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青州古城魁星樓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2-03-21 14:17:10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導游詞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青州古城魁星樓導游詞》,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青州古城魁星樓導游詞》。

        第一篇: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12年國都、1065年省會、1606年府衙、2216年縣治的歷史。自西漢初年,先后存在過六座古城,分別是漢代的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東關(guān)圩子城以及滿族旗城。

        青州古城文化旅游的范圍約計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東陽城的北關(guān)古街區(qū)、宋城;古南陽城區(qū)域內(nèi)的南陽河觀光帶、偶園歷史文化街區(qū)、南門街區(qū)以及東關(guān)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區(qū)。

        城內(nèi)現(xiàn)存古街巷上百條,包括被評選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昭德古街,以及偶園街、衛(wèi)街、東門大街、北門大街、參將府街等街巷,大部分街巷的名稱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些街巷肌理清晰,空間布局完整,較為完好地保留了古城傳統(tǒng)風貌,其中,北門大街、偶園街、東門大街是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內(nèi)涵最豐富的街巷,游客走在其中將領(lǐng)略到青州古城曾經(jīng)的輝煌,感受到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第二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cè)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nèi)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nèi)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nèi)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jīng)。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zhì)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cè)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gòu)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jīng)對宇宙的描述設(shè)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jié)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gòu)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jié)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WWW.DIYIFANwen.com第 一范文§網(wǎng)整理該文章……

        大乘之閣內(nèi)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shù)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nèi)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nèi)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cè)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cè)有講經(jīng)堂,是蒙古佛教首領(lǐng)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jīng)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承德避暑山莊導游詞

        常德導游詞

        順德導游詞

        景德鎮(zhèn)導游詞

        導游證導游詞

        第三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cè)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nèi)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nèi)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nèi)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jīng)。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zhì)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轉(zhuǎn)載自第一范文網(wǎng)http://www.dawendou.com,請保留此標記。)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cè)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gòu)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jīng)對宇宙的描述設(shè)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jié)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gòu)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jié)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大乘之閣內(nèi)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shù)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nèi)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nèi)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cè)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cè)有講經(jīng)堂,是蒙古佛教首領(lǐng)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jīng)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承德普寧寺

        編輯詞條 編輯摘要

        摘要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云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jīng)過整體維修后,更具宗教藝術(shù)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堪稱世界之最。普寧寺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首批公布的4A級景區(qū),現(xiàn)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目錄

        1簡介 2地理位置 3歷史故事 4文化特色 5建筑特征 6主要節(jié)日 展開

        目錄

        1簡介 2地理位置 3歷史故事 4文化特色 5建筑特征 6主要節(jié)日 7重要事件 收起

        編輯本段簡介

        普寧寺始建于1775年,1961年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國務院宗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寺廟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輝皇家寺廟的宏大規(guī)模,又是佛門圣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tǒng)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中。普寧寺2007年,普寧寺被評為我國首批5A級佛教圣地。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烈河畔,由于寺內(nèi)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地理位軒適中,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宗教活動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臺吉達瓦齊叛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喇嘛寺。普寧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遠太平統(tǒng)

        一、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愿望。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普寧寺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它位于山莊外的十二座皇家寺廟的中間位置,其余十一座寺廟排列在它的西南 東南兩側(cè),從承德市區(qū)沿山莊宮墻東側(cè),武列河西畔的山莊東路北行至市郊的北部山坡,在一片碧海松濤中簇擁著的一座金碧輝煌的寺廟,便是普寧寺。

        編輯本段歷史故事

        生活在我國西北邊疆的額魯特蒙古,明代稱為瓦剌,又被稱為衛(wèi)拉特,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稱為額魯特蒙古額魯特由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等四部組成,所以又稱為四衛(wèi)拉特。后來因為準噶爾勢力強大,土爾扈特不甘忍受欺凌而西遷到伏爾加流域,其游牧地區(qū)被杜爾伯特其中的一支輝特部占據(jù)。

        乾隆即位十年1745年的時候,準噶爾因為首領(lǐng)噶爾丹策凌去世后,族內(nèi)掀起內(nèi)訌,爭奪汗位的斗爭開始 噶爾丹策凌有三子一女,長子是喇嘛達爾扎 ,次子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幼子策旺達什。長子喇嘛達爾扎因為是庶出,不能立為汗王 登上汗王寶座的是次子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由于年幼無知,遂將輔佐他朝政的姐姐鄂藍巴雅爾拘禁起來。

        乾隆十五年1750年,喇嘛達爾扎在鄂藍巴雅爾的丈夫薩奇伯勒克的幫助下,攻殺了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奪取汗位,但由于喇嘛達爾扎是庶出,難孚眾望。一直擁護策旺達什的策零敦多布家族達什達瓦便聯(lián)合本部驍將大策零敦多布的孫子達瓦齊、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輝特部臺吉班珠爾,共謀擁立策旺達什為汗,但計劃被發(fā)現(xiàn),策旺達什和達什達瓦被殺,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逃跑后,又趁喇嘛達爾扎不戒備,率兵潛回伊犁殺死喇嘛達爾扎,達瓦齊奪取汗位、阿睦爾撒納沒有實現(xiàn)自己當汗的野心,便不斷擴充勢力,襲擊殺死了他岳父杜爾伯特臺吉達什,又征服了和碩特首領(lǐng)班珠爾,率三部人馬6000名士兵進攻達瓦齊,早有防備的達瓦齊調(diào)集大批軍隊打得阿睦爾撒納大敗,洗劫了所有財產(chǎn)。在西北沒有立足之地得阿睦爾撒納只得率殘部兩萬人于1754年投靠清政府,并極力進言乾隆皇帝出兵西北.乾隆早有平定準噶爾割據(jù)勢力之心,遂于1755年,任命班弟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左副將軍,永寧為定西將軍,進軍西北。在額魯特蒙古各部的支持下,清軍兩路進剿,經(jīng)過著名的格登山大戰(zhàn),達瓦齊全軍覆沒,自己被維吾爾族臺吉霍吉斯生擒.平定西北勝利以后,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在北京午門授獻俘之禮,并在承德避暑山莊大宴額魯特四部的上層貴族,并封以汗王貝勒貝子等爵位。

        為了紀念這次西北用兵的勝利,乾隆效仿康熙解決喀爾喀蒙古后,在多倫諾爾修建匯宗寺以一眾志的作法,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傳佛教,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仿西藏三摩耶廟即西藏的桑耶寺,是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在西藏講經(jīng)說法之地,據(jù)傳說,桑耶寺是金成公主兒子藏王贊普赤松德贊建造德,又是藏傳佛教建立最早的一座寺廟。在承德修建普寧寺,歷時四年竣工,建成后普寧寺僧侶眾多,香火極旺。

        編輯本段文化特色

        普寧寺屬藏傳佛教中皇教的寺廟,座北朝南,建筑在山坡之上,占地面積三萬三千平方米,是一座漢藏建筑藝術(shù),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的廟宇,該寺的平面布局是一條明顯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題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是典型漢式伽藍七堂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二樓 天王殿 東 西配殿和大雄寶殿,后半部式按照西藏桑耶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觀的藏式曼陀羅,反映佛教世界中心的建筑大乘之閣建在后半部建筑的中心位置。

        山門是普寧寺的前門,是一座寬為五間的門殿,門內(nèi)供有守護佛法的二天神 ,俗稱哼哈二將 ,手持金剛杵,護持佛法左為密執(zhí)金剛,右為那邏延金剛,像高4.34米,質(zhì)地為木骨泥塑。在山門前原有四柱九樓木牌坊三座.牌坊前是廣場,每年正月十三日,喇嘛在此舉行打鬼的宗教儀式.山門兩側(cè)有東西掖門,以里左右各有寶幢一根,院正中座落碑亭,亭內(nèi)置御制石碑三通。

        碑文分別為:普寧寺碑文、平定準葛爾勒銘伊梨之碑、平定準葛爾后勒銘伊梨之碑、這三通碑文分別記述了。興建普寧寺的淵源、清政府平定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均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充分展示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國家。

        碑亭北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護法神韋陀像 ,王殿前左右相對為鐘,鼓二樓,天王殿東西砌腰墻,辟門,組成普寧寺的第一進院落 。

        編輯本段建筑特征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寺院按建筑風格分為前后兩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筑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nèi)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huán)繞。前后兩座主體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殿前的月臺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huán)繞,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shù)精品“云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

        寺院前半部由山門、幢竿、鐘鼓樓、碑亭、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組成,為傳統(tǒng)的漢族寺廟建筑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山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內(nèi)有哼哈二將塑像分列兩邊。進入山門,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中間為碑亭。碑的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4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寫的碑文。碑文記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亂、統(tǒng)一天山南北的經(jīng)過,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碑亭后面是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cè)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它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制鎏金喇嘛塔。殿內(nèi)正中供三世佛,兩側(cè)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nèi)墻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原有500羅漢塑像,現(xiàn)僅存200余尊。

        寺院的后部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這些建筑依山就勢,布局巧妙靈活,體現(xiàn)了喇嘛教的宇宙觀,具有濃厚的喇嘛教色彩,是一組藏式風格寺廟建筑。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nèi)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這尊木雕高大雄偉,比例勻稱,雕工精細,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木雕像。

        清乾隆二十年五月,清政府派班第為大將,出兵討伐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反動頭目達瓦齊叛亂。清軍直達新疆的伊犁,達瓦齊聞訊逃到天山之南,被維吾爾族首領(lǐng)霍集斯擒獲,壓解到清軍營內(nèi)。準噶爾部另一個反動首領(lǐng)阿睦爾撒納在霍集斯擒住達瓦齊后仍繼續(xù)叛亂, 并勾結(jié)沙皇俄國等外部勢力,當遭到強大的清軍攻擊后,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俄國。兩股叛亂軍隊被剿滅后。乾隆為了紀念兩次平叛的勝利,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物和碩物)上層貴族設(shè)宴封爵,因為清王朝政府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桑鳶寺,在山莊北部修建了清王朝第一座皇家寺廟,“普寧寺”。即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yè),永遠普寧”。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三塊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三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寧寺的碑亭之中。由于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數(shù)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團結(jié)放在首位。乾隆承襲“修建一座廟,勝養(yǎng)十萬兵”的祖訓,實現(xiàn)“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目的。普寧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諸部與清王朝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lián)絡(luò)的主要位置。六世班禪東行朝拜皇帝時下榻在普寧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領(lǐng)袖哲不尊丹巴圖克圖以及諸部王公、臺吉也都定期來普寧寺朝拜。普通僧侶信眾,也長途跋涉到普寧寺禮佛進香。普寧寺成為民族團結(jié)的產(chǎn)物,清政府聯(lián)系少數(shù)民族的紐帶。

        編輯本段主要節(jié)日

        普寧寺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鎮(zhèn)東塘普寧村。相傳于謙在寺內(nèi)讀書時手植牡丹數(shù)叢。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景泰時為兵部尚書,加少保,贈太傅。謚忠肅。普寧寺雖屢毀屢建,寺僧為紀念民族英雄,精心護理牡丹,成為代代相傳的寺規(guī)。今寺雖無存,但園內(nèi)尚留“玉樓春”名花六大叢,主干粗如手腕。 普寧寺牡丹,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圓寂日。普寧寺眾僧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特于2006年12月15日(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燃燈節(jié)千供大法會。

        編輯本段重要事件

        普寧寺建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至今已有240周年。從1995年開始先后舉行了多次規(guī)模盛大的法會活動。1995年6月12日-14日,為了慶祝建廟240周年,特舉行了建廟240周年慶典暨大威德怖畏金剛灌頂法會。大威德怖畏金剛,密乘本尊名,梵音稱閆曼達嘎,亦稱大威德明王,怖威金剛。為文殊妙吉祥所化現(xiàn)。他的形象十分恐怖,密宗宣揚他的作用是降伏閆魔。整個法會由我寺住持哈木爾活佛主法,活佛作在殿中央的龍頭寶座,面隊廣大施工(包括僧俗)以甘露法水,灌頂,種上修金剛乘教法的種子,授予學修密法的權(quán)利,另佛種永不間斷。僧眾則齊聲念頌>,迎請大威德怖畏金剛,使眾生離苦得樂,與佛結(jié)緣,福慧雙增。

        1996年6月26日-28日舉行了展佛法會。法會上舉行了展佛活動。此次所展的堆繡佛像,是青海塔爾寺寺主阿嘉活佛親自設(shè)計監(jiān)制的,佛像高22。28m,寬16米。儀規(guī)分為請佛,獻沐浴,請會供奉三步。這是我國北方從未舉辦過,也是承德建廟以來的首次。此次法會進一步體現(xiàn)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弘揚了宗教文化藝術(shù),擴大了國內(nèi)外經(jīng)濟文化的友好往來,使藏傳佛教逐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997年6月11日-14日舉辦了香港回歸暨時輪金剛灌頂法會,為慶祝香港回歸,舉辦了>。時輪金剛大灌頂屬于大型灌頂。對灌頂上師要求非常嚴格,為此,特禮請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藏語高級佛學院副院長,卻西活佛為本次灌頂上師。法會準備工作,必須用彩沙壇城。正式入壇法會分四天進行,第一天預備儀式。第二天開始正式灌頂,法會分三天進行。舉行三步灌頂,每天舉行一步。第一步是童子式的七部灌頂。第二部四種高級灌頂和四種最高級灌頂。第三部是金剛阿黎灌頂。各地僧眾慕名爾來達三千多人,整個法會氣氛熱烈,法喜充滿,盛況充滿,盛況空前。不僅了承德的知名度,而且向各界人士展示了佛教界迎香港回歸的喜悅心情。

        第四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cè)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nèi)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nèi)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nèi)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jīng)。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zhì)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轉(zhuǎn)載自第一范文網(wǎng)http://www.dawendou.com,請保留此標記。)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cè)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gòu)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jīng)對宇宙的描述設(shè)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jié)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gòu)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jié)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大乘之閣內(nèi)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shù)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nèi)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nèi)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cè)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cè)有講經(jīng)堂,是蒙古佛教首領(lǐng)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jīng)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承德普寧寺

        編輯詞條 編輯摘要

        摘要

        普寧寺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僧侶云集、香火旺盛,通高27.21米,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經(jīng)過整體維修后,更具宗教藝術(shù)的魅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堪稱世界之最。普寧寺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首批公布的4A級景區(qū),現(xiàn)為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目錄

        1簡介 2地理位置 3歷史故事 4文化特色 5建筑特征 6主要節(jié)日 展開

        目錄

        1簡介 2地理位置 3歷史故事 4文化特色 5建筑特征 6主要節(jié)日 7重要事件 收起

        編輯本段簡介

        普寧寺始建于1775年,1961年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國務院宗教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1994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寺廟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輝皇家寺廟的宏大規(guī)模,又是佛門圣地“曼陀羅佛國世界的中心”。整座寺廟平面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tǒng)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中。普寧寺2007年,普寧寺被評為我國首批5A級佛教圣地。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烈河畔,由于寺內(nèi)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地理位軒適中,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宗教活動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臺吉達瓦齊叛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喇嘛寺。普寧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遠太平統(tǒng)

        一、人民安居樂業(yè)的愿望。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普寧寺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它位于山莊外的十二座皇家寺廟的中間位置,其余十一座寺廟排列在它的西南 東南兩側(cè),從承德市區(qū)沿山莊宮墻東側(cè),武列河西畔的山莊東路北行至市郊的北部山坡,在一片碧海松濤中簇擁著的一座金碧輝煌的寺廟,便是普寧寺。

        編輯本段歷史故事

        生活在我國西北邊疆的額魯特蒙古,明代稱為瓦剌,又被稱為衛(wèi)拉特,在明末清初的時候,稱為額魯特蒙古額魯特由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準噶爾等四部組成,所以又稱為四衛(wèi)拉特。后來因為準噶爾勢力強大,土爾扈特不甘忍受欺凌而西遷到伏爾加流域,其游牧地區(qū)被杜爾伯特其中的一支輝特部占據(jù)。

        乾隆即位十年1745年的時候,準噶爾因為首領(lǐng)噶爾丹策凌去世后,族內(nèi)掀起內(nèi)訌,爭奪汗位的斗爭開始 噶爾丹策凌有三子一女,長子是喇嘛達爾扎 ,次子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幼子策旺達什。長子喇嘛達爾扎因為是庶出,不能立為汗王 登上汗王寶座的是次子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由于年幼無知,遂將輔佐他朝政的姐姐鄂藍巴雅爾拘禁起來。

        乾隆十五年1750年,喇嘛達爾扎在鄂藍巴雅爾的丈夫薩奇伯勒克的幫助下,攻殺了策旺多爾濟-那木扎爾,奪取汗位,但由于喇嘛達爾扎是庶出,難孚眾望。一直擁護策旺達什的策零敦多布家族達什達瓦便聯(lián)合本部驍將大策零敦多布的孫子達瓦齊、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輝特部臺吉班珠爾,共謀擁立策旺達什為汗,但計劃被發(fā)現(xiàn),策旺達什和達什達瓦被殺,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逃跑后,又趁喇嘛達爾扎不戒備,率兵潛回伊犁殺死喇嘛達爾扎,達瓦齊奪取汗位、阿睦爾撒納沒有實現(xiàn)自己當汗的野心,便不斷擴充勢力,襲擊殺死了他岳父杜爾伯特臺吉達什,又征服了和碩特首領(lǐng)班珠爾,率三部人馬6000名士兵進攻達瓦齊,早有防備的達瓦齊調(diào)集大批軍隊打得阿睦爾撒納大敗,洗劫了所有財產(chǎn)。在西北沒有立足之地得阿睦爾撒納只得率殘部兩萬人于1754年投靠清政府,并極力進言乾隆皇帝出兵西北.乾隆早有平定準噶爾割據(jù)勢力之心,遂于1755年,任命班弟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左副將軍,永寧為定西將軍,進軍西北。在額魯特蒙古各部的支持下,清軍兩路進剿,經(jīng)過著名的格登山大戰(zhàn),達瓦齊全軍覆沒,自己被維吾爾族臺吉霍吉斯生擒.平定西北勝利以后,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在北京午門授獻俘之禮,并在承德避暑山莊大宴額魯特四部的上層貴族,并封以汗王貝勒貝子等爵位。

        為了紀念這次西北用兵的勝利,乾隆效仿康熙解決喀爾喀蒙古后,在多倫諾爾修建匯宗寺以一眾志的作法,尊重蒙古民族信奉藏傳佛教,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仿西藏三摩耶廟即西藏的桑耶寺,是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在西藏講經(jīng)說法之地,據(jù)傳說,桑耶寺是金成公主兒子藏王贊普赤松德贊建造德,又是藏傳佛教建立最早的一座寺廟。在承德修建普寧寺,歷時四年竣工,建成后普寧寺僧侶眾多,香火極旺。

        編輯本段文化特色

        普寧寺屬藏傳佛教中皇教的寺廟,座北朝南,建筑在山坡之上,占地面積三萬三千平方米,是一座漢藏建筑藝術(shù),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的廟宇,該寺的平面布局是一條明顯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主題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是典型漢式伽藍七堂式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二樓 天王殿 東 西配殿和大雄寶殿,后半部式按照西藏桑耶寺建的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觀的藏式曼陀羅,反映佛教世界中心的建筑大乘之閣建在后半部建筑的中心位置。

        山門是普寧寺的前門,是一座寬為五間的門殿,門內(nèi)供有守護佛法的二天神 ,俗稱哼哈二將 ,手持金剛杵,護持佛法左為密執(zhí)金剛,右為那邏延金剛,像高4.34米,質(zhì)地為木骨泥塑。在山門前原有四柱九樓木牌坊三座.牌坊前是廣場,每年正月十三日,喇嘛在此舉行打鬼的宗教儀式.山門兩側(cè)有東西掖門,以里左右各有寶幢一根,院正中座落碑亭,亭內(nèi)置御制石碑三通。

        碑文分別為:普寧寺碑文、平定準葛爾勒銘伊梨之碑、平定準葛爾后勒銘伊梨之碑、這三通碑文分別記述了。興建普寧寺的淵源、清政府平定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均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鐫刻,充分展示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有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國家。

        碑亭北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綠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主供有布袋和尚,四大天王,以及護法神韋陀像 ,王殿前左右相對為鐘,鼓二樓,天王殿東西砌腰墻,辟門,組成普寧寺的第一進院落 。

        編輯本段建筑特征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寺院按建筑風格分為前后兩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筑則對稱地分列兩邊。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nèi)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huán)繞。前后兩座主體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殿前的月臺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huán)繞,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shù)精品“云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

        寺院前半部由山門、幢竿、鐘鼓樓、碑亭、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組成,為傳統(tǒng)的漢族寺廟建筑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山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內(nèi)有哼哈二將塑像分列兩邊。進入山門,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中間為碑亭。碑的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4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寫的碑文。碑文記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亂、統(tǒng)一天山南北的經(jīng)過,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碑亭后面是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cè)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它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制鎏金喇嘛塔。殿內(nèi)正中供三世佛,兩側(cè)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nèi)墻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原有500羅漢塑像,現(xiàn)僅存200余尊。

        寺院的后部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這些建筑依山就勢,布局巧妙靈活,體現(xiàn)了喇嘛教的宇宙觀,具有濃厚的喇嘛教色彩,是一組藏式風格寺廟建筑。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nèi)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這尊木雕高大雄偉,比例勻稱,雕工精細,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木雕像。

        清乾隆二十年五月,清政府派班第為大將,出兵討伐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反動頭目達瓦齊叛亂。清軍直達新疆的伊犁,達瓦齊聞訊逃到天山之南,被維吾爾族首領(lǐng)霍集斯擒獲,壓解到清軍營內(nèi)。準噶爾部另一個反動首領(lǐng)阿睦爾撒納在霍集斯擒住達瓦齊后仍繼續(xù)叛亂, 并勾結(jié)沙皇俄國等外部勢力,當遭到強大的清軍攻擊后,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俄國。兩股叛亂軍隊被剿滅后。乾隆為了紀念兩次平叛的勝利,在承德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物和碩物)上層貴族設(shè)宴封爵,因為清王朝政府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桑鳶寺,在山莊北部修建了清王朝第一座皇家寺廟,“普寧寺”。即希望全國各民族“安其居,樂其業(yè),永遠普寧”。乾隆親自撰寫碑文《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三塊碑都是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三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寧寺的碑亭之中。由于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數(shù)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團結(jié)放在首位。乾隆承襲“修建一座廟,勝養(yǎng)十萬兵”的祖訓,實現(xiàn)“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目的。普寧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諸部與清王朝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lián)絡(luò)的主要位置。六世班禪東行朝拜皇帝時下榻在普寧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領(lǐng)袖哲不尊丹巴圖克圖以及諸部王公、臺吉也都定期來普寧寺朝拜。普通僧侶信眾,也長途跋涉到普寧寺禮佛進香。普寧寺成為民族團結(jié)的產(chǎn)物,清政府聯(lián)系少數(shù)民族的紐帶。

        編輯本段主要節(jié)日

        普寧寺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鎮(zhèn)東塘普寧村。相傳于謙在寺內(nèi)讀書時手植牡丹數(shù)叢。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景泰時為兵部尚書,加少保,贈太傅。謚忠肅。普寧寺雖屢毀屢建,寺僧為紀念民族英雄,精心護理牡丹,成為代代相傳的寺規(guī)。今寺雖無存,但園內(nèi)尚留“玉樓春”名花六大叢,主干粗如手腕。 普寧寺牡丹,198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圓寂日。普寧寺眾僧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特于2006年12月15日(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燃燈節(jié)千供大法會。

        編輯本段重要事件

        普寧寺建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至今已有240周年。從1995年開始先后舉行了多次規(guī)模盛大的法會活動。1995年6月12日-14日,為了慶祝建廟240周年,特舉行了建廟240周年慶典暨大威德怖畏金剛灌頂法會。大威德怖畏金剛,密乘本尊名,梵音稱閆曼達嘎,亦稱大威德明王,怖威金剛。為文殊妙吉祥所化現(xiàn)。他的形象十分恐怖,密宗宣揚他的作用是降伏閆魔。整個法會由我寺住持哈木爾活佛主法,活佛作在殿中央的龍頭寶座,面隊廣大施工(包括僧俗)以甘露法水,灌頂,種上修金剛乘教法的種子,授予學修密法的權(quán)利,另佛種永不間斷。僧眾則齊聲念頌>,迎請大威德怖畏金剛,使眾生離苦得樂,與佛結(jié)緣,?;垭p增。

        1996年6月26日-28日舉行了展佛法會。法會上舉行了展佛活動。此次所展的堆繡佛像,是青海塔爾寺寺主阿嘉活佛親自設(shè)計監(jiān)制的,佛像高22。28m,寬16米。儀規(guī)分為請佛,獻沐浴,請會供奉三步。這是我國北方從未舉辦過,也是承德建廟以來的首次。此次法會進一步體現(xiàn)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弘揚了宗教文化藝術(shù),擴大了國內(nèi)外經(jīng)濟文化的友好往來,使藏傳佛教逐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1997年6月11日-14日舉辦了香港回歸暨時輪金剛灌頂法會,為慶祝香港回歸,舉辦了>。時輪金剛大灌頂屬于大型灌頂。對灌頂上師要求非常嚴格,為此,特禮請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藏語高級佛學院副院長,卻西活佛為本次灌頂上師。法會準備工作,必須用彩沙壇城。正式入壇法會分四天進行,第一天預備儀式。第二天開始正式灌頂,法會分三天進行。舉行三步灌頂,每天舉行一步。第一步是童子式的七部灌頂。第二部四種高級灌頂和四種最高級灌頂。第三部是金剛阿黎灌頂。各地僧眾慕名爾來達三千多人,整個法會氣氛熱烈,法喜充滿,盛況充滿,盛況空前。不僅了承德的知名度,而且向各界人士展示了佛教界迎香港回歸的喜悅心情。

        第五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市,又名大佛寺,是我國北方的一個藏傳佛教寺廟,現(xiàn)已是我國4A級景區(qū)。普寧市內(nèi)有著一尊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千手觀音佛像,引來無數(shù)游客駐足欣賞。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承德普寧寺導游詞,希望能幫到你!

        承德普寧寺導游詞(1)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見到大家,首先我代表我們公司——美好時光旅行社,為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托大家的宏福,很幸運地成為了各位的導游,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叫李導,那就太見外了!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劉師傅已有26年的駕車經(jīng)驗,由他行車大家可以放心。雖然我們的車廂不大,但卻能容納五湖四海,既然我們能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聚到這個小小的車廂里,借用范偉的一句經(jīng)典名言“緣分啊”,因為緣分我們坐到了一起,因為緣分我們成為了朋友,既然是朋友,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合適的地方大家要及時提出來,我會立即改正。旅途中要是有什么問題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一定要告訴我。

        朋友們注意下我們的車是藍白相間的金龍車,車牌號是XXXX。有一首歌叫做《?;丶铱纯础?,有一種渴望叫做常出來轉(zhuǎn)轉(zhuǎn),說的就是旅游,旅游固然重要,但平安最重要。都說世界像部書,如果您沒有外出旅游,您可只讀了書中之一頁:現(xiàn)在我們一同出游,讓我們共同讀好這屬于中國的一頁。接下來我們來閱讀第一節(jié),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普寧寺。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cè)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佛經(jīng)曾有云: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所以我敢很肯定的說,上輩子咋們啥事兒都沒干,老顧著回頭了。

        咱們在上輩子的努力回頭下,今世才有緣相識,在這共同的1天里,咱們共同游覽了承德,離別之際小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說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生活,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失去生活,在您忙碌的工作之余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出來旅行一下。

        在這次的旅途中,我還是有很多做的不得位,謝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游,但大家卻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起度過這難忘的今天是我導游生涯中最大的收獲!

        最后祝大家在接下的旅途中玩得開心!謝謝!

        承德普寧寺導游詞(2)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山川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真摯的歡迎!我是為您這次旅游服務的導游員,我姓馬,“老馬識途”的馬,大家叫我小馬或馬導都行。今天各位到我們這兒做客,請放心好了,有我一馬當先,什么事情都會馬到成功!我們承德有這樣一句話,“游承德皇帝的選擇”,所以請大家一定要好好體驗一下做皇帝的感覺呦。熱情好客的承德人歡迎你們,著名的避暑山莊正敞開大門迎接你們,普寧寺的鐘聲在為你們祈福祝福!

        這幾天我將陪同朋友們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要請你們到避暑山莊做皇帝,到佛教圣地普寧寺瞻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到普陀宗乘之廟了解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史實……

        現(xiàn)在我再給朋友們介紹一下為我們開車的是李師傅,他是我們旅行社的十佳司機,技術(shù)一流,請各位放心,有李師傅保駕護航,我們絕對安全!

        我們游覽的第一站是普寧寺。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藏傳佛教的深厚文化和它獨有的魅力吧。

        朋友們,現(xiàn)在參觀的這座廟宇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佛事活動場所普寧寺。它是避暑山莊周圍寺廟之一。這是僧侶云集、香火旺盛,其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堪稱世界之最。普寧寺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格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所以仿照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這座普寧寺。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cè)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朋友們,普寧寺的精華在主體建筑大乘之閣,而大乘之閣的精彩部分又在它所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大家看,在這1.22米高的須彌底座上,供奉著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它于1999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整尊佛像全部為木結(jié)構(gòu),是由松、柏、杉、榆、椴等五種木材125平方米拼制而成后,分三層雕刻成型的佛像高達27.21米,腰圍15米,重量為僅頭部就重達5.4噸。佛像比例勻稱,線條流暢,身披瓔珞,頭戴寶冠,寬額端鼻,雙眉闊大,三目含慈,紋飾細膩,神采奕奕,這在我國大型的佛像雕刻藝術(shù)上是十分罕見的。

        大佛共有42只手臂,43只眼睛,面部的三只眼睛表示可以知曉過去,明察現(xiàn)在,預知未來。有人說了,既然這尊佛有42只手臂,為什么成為千手千眼呢?原來,除中間兩臂雙手合十于胸前外,還要另外40只手臂,被稱為“法手”,每只法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被稱為“法眼”,每只法眼代表25種因果(或者說25種智慧),25乘40,便是千手千眼了。它的含義是觀世音菩薩的手多眼多智慧多,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庇護人生,有求必應。

        關(guān)于觀世音菩薩多出的40只手和眼,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佛教傳說呢。觀世音菩薩受佛祖釋迦摩尼之命,發(fā)下宏大誓愿,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在眾生沒有成佛之前,自己絕不成佛,無奈眾生太多,又太愚鈍,以自己的法力實在難以擔此重任,此種想法一萌生,身體頓時成為40段。觀世音的老師無量及時趕到,將碎成40段的觀世音的身軀歸攏在一起,一邊撫慰一邊說道:“普度眾生,豈能畏難而生疑惑之心?只要志堅,以佛的智慧和法力,定能如愿?!痹捯粑绰洌^世音菩薩的身軀立時合為一體,然而卻多出了40只手臂和眼睛。觀世音菩薩為了感謝自己的恩師,把無量壽佛頂在頭頂,以示尊敬。在普寧寺大乘之閣內(nèi)供奉的這尊佛像的頭頂上,便雕有一尊1.53米高的無量壽佛像。

        大乘之閣這尊佛像的全稱是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與世間眾生最有緣的菩薩,非常受佛教徒的尊敬。

        這段文字介紹了金漆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建造構(gòu)成、名稱來源,使游覽者對雕像的整體布局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時還重點介紹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名稱來源,讓人從中學到了更多知識。

        在分述部分中,常常涉及一些具體的實物景觀,一般要明確指出實物,說出其名稱,必要時要做簡明的解釋說明。許多名勝古跡。文物寺廟的名稱命名都體現(xiàn)著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為了讓游覽者能有所了解,導游詞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做些必要的解釋。名勝古跡、河流山川等景觀往往聯(lián)系著許多人物、掌故、傳說,加上今天與原來遙遠歷史的距離感,一定會使導游詞妙趣橫生,韻味獨特。

        朋友們,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的全部旅游活動就結(jié)束了。分別之時,雖然非常舍不得,但還是不得不說再見了。感謝大家?guī)滋靵韺ξ业墓ぷ鞯呐浜稀⒅С趾蛶椭?。盡管我盡力為大家服務,但還是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夠完美,可是大家對我還是十分支持這使我感動,使我難忘。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游,但是大家卻是我遇見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度過這難忘的幾天,這也是我導游生涯中最大的收獲。作為一名導游,我走的是已經(jīng)熟的不能再熟的景點,不過每次帶不同的客人卻能讓我有不同的感受。相識即是緣,我們能同車而行即是修來的緣分,能為最好的游客做導游更是我的幸運。

        請允許我再一次由衷地感謝大家。其實能和大家達成這種默契真的是很不的容易的,大家出來旅游,收獲的是開心和快樂。而我作為導游,收獲的則是友情和經(jīng)歷。也許我們分別后很難有再見的機會,不過我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和自己的親朋好友回憶這次旅行的時候,不要忘了加上一句,這次旅游還有一個小馬導游,那是個不錯的朋友!

        最后,預祝大家歸途愉快,并歡迎再次觀光!

        承德普寧寺導游詞(3)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cè)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nèi)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nèi)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

        網(wǎng)址:http://puma08.com/yyws/dyc/337993.html

        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quán),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quán)的內(nèi)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guān)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nèi)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