造的著名的“銅雀臺”上的瓦,歷來被古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秦磚漢瓦”之“漢瓦”。婺源人都知道曹家有寶,但不知道是什么寶。20世紀50年代初,在他家后房挖到了一片瓦,就是現在珍藏于此的這片漢瓦。
百花金蓮炬
這是一個大型燭光臺,由100朵牡丹、芙蓉、寶相、金菊花構成的大型銅制“滿堂紅”。重72公斤、高2米,工藝精湛,造型優(yōu)美,現在看起來,依然顯得富麗堂皇。傳說是出自當時京城最好的御匠之手,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才制作成功。完工后,那位御匠便去世了。這件珍品來自何處呢?在婺源沱川余家。這個家在明萬歷年問出了兩位尚書,余懋學、余懋衡倆兄弟。百花金蓮炬就是他家的3件寶貝之一。另二件:一是350克重的大型翡翠鰲魚佩,國內權威專家也說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二是價值連城的珍珠衫,但此物至今下落不明。
宋代澄泥硯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硯”。這方澄泥硯是宋代的,請看,這上面刻有“晦庵”二字,這是朱熹的號,可見是朱熹用過的遺物,是極為難得的國家一級文物。博物館收藏到這件珍品,純屬偶然,是1988年時以120元從一位文物販子手中買來的。這位文物販子當時還沒有弄明白這硯臺的文物價值,因為他雖然知道朱熹,但不知道朱熹的號叫“晦庵”。
玉帶
這根玉帶是原裝的,為明代汪鉉生前所用,是一件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文物。為什么這樣說呢?明代時,佛朗機,即葡萄牙,入侵我國屯門,就是現在的澳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金秋,明軍用當時最先進的火炮――佛朗銃,向葡軍猛烈開火,滿載枯枝、干柴、膏油等易燃物的火舟迅速沖向葡艦,加上陸地上明軍的配合,葡軍受重創(chuàng),被驅逐出境,這是我國最早一次抗擊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并獲全勝的戰(zhàn)斗,并第一次收復了澳門。這次海戰(zhàn)的指揮者便是時任廣東按察使、后官拜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的汪f。汪f(1466-1536年)字宣之,號城齋,婺源大畈人。這次他受命率軍驅逐入侵屯門的葡軍,面對的是葡軍龐大而又堅固的'船體和殺傷力強的“佛朗機銃”火炮,但他毫不畏懼,想方設法破敵。他通過在葡軍船上做事的中國人.獲得了造船鑄銃的技術,如法仿制成功,并使用這些當時西方最先進的戰(zhàn)船和火炮抗擊入侵者,創(chuàng)造了師夷之長技以驅夷狄的戰(zhàn)例,即所謂“師夷制
夷”。睹物思人,汪鉉愛國殺敵的無畏精神,后人深表敬佩。
黃山圈 這是清初著名畫家弘仁的杰作,筆墨瘦勁簡潔,風格冷峭,是一幅極為難得的珍品。弘仁(1610―1664年)安徽歙縣人,本姓江名韜,字六奇,明亡后出家為僧,名弘仁,字漸江,他是新安畫派的開創(chuàng)大師。
文姬歸漢圈
此畫作者是許邦本,清代長沙人,雖名不見經傳,但此兩卻是畫中珍品。它筆墨凝熏,楚楚動人,形象地描繪了文姬歸漢時幾分欣喜而又悲愴的矛盾心情,喜的是她將回歸自己的國家,悲的是要與自己的骨肉分離。文姬是漢末女詩人,姓蔡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蔡邕之女。她博學而有才辯,且精通音律。起初嫁給河東衛(wèi)仲道為妻,但不幸夫亡回到娘家。漢末天下大亂,文姬被董卓部將抓住,后被南匈奴左賢王接納,逗留匈奴長達十二年。是曹操起了惻隱之心,以金璧贖了回來,再嫁董祀。相傳《胡笳十八拍》是她所作,此樂府詩共分十八章,一章為一拍,故有“十八拍”之稱。詩中描寫她為亂軍所虜,流人南匈奴,后又被贖歸漢過程,表達了她與親子分離的悲慘情景和矛盾心情?!段募w漢圖》可謂是《胡笳十八拍》的形象寫照。
各位游客,上面介紹了這個博物館幾件有代表性的藏品,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能欣賞到這里更多的珍品,真可以大飽眼福,大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