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獵犬》(《盧旺達大屠殺》)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獵犬》(《盧旺達大屠殺》)觀后感》。
第一篇:《獵犬》觀后感
電影《獵犬》觀后感
電影《獵犬》是一部以盧旺達大屠殺為歷史背景,描述了兩個民族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矛盾、沖突的電影??赐暝摬侩娪?,我的感觸很多,尤其是對民族一詞的理解。
小的時候,我總會聽到“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那時的我完全沒有對民族的概念。即便是現(xiàn)在,我想要不是我在中央民族大學(xué)讀書,可能我對民族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上,更不用說那些不在民族類院校讀書的學(xué)生了,他們對民族的理解可能更是淺之又淺。從構(gòu)成民族的基本特征來看,要滿足六大特征才能算是同一個民族。它們分別是: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的生產(chǎn)方式、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風俗習(xí)慣、共同的心理認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共同的心理認同。對于胡圖族和圖西族,他們的其他五個共同特征我想應(yīng)該都滿足,但他們沒有共同的心理認同,所以他們不屬于同一個民族。
對于他們之間的種族矛盾為什么會這么的激烈,我查了下歷史,原來這一切都是由西方人一手人為制造的。早在歐洲人開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紀的時候,盧旺達就有了自己的國家。那時候,雖然也有圖西人、胡圖人的稱呼,但是,兩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們使用同一種語言,具有共同的信仰。差別在于胡圖人以種地為生,圖西人以放牧為生。事實上,胡圖人、圖西人的稱呼當時類似于“農(nóng)民”和“牧民”稱呼的差別,放牧的圖西人如果改為種地了,就被稱為胡圖人,反之也一樣。兩者之間長期互相通婚,并沒有不共戴天的矛盾。將胡圖人、圖西人嚴格地區(qū)分開,甚至訂出高下等級的,正是后來進入的西方文明。1890年,盧旺達成為德國的殖民地,德國人首先將圖西人和胡圖人明顯區(qū)分開。德國殖民者將歐洲的種族主義理論引入盧旺達,生硬地解釋盧旺達原先“農(nóng)民”、“牧民”的差別。德國人說,作為農(nóng)民的胡圖人是從南邊移民過來的,皮膚更黑、身材較矮等;作為牧民的圖西族是從北邊移民過來的,皮膚較白,身材較高等。而且,由于北邊靠近尼羅河,文明程度更高,因此,圖西人在人種等級上,與歐洲人更接近,屬于等級較高的人種。從此,便分成了兩個民族,而且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終發(fā)生了慘絕人寰的盧旺達大屠殺。從民族形成的特殊規(guī)律來看,這兩個民族屬于“同源異流”的形成形式,但更多的還是西方列強人為造成的的結(jié)果。
影片中,年輕的瑪麗是圖西族人,當她被胡圖族人扔石頭后,她對年輕的神父助理說,圖西族人被稱為蟑螂。這可能只是影片中的一個小的描寫,但可以看出,不諳世事的小孩,或許從胎教時期開始就已經(jīng)被灌輸,自己和其他種族不一樣的思想,以致成長過程中,去做出一些自認為維護自我,抵抗他族的舉動。這是歷史造成的,早在他們的父輩祖輩就被灌輸這種思想了。此外,影片中宗教的色彩濃重,可以說是貫穿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從一開始大屠殺發(fā)生之前的禱告到最后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要離開時神父帶領(lǐng)圖西族人做禱告,其中神父對瑪麗說的一句話“上帝愛每個人民,但并不是欣賞每個人的做法”,就是針對這一屠殺行動的最無聲的不滿和反抗!
電影中年輕的神父助理,和冒著生命危險來報道的BBC女記者,都足以為稱為英雄。但他們對內(nèi)心罪性的坦然承認,使這部電影超越了人道主義的濫觴。女記者說,去年她在前南斯拉夫采訪,看見一個塞爾維亞女人的死,內(nèi)心恐懼達到巔峰。但現(xiàn)在卻很平靜。神父助理問,是不是因為麻木?女記者看著他,平靜的說,因為在塞爾維亞,我知道我也可能像她一樣被殺。但在這里,我看著婦女們的尸體,我知道她們只不過是非洲人。
這又代表什么呢?為什么美國到現(xiàn)在都有種族歧視的現(xiàn)象存在?種族問題不僅僅是盧旺達一個地方的問題。種族主義的陰魂和民族主義一樣總是散之不去。民族融合,真的是在永遠永遠的將來!
我們國家在民族團結(jié)方面做的真的很好,正如文章開頭說的,在我們小的時候就被灌輸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jié)的思想,而偉大的祖國也是真正這么做的,為維護民族團結(jié)和發(fā)展做出了許多的貢獻。盡管一些不法分子在搞民族獨立,但我們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永遠是一個大家庭,會永遠和睦相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