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五臺山導游詞》,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五臺山導游詞》。
第一篇:臺山導游詞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xù)至今。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
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
明代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
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廟。根據(jù)《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shù)臍v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后現(xiàn)存明萬歷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于此?!?/p>
黛螺頂?shù)暮蟮畲笮蹖毜钋?,今有一松一?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nèi)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shù)臍v史。
明釋鎮(zhèn)澄所作《清涼山志》是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歷史史籍,它全面記述了五臺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點、寺廟沿革、僧尼傳略、圣地特產(chǎn)乃至神話傳說和僧俗人等對五臺山名勝古跡的詩詞歌賦,特別是對五臺山的佛教活動、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依據(jù),具有權(quán)威性?!八烧f苦空”,記載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頂建庵,大松樹下修禪悟道的過程。再根據(jù)寺內(nèi)保存完好的明萬歷年間的石碑記載,以及大雄寶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證明黛螺頂?shù)臍v史應(yīng)從唐朝算起。
黛螺頂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體那一年還待進一步考證。
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 1592)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xù)至今。寺內(nèi)山門后立有的兩塊石碑: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另一塊立于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關(guān)于這路名和臺階的級數(shù),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guān)聯(lián)。
上黛螺頂拜五方文殊被稱為“小朝臺”是在乾隆年間。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從傳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臺山,給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帶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昌盛。
乾隆十一年( 1746)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臺山。他在菩薩頂歇宿時,眺望到對面秀逸的黛螺頂“青翠撲入眉宇”。黛螺頂?shù)拿利悾鹆诉@位帝王的愉悅。
關(guān)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頂,有傳說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據(jù)筆者點校《清涼山傳志選粹》所輯的附錄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臺山,登上黛螺頂所作的詩《跋馬至黛螺頂》:
螺頂不為高,積雪路頗滑。
策我云錦錐,遂至金輪剎。
獅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顛倒會,十六本二八。
乾隆皇帝鐘情于黛螺頂?shù)淖匀伙L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這樣就省去了朝拜五個臺頂?shù)呐实侵嗄酥溜L雨雪的阻擋。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宮,讓他辦這件事,5年后,他來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三月,乾隆來黛螺頂參拜了五方文殊,開始了五臺山歷史上的“小朝臺”并留有詩一首,刻在黛螺頂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關(guān)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許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許是青云和尚與小沙彌略知乾隆皇帝對黛螺頂風光的偏愛,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
乾隆五十七年( 1792),乾隆皇帝再次作詩《登黛螺頂》:
黛螺不比葉斗高,東頂峰之降岡也。
北望東可復(fù)罷乎,筍輿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許乘輕馬。
更東望海峰實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臺文殊智與號,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剛六如寫。
嘉慶皇帝雖然沒有巡禮五臺山五個臺頂,卻在嘉慶十六年( 1811)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頂領(lǐng)略了五座臺頂風光,從而寫下了東、西、南、北、中五頂?shù)摹段迮_贊碑文》。
從此以后,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qū)別,登五座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臺;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臺。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第二篇:五臺山導游詞
吉祥寺,原名古佛庵,創(chuàng)于唐代,思曇和尚重建,離塵和尚繼修。明弘治年間,比丘尼凈玉易庵為鐵瓦殿。明末三昧和沿開始傳戒。清雍正三年(1725),欽命督理五臺山札薩克大喇嘛羅藏陳盆鼎新寺宇,更名法祥寺,俗稱清涼橋叢林。1953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能海法師于此弘律傳戒,又謂吉祥律院。
吉祥寺位于中臺南臺麓溪上,在繁峙縣巖頭鄉(xiāng)富家莊吉祥溝。寺宇坐北向南,占地2600平方米。北有羅漢屏,南有說法臺,東西兩峰飛翼夾鋪,上出瀑布流泉,奇花錦繡,碧草芬芳,游人至此,莫不禮謁。
寺內(nèi)原有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寶殿和東西配殿、堂殿、禪房、僧舍、經(jīng)房、方丈院等建筑。現(xiàn)在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寶殿5間,內(nèi)供橫三世佛,兩山間為十八羅漢,像設(shè)莊嚴,金碧輝煌。文殊殿5間,內(nèi)供普賢、文殊、和觀音三大士,法像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莊重慈祥。燈籠文殊殿3間,內(nèi)供脫紗燈籠文殊騎虎尊像。燈籠文殊身著袈裟,面帶笑容,銀須飄灑,衣紡流暢,手提紅燈籠,坐在虎背上,姿勢優(yōu)美,神態(tài)自然,活似一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長者。若要站在佛像面前,倍感和藹親切;若要左右移動,便會覺得他那睿智的眼睛在隨你轉(zhuǎn)動,栩栩如生,瑞相天成,怪不得許多游人跋山涉水也要到此禮拜燈籠文殊。在殿院兩側(cè)為方丈院、禪院、經(jīng)房、僧舍,計50余間。經(jīng)房內(nèi)有《大下藏》、《磧砂藏》、《頻伽藏》、《龍藏》和《續(xù)藏》,專供僧人借閱研究。在文殊殿前還有一座造型優(yōu)美的覆缽式白塔及清代石碑2通。此外,在該寺各殿中,都有幾尊帶有密宗特點的造像,是該寺為密宗道場的表象。
第三篇:五臺山導游詞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游――張智盈,歡迎來到佛教旅游圣地五臺山。
現(xiàn)在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它由五座山峰環(huán)抱而成,而且五座山峰的頂端平坦寬闊,好像是土砌的平臺,故而稱作“五臺山”。又稱清涼山,是個避暑的好去處,所以,最適合在酷熱難耐的夏天來玩哦!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五臺山別具一格的景點――黛螺頂。大家抬頭看一下,要想到達黛螺頂,我們必須要先攀登面前的這條“大智路”,它有1080級臺階,一定要耐住性子,親自攀上這1080級臺階,據(jù)說登了之后,可以消除1080種煩惱呢!快點加油攀爬吧,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恭喜大家成功登頂,來,這里叫做望景亭,從此向下俯視,是不是很像一個倒扣的大海螺呢?所以黛螺頂又叫“大螺頂”了。
咱們再往里面走,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這里的主殿――五方文殊殿,它寬16。5米,深11米,殿內(nèi)供奉著五座文殊銅像,每座高約2米。我們一進入這個大殿就會感覺到它的莊嚴肅穆。咱們仔細來看,每一座法像都神態(tài)各異,金光奪目,莊嚴祥和,把文殊菩薩的聰慧、大度等精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背面的碑記是值得一提的,那可是當年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詩,字態(tài)飽滿,剛勁有力,不愧為書法大家呀!
接下來,就請大家自由參觀,拍照留念,有心的人可以去拜拜文殊菩薩,他可是有求必應(yīng)的哦!要注意,在這里有一個小小的規(guī)矩,就是進殿時,不要踩踏門檻。最后衷心祝愿大家開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