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幼兒進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合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幼兒進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合集)》。
第一篇: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策略思考
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策略思考
西塘麗景幼兒園
王琪
【摘要】四到五歲的中班幼兒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中班幼兒語言教育的有效展開對于提升其語言能力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國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整體水平還偏低,存在諸多的問題,這大大的限制了中班幼兒的語言學習效果。本文通過對目前中班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能夠為幼兒語言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中班幼兒;語言教育;問題;對策
語言教育是幼兒階段最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充分利用幼兒這一階段的語言學習天賦來進行語言教育,將能夠為幼兒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在中班幼兒的語言教育效果方面并不理想,無論是在教育方式,還是在教育內容層面都存在很多的不當之處。在幼兒教育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語言教育所暴露出來的缺點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改善以及提升中班幼兒語言教育成為了幼兒教育者必須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一、中班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中班幼兒語言教育目前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語言教育目的不正確,教學方式不恰當以及教學者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等,具體分析如下:
1.教學目的不正確
目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在教學目的層面,很多幼兒教育老師都將知識傳授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目的,在此教學目的的引領下,很多老師都將與中班幼兒年齡不符的教學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這種拔苗助長的模式對于中班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影響。與此同時,在教學目標的錯誤引導下,幼兒園形成了一個不好的學習風氣,即認為幼兒懂得知識越多,就證明教學效果越好,在這種教學目的的引導下,幼兒的語言技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語言教育因此走向了一個錯誤的通道。
2.教學模式的單一
教學模式單一也是目前中班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目前中班幼兒語言教育中最普遍的教學模式就是灌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到四到五歲心理以及生理特點。這一階段的幼兒在注意力方面很難超過十分鐘,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自然效果不佳。除此之外,灌輸式教育模式的另外一個負面結果就是幼兒語言的自我組織能力得不到鍛煉,幼兒預言教育灌輸模式使得幼兒都是被動的接受現成的語言教育,自己對于語言的理解、把握和運用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3.教師專業(yè)能力差
無論是教學目的的不正確,還是教學模式的單一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教師在專業(yè)能力方面不足,事實上目前我國幼兒教育師資水平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幼兒教育,尤其是語言教育學科對于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求極高,沒有良好的專業(yè)技能是很難勝任中班幼兒語言教育這一工作的。幼兒語言教師專業(yè)能力差的外在表現是教師的學歷層次偏低,內在表現就是在語言教育崗位勝任力方面存在差距,鑒于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中班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根本性的措施就是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二、加強中班幼兒語言教育效果的策略分析
對于幼兒而言,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結合筆者中班幼兒語言教育的現狀,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加強中班幼兒語言教育效果:
1.端正教學目的教學目的引領者語言教育的開展,目前錯誤的中班幼兒語言教學目的這一情況應盡快得到糾正。幼兒語言教育的目的應回歸本質,即主要鍛煉幼兒的語言學習與運用能力,而不是單純的以教會幼兒背誦唐詩多少為目的。而要想使正確的教學目的獲得幼兒語言教育者的認同關鍵就是進行宣傳教育,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來讓幼兒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目的,這樣才能夠有效剎住幼兒語言教育小學化的發(fā)展趨勢。當然幼兒語言教學目的的回歸也應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家長也應改變對于幼兒教育目的的錯誤認識,這樣幼兒園以及家庭能夠有效的合作,實現幼兒語言教育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2.完善教學模式
教學實踐證明灌輸式的語言教育模式的效果極差,這種有違幼兒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語言教育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應被徹底的加以摒棄。中班幼兒語言教育應采取提問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適合幼兒心理以及生理特點的教學模式。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更加愉悅以及主動的進行語言的思維組織與鍛煉。在利用上述教學模式時還應注意對教學輔助工作,尤其是多媒體的使用,通過多媒體來為幼兒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幼兒在感官刺激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3.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
針對幼兒語言教育老師的專業(yè)能力的欠缺,本文認為加強其專業(yè)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必然舉措。提升中班幼兒語言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關鍵就是加強培訓,幼兒園管理者應高度重視培訓,通過強化培訓力度來提升教師的專業(yè)工作能力。在培訓工作的具體開展中,培訓內容的制定應在充分調查分析教師能力存在的不足基礎之上進行制定,這樣能夠確保內容的有效性。在培訓方法層面應注意結合幼兒教師的訴求進行,從而提升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加強培訓效果。
綜上所述,中班幼兒語言教育效果的提升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從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齊頭并進,綜合發(fā)力,這樣才能確保中班幼兒語言教育效果的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考慮到幼兒語言教育研究在我國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更需要廣大幼兒語言教育者不斷的去探索實踐,從而有效的提升語言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馬紅梅.多渠道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J].教師,2010(7).[2]孔祥艷.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及教育策略[J].現代語文,2007(4).[3]樊俠.對幼兒語言教育的幾點建議[J].信息系統工程,2011(2).[4]馬昊騁.幼兒語言教育的幾點做法[J].小學時代,2011(10).[5]李應梅.優(yōu)化幼兒語言教育的策略[J].河南教育,2011(2).
第二篇:幼兒進餐策略幼兒進餐教育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健康教育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庇纱丝梢?,幼兒健康教育已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放到同等的位置。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將這種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健康教育觀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場景之中。比如,以幼兒進餐中的教育為例,教師不僅要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看待教育中的問題,還應從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其中的教育問題。然而,現實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一、幼兒進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 催促吃飯。當幼兒安靜地坐在桌旁,保育員將飯菜拎進教室時,催促吃飯似乎就開始了――“今天,我看哪個小朋友吃得最快?!薄罢l第一個吃完飯,明天我就讓誰當小班長?!薄俺酝觑埖男∨笥?,可以先去玩玩具?!庇變哼M餐的過程中,教師又常常會提醒幼兒:“看,XX都吃完了,老師最喜歡他了?!薄癤X,吃飯快點?!奔词乖诖蠖鄶涤變阂呀洺酝?。還有少部分幼兒仍在進餐時,老師仍然會說:“就你們幾個吃飯最磨蹭?!绷硗?,教師在飲食方法的指導上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大口大口吃。”“大勺舀”。 催促幼兒吃飯,導致不少幼兒將迅速吃完作為第一目標,進餐――這種本該輕松愉快的事情,也就帶有了目的性。因此,對有些幼兒來說,進餐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2 強制多食。“再吃點。”“吃完才是好孩子?!薄安恍?,飯菜都要吃完?!薄安辉S剩飯?!钡龋际墙處熢趶娭朴變憾嗍硶r常用的話語,甚至為了讓幼兒多食,教師經常在不與幼兒商量的情況下給幼兒加飯。從年齡特征看,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喜歡邊吃邊玩,況且有的幼兒有挑食偏食的習慣,因此教師的某些做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從家長角度分析,孩子的成長成了家長最為關心之事,所以在幼兒園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現象:早晨入園,幼兒一日(周)食譜公開欄前圍看的家長總是最多;下午離園,家長與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話經常是“今天吃的什么?”有的幼兒一旦回家說自己“在幼兒園沒吃飽”,那么家長在第二天一定會提醒老師“麻煩老師給我家孩子多加些飯?!笨梢姡處煹淖龇ㄓ袝r是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 在教師強制幼兒多食的過程中,不少幼兒只能聽而從之,無奈將食物吃完;也有不少幼兒“磨磨蹭蹭”,堅持到最后,老師無奈,得過且過。 3 安靜進餐。教師認為,幼兒進餐時說話容易嗆食,還會影響幼兒進餐速度。同時,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進餐時“食不語”常常被作為幼兒園的常規(guī),所以在幼兒園進餐時經??梢月牭浇處煂τ變赫f:“現在小嘴巴是用來吃飯的,不是用來講話的?!薄澳睦锇l(fā)出的聲音?”“嘴巴閉上!”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就如同深夜的老鼠,悄悄進餐,偶爾乘教師不注意時竊竊私語,常常會受到教師的“警告”。話語權的剝奪,使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彼此心靈的溝通機會,在教師制定的規(guī)則中扼殺了。 4 吃得干凈。在幼兒園經常可以看見進餐中的另一種現象,就是幼兒將不小心灑落在桌面上甚至是地面上的飯菜細心撿拾起來,然后放進自己的小嘴。為什么會這樣呢?觀察發(fā)現,保教人員在幼兒進餐時,經常會強調這樣的話語:“要吃得干凈。”“不能將飯菜撒掉?!薄氨3肿烂?、地面干凈?!薄耙銮趦€的好孩子?!钡鹊?,甚至常常對掉菜撒飯的孩子有意無意地批評。而不少孩子為了不被教師批評,常常會將飯菜撿起并吃掉。教師的愿望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勤儉意識,但是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幼兒精細動作的發(fā)展還處于較低水平,他們對勺子、筷子還不能運用自如,所以掉撒飯菜是經常的事。再從衛(wèi)生學、健康學的角度看,為了“吃得干凈”,撿拾撒落飯菜,其實會對幼兒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為正如有專家所言,有的幼兒園并不是次次在進餐前“洗干凈手后擦桌子兩遍,一遍用消毒水,一遍用清水?!? 二、對幼兒健康的影響 1 對幼兒身體健康產生的影響。催促幼兒吃飯會對幼兒吞咽造成不利影響。首先,幼兒的神經系統發(fā)育尚不成熟,吞咽反射還不夠靈敏。催促幼兒進餐容易使幼兒精神緊張,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食物誤入氣管;另外,沒有經過細嚼慢咽的粗糙食團,會對胃粘膜產生一定的不良刺激,長期下去甚至會引起幼兒的胃病。其次,幼兒進餐過快,不利于唾液分泌,導致分解淀粉類食物的淀粉酶不足,因而不利于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的吸收。久而久之,易發(fā)生消化道疾病或潰瘍病。為了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凈,對幼兒灑落飯菜的行為要求過嚴,易導致幼兒因懼怕老師的批評,在撿食飯菜的同時把各種病菌帶人體內。對幼兒身體造成一定的健康隱患。 2 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艾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將人的一生概括為八個階段,幼兒期則處于第二和第三階段,即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主動性對內疚這兩個階段。也就是說。該年齡階段是幼兒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開始積極主動與教師、同伴交往。進餐,對幼兒來說是一個相對美好愜意的事情,他們希望有更多相對自由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意愿,與其他幼兒通過對話表達彼此的心聲和愿望。而強調“食不語”,其實是無視幼兒的特點和需要,對幼兒自主性,主動性的剝奪,一方面易造成幼兒缺乏適應生活和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幼兒與同伴交際能力的提高和師幼關系的融洽。另外,教師長期的催食、強制幼兒多食等問題,易導致幼兒在承受心理壓力的前提下進食,長此以往對幼兒人格發(fā)展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三、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1 釋放權利,給幼兒更多獨立權。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幼兒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這就需要教師逐步釋放權利,給幼兒更多的獨立權。比如,教師可以幫助和指導某些能力發(fā)展較好的幼兒學習和實踐如何收放餐具,自取食物,在觀察學習的基礎上,逐漸將范圍擴大到全班幼兒,使每個幼兒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方面節(jié)約了就餐環(huán)節(jié)中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給幼兒更充裕的就餐時間:另一方面通過權利的釋放,逐漸發(fā)展了幼兒的獨立、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 通過活動,喚起幼兒對飲食及相關活動的興趣。幼兒對知識的獲得主要來自直接感性的經驗。如果能夠喚起幼兒對飲食及相關活動的興趣,在飲食及相關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對飲食的積極情感,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行為,其效果遠比教師在幼兒進餐中強調“多吃”的效果要好。比如,可以通過活動,帶領幼兒參觀菜市場或超市,與幼兒共同采購食物,并同時講解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及對身體健康的益處,以及挑食、偏食對身體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也可以帶領幼兒參觀本園廚師制作食品的過程,甚至可以讓幼兒參與制作過程(如挑撿或清洗簡單的蔬菜),強化幼兒對食品的正向情感。同時,在進餐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用輕松愉快的語言,向幼兒講解正在食用之物的營養(yǎng)價值,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健康食物的認識。 3 創(chuàng)設寬松愉快的就餐環(huán)境,營造同伴、師幼交往的氛圍?!敖⒘己玫膸熒?、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讓幼兒形成安全感、信賴感”,這是幼兒園健康領域的內容和要求。進餐教育作為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必須按照健康教育的要求創(chuàng)設愉快寬松的就餐環(huán)境。比如,可以通過改變原有的桌椅擺放布局,并經常更換,擴大幼兒同伴交往的范圍:在幼兒進餐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幼兒的飲食變化,發(fā)現異常,及時與幼兒交流,查找原因,避免催食、強食;進餐時為幼兒播放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調動幼兒的積極情感,激發(fā)他們就餐的欲望;在幼兒進餐時給予低聲鼓勵,個別誘導,讓幼兒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師關注和喜愛的,促使幼兒在心理上樂于接受教師的建議。 總之,進餐教育是一個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過程。養(yǎng)成幼兒健康的行為和良好習慣,不斷提升幼兒的健康水平。
第三篇:小班幼兒進餐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小班幼兒進餐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玉門市第一幼兒園
毛銀雪
幼兒期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將影響著孩子今后一生的發(fā)展,孩子的發(fā)展離不開健康的體魄,而健康的體魄與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進餐行為習慣密不可分。小班幼兒是一個剛從家庭生活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群體,在與家長交流中我們了解到有不少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fā),輕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現象,決大多數幼兒在家中的進餐都是由家長來喂的,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幼兒在家中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的進餐習慣,導致很多幼兒對進餐不感興趣,有時甚至表現為厭惡,進餐時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將飯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時還故意將飯菜嘔吐在碗內,邊吃飯,邊跑,邊玩,還有許多幼兒有嚴重的挑食問題。而這些不良習慣隨著孩子的入園也帶入了幼兒園的生活中,有的幼兒雖然能獨立進餐,但習慣不好,滿桌滿地都是飯粒、菜羹,在進餐速度上也存在很大差別,幼兒挑食現象也較普遍。
長此以往,幼兒的身體得不到基本的營養(yǎng)保證,也使幼兒失去了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不良的進餐行為還會使幼兒表現出素質低下的外在表現,嚴重影響著幼兒的社會交往以及個性發(fā)展。這些問題的存在,必須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幼兒的進餐現狀迫切需要幼兒園對幼兒進行良好進餐行為的補償性教育,以此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根據小班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年齡特點,針對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借助環(huán)境、教育教學手段以及獲取家長支持,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1.以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為基點,幫助幼兒建立衛(wèi)生進餐的習慣
幼兒的發(fā)展是與周圍環(huán)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的結果。通過與環(huán)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主動地獲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豐富經驗。此外,室內各種墻面的裝飾環(huán)境能讓幼兒發(fā)揮出最大的學習積極性,對幼兒的認知、語言、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2.以豐富的教學手段為途徑,促進幼兒健康進餐
良好的情緒是增加孩子食欲的前提,愉快的情緒是幼兒進餐的關鍵,而教師則在這一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進餐環(huán)境,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吃飯前,老師用贊美的語氣介紹飯菜的名稱、營養(yǎng)價值和味道,促進幼兒消化腺的分泌,從而增進他們是食欲,另外還可采取故事、游戲與說教結合的形式,使幼兒初步了解進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簡單的進餐方法。如設計情境表演《我的小手真能干》或講述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小鳥吃飯》等來激發(fā)小班幼兒自己吃飯的興趣,學習正確進餐的方法。同時,在進餐中及時表揚吃飯有進步的幼兒,對食欲差的幼兒給予適當鼓勵,激發(fā)他們進餐的積極情緒,打消厭食心理。
3.以家園溝通為橋梁,鞏固幼兒良好進餐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磨練,更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以此鞏固幼兒的進習慣。首先家長要做好榜樣作用,孩子到三歲左右,就引導他乖乖地坐著自己拿調羹吃飯,不可邊吃邊玩,進餐時盡可能排除引發(fā)孩子玩的因素,并盡可能將看電視與吃飯時間錯開,當孩子把飯粒灑落在桌面上時,父母應引導孩子將它們撿起,培養(yǎng)孩子節(jié)約糧食的習慣。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家長活動,如:飲食教育活動展示、午餐觀摩、家庭教育講座等,讓家長更多的了解孩子的飲食狀況,了解良好的進餐習慣對孩子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同時讓家長看到孩子在園和在家的不同表現,以此來鼓動家長在對待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進餐問題上做到家園合一、家園同步。讓孩子的良好進餐習慣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第四篇:淺談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淺談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摘要]幼?閡衾紙?zhí)?是指將音樂藝術同幼兒的教育相結合,通過音樂對幼兒開展啟蒙教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幼兒的積極影響,認真審視目前幼兒音樂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教育策略。為了更好地開展音樂教育,教師要關注幼兒日常音樂教學,將音樂教學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入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游戲化;正確處理幼兒音樂教育同專業(yè)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把幼兒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優(yōu)化音樂教學模式;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為幼兒創(chuàng)建良好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
[關鍵字]幼兒音樂教育;作用;問題;策略
音樂藝術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中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教育中開展音樂活動,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幼兒音樂教育的作用
1.通過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幼兒左右腦平衡發(fā)展,提高幼兒的智能素質
幼兒音樂教育注重與基礎教育相結合,通過音樂活動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開展啟蒙教育,陶冶幼兒的情操,還可以充分開發(fā)幼兒的右腦,促進幼兒左右腦平衡發(fā)展,提高幼兒自身的智能素質,加深幼兒對形象思維的理解。
2.通過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
在幼兒園時期通過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兒對音樂技能的認識,簡單辨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等音樂因素,幫助幼兒把握簡單的唱歌、演奏等音樂基本技能。另外,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與他人接觸交往,學會與他人分享,從而提高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
3.通過音樂教育有助于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
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音樂活動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幼兒積極投入到音樂活動當中,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通過音樂這種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法,讓情感以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將情感教育寓于音樂教育之中,利用音樂的特殊形式對幼兒進行生動的情感教育。
4.通過音樂教育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自律意識
幼兒處于特殊的時期,幼兒時期進行社會化教育,有助于幼兒在未來發(fā)展中善于協調社會關系,養(yǎng)成自律意識。現階段,一些幼兒在家庭中的地位較為極端,或者絕對服從,或者絕對自我。開展音樂教育能夠讓幼兒慢慢認識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如在音樂演奏過程中節(jié)奏訓練有助于幼兒在具體活動中主動遵守規(guī)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幼兒的自律意識。
5.通過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從注重個人能力轉變?yōu)樽⒅睾献饕庾R。合作意識需要從幼兒時期逐漸養(yǎng)成,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要求。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音樂活動,單個人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通常需要合作才能夠保證音樂活動的順利進行,如大合唱、樂隊合奏等。通過這些音樂活動可以讓幼兒學會與他人交往,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
二、目前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1.過度重視表演,缺乏綜合性評價
通常情況下幼兒園在階段教育結束后都會對音樂教育成果進行驗收,但在驗收過程中,通常只是對幼兒的最終表演結果進行結果性評價,缺乏對音樂教育教學過程的階段性評價。這就容易導致教育管理者單純受結果性評價的影響,將幼兒音樂教育的重心放在最后進行的音樂表演上,而不是在日常音樂教育中改善音樂活動。一些幼兒園的日常音樂教育通常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授課,讓幼兒單純機械地模仿,導致幼兒在日常音樂教育過程中缺乏自主體驗。
2.音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過于單一
隨著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學前教育迅速發(fā)展,傳統的以學科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逐漸向以主題式為主的教學方式過度,而且更加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但是,在現階段的幼兒音樂教學過程中,一些幼兒園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教授,讓幼兒單純機械地模仿教授內容,這就使音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影響幼兒音樂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3.過度重視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音樂情感本身的感知教育不足
現階段,一些幼兒教師沒有意識到幼兒音樂教育與音樂專業(yè)教育的差別,把幼兒音樂情感方面的教育當作音樂專業(yè)技能教育,過度重視音樂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這樣不但超越了幼兒的接受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幼兒音樂情感的感知教育以及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4.幼兒音樂教育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內容枯燥乏味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育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依照音樂學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適當的活動。但現階段在幼兒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只是采用單純教授的方式講解音樂知識,讓幼兒重復動作、模仿唱歌,缺乏對音樂情感的傳輸和表達。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教授為主,缺乏對幼兒的引導,不利于幼兒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
三、幼兒音樂教育策略分析
1.關注幼兒日常音樂教學,將音樂教學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兒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僅靠一首曲子、一支舞蹈就可以速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長期關注和訓練。因此,幼兒音樂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舉辦的音樂活動,還需要將音樂教育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幼兒日常活動音樂化,如在各個時間段播放音樂,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播放音樂,讓幼兒在各個時間、各個地點都可以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2.引入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游戲化
音樂教育旨在讓幼兒體驗到音樂帶來的歡樂,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素養(yǎng)。將課堂音樂教育游戲化可以充分激發(fā)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不但使幼兒獲得一種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而且能夠調節(jié)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覺器官,使幼兒在音樂教育的影響下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正確處理幼兒音樂教育同專業(yè)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
幼兒音樂教育不同于專業(yè)音樂教育,幼兒音樂教育著重鼓勵幼兒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并在這一基礎上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傳統的專業(yè)音樂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從事音樂的專門人才,提高他們專業(yè)歌唱、表演、演奏技能,這同幼兒音樂教育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由此看來,在幼兒音樂教育中,要將音樂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而并非教育目的。
4.把幼兒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優(yōu)化音樂教學模式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階段特征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方式,解放幼兒的雙手和大腦,使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充分體會音樂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以幼兒為主體,引導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在進行音樂活動時,要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其中,激發(fā)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成為音樂活動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幼兒在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5.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為幼兒創(chuàng)建良好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中引入音樂教育,父母同幼兒共同學習音樂、進行音樂活動,有助于幼兒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充分體驗到音樂帶來的樂趣,為幼兒園更好地開展幼兒音樂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幼兒園教育應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為幼兒共同創(chuàng)建良好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積極搭建溝通的橋梁,了解幼兒的各類音樂活動,根據幼兒的階段特征進行音樂教育。此外,幼兒園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應該邀請家長同幼兒一起參加,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園如何進行音樂教育,使家庭音樂教育同幼兒園音樂教育相結合、相適應,通過音樂教育不斷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只有積極開展幼兒音?方逃?,才能有效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yǎng);只有在音樂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fā)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只有將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才能為幼兒音樂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F階段,幼兒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音樂教育的價值,不斷完善幼兒音樂教育的模式,使音樂成為幼兒感知社會、感知生活的重要形式,不斷發(fā)揮幼兒音樂教育的社會性功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艷.幼兒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策略的探討[J].音樂時空,2015,(12).[2]劉莎.淺論“游戲”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5,(8).[3]孫文云,蔡黎曼.廣州市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6).(責任編輯 趙永玲)
第五篇: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
摘要
幼小銜接指的是兒童在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連接中的情況,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兒童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fā)展特征,這個階段既存在著連續(xù)性,又有它的獨立性。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小學化、高水平教師的匱乏、觀念的陳舊、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嚴重的影響著幼小銜接的順利進行。通過在小學以及幼兒園中的實踐活動和調查,以及現有的資料整理,著重分析下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一、引言
(一)選題緣由
1、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幼小銜接問題就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并作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原國家教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的科研項目“幼兒園與小學銜接”歷時5年,于1995年完成,原國家教委于同年發(fā)文向全國推廣此項研究成果。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和小學教育密切聯系,相互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qū),相互合作,與小學互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因此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從90年代至今,幼教工作者們進行了許多研究實驗,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以“幼小銜接”課程為特色的園本課程,撫順小學為銜接而建的第一所幼兒園小學銜接教育實驗班,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論文。但是現實工作中的幼小銜接工作形勢一直不容樂觀。
2、研究者本人的觀察與實踐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幼小銜接對幼兒的影響,特別是大班的同學的影響,是幼教領域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幼小銜接進行得不順利,孩子身上往往會出現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也會表現為精神負擔重、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會導致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怕學、厭學,以及學習成績不理想。當今社會中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而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們的寵愛和溺愛,使他們形成了“唯我獨尊”、“唯我獨享”,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往往產生“人人為我”的心理要求,這種心理傾向和要求與社會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則形成突破,長此以往,他們會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影響社會過程的表現。我們調查發(fā)現許多孩子自幼兒園進入小學后,開始興致挺高,可幾天下來發(fā)現,老師上課講什么回家說不出來,上學的興趣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別膽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對老師說,上課尿憋急了寧可尿濕褲子也不舉手請假;有的孩子不會聽講,作業(yè)記不明白也不問;有些孩子特別自私,自己的東西,別人稍碰一下就告老師,既不懂得謙讓,也不懂得關心同伴;還有些孩子則不敢跟別人說話,不會和同學交往等現象。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剛入學的兒童大約有40%會出現上述情況。由此可見幼小銜接對于一名幼兒的重要性,所以我對于幼小銜接這方的問題比較關注。
(二)概念界定
幼小銜接(Young link)是在幼教領域中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從字源上來看,“幼”即“幼兒、學前兒童”、“小”指的就是“小學、小學生”,“銜接”就是指“兩個相鄰階段之間的連接,聯系”。
所謂“幼小銜接”就是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平穩(wěn)連接,主要在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中進行。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成長中的一件大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事,標志著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是他們人生中的重要轉折。與幼兒園相比,小學里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要求、課程內容、人際關系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
(三)文獻綜述
圍繞幼小銜接這方面的問題,研究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主要有報刊、雜志、網絡以及相關著作等,發(fā)現我國對于幼小銜接這方面的問題,研究的并不少,但是圍繞的問題都是那幾個方面,沒有太大的創(chuàng)新性,而且大多數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幼小銜接這方面的問題??梢姡仔°暯与m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目前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對于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還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以下主要是我對所查閱到的文獻的一個梳理: 1.幼小銜接的國內研究
劉東(2006)認為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教育的平穩(wěn)連接于過渡,幼小銜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將升入一年級的適齡幼兒自然順利地過渡到緊張的小學學習生活。2
陳景凡(2008)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指出了我國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1、把幼小銜接當做是兩個教育階段的過渡,忽略了它們的連續(xù)性;
2、幼兒教育小學化,偏重“智”的發(fā)展;
3、幼兒園,小學,家長之間缺乏溝通,銜接出現斷層;
4、幼小銜接中師資力量薄弱。3 張倩倩(2009年)從一個小學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
2、缺乏社會適應性能力的鍛煉;
3、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產生不良學習習慣。4
12朱碧蓮,淺談搞好幼小銜接教育的一些思考,福建周刊,2008 3——4 劉東,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再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3陳景凡,淺析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4張倩倩,淺議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銜接[J].小學時代·教師,2009(8)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梁嘉(2002)從一個幼兒教師的角度研究了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1、單向性,幼兒園做了大量的幼小銜接的工作,而小學則很大程度的忽略的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2、片面性,重視了兒童的知識儲備,忽略了能力的培養(yǎng);
3、突擊性,幼兒園為應付小學開學進行的摸底測驗進行突擊訓練;
4、表面性,不少幼兒園將幼小銜接僅僅局限于表面工作上。5
龐威,趙月娥(2008)著重強調了幼小銜接中教師的問題,他們認為:幼兒園的教師中專業(yè)知識扎實,學歷水平高的并不多,即使有,也很難從一而終;一些小學教師對幼小銜接沒有一個客觀而清醒的認識,而且沒有將這一工作視為影響其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另外他們還強調了教師中性別結構的失衡,在我國幼兒園和小學中,男女教師的比例嚴重失衡。此外他們認為很多家長的觀念也存在問題,重智育輕德育,重短期成效,忽略長期發(fā)展。6
鄒敏(1999)在歸納法國加強幼小銜接工作時,提出了法國的做法:(1)增加男性教師;(2)科學劃分母學校和小學的學習階段;(3)合并母育學校和小學的監(jiān)督視導工作;(4)母育學校教師與初等教育的教師接受同樣的培訓。7
2.幼小銜接的國外研究
德國學者Griebel認為壓力理論(theory of stress)、人生歷程中的關鍵事件理論(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的過渡概念(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都適合研究教育體系中過渡的多種需求。8
新加坡研究者 Clarke和 Sharpe研究了入學之前 500個家庭(包括幼兒與家長)對入學的看法和繼續(xù)追蹤調查入學 6個月之后的270個家庭的看 56轉引自梁嘉.淺議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2002(9)
龐威,趙月娥,我國幼小銜接現狀透析[J].內蒙古教育,2008(5)7鄒敏,法國重視幼小銜接[J].幼兒教育,1999(7)8 Wilfried Griebel&Renate Niesel.(2003)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法。研究結果表明,與家長早先的擔心相反,入學之后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適應得很好,然而他們還是擔心一年級的教師沒有同情心并且太嚴厲。家長期待改善家校交流而且希望教師為孩子們在家里的學習提供支持,期待教師反映個體差異的教學方法。9
澳大利亞研究者Margetts對過渡過程中個體的背景因素進行探討,研究結果如下:(1)個體特點,年齡與學業(yè)能力有關,與其他適應測量指標無明顯相關;(2)進入小學第一年,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受父母家庭經濟地位的影響;(3)幼兒參與較多的過渡活動更有可能預測到水平更高的社會信任感、自控、社會綜合技能和學業(yè)綜合成就,與父母職業(yè)水平有同等影響。10
丹麥學者Brostrom(2002)在一項對過渡活動的調查中發(fā)現,32項過渡活動做的比較好,例如:(1)入學前學校邀請幼兒參觀課堂和課余活動中心;(2)入學前,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會針對幼兒的生活與發(fā)展召開會議;(3)教師們協同構建幼兒園、學前班和課余活動中心的課程。11
綜合上面幾位專家的論述,我發(fā)現國外關于幼小銜接的工作做的比國內的到位,而且國外的理論基礎比國內的強,這還需要我們國內的基礎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的努力。
(四)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學前教育作為我國學制的第一階段、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影響。通過幫助幼兒做好上小學的準備(包括社會適應性、學習適應性、身體素質以及良好的學習與行為習慣、態(tài)度和能力等方面的準備),學前教育有助于兒童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我國教育部和聯合國兒 9 Griebel,W.&Niesel,R.(2002)
Kay Margetts(2003)11 Stig Brostrom(2002)10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童基金會歷時5年合作進行的“幼小銜接研究”,通過兒童入學前半年和入學后半年的連續(xù)實驗研究發(fā)現,對學前兒童做好入學前準備,包括學習適應方面的準備(如培養(yǎng)幼兒小學學習所需要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對言語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讀寫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準備(如培養(yǎng)幼兒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規(guī)則意識與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主動性、人際交往能力等),能夠使兒童入小學后在身體、情感、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fā)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學前向小學的過渡。
2、實踐意義: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態(tài)度、看法、情緒狀態(tài)等,與其入學后的適應能力關系很大。因此,幼兒園階段應注意培養(yǎng)幼兒愿意上學,對小學的生活懷著興趣和向往,為做一個小學生感到自豪的積極態(tài)度,并讓幼兒有機會獲得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情感體驗。
幼兒入學后,是否適應小學的新環(huán)境,適應新的人際關系,對其身心健康影響很大。有一種認識是,幼兒只要提前認一些字,學一點拼音、算術等就沒有問題了,這是十分片面的。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適應性,特別是主動性、獨立性、人際交往能力等,不僅關系著幼兒入學后的生活質量,也關系著他們在小學的學習質量,是幼小銜接的重要內容。
(五)研究方法
1、關于幼小銜接研究的總體思路
本研究選取了山東省青州市某幼兒園大班和某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學生個體、教師和父母的觀察來了解幼兒的特點,并通過觀察過程中看到的一年級的新生對于小學的適應程度,適應速度記錄下來并以此為切入點,探討幼小銜接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如何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
2、研究的方法(1)文獻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和相關著作對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收集和整理,明確該研究的目標和大致內容。
(2)觀察法
觀察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如何組織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幼小銜接,并對活動進行詳細的記錄,了解他們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3)訪談法
通過與山東省某幼兒園教師和某小學低年級老師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全面的了解幼小銜接的存在的問題以及老師對這些的策略。在訪談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
二、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智”
在體、智、德、美四育中, 重視“智”的銜接, 忽視體、德、美的銜接, 特別是忽視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在智育中, 重視知識, 特別是數學、語文知識的銜接, 忽視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這樣不僅不利于兒童的學習而且會使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經過幾十年的科學研究表明:5~7歲是孩子一個關鍵年齡階段。教導孩子了解學習,認識學習,喜歡學習,自主學習,需要的是家長和老師智慧的啟迪。在小學中,老師往往一味的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小學老師的工資或是業(yè)績是與所帶班級的成績所掛鉤的,所以說大多數教師會將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結果上,而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
幼兒園和小學中,重視孩子學習培養(yǎng)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有一個度,很多幼兒園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小學的生活,過早的將體美課取消。現在中國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家中的家務也不用他做,什么事情有父母撐著,而現在中國的治安又不是很樂觀,所以大多數家長一般不會讓孩子在外面玩,所以孩子在家的時候只能是寫寫作業(yè),看看電視,幾乎沒有什么鍛煉的機會。這個時候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就應該多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而且在戶外活動游戲中,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互相幫助,共同合作的團隊精神。
在我實習的小學里面,本來帶的班應該是一節(jié)體育課的,但是因為馬上要期中考試,很多數學老師或者是語文老師都在覬覦那每星期僅有的兩節(jié)體育課和美術。當學生聽到體育課又不上的時候,臉上立馬流露出了失望的表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情。
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極具誘惑的高端產品逐漸面世,像現在的電腦,游戲機等等,孩子們是經不住這些誘惑的,而當他們希望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如果家長不給買,那么孩子會怎么樣,有的會精神相當低落,但是他不會采取措施。而有一部分孩子,而且這一部分孩子的數量還在逐漸增加,他們會偷家長的錢,偷同學的東西,以此來滿足他們的需求。這就是幼兒園和小學忽視了德育的后果。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一個不好的習慣,將來大了不僅僅很難改掉,而且自己的心里會留下一個很深的陰影,對自己的自信程度會有很大的打擊。這其中也滲透了孩子美育的培養(yǎng),老師們和家長們要及時跟孩子們交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對自己有用的,什么我們應該遠離他們,并且告訴他們?yōu)槭裁匆h離那些東西,讓他們從心理上接受,不只是要做表面文章。
我在辦公室批改作業(yè)的時候,一名學生被班主任叫到辦公室,質問他中午午休的時候去干什么了,一開始那名學生在撒謊說跟家長出去吃飯,但是老師讓他給家長打電話的時候,那名學生又說是和他家里的親戚,不是跟父母,不知道電話,老師給他家長打電話,最后得知是去網吧里面玩游戲了。
還有一名學生,也是一名住宿生,看到一個家里有錢的同學拿著一個小游戲機在玩,于是他也想擁有一個,但是他又沒有經濟來源,又不敢問家里要錢說買游戲機,于是他偷了父母的錢買了一個,上課玩的時候被老師發(fā)現,老師把家長叫來,家長問他錢哪里來的,一開始也是撒謊,最后還是承認說是偷得家里的錢買的。
當我在山東省青州市某幼兒園大班中進行調查時發(fā)現,大多數老師不管是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在課下,重點都放在了教授兒童一些算術,識字等關于理論性的方面,而很少拿出時間關系一下兒童的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太關注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了兒童的生理健康,卻忽視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二)形式上的銜接
不管是小學還是幼兒園在仙界方面多是在外部的環(huán)境和條件的改變(如桌椅擺放形式, 課時數量、課節(jié)時間、午睡時間、游戲時間的增減)上下功夫, 而這些改變的真正目的(如培養(yǎng)兒童的適應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學和幼兒教師的相互交流也多吸取對方在教學方法、課堂組織形式方面的特點, 而在教育觀念、師生關系等方面很少溝通。一些一直在幼兒園受表揚、鼓勵和在商量的氛圍中長大的兒童,在面對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大家彼此之間并不了解,沒有了那些奉承的話,相反會遇到小學教師的冷眼,這樣會對他們的自尊心遭受到很大的打擊,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
我?guī)У陌嗬铮幸幻W生李某總是完成不了作業(yè),喜歡偷懶,學習成績也一直跟不上,上課聽講也不專心,回答問題不積極。一開始代課老師上課還刻意的去讓他回答問題,但是發(fā)現效果不大后逐漸開始了對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有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也會在課堂上對他有一定的嘲諷,下課會在辦公室打兩下,并沒有跟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做好溝通。
在一個一年級的課堂中聽課,是一堂數學課,我發(fā)現,教室內課桌的擺放逐漸走出了以往的固定模式,表面上是比較隨意,但是老師在授課過程還是那些模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對于讓學生回答的問題,前期鋪墊做的也不是很多。并沒有以一種讓孩子們喜歡的形式進行。
在家實習的時候發(fā)現,小學低年級課堂中的教具的擺放,學生課桌的安排逐漸的在跟幼兒園接軌,但是這些方面僅僅的表現在了形勢上,而對于孩子們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適應情況等關注的還并不算太多,并且我注意到,教師對那些比較活潑比較外向的同學關注較多,一些班級的重要職務也都交給他們去做,而對于那些平時不愛講話,性格內向,不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善于表現自己的同學,老師對他們的關注較少,這樣這些同學只能聽之任之,學習成績會一直提不上去,并且心理也會出現問題,遇到事情容易走極端。
(三)突擊銜接
一些幼兒園在兒童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 帶幼兒去參觀小學, 請小學生回園介紹等。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遠遠不夠。很多在兒童3、4 歲剛入園時就應加以培養(yǎng)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guī)則意識、完成簡單任務的能力和正確的姿勢、良好的習慣等都在最后時期進行強化訓練, 忽視了日積月累, 急于求成,致使兒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驟然加大, 難以適應, 不但教育效果不佳, 而且還使兒童對小學和未來的學習產生畏懼和為難情緒。
其實這方面在全國很多地方都表現的非常明顯,許多幼兒園僅僅是在孩子們上大班的時候臨時性的對孩子們進行一些關于幼小銜接的滲透,而不是從兒童剛入園的時候就一點點地將幼小銜接的一些基本的觀念滲透到孩子們的思想中。這樣不免會造成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兒童心理上會造成一定的偏差,產生一些害怕、厭學等心理。
銜接是急不得的,要讓孩子們有個過程,在剛進入小學,孩子們會感到不適應,這是正常的,每個人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總會感到不適應。所以說,在孩子們進入小學以前就要盡量讓孩子們愛上學習。其實讓孩子們喜歡學習有一個很簡單辦法,就是讓孩子們喜歡上老師。
喜歡學習和喜歡老師,就好像是人的手心和手背,是不可分割的。喜歡學習的孩子往往都是喜歡老師的,因為從老師那里得到了很多的知識;又因為喜歡老師,就不想讓老師失望,所以一定會努力學習。
老師心目中有好學生,差學生,同樣,學生心目中,老師也有個等級排列的順序,有最喜歡的老師,有比較喜歡的老師,還有沒什么感覺的老師,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學生不喜歡老師,學生會有意無意的不好好學習這門課;相反,如果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學生上課就會認真聽講、認真做作業(yè)。在學校中,的確有一些學生,為了老師而學習。如果老師對他們好,他們就信心百倍,熱情倍增,廢寢忘食。他們崇拜老師,把老師當做保護神,對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言聽計從。而老師可能也喜歡這樣的學生,但老師仍然會嚴格要求這些學生,所以當他們出現不良行為之后,老師也會批評他們。比如,如果因為不用功而沒考好,老師必然會指責他們。如果為了老師學習,這時就受不了,覺得過去的努力皆成為泡影,老師不再喜歡我了。所以說老師應該利用好自己的這個特殊關系,把握好與學生之間的尺度,讓學生善于主動與自己交流,一塊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12
張珊有些偏科,別的科目都還好,就是數學特別差,原因竟然是不喜歡自己的數學老師。他的數學老師,是一個邏輯思維非常強的人,戴著一副很厚的眼鏡,說話做事中透露著中規(guī)中矩,一看就非??贪?,非常嚴肅。張珊就是不喜歡這樣的嚴肅樣子,一上數學課就特別的難受,每當看見那些數學符號和數字,就像看到數學老師一樣,這樣一來,他的數學成績當然上不去。
(四)單向銜接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 幼兒園積極地開展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 主動向小學靠攏, 在教育要求、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盡量接近小學。但小學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 不能主動與幼兒園對接, 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
這也是現在很多地方存在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現在的幼小銜接都存在著幼兒園一頭熱的特點,很多小學并沒有重視起這一塊,他們只認為孩子進入小學后自然會習慣小學里面的一切,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不同 12 章程 梁衍,上學了——如何幫助蛤仔做好上一年級的準備【M】,2006.1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孩子之間的偏差。一些適應能力強的孩子確實是很快就能適應,但是對于那種比較內向,不太愛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師們就應該多關注一下。我在小學實習的時候就發(fā)現,一些低年級的老師都是剛剛送走上一屆畢業(yè)生返回來的,他們的觀念一時也很難轉變過來,他們也是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些小同學。他們的思想中難免會產生還是在教上一屆大學生的錯覺,所以很難關注孩子們在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中的心理。
(五)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將小學的內容提前教授給幼兒,形成幼兒教育的“小學化”。那樣幼兒在進入小學后難免會產生這樣一些心理:入學感覺學習很簡單,很輕松,自以為老師教的知識自己都學過了, 已經會了, 就不認真聽課, 從而養(yǎng)成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yè)不認真等不良習慣,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增加,“儲備知識”用完了,又缺乏積極思考問題、主動獲得知識和技的心理和能力, 也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 這時就會出現適應困難, 學習“沒后勁”等問題。同時, 由于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小學教育的專門訓練, 對小學教學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識和技能有時不夠規(guī)范, 使兒童養(yǎng)成不正確的習慣, 如書寫漢字的筆順錯誤, 讀拼音不能“直呼”等, 致使兒童剛入學就面臨首先糾正錯誤的問題, 阻礙了兒童應有的發(fā)展。
每個年齡都有這個階段的任務,就像人們交流一樣,要循序漸進,不能上來一下子就可以稱兄道弟,那樣是虛偽的,要首先認識,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然后才可以成為知己。幼小銜接也是一樣的,要有一個過渡,不能在沒到小學的時候進行小學的任務,這樣效果反而不好。每個階段要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幼兒園首先任務就是培養(yǎng)好幼兒的最基礎的東西,雖然幼小銜接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忘記幼兒進入幼兒園的本來目的。所以說在幼兒園中,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教師要將主要工作放到教授孩子應該學習的學習任務過,另外培養(yǎng)幼兒在學習習慣,學習方式等等方面的向小學傾向的問題。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
三、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一)遵循兒童發(fā)展的特點, 明確銜接任務
兒童的發(fā)展既是階段性的, 又是連續(xù)性的, 學前兒童和小學生確有不同階段的特點, 但是一個孩子決不可能在跨入小學的那一天, 突然失去幼兒的特點。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規(guī)律決定了在銜接時期, 幼小兩階段的特點同時并存, 且相互交叉。幼兒階段的特點逐漸減弱, 小學階段的特點逐漸增強。為適應兒童在此時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 促進其健康成長, 幼兒園和小學都要創(chuàng)設適合兒童發(fā)展的教育, 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兒童適應小學生活, 而要強調讓教育適應兒童的發(fā)展。應確立近、遠期兩個教育目標,近期目標為幫助兒童順利過渡。遠期目標兒童一生的成長打下此階段應有的全面素質基礎。
(二)依據銜接工作的規(guī)律, 突出銜接原則
1、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幼小銜接不是簡單的幼兒園向小學靠, 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 而是雙方都向兒童靠。要彼此溝通, 相互銜接, 雙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特殊性, 又必須同時保持連續(xù)性,共同為兒童一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準備是全面素質的準備, 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兒童的學習, 最苦惱的是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能力, 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能力對學習又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3、漸進性原則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漸進性是指從幼兒入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兒童某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銜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將幼兒入學前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分解成不同層次、水平的教育目標, 劃分到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去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說, 銜接工作在兒童一入園就開始了, 整個幼兒教育時期, 都要為兒童入小學和今后的成長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質準備。在學前的最后一年, 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準備, 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yǎng)兒童寫字所需要的基本功, 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三)從實際出發(fā), 找準銜接點
由于兒童所處的區(qū)域不同(如城市和農村), 所受學前教育時間長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學前一年教育, 有的接受了學前三年教育), 因此他們入學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各方面的發(fā)展水平不同, 因此必須依據上述條件來確定銜接的重點, 以點帶面, 推動銜接工作的全面發(fā)展。
同時, 要把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做為銜接的焦點。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逐步實施, 幼兒園和小學在教育環(huán)境、設施、教育內容、方法、教育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斷變化, 如果雙方還只把外部設施、條件的改變等做為銜接的焦點, 則很難達到彼此的協調。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兒童適應困難的問題, 還會使兩類教育失去各自的特點。應該看到, 內因是決定性因素, 促進兒童在原有基礎上向新的階段發(fā)展, 是解決銜接的關鍵所在。雖然初入學兒童都或多或少會有適應困難問題, 但即使是在相同的學校環(huán)境、班級條件下,不同兒童對小學生活的適應過程長短不一, 困難程度大小各異。其原因就是個體的適應能力不同。所以, 雙方應從發(fā)展和提高兒童自身的內部適應能力入手, 解決銜接問題。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上要注意以提高兒童心理素質(而不是以增加知識量)為目的,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要加強對兒童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減少或縮小兒童不適應的過程,使之較順利地過渡到小學生活。
(四)考慮外界困素對銜接的影響, 重視家長工作
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 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不能忽視。一方面, 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tài)度的影響。同時, 由于學前兒童數量逐年減少, 多數幼兒園已從超負荷運轉到主動去爭取生源, 家長也從注重園所數量和服務水平轉而注重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并經常把幼兒園是否教小學所需的知識做為衡量其質量高低的標準, 這也是導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因素。因此, 幼小雙方都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 采取普遍家訪、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幼兒園和學校的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 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 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
四、研究結論
幼小銜接對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過研究發(fā)現,我國對于幼小銜接,雖然有大量的參考文獻,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問題,例如片面銜接,形式銜接等等,這都需要我們幼教工作者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想要解決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需要幼兒園,小學以及學生家長和學生各方面聯合起來努力,首先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然后解決,以達到最大程度的促進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發(fā)展。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
五、研究者的反思
(一)研究存在的問題
1、初次獨自完成研究,不可避免出現好多困惑,盡量積極、主動向指導老師和同學請教。
2、面對大量的研究資料有點無從下手,文中引用他人的觀點較多。
3、在搜集資料中,范圍較小。
(二)獲取的經驗
這次的畢業(yè)論文寫作,首先讓我全面系統地掌握了一篇正規(guī)學士論文的基本寫作要求及框;其次,又讓我增長了很多專業(yè)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再次,鍛煉了我的動手、動腦及與人交往的處事能力??傊?,一次畢業(yè)論文寫作讓我自身各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受益匪淺。
湖北師范學院2010屆教育科學學院學士學位論文(設計)致謝
值此論文完稿之際,我心中百感交集,但是更多的是感激。本論文是我四年學習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