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精品国产sm全部网站

        承德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03-21 14:21:33

        • 文檔來源:用戶上傳
        • 文檔格式:WORD文檔
        • 文檔分類:導游詞
        • 點擊下載本文

        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承德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八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承德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八篇)》。

        第一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地處承德市區(qū),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名勝薈萃,景象萬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下面小編收集承德普寧寺導游詞范文,供大家閱讀。

        篇1: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承德普寧寺導游詞。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jīng)。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導游詞《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jīng)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篇2: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各位游客們,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是普寧寺。

        普寧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這座寺廟是一座典型的漢藏結合式寺廟,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分是漢寺寺廟“伽藍七堂”式建筑,講究左右對稱,主體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要建筑包括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山門與天王殿中間還有碑亭。后半部分是藏式布局,是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的曼陀羅,它不講究左右對稱,而是錯落有致,布局靈活,曼陀羅是藏傳佛教宇宙觀、理想境界的集中體現(xiàn)。

        大乘之閣象征佛教宇宙世界的中心—須彌山。閣的東、西、南、北四方,修建了4座形狀各異的臺殿,代表四大部洲。在四大部洲的每一部洲兩側,都有重層白臺,共8座,代表八小部洲。

        大乘之閣,又叫三樣樓,從正面看閣頂為六層檐,從兩側看為五層檐,從后面看,出檐四層,整個建筑依山就勢而建。大乘之閣正面檐下懸掛有乾隆御筆所題“大乘之閣”和“鴻庥普蔭”兩塊云龍陡匾。

        在閣內供奉著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通高27。21米,

        由松、柏、榆、椴、杉5種木材建造而成,用木料120立方米,重量達到110噸,僅頭部就重達5。4噸,腰圍達到15米。這尊大佛于1999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大佛共有42只手臂,43只眼睛,面部的3只眼睛表示可以知曉過去,明察現(xiàn)在,預知未來。觀音菩薩頭頂寶冠之上,有一尊高達1。53米的無量壽佛,是觀音菩薩的老師。42只手臂中,雙手合十的兩只手臂,代表對老師的尊敬。還有40只手臂,被稱為“法手”,每只法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每只眼睛分別代表25種因果,25乘以40為1000,人們便把他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了,含義就是觀音菩薩手多眼多智慧多,神通廣大,觀音手中持有法器,表示他法力無邊,可以庇護眾生。觀音兩邊是其兩大弟子————善財和龍女,均為木質骨架泥塑佛像,身高15。6米。

        20xx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節(jié)目《千手觀音》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它就是根據(jù)佛教中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型編排出來的。該舞編導曾說:“只要你有一顆純潔之心、善良之心,你就會伸出1000只手去幫助別人;只要你有一顆之純潔之心、善良之心,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就會有1000只手來幫助你。”如果人人如此,我們的和諧社會,世界的和諧社會還愁建立不起來嗎?

        普寧街傍鄰普寧寺,是一條清風清韻的文化商業(yè)街。在這里,既可欣賞到失傳多年的民俗表演,也可享受到服務人員為您提供的清式禮儀服務。游覽普寧街使您產(chǎn)生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仿佛回到康乾盛世的民間市井。

        各們游客們,這次普寧寺之旅即將結束。臨別之際,我祝愿大家在接下來的旅游行程中更加愉快,祝您一路平安,福慧雙增,祝您今后的人生之路更加多資多彩。

        第二篇:承德導游詞

        承德導游詞

        承德導游詞

        承德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處于華北和東北兩個地區(qū)的連接過渡地帶。全市共轄八縣三區(qū),市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 340多萬人。 承德市人民政府駐雙橋區(qū)武烈河畔,距省會石家莊435公里,距北京256公里。

        承德市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群居住。自秦漢以來,歷代中央政權都曾在承德設立郡、府、州、縣等行政機構。在清雍正元年設熱河廳,乾隆四十三年改為承德府,嘉慶十五年設熱河都統(tǒng)府。辛亥革命后廢除府制,設熱河特別區(qū)。民國十七年(1928年)始建行省,定為熱河省省會。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偽滿州國特別行政區(qū).1945年獲解放,1946年我軍戰(zhàn)略轉移,被國民黨占領。1948 年承德市再次獲得解放,隸屬熱河省管轄,為熱河省省會.1955年熱河省建制撤銷,1956年承德市劃歸河北省,同年九月改由承德專區(qū)代管。1956年 11月,興隆縣鷹手營子、壽王墳劃歸承德市管轄,設鷹手營子礦區(qū)。1958 年承德縣建制撤銷,并入承德市。1960年3月15日,承德地、市合并, 合并后承德市轄市區(qū)、下板城區(qū)、隆化縣、圍場縣、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青龍縣、平泉縣。1961年5月,承德地、市分設,分設后的承德市設翠橋區(qū)、虹橋區(qū)、雙塔山區(qū)、紅石巒工委、雙峰寺工委。1965年2月,鷹手營子、壽王墳、馬圈子重新劃歸承德市,復設鷹手營子礦區(qū)。1984年1月,承德市改為省轄市,轄雙橋區(qū)、雙灤區(qū)、鷹手營子礦區(qū),承德縣。青龍縣劃歸秦皇島市.1993 年7月1日地、市合并,實行市管縣的管理體制,轄八縣三區(qū)。

        承德原名熱河,她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多民族歷史文化內涵。據(jù)考證,這里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人類活動遺跡。戰(zhàn)國時代,燕國在這一地區(qū)設置過郡一級的地方政府,秦以后歷代也曾設置過地方政府。

        秦漢至元明時期,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現(xiàn)承德市區(qū)所在地仍只是個僅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叫熱河上營??滴跛氖?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莊,雍正元年(1723年)設熱河廳,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澤"之義,改名為承德州。這就是"承德"名稱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漸發(fā)展成"萬家燈火較前增"的都市。但從咸豐繼位(1851年)始,直到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承德日漸衰落,滿目荒涼。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熱河特別區(qū)。1929年成立熱河省,承德為熱河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轉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與承德地區(qū)合并。

        承德市內名勝古跡薈萃,自然風光秀麗,四季氣候皆宜,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

        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

        一、中國44處重點風景名勝之

        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1994年底,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1998年6月,避暑山莊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十大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1998年底承德市又被評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承德市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三年來承德市政府共投入3000余萬元整修和恢復聞名遐邇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F(xiàn)在避暑山莊著名的"康乾七十二景"已有40景整修完畢,外八廟中有7座寺廟對游人開放。此外,市區(qū)還新開發(fā)了魁星樓、雙塔山、城隍廟和夾墻溝等景觀。

        承德市各縣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灤平境內有長城之精粹--金山嶺長城;豐寧的"京北第一草原"以其優(yōu)勢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而見長;"白云古洞"則集奇、險、野、幽和僧、尼、道于一山;圍場縣著名的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是夏季旅游避暑、冬季滑雪狩獵的天然勝地;興隆境內的霧靈山動植物種類豐富,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寬城的"水下長城"為萬里長城之奇觀;平泉遼河源頭景色迷人,自然次生林層次分明,山頂一片草原,呈現(xiàn)亞高山草旬景觀。承德可謂山雄水秀,避署勝地。

        注:

        第三篇: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12年國都、1065年省會、1606年府衙、2216年縣治的歷史。自西漢初年,先后存在過六座古城,分別是漢代的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東關圩子城以及滿族旗城。

        青州古城文化旅游的范圍約計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東陽城的北關古街區(qū)、宋城;古南陽城區(qū)域內的南陽河觀光帶、偶園歷史文化街區(qū)、南門街區(qū)以及東關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區(qū)。

        城內現(xiàn)存古街巷上百條,包括被評選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的昭德古街,以及偶園街、衛(wèi)街、東門大街、北門大街、參將府街等街巷,大部分街巷的名稱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些街巷肌理清晰,空間布局完整,較為完好地保留了古城傳統(tǒng)風貌,其中,北門大街、偶園街、東門大街是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街巷,游客走在其中將領略到青州古城曾經(jīng)的輝煌,感受到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第四篇: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1986年由原益都縣撤縣設市??偯娣e1569平方公里,屬半山區(qū)半平原地形結構。轄4個街道、8個鎮(zhèn)。人口90萬。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國家級生態(tài)建設示范區(qū)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7項,是山東30強、全國百強之一。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成立于1959年。1984年建設新館,占地40畝,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為仿古式民族建筑群。青州博物館是中國建館最早的博物館之一,收藏各類文物2萬余件。海內外孤本--明萬歷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填補了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東漢大型出廓“宜子孫”玉璧為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青州龍興寺石刻佛教造像群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其數(shù)量之大、雕工之精、貼金彩繪保存之好為中國文物考古所罕見。 陳列方式以精品化、專題化為原則,運用先進的藝術手段,推出了簡史陳列、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書畫、古貨幣、碑碣、石刻、革命文物等10個專題陳列廳。展覽融實物、照片、模型、圖表、文字、講解為一體,并配以光、聲等特殊效果,使您盡可領略青州璀璨的歷史風采。

        青州還有一個旅游勝地--云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云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jié),云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于其上,若隱若現(xiàn),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云門”,或稱“云門仙境”。古“青州八景”稱之為“云門拱壁”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登臨山巔,便可飽覽“駝嶺千尋”、“劈峰夕照”和“三山聯(lián)翠,障城如畫”的壯麗景觀。

        第五篇: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

        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根據(jù)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東夷文化"的發(fā)源地。境內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大禹治水劃九州,青州為九州之一。被公認為科學價值很高的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古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諸州中就有青州,稱青州"東北據(jù)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據(jù)《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并注釋說:"蓋因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秴问洗呵铩贩Q青州為"東方之州"。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zhèn),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漢元封五年,設青州刺史部,是全國13刺史部之一,治所廣縣城(今城西1華里處),轄5郡4國100多縣。魏晉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轄9郡47縣,期間公元399年-410年作為南燕國國都,慕容德成為山東境內的唯一一個皇帝。隋置青州總管府,轄4郡36縣。唐仍先后置青州總管府、都督府,轄8州49縣,中唐及五代設平盧淄青節(jié)鎮(zhèn),轄15州。北宋初設京東路,轄26府、州、軍、89縣,熙寧七年設京東東路,轄1府7州36縣。金設山東東路,轄2府11州53縣83鎮(zhèn)。元初設益都行省,后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3路12州44縣。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轄6府15州89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歷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隨著歷史的變革不斷變遷,漢設廣縣城,現(xiàn)瀑水澗以西。公元311年(晉永嘉五年)建廣固城,經(jīng)六次大攻堅戰(zhàn),至410年夷為平地。東晉滅南燕后,另筑東陽城(西至現(xiàn)海軍402醫(yī)院,南至南陽河,東至城關醫(yī)院,北至堯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陽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規(guī)模比濟南高3尺長1里。

        青州地處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yōu)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東扼半島,南控沂蒙,北望渤海,為歷代軍事重鎮(zhèn)。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員兼顧軍事,唐五代時期青州是平盧節(jié)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設鎮(zhèn)海軍,北宋在此設京東東路安撫使,金代設山東東西路統(tǒng)軍使,元設益都帥府、元帥府,明設山東都衛(wèi)、都指揮使司,清設山東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駐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華東局駐青州。由于青州具有顯要的地位,歷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較多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導游。漢代封召歐為廣侯傳五世,封劉便為廣侯傳三世,元封邁努為忠靖王、益王,明封齊王、漢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為齊魯境內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漢地最早的地區(qū)之一。這里擁有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多種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尤其是許多佛教遺存的發(fā)現(xiàn)和修復,以及大量佛學研究論文和專著的相繼問世,為青州的佛教文化營構了較高層面的內涵

        第六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地處承德市區(qū),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名勝薈萃,景象萬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下面小編收集承德普寧寺導游詞范文,供大家閱讀。

        篇1: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承德普寧寺導游詞。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壟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jīng)。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導游詞《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jīng)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篇2: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各位游客們,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是普寧寺。

        普寧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這座寺廟是一座典型的漢藏結合式寺廟,以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分是漢寺寺廟“伽藍七堂”式建筑,講究左右對稱,主體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主要建筑包括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山門與天王殿中間還有碑亭。后半部分是藏式布局,是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的曼陀羅,它不講究左右對稱,而是錯落有致,布局靈活,曼陀羅是藏傳佛教宇宙觀、理想境界的集中體現(xiàn)。

        大乘之閣象征佛教宇宙世界的中心—須彌山。閣的東、西、南、北四方,修建了4座形狀各異的臺殿,代表四大部洲。在四大部洲的每一部洲兩側,都有重層白臺,共8座,代表八小部洲。

        大乘之閣,又叫三樣樓,從正面看閣頂為六層檐,從兩側看為五層檐,從后面看,出檐四層,整個建筑依山就勢而建。大乘之閣正面檐下懸掛有乾隆御筆所題“大乘之閣”和“鴻庥普蔭”兩塊云龍陡匾。

        在閣內供奉著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通高27。21米,

        由松、柏、榆、椴、杉5種木材建造而成,用木料120立方米,重量達到110噸,僅頭部就重達5。4噸,腰圍達到15米。這尊大佛于1999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大佛共有42只手臂,43只眼睛,面部的3只眼睛表示可以知曉過去,明察現(xiàn)在,預知未來。觀音菩薩頭頂寶冠之上,有一尊高達1。53米的無量壽佛,是觀音菩薩的老師。42只手臂中,雙手合十的兩只手臂,代表對老師的尊敬。還有40只手臂,被稱為“法手”,每只法手掌心都有一只眼睛,每只眼睛分別代表25種因果,25乘以40為1000,人們便把他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了,含義就是觀音菩薩手多眼多智慧多,神通廣大,觀音手中持有法器,表示他法力無邊,可以庇護眾生。觀音兩邊是其兩大弟子————善財和龍女,均為木質骨架泥塑佛像,身高15。6米。

        20xx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節(jié)目《千手觀音》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它就是根據(jù)佛教中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型編排出來的。該舞編導曾說:“只要你有一顆純潔之心、善良之心,你就會伸出1000只手去幫助別人;只要你有一顆之純潔之心、善良之心,在你有困難的時候,就會有1000只手來幫助你?!比绻巳巳绱?,我們的和諧社會,世界的和諧社會還愁建立不起來嗎?

        普寧街傍鄰普寧寺,是一條清風清韻的文化商業(yè)街。在這里,既可欣賞到失傳多年的民俗表演,也可享受到服務人員為您提供的清式禮儀服務。游覽普寧街使您產(chǎn)生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仿佛回到康乾盛世的民間市井。

        各們游客們,這次普寧寺之旅即將結束。臨別之際,我祝愿大家在接下來的旅游行程中更加愉快,祝您一路平安,?;垭p增,祝您今后的人生之路更加多資多彩。

        第七篇: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

        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根據(jù)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東夷文化"的發(fā)源地。境內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大禹治水劃九州,青州為九州之一。被公認為科學價值很高的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古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諸州中就有青州,稱青州"東北據(jù)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據(jù)《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并注釋說:"蓋因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呂氏春秋》稱青州為"東方之州"。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zhèn),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漢元封五年,設青州刺史部,是全國13刺史部之一,治所廣縣城(今城西1華里處),轄5郡4國100多縣。魏晉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轄9郡47縣,期間公元399年-410年作為南燕國國都,慕容德成為山東境內的唯一一個皇帝。隋置青州總管府,轄4郡36縣。唐仍先后置青州總管府、都督府,轄8州49縣,中唐及五代設平盧淄青節(jié)鎮(zhèn),轄15州。北宋初設京東路,轄26府、州、軍、89縣,熙寧七年設京東東路,轄1府7州36縣。金設山東東路,轄2府11州53縣83鎮(zhèn)。元初設益都行省,后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3路12州44縣。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轄6府15州89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歷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隨著歷史的變革不斷變遷,漢設廣縣城,現(xiàn)瀑水澗以西。公元311年(晉永嘉五年)建廣固城,經(jīng)六次大攻堅戰(zhàn),至410年夷為平地。東晉滅南燕后,另筑東陽城(西至現(xiàn)海軍402醫(yī)院,南至南陽河,東至城關醫(yī)院,北至堯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陽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規(guī)模比濟南高3尺長1里。

        青州地處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yōu)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東扼半島,南控沂蒙,北望渤海,為歷代軍事重鎮(zhèn)。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員兼顧軍事,唐五代時期青州是平盧節(jié)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設鎮(zhèn)海軍,北宋在此設京東東路安撫使,金代設山東東西路統(tǒng)軍使,元設益都帥府、元帥府,明設山東都衛(wèi)、都指揮使司,清設山東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駐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華東局駐青州。由于青州具有顯要的地位,歷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較多濰坊青州古城導游詞導游。漢代封召歐為廣侯傳五世,封劉便為廣侯傳三世,元封邁努為忠靖王、益王,明封齊王、漢王、衡王。

        青州因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為齊魯境內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漢地最早的地區(qū)之一。這里擁有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多種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尤其是許多佛教遺存的發(fā)現(xiàn)和修復,以及大量佛學研究論文和專著的相繼問世,為青州的佛教文化營構了較高層面的內涵

        第八篇:承德普寧寺導游詞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里群山環(huán)抱,形勝優(yōu)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里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筑,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筑風格獨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筑: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huán)列著許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紅臺、白臺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脫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制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布局;左右為《御制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制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念經(jīng)。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wěn)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zhèn)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xiàn)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tài)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xiàn)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徵作用?!奥绷_”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後演變?yōu)椤皥A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jù)佛經(jīng)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huán)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著長養(yǎng)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yè)。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jié)h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WWW.DIYIFANwen.com第 一范文§網(wǎng)整理該文章……

        大乘之閣內部分三層,在上下貫通的中部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這尊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量達110頓,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約需120立方米木材。觀音站在蓮花座上雙手合十,背後又生出40只手來,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莊嚴,慈顏善目,衣紋自然流暢,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l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jīng)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jīng)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jù)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承德避暑山莊導游詞

        常德導游詞

        順德導游詞

        景德鎮(zhèn)導游詞

        導游證導游詞

        網(wǎng)址:http://puma08.com/yyws/dyc/339785.html

        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自行上傳,本網(wǎng)站不擁有所有權,未作人工編輯處理,也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有涉嫌版權的內容,歡迎發(fā)送郵件至89702570@qq.com 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jù),工作人員會在5個工作日內聯(lián)系你,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