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新制度經濟學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新制度經濟學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
第一篇:環(huán)境經濟學復習思考題
環(huán)境經濟學復習思考題
一、概念
1、環(huán)境經濟學
2、經濟學
3、稀缺性
4、邊際效用
5、環(huán)境資源
6、經濟外部性
7、外部經濟性
8、外部不經濟性
9、消費者剩余
10、機會成本法
11、環(huán)境經濟效益
12、可持續(xù)發(fā)展
13、循環(huán)經濟
14、清潔生產
15、污染者負擔原則16.需求
17、排污權交易
18、環(huán)境經濟政策
19、供給20、最優(yōu)污染水平
21、費用效果分析
22、綠色貿易壁壘
23、經濟效益
24、公共商品
25、環(huán)境稅
二、簡答題
1、在第六次全國環(huán)保大會上,溫總理強調加快實現(xiàn)哪三個轉變?
2、在第六次全國環(huán)保大會上,溫總理指出我國需要著力作好哪四方面工作?
3、十一五時期我國環(huán)境保護的主要目標有哪些?
4、利潤最大化的原則是什么?
5、用公式表示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6、簡要說明供求定理的內容。
7、簡述無差異曲線的特征。
8、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內容是什么?
9、談談你對環(huán)境與經濟關系的認識。
10、簡述外部不經濟內部化的途徑?
11、簡述合理利用環(huán)境資源的原則?
12、為什么說環(huán)境是資源?
13、簡述環(huán)境經濟效益的特點。
14、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5、按照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環(huán)境經濟系統(tǒng)分為哪幾類?
16、如何控制全球氣候變暖。
17、環(huán)境資源按其開發(fā)利用和可再生情況分為哪幾類?
18、簡述環(huán)境費用效益分析的步驟。
19、什么是意愿調查評估法,使用時應注意哪些偏差?
20、費用效果分析有哪兩種方法?
21、循環(huán)經濟的三個基本原則分別是什么?
22、簡述我國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重點工作
23、簡述我國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基本原則。
24、世界銀行將環(huán)境政策分為哪幾類?
25、什么是環(huán)境經濟政策?它由哪些政策組成?
26、環(huán)境經濟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27、簡述生態(tài)環(huán)境補償政策的基本原則?
28、簡述經濟靠市場,環(huán)??空?。
29、簡述環(huán)境管理經濟手段的優(yōu)缺點。30、簡述排污權交易的程序。
第二篇:新制度經濟學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
新制度經濟學復習思考題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它涵蓋了經濟學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既關心制度對經濟的影響,也關心制度在經濟經驗影響下的發(fā)展。
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考慮限制決策者信息處理能力的約束,將不完全信息,處理信息的費用和一些非傳統(tǒng)的決策者目標函數(shù)引入經濟分析。有限理性認為,信息是一種昂貴的商品;引入機會主義行為與非均衡分析;增加了時間因素追求制度分析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耦合:將數(shù)理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引入制度變遷理論;建立了涵蓋資源、技術、偏好和制度等經濟變量的比較完整的經濟學分析體系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場參與者不擁有某種經濟環(huán)境狀態(tài)的全部知識。新凱恩斯學派認為,不完全信息經濟比完全信息經濟更加具有現(xiàn)實性,市場均衡理論必須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予以修正。
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不完全如實地披露所有的信息及從事其他損人利己的行為。一般是用虛假的或空洞的,非真實威脅或承諾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
表現(xiàn)之一是“搭便車”就是即使個人未支付費用,他也享受到了團體所提供的服務。
制度需求:是按照現(xiàn)有的制度安排,無法獲得某些潛在的利益。行為者認識到,改變現(xiàn)有的制度安排,他們能夠獲得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得不到的利益,這是就會產生改變現(xiàn)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制度供給:是制度的生產,它是對制度需求的回應,是為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而提供的法律、倫理或經濟的準則或規(guī)則。制度均衡與非均衡:制度均衡是指在給定的一般條件下,現(xiàn)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變都不能給經濟中任何個人或任何個人的團體帶來額外的收入。制度非均衡是制度運行的一種常態(tài)。是由制度的供給與需求出現(xiàn)了不一致而產生的,人們對現(xiàn)存制度的一種不滿意,希望改變而又未改變一種狀態(tài)。產權: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臵權。以法權形式體現(xiàn)所有制關系的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用來鞏固和規(guī)范商品經濟中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商品經濟秩序,保證商品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產權殘缺:完備的產權應該包括資源利用的所有權利。如果這些方面的權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稱為產權的殘缺。產權殘缺分為兩種情形:(1)一種是產權的主體因界定、保護和實現(xiàn)權利的費用太高而自動放棄一部分權利束;(2)另一種
情形是外來的干預(或侵犯),如國家的一些管制造成的所有制殘缺。國家干預和管制是造成所有制殘缺的根源??扑苟ɡ恚嚎扑苟ɡ淼膬蓚€相反假設:1.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不管權利如何進行初始配臵,當事人之間的談判都會導致這些財富最大化的安排;2.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配臵界定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配臵??扑褂纱颂岢鲆粋€經典性的思想:只要是清楚界定的產權,市場的自由交易就會帶來資源的最佳配臵??扑苟ɡ淼睦碚撘饬x:不論產權屬誰,只要產權界定清楚,自由的市場機制便能導出最有效率的結果。這一結論從產權的角度給出了市場順暢運行的條件即產權的清晰界定。
波斯納定理:波斯納定理認為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權利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概念解讀:波斯納的貢獻不僅在于提出了“波斯納定理”,而且在于他將這一定理用于對每個部門法和各種契約的具體分析。其中,對企業(yè)有限責任制度的分析可能是最具啟示性的。波斯納定理的實質即在契約安排中,要求體現(xiàn)“比較優(yōu)勢原理”。按照“平等競爭、能者居之”的原則分派權利,就能實現(xiàn)最優(yōu)的權利安排。如果把企業(yè)責任制度理解為一種風險配臵契約,那么,從無限責任制到有限責任制的演變就恰好印證了契約安排中的比較優(yōu)勢原理。)
交易費用:也指交易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在完成一
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后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逆向選擇:是指由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yōu)質品,進而出現(xiàn)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xiàn)象。
道德風險: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不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不能完全預見契約履行期內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從而無法達成內容完備、設計周詳?shù)钠跫s條款。
企業(yè)家:企業(yè)家是企業(yè)的決策者,是企業(yè)的中心簽約人;是剩余控制權的擁有者和企業(yè)產權的所有者。企業(yè)家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籌集資本:一是從土地所有者借入土地;二是從外部資本所有者借入資本;三是企業(yè)所有者自己擁有資本。在企業(yè)內部,企業(yè)家與勞動者簽訂契約的結果,形成了雇傭關系,這種關系中的產權關系是難以完全清楚的,從而產生了代理問題。
制度創(chuàng)新:是指社會規(guī)范體系的選擇、創(chuàng)造、新建和優(yōu)化的統(tǒng)稱。包括制度的調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它的實質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替代。制度變遷的原因
在于制度穩(wěn)定性、環(huán)境變動性和不確定性及人們對利益極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間持久的沖突。
路徑依賴: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人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正是這種路徑依賴性的存在,使得一個社會一旦選擇了某種制度,無論它是否有效率,都很難從這種制度中擺脫出來,這被稱之為鎖定。
制度變遷的時滯:時滯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認知和組織制度變遷到啟動制度變遷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制度變遷中的時滯。時滯可分為四個部分。時滯Ⅰ:認知和組織。時滯Ⅱ:發(fā)明。時滯Ⅲ:菜單選擇。時滯Ⅳ:啟動時滯。啟動時滯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制度主體的不同。
薩克斯“休克療法”:
1、采取嚴格的貨幣緊縮政策,嚴格控制全社會的貨幣和信貸規(guī)模,削減財政補貼,減少財政赤字,以此抑制社會總需求,強制地消除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缺口,并以此遏制通貨膨脹的發(fā)展。
2、放開價格,取消價格補貼,形成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體系。
3、實現(xiàn)貨幣自由兌換,取消對外貿易的限制,建立自由貿易體制,從國外“進口”一個真實的價格體系。
4、取消經濟控制,盡快打破某些行業(yè)壟斷,放棄對私有部門的各種限制。
5、盡快實行私有化,改造國有企業(yè),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混合經濟。簡單地講,薩克斯“休克療”=穩(wěn)定宏觀經濟 + 經濟自由化 + 私有化。
制度變遷的相機組合模式:制度變遷的相機組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組合模式Ⅰ:強制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十 激進方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激進式強制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組合模式Ⅱ:強制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十 漸進方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漸進式強制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組合模式Ⅲ: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需求誘導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十 激進方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激進式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組合模式Ⅳ:需求誘致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 漸進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漸進式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以上四種制度變遷組合模式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好壞、優(yōu)劣之分,其效果主要看組合模式是否與實際相符,是否能解決該階段的改革任務:主要應該掌握:(1)因地制宜用好組合模式;(2)把握模式的轉換時機;(3)各種組合模式互補搭配;(4)把握好制度變遷的強度;(5)把握好制度變遷的時間長度;(6)要考慮制度需求累增效應,及時推動制度升級和完善。
二、思考題
1、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人的行為有哪些方面的假定? 答:新制度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假設主要有三方面內容:1.人的行為動機是雙重的既追求財富最大化,也追求非財富最大化。2.人都是有限理性的。3.機會主義行為傾向。2、新制度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舊制度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分歧是什么?
答:新制度經濟學屬于新自由主義思想中的一枝,與以凡伯倫、康芒斯等人為代表的舊制度學派經濟學有區(qū)別,與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現(xiàn)代制度經濟學也有區(qū)別。他們的重大差別在于舊制度學派往往對主流經濟學持批判否定的態(tài)度,批駁有余而建樹不多;同時,分析方法更接近社會學方法而非經濟學方法。而新制度經濟學則基本贊同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并將這一方法運用于分析制度。所以新制度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區(qū)別在于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的不同,而與舊制度學派經濟學及現(xiàn)代制度學派經濟學的差異則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3、簡述制度的含義,本質及其特征?
答: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秩序和行為道德、倫理規(guī)范,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guī)范。制度的本質:第一,制度是關于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第二,制度是一種 “公共物品”。第三,組織不是制度。制度是游戲規(guī)則,而“組織是游戲人”。第四,制度通過制度安排而具體化。制度的共同特性:習慣性、確定性、公理性、普遍性、標志性。
4、什么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是什么?
答: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規(guī)則、經濟規(guī)則和契約,以及
由這一系列的規(guī)則構成的一種等級結構,從憲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細則,最后到個別契約等,它們共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人們常常將正式制度稱為正式規(guī)則和硬制度。正式制度具有強制性特征。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習俗習慣、倫理道德、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tài)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guī)則。聯(lián)系:(1)二者是相互生成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2)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任何正式制度安排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各種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必要補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社會約束體系。區(qū)別:二者之間只有量的差異,而無本質的不同。(1)存在和表現(xiàn)的形式不同。(2)實現(xiàn)機制不同。(3)實施成本不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運行成本較高(4)形成和演變的時間長短和穩(wěn)定性不同。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間發(fā)生變化,而非正式制度的改變卻是一相當長期的過程。(5)可移植性不同。正式規(guī)則是可以從一個國家移植到另一個國家。但非正式制度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6)認知表達和傳導方式不同。非正式制度形成和運行所依據(jù)的是心照不宣的默認的知識,而正式制度可以通過語言或以符號形式進行表述、傳遞和存儲。總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作為社會制度體系的兩個組成部分,互為條件、相互補充。在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同時關注二者的作用,不可偏廢。
5、制度的功能有那些?
答:
1、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
3、制度提供人們關于行動的信息。制度規(guī)定人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也就等于告訴了人們關于行動的信息。
4、制度為個人選擇提供激勵系統(tǒng)。制度通過獎勵或懲罰的強制力量得以執(zhí)行。據(jù)此,個人不僅可以預知行為的后果,而且可以計算采取何種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最為合算。制度的有效性決定著個人選擇的有效性。
5、制度能約束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在制度規(guī)定的范圍內,人的活動具有選擇自由,超出這一范圍就要受到懲罰。由此,制度決定了人的活動在操作層面的選擇集。
6、影響制度需求制度供給的因素有那些?
答:(1)產品和要素相對價格。(2)憲法秩序。各種經濟社會問題都能從憲法結構中找到原因。憲政規(guī)則的改變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如中國對私人產權的認可與保護;廉政問題等等。(3)技術進步。如帶鐵蒺藜的鐵絲網的技術與美國西部私人牧場的出現(xiàn)。(4)市場規(guī)模。如 股份公司的產生;跨國公司制度(5)其他因素。如突發(fā)事件;群體偏好;制度間的聯(lián)動效應等。
7、產權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1)減少不確定性。(2)將外部性內在化。(3)產權能夠解決激勵問題。(4)產權具有約束功能。產權是有限的;
產權約束的兩種形式:外部監(jiān)督約束和市場競爭約束。(5)產權的資源配臵功能。指產權安排或產權結構直接影響資源配臵狀況過程和效率。(6)產權的收入分配功能。產權本身包含著利益內容;產權是收入分配的依據(jù);產權的明確界定有利于收入分配的規(guī)范化。
8、產權有那些特征?
答:
1、產權的殘缺性與完備性。
2、產權的排他性與非排他性。
3、產權的明晰性與模糊性。
4、產權的實物性與價值性。
5、產權的可分割性與可轉讓性。
6、產權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9、聯(lián)系自身工作實踐分析說明,為什么解決中國的(企業(yè)改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官員腐?。画h(huán)境污染;乃至政策制定等--可任選一個方面內容)問題必須從產權制度的創(chuàng)新入手?
答:腐敗是一種世界性現(xiàn)象,并不是中國獨有的?,F(xiàn)有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專家發(fā)現(xiàn),腐敗主要是與體制、制度有關,因此反腐敗也必須從體制、制度入手。我們可以從兩個制度層面來分析我國的腐敗問題
1、產權與行政權。近些年來我國腐敗現(xiàn)象的增加與我國新舊體制轉型時期的矛盾、磨擦密切相關。在我國轉型時期,一些政府官員的腐敗或多或少與我國的產權制度有關。在西方尋租理論看來,政府應該慎重地介入產權問題。不同的產權安排對社會
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同時,不同的產權安排也將對政府官員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過大的國有資產由于產權界定不明晰,必然會成為有權力的官員追逐的對象。從這些年我國腐敗現(xiàn)象的大量案例來看,腐敗現(xiàn)象主要是產生在兩個領域,一是公共領域,如公共工程;二是公有產權領域。產權制度不健全是我國腐敗的一個重要經濟原因。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的進展緩慢導致產權約束的失靈從而尋租。另一個是對非公有制產權的限制也會導致一部分官員的抽租和尋租行為。我國非公制企業(yè)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也應該引起我們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產權與市場結合的時候就會形成尋利的社會,產權與政府及官員結合的時候就會形成尋租的社會。這些年來我們在改革計劃經濟的那一套做法上取得了不少的進展,但是政府官員控制、左右市場的能力還很強。
2、軟政權現(xiàn)象。“軟政權”的根本含義是即使制定了法律,它們也不被遵守、不易實施。突出特點是行政的隨意性控制。這種隨意性控制是產生腐敗和設租-尋租現(xiàn)象的溫床。當前我國反腐敗的治本之策應該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二是讓制度尤其是產權制度在經濟交易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10、簡述康芒斯關于“交易”概念的基本要點?
答:(1)“交易”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制度經濟學的最小的單位。(2)“交易”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所
有權的轉移,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對物的未來所有權的讓與和取得,而不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3)“交易”是人類根本的或基本的活動單位,是使法律、經濟學和倫理學有相互關系的單位。(4)“交易”與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交換”不同。“交換”是一種移交與接收物品的勞動過程,是一種物質的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或伸縮關系。(5)“交易”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本身必須含有“沖突、依存和秩序”三項原則,實質上是指人類交易關系的三個基本特征。(6)“交易”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買賣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額的交易。(7)不同的具體的交易合在一起構成經濟研究上的較大單位——“運行中的機構”或制度,實際上是貿易活動的有規(guī)則的載體。
11、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人的因素:1.不完全信息。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交易雙方不可能簽訂到一個預見到一切可能性的完全契約。為了能夠協(xié)調雙方在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分歧,必須進行適當?shù)陌才牛瑥亩厝恍纬上鄳慕灰踪M用。2.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假設前提下,人們只具備有限的處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交易的參與者可能會遇到自己未能預見到的事。為了防止交易的參與者也可能被別人算計,付出相應的交易費用則是難免的。3.機會主義。機會主義使得交易雙方有可能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而“損人利己”,交易雙方為
了防止被對方算計要支付相應的交易費用。(二)與特定交易有關的因素:一些特定交易具有相對較高的風險性,為確保交易的順利進行,通常會支付一定的交易費用。
(三)交易的市場環(huán)境因素。市場經濟具有不確定性,需要交易雙方支付相應的交易費用以確保交易的順利進行。
(四)資產專用性。
12、簡述阿爾欽和德姆塞茨“隊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 答:其代表論文是《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其基本內容:1.科斯關于企業(yè)是通過比市場擁有更為優(yōu)越的權利(如命令強制或勞動紀律約束等)來解決問題的認識是一種幻覺。2.企業(yè)的實質不是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長期和約,而是對投入的使用。3.企業(yè)生產是一種“隊生產”。其特征是(1)生產需投入多種資源;(2)生產是一種合作勞動,存在一個隊組織問題;(3)客觀上存在著對每一個勞動者具體成果的計量困難。4.隊生產會導致“搭便車”問題,解決方法是引入監(jiān)督者。5.監(jiān)督者也存在一個激勵問題。方法是使其獲得規(guī)定的殘余產品的權利。
13、委托-代理問題及其產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答:委托-代理問題存在于任何包含有兩人或兩人以上的組織和合作關系之中。如果委托-代理雙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且效用函數(shù)不同,則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問題就會產生。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1)信息分布不對稱;(2)環(huán)境 的不確定性;(3)契約的不完整性。
14、聯(lián)系實際談談對激勵機制的理解?
答:
(一)基本含義:是指委托人設計一套信息激勵系統(tǒng),使代理人在決策時,不僅要參考原有的信息,而且需要參考由信息激勵系統(tǒng)所發(fā)出的新信息,使代理人明白,隱瞞和欺騙行為都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努力履行契約,才會實現(xiàn)自身的合理利益。從而使委托人的利益得到保證。
(二)企業(yè)激勵的兩種方式:1.資本所有者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問題。包括:了解經理人員的目標函數(shù);客觀量度企業(yè)業(yè)績和經理人員的努力狀況;設計適當?shù)募钍侄?;引入經理人市場競爭機制。2.企業(yè)科層組織中的激勵約束問題。科層組織的特點:金字塔型結構,決策控制全,縱向的信息流動,報酬差別。激勵方式:提職晉升;協(xié)調與監(jiān)督。
(三)分成制的激勵方式。代表理論為張五常的租佃分成制理論。
13、為什么要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
答:1.制度的局限性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1)制度的產生、性質由生產、交往規(guī)定,因而,它的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有制度而不能執(zhí)行,影響了制度的有效性。(3)制度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性的矛盾構成了制度的局限性。2.制度的特性是保持穩(wěn)定和壓制變化。制度的穩(wěn)定性這一優(yōu)點,恰恰也是制度的缺點或短處,它使得制度創(chuàng)新成為必要和可能。
15、影響制度創(chuàng)新時滯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答:在影響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現(xiàn)存法律和制度安排的狀態(tài)。因為:第一、它限制了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圍,如一國憲法秩序就往往規(guī)定了制度安排的可行性空間。第二、現(xiàn)存制度安排還有殘存價值。這種價值越大,拋棄它就越覺得可惜。第三、發(fā)明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懊^過河”,制度創(chuàng)新時滯必然被拉長。第四、制度創(chuàng)新是一個利益調整過程。各個利益主體之間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對受損者進行相應的補償;會導致新制度的推行延期,甚至被取消。制度供給中的時滯還與人的有限理性、信息成本甚至意識形態(tài)都有關。通過努力,人們能夠縮短,但卻不能消滅制度供給中的時滯。
16、簡述學習與制度變遷的關系?
答:1.制度變遷的動力取決于兩個因素,即學習與競爭。人類從野蠻、愚昧、落后走向文明、進步,就是不斷學習的結果。在整個制度變遷過程中,人們更多地是在“邊干邊學”。如同中國改革中的“摸著石頭過河”。2.學習機制對制度變遷的影響:(1)制度變遷的速度是學習速度的函數(shù),但變遷的方向卻取決于獲取不同知識的預期回報率。(2)經驗和學習的差異是形成不同社會和文明的重要原因。(3)現(xiàn)存知識存量變化對制度變遷的時間因素起著重大影響。3.人類從過去的野蠻走向今天的文明確實是經過漫長學習過程的結果。
許多制度、規(guī)則是人們不斷地“試錯”、學習的結果;反過來,有效的制度又鼓勵人們不斷學習。沒有學習及其知識存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制度的變遷和創(chuàng)新。如:西歐的率先發(fā)展,一個主要因素,就是逐漸意識到純科學研究的實際作用。中國的崛起得益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
17、試比較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優(yōu)點與缺點?
答:
(一)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優(yōu)點和缺點:1.優(yōu)點:具有堅實的組織保障機制,改革的速度和路徑有可控性;較低的決策失誤率;持久的改革動力;改革具有不可逆性。2.缺陷:改革難以徹底,核心制度難以突破;改革時間較長;改革成本較大,且有向后累積的趨勢;改革可能出現(xiàn)主體缺位現(xiàn)象;導致“雙軌制”長期并存,加大了政府和官員的“尋租”空間。
(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優(yōu)點和缺陷:1.優(yōu)點:推動力度大;制度出臺的時間短;能夠保證制度安排運行的有效性;對舊制度的更替作用巨大。2.缺陷:低效性;“搭便車”;制度破壞性大;社會震蕩大;風險高。2.局限性還有:可能違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則;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xiàn)象”。
(三)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比較在社會實際生活中,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是很難劃分開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推動著社會的制度變遷。1.二者有許多共同點,如兩者都是對制度不均衡的反應、兩者都
得遵循成本--收益比較的基本原則等。2.二者是相互補充的。這種相互補充有兩方面的含義:一層含義是當誘致性制度變遷滿足不了社會對制度的需求的時候,由國家實施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就可以彌補制度供給不足;另一層含義是制度作為一種公共品也并不是無差異的,即制度是有層次性、差異性及其特殊性的,有些制度供給及其變遷只能由國家來實施。
18、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的區(qū)別是什么 ?
答:(1)從改革的內容上看,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所有制改革和經濟自由化上。(2)從改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來看,激進式改革者認為,“跨躍深淵時不可能用兩步”,而漸進式改革者認為,應“摸著石頭過河”。激進式改革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是資本主義,其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西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而漸迸式改革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是社會主義,其經濟學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經濟學,不過在改革過程中又有選擇地吸收了一些經濟學派的觀點,如新制度經濟學、及公共選擇學派的觀點和方法。(3)從改革的過程來看,這兩種改革方式在改革的順序、改革中的“破與立”、改革的可逆性、改革的速度、改革中的試驗、改革的設計及改革中經濟的“二元性”上都存在差異。(4)從理論的邏輯完整性來看,漸進式改革遠沒有激進式改革那么完整。
19、為什么說激進式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是一種比
較理想的制度變遷模式組合?
答:1.這種組合模式從整體看,制度的變遷采取的是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方式,但是在單個制度的安排上有激進性質體現(xiàn)。在核心制度采取激進的方式安排后,制度體系的其他配套制度就采取誘導性制度來逐步完善。2.這種制度變遷的組合模式有許多優(yōu)點:(1)因為有充足的內生需求,制度安排一般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制度實施的阻力小,實施成本低;(2)制度安排成功的概率相當高;(3)制度供給較及時,可以較大地縮小制度供需缺口;(4)制度安排的可逆性大,便于制度修正和調整,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制度變遷組合模式。
20、簡述關于國家起源的契約理論與剝削理論的基本觀點? 答:1.契約理論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斯賓諾莎、霍布斯、盧梭等人都有過重大貢獻。認為,國家是人們自愿訂立契約的產物。人們通過自愿讓渡部分權利而產生公共權力組織-―國家來保護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并獲得某些公共服務。2.剝削理論則認為國家起源,于掠奪和征服,是人對人使用暴力的結果,國家不是產生于契約,而是產生于暴力,把國家看作是一個集團或階級的代理機構。
21、為什么說使統(tǒng)治者租金最大化和社會產出雙重目標往往是矛盾的?
答:1.統(tǒng)治者租金最大化和社會產出雙重目標存在著內在 的矛盾。第二個目的包含一套使社會產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產權,而第一個目的是企圖確定一套基本規(guī)則以確保統(tǒng)治者自己收人的最大化。是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還是使社會產出最大化,在許多情況下,這確實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兩難選擇,要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 “皆大歡喜”的均衡點是很困難的。2.諾思認為:從歷史上看,“在使統(tǒng)治者 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權結構與降低交易費用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率的體制之間,存在著持久的沖突。這種基本矛盾是使社會不能實現(xiàn)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根源”。3.換言之,國家這兩個目的沖突的根源在于有效率的產權制度的確立與統(tǒng)治者的利益最大化之間存在著沖突,建立有效率的產權制度有利于社會產出最大化,但可能并不有利于統(tǒng)治者租金的最大化。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統(tǒng)治者往往可能維持或建立一套無效率的產權制度。
22、為什么國家要對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的產權結構負責?
答:1.“諾思悖論”認為,因為是國家界定產權結構;因而國家理論是根本性的。最終是國家要對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2.國家目標有兩個:一是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費用以便社會產出最大,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換言之,國家有兩個方面的
目標,它既要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費用以使全社會總產出最大化,從而增加國家稅收入。然而,這兩個目標是相互沖突的,也正是因為存在著這樣的沖突并導致相互矛盾,乃至對抗行為的出現(xiàn),國家由此興、由此衰。國家權力就構成有效產權安排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此來看,沒有國家就沒有產權。另一方面,國家權力介入產權安排和產權交易,又是對個人財產權利的限制和侵害,就會造成所有權的殘缺,導致無效的產權安排和經濟的衰落。
23、國家在產權制度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答:國家在產權制度形成中起保護促進和阻礙雙重作用。1.國家制定規(guī)則保護產權制度。國家或政府的作用是壟斷暴力潛能以保護產權、降低產權界定和轉讓中的交易費用。2.國家的過多干預不利于保護產權制度。國家的過多干預則會造成所有權的殘缺,降低產權制度的效率。
第三篇:新制度經濟學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
新制度經濟學復習思考題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它涵蓋了經濟學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既關心制度對經濟的影響,也關心制度在經濟經驗影響下的發(fā)展。
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考慮限制決策者信息處理能力的約束,將不完全信息,處理信息的費用和一些非傳統(tǒng)的決策者目標函數(shù)引入經濟分析。有限理性認為,信息是一種昂貴的商品;引入機會主義行為與非均衡分析;增加了時間因素追求制度分析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耦合:將數(shù)理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引入制度變遷理論;建立了涵蓋資源、技術、偏好和制度等經濟變量的比較完整的經濟學分析體系 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場參與者不擁有某種經濟環(huán)境狀態(tài)的全部知識。新凱恩斯學派認為,不完全信息經濟比完全信息經濟更加具有現(xiàn)實性,市場均衡理論必須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予以修正。
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不完全如實地披露所有的信息及從事其他損人利己的行為。一般是用虛假的或空洞的,非真實威脅或承諾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
表現(xiàn)之一是“搭便車”就是即使個人未支付費用,他也享受到了團體所提供的服務。
制度需求:是按照現(xiàn)有的制度安排,無法獲得某些潛在的利益。行為者認識到,改變現(xiàn)有的制度安排,他們能夠獲得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得不到的利益,這是就會產生改變現(xiàn)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制度供給:是制度的生產,它是對制度需求的回應,是為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而提供的法律、倫理或經濟的準則或規(guī)則。制度均衡與非均衡:制度均衡是指在給定的一般條件下,現(xiàn)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變都不能給經濟中任何個人或任何個人的團體帶來額外的收入。制度非均衡是制度運行的一種常態(tài)。是由制度的供給與需求出現(xiàn)了不一致而產生的,人們對現(xiàn)存制度的一種不滿意,希望改變而又未改變一種狀態(tài)。產權:產權是經濟所有制關系的法律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財產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臵權。以法權形式體現(xiàn)所有制關系的科學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用來鞏固和規(guī)范商品經濟中財產關系,約束人的經濟行為,維護商品經濟秩序,保證商品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權工具。產權殘缺:完備的產權應該包括資源利用的所有權利。如果這些方面的權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稱為產權的殘缺。產權殘缺分為兩種情形:(1)一種是產權的主體因界定、保護和實現(xiàn)權利的費用太高而自動放棄一部分權利束;(2)另一種
情形是外來的干預(或侵犯),如國家的一些管制造成的所有制殘缺。國家干預和管制是造成所有制殘缺的根源??扑苟ɡ恚嚎扑苟ɡ淼膬蓚€相反假設:1.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不管權利如何進行初始配臵,當事人之間的談判都會導致這些財富最大化的安排;2.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配臵界定會帶來不同的資源配臵??扑褂纱颂岢鲆粋€經典性的思想:只要是清楚界定的產權,市場的自由交易就會帶來資源的最佳配臵??扑苟ɡ淼睦碚撘饬x:不論產權屬誰,只要產權界定清楚,自由的市場機制便能導出最有效率的結果。這一結論從產權的角度給出了市場順暢運行的條件即產權的清晰界定。
波斯納定理:波斯納定理認為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權利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概念解讀:波斯納的貢獻不僅在于提出了“波斯納定理”,而且在于他將這一定理用于對每個部門法和各種契約的具體分析。其中,對企業(yè)有限責任制度的分析可能是最具啟示性的。波斯納定理的實質即在契約安排中,要求體現(xiàn)“比較優(yōu)勢原理”。按照“平等競爭、能者居之”的原則分派權利,就能實現(xiàn)最優(yōu)的權利安排。如果把企業(yè)責任制度理解為一種風險配臵契約,那么,從無限責任制到有限責任制的演變就恰好印證了契約安排中的比較優(yōu)勢原理。)
交易費用:也指交易成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在完成一
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前后所產生的各種與此交易相關的成本。
逆向選擇:是指由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yōu)質品,進而出現(xiàn)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xiàn)象。
道德風險: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后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不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不能完全預見契約履行期內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從而無法達成內容完備、設計周詳?shù)钠跫s條款。
企業(yè)家:企業(yè)家是企業(yè)的決策者,是企業(yè)的中心簽約人;是剩余控制權的擁有者和企業(yè)產權的所有者。企業(yè)家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籌集資本:一是從土地所有者借入土地;二是從外部資本所有者借入資本;三是企業(yè)所有者自己擁有資本。在企業(yè)內部,企業(yè)家與勞動者簽訂契約的結果,形成了雇傭關系,這種關系中的產權關系是難以完全清楚的,從而產生了代理問題。
制度創(chuàng)新:是指社會規(guī)范體系的選擇、創(chuàng)造、新建和優(yōu)化的統(tǒng)稱。包括制度的調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制度變遷:是指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它的實質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替代。制度變遷的原因
在于制度穩(wěn)定性、環(huán)境變動性和不確定性及人們對利益極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間持久的沖突。
路徑依賴: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人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正是這種路徑依賴性的存在,使得一個社會一旦選擇了某種制度,無論它是否有效率,都很難從這種制度中擺脫出來,這被稱之為鎖定。
制度變遷的時滯:時滯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認知和組織制度變遷到啟動制度變遷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制度變遷中的時滯。時滯可分為四個部分。時滯Ⅰ:認知和組織。時滯Ⅱ:發(fā)明。時滯Ⅲ:菜單選擇。時滯Ⅳ:啟動時滯。啟動時滯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制度主體的不同。
薩克斯“休克療法”:
1、采取嚴格的貨幣緊縮政策,嚴格控制全社會的貨幣和信貸規(guī)模,削減財政補貼,減少財政赤字,以此抑制社會總需求,強制地消除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缺口,并以此遏制通貨膨脹的發(fā)展。
2、放開價格,取消價格補貼,形成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體系。
3、實現(xiàn)貨幣自由兌換,取消對外貿易的限制,建立自由貿易體制,從國外“進口”一個真實的價格體系。
4、取消經濟控制,盡快打破某些行業(yè)壟斷,放棄對私有部門的各種限制。
5、盡快實行私有化,改造國有企業(yè),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混合經濟。簡單地講,薩克斯“休克療”=穩(wěn)定宏觀經濟 + 經濟自由化 + 私有化。
制度變遷的相機組合模式:制度變遷的相機組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組合模式Ⅰ:強制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十 激進方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激進式強制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組合模式Ⅱ:強制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十 漸進方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漸進式強制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組合模式Ⅲ: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需求誘導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十 激進方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激進式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組合模式Ⅳ:需求誘致性制度創(chuàng)新方式 + 漸進式的組合模式。簡稱漸進式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以上四種制度變遷組合模式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好壞、優(yōu)劣之分,其效果主要看組合模式是否與實際相符,是否能解決該階段的改革任務:主要應該掌握:(1)因地制宜用好組合模式;(2)把握模式的轉換時機;(3)各種組合模式互補搭配;(4)把握好制度變遷的強度;(5)把握好制度變遷的時間長度;(6)要考慮制度需求累增效應,及時推動制度升級和完善。
二、思考題
1、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人的行為有哪些方面的假定? 答:新制度經濟學對人的行為的假設主要有三方面內容:1.人的行為動機是雙重的既追求財富最大化,也追求非財富最大化。2.人都是有限理性的。3.機會主義行為傾向。2、新制度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舊制度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分歧是什么?
答:新制度經濟學屬于新自由主義思想中的一枝,與以凡伯倫、康芒斯等人為代表的舊制度學派經濟學有區(qū)別,與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現(xiàn)代制度經濟學也有區(qū)別。他們的重大差別在于舊制度學派往往對主流經濟學持批判否定的態(tài)度,批駁有余而建樹不多;同時,分析方法更接近社會學方法而非經濟學方法。而新制度經濟學則基本贊同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并將這一方法運用于分析制度。所以新制度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區(qū)別在于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的不同,而與舊制度學派經濟學及現(xiàn)代制度學派經濟學的差異則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3、簡述制度的含義,本質及其特征?
答: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秩序和行為道德、倫理規(guī)范,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guī)范。制度的本質:第一,制度是關于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第二,制度是一種 “公共物品”。第三,組織不是制度。制度是游戲規(guī)則,而“組織是游戲人”。第四,制度通過制度安排而具體化。制度的共同特性:習慣性、確定性、公理性、普遍性、標志性。
4、什么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是什么?
答: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規(guī)則、經濟規(guī)則和契約,以及
由這一系列的規(guī)則構成的一種等級結構,從憲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細則,最后到個別契約等,它們共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人們常常將正式制度稱為正式規(guī)則和硬制度。正式制度具有強制性特征。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習俗習慣、倫理道德、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tài)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guī)則。聯(lián)系:(1)二者是相互生成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2)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任何正式制度安排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各種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必要補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社會約束體系。區(qū)別:二者之間只有量的差異,而無本質的不同。(1)存在和表現(xiàn)的形式不同。(2)實現(xiàn)機制不同。(3)實施成本不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運行成本較高(4)形成和演變的時間長短和穩(wěn)定性不同。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間發(fā)生變化,而非正式制度的改變卻是一相當長期的過程。(5)可移植性不同。正式規(guī)則是可以從一個國家移植到另一個國家。但非正式制度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6)認知表達和傳導方式不同。非正式制度形成和運行所依據(jù)的是心照不宣的默認的知識,而正式制度可以通過語言或以符號形式進行表述、傳遞和存儲。總之,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作為社會制度體系的兩個組成部分,互為條件、相互補充。在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同時關注二者的作用,不可偏廢。
5、制度的功能有那些?
答:
1、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
3、制度提供人們關于行動的信息。制度規(guī)定人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也就等于告訴了人們關于行動的信息。
4、制度為個人選擇提供激勵系統(tǒng)。制度通過獎勵或懲罰的強制力量得以執(zhí)行。據(jù)此,個人不僅可以預知行為的后果,而且可以計算采取何種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最為合算。制度的有效性決定著個人選擇的有效性。
5、制度能約束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在制度規(guī)定的范圍內,人的活動具有選擇自由,超出這一范圍就要受到懲罰。由此,制度決定了人的活動在操作層面的選擇集。
6、影響制度需求制度供給的因素有那些?
答:(1)產品和要素相對價格。(2)憲法秩序。各種經濟社會問題都能從憲法結構中找到原因。憲政規(guī)則的改變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如中國對私人產權的認可與保護;廉政問題等等。(3)技術進步。如帶鐵蒺藜的鐵絲網的技術與美國西部私人牧場的出現(xiàn)。(4)市場規(guī)模。如 股份公司的產生;跨國公司制度(5)其他因素。如突發(fā)事件;群體偏好;制度間的聯(lián)動效應等。
7、產權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1)減少不確定性。(2)將外部性內在化。(3)產權能夠解決激勵問題。(4)產權具有約束功能。產權是有限的;
產權約束的兩種形式:外部監(jiān)督約束和市場競爭約束。(5)產權的資源配臵功能。指產權安排或產權結構直接影響資源配臵狀況過程和效率。(6)產權的收入分配功能。產權本身包含著利益內容;產權是收入分配的依據(jù);產權的明確界定有利于收入分配的規(guī)范化。
8、產權有那些特征?
答:
1、產權的殘缺性與完備性。
2、產權的排他性與非排他性。
3、產權的明晰性與模糊性。
4、產權的實物性與價值性。
5、產權的可分割性與可轉讓性。
6、產權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9、聯(lián)系自身工作實踐分析說明,為什么解決中國的(企業(yè)改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官員腐敗;環(huán)境污染;乃至政策制定等--可任選一個方面內容)問題必須從產權制度的創(chuàng)新入手?
答:腐敗是一種世界性現(xiàn)象,并不是中國獨有的?,F(xiàn)有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專家發(fā)現(xiàn),腐敗主要是與體制、制度有關,因此反腐敗也必須從體制、制度入手。我們可以從兩個制度層面來分析我國的腐敗問題
1、產權與行政權。近些年來我國腐敗現(xiàn)象的增加與我國新舊體制轉型時期的矛盾、磨擦密切相關。在我國轉型時期,一些政府官員的腐敗或多或少與我國的產權制度有關。在西方尋租理論看來,政府應該慎重地介入產權問題。不同的產權安排對社會
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同時,不同的產權安排也將對政府官員的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過大的國有資產由于產權界定不明晰,必然會成為有權力的官員追逐的對象。從這些年我國腐敗現(xiàn)象的大量案例來看,腐敗現(xiàn)象主要是產生在兩個領域,一是公共領域,如公共工程;二是公有產權領域。產權制度不健全是我國腐敗的一個重要經濟原因。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的進展緩慢導致產權約束的失靈從而尋租。另一個是對非公有制產權的限制也會導致一部分官員的抽租和尋租行為。我國非公制企業(yè)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也應該引起我們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產權與市場結合的時候就會形成尋利的社會,產權與政府及官員結合的時候就會形成尋租的社會。這些年來我們在改革計劃經濟的那一套做法上取得了不少的進展,但是政府官員控制、左右市場的能力還很強。
2、軟政權現(xiàn)象?!败浾唷钡母竞x是即使制定了法律,它們也不被遵守、不易實施。突出特點是行政的隨意性控制。這種隨意性控制是產生腐敗和設租-尋租現(xiàn)象的溫床。當前我國反腐敗的治本之策應該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二是讓制度尤其是產權制度在經濟交易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10、簡述康芒斯關于“交易”概念的基本要點?
答:(1)“交易”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制度經濟學的最小的單位。(2)“交易”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所
有權的轉移,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對物的未來所有權的讓與和取得,而不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3)“交易”是人類根本的或基本的活動單位,是使法律、經濟學和倫理學有相互關系的單位。(4)“交易”與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交換”不同?!敖粨Q”是一種移交與接收物品的勞動過程,是一種物質的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或伸縮關系。(5)“交易”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本身必須含有“沖突、依存和秩序”三項原則,實質上是指人類交易關系的三個基本特征。(6)“交易”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買賣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額的交易。(7)不同的具體的交易合在一起構成經濟研究上的較大單位——“運行中的機構”或制度,實際上是貿易活動的有規(guī)則的載體。
11、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人的因素:1.不完全信息。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交易雙方不可能簽訂到一個預見到一切可能性的完全契約。為了能夠協(xié)調雙方在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分歧,必須進行適當?shù)陌才?,從而必然形成相應的交易費用。2.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假設前提下,人們只具備有限的處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交易的參與者可能會遇到自己未能預見到的事。為了防止交易的參與者也可能被別人算計,付出相應的交易費用則是難免的。3.機會主義。機會主義使得交易雙方有可能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而“損人利己”,交易雙方為
了防止被對方算計要支付相應的交易費用。(二)與特定交易有關的因素:一些特定交易具有相對較高的風險性,為確保交易的順利進行,通常會支付一定的交易費用。
(三)交易的市場環(huán)境因素。市場經濟具有不確定性,需要交易雙方支付相應的交易費用以確保交易的順利進行。
(四)資產專用性。
12、簡述阿爾欽和德姆塞茨“隊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 答:其代表論文是《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其基本內容:1.科斯關于企業(yè)是通過比市場擁有更為優(yōu)越的權利(如命令強制或勞動紀律約束等)來解決問題的認識是一種幻覺。2.企業(yè)的實質不是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長期和約,而是對投入的使用。3.企業(yè)生產是一種“隊生產”。其特征是(1)生產需投入多種資源;(2)生產是一種合作勞動,存在一個隊組織問題;(3)客觀上存在著對每一個勞動者具體成果的計量困難。4.隊生產會導致“搭便車”問題,解決方法是引入監(jiān)督者。5.監(jiān)督者也存在一個激勵問題。方法是使其獲得規(guī)定的殘余產品的權利。
13、委托-代理問題及其產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答:委托-代理問題存在于任何包含有兩人或兩人以上的組織和合作關系之中。如果委托-代理雙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且效用函數(shù)不同,則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問題就會產生。委托-代理問題產生的原因:(1)信息分布不對稱;(2)環(huán)境 的不確定性;(3)契約的不完整性。
14、聯(lián)系實際談談對激勵機制的理解?
答:
(一)基本含義:是指委托人設計一套信息激勵系統(tǒng),使代理人在決策時,不僅要參考原有的信息,而且需要參考由信息激勵系統(tǒng)所發(fā)出的新信息,使代理人明白,隱瞞和欺騙行為都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努力履行契約,才會實現(xiàn)自身的合理利益。從而使委托人的利益得到保證。
(二)企業(yè)激勵的兩種方式:1.資本所有者對經理人員的激勵問題。包括:了解經理人員的目標函數(shù);客觀量度企業(yè)業(yè)績和經理人員的努力狀況;設計適當?shù)募钍侄?;引入經理人市場競爭機制。2.企業(yè)科層組織中的激勵約束問題??茖咏M織的特點:金字塔型結構,決策控制全,縱向的信息流動,報酬差別。激勵方式:提職晉升;協(xié)調與監(jiān)督。
(三)分成制的激勵方式。代表理論為張五常的租佃分成制理論。
13、為什么要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
答:1.制度的局限性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1)制度的產生、性質由生產、交往規(guī)定,因而,它的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有制度而不能執(zhí)行,影響了制度的有效性。(3)制度的穩(wěn)定性與變化性的矛盾構成了制度的局限性。2.制度的特性是保持穩(wěn)定和壓制變化。制度的穩(wěn)定性這一優(yōu)點,恰恰也是制度的缺點或短處,它使得制度創(chuàng)新成為必要和可能。
15、影響制度創(chuàng)新時滯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答:在影響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現(xiàn)存法律和制度安排的狀態(tài)。因為:第一、它限制了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圍,如一國憲法秩序就往往規(guī)定了制度安排的可行性空間。第二、現(xiàn)存制度安排還有殘存價值。這種價值越大,拋棄它就越覺得可惜。第三、發(fā)明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懊^過河”,制度創(chuàng)新時滯必然被拉長。第四、制度創(chuàng)新是一個利益調整過程。各個利益主體之間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對受損者進行相應的補償;會導致新制度的推行延期,甚至被取消。制度供給中的時滯還與人的有限理性、信息成本甚至意識形態(tài)都有關。通過努力,人們能夠縮短,但卻不能消滅制度供給中的時滯。
16、簡述學習與制度變遷的關系?
答:1.制度變遷的動力取決于兩個因素,即學習與競爭。人類從野蠻、愚昧、落后走向文明、進步,就是不斷學習的結果。在整個制度變遷過程中,人們更多地是在“邊干邊學”。如同中國改革中的“摸著石頭過河”。2.學習機制對制度變遷的影響:(1)制度變遷的速度是學習速度的函數(shù),但變遷的方向卻取決于獲取不同知識的預期回報率。(2)經驗和學習的差異是形成不同社會和文明的重要原因。(3)現(xiàn)存知識存量變化對制度變遷的時間因素起著重大影響。3.人類從過去的野蠻走向今天的文明確實是經過漫長學習過程的結果。
許多制度、規(guī)則是人們不斷地“試錯”、學習的結果;反過來,有效的制度又鼓勵人們不斷學習。沒有學習及其知識存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制度的變遷和創(chuàng)新。如:西歐的率先發(fā)展,一個主要因素,就是逐漸意識到純科學研究的實際作用。中國的崛起得益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
17、試比較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優(yōu)點與缺點?
答:
(一)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優(yōu)點和缺點:1.優(yōu)點:具有堅實的組織保障機制,改革的速度和路徑有可控性;較低的決策失誤率;持久的改革動力;改革具有不可逆性。2.缺陷:改革難以徹底,核心制度難以突破;改革時間較長;改革成本較大,且有向后累積的趨勢;改革可能出現(xiàn)主體缺位現(xiàn)象;導致“雙軌制”長期并存,加大了政府和官員的“尋租”空間。
(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優(yōu)點和缺陷:1.優(yōu)點:推動力度大;制度出臺的時間短;能夠保證制度安排運行的有效性;對舊制度的更替作用巨大。2.缺陷:低效性;“搭便車”;制度破壞性大;社會震蕩大;風險高。2.局限性還有:可能違背了一致性同意原則;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xiàn)象”。
(三)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比較在社會實際生活中,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是很難劃分開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共同推動著社會的制度變遷。1.二者有許多共同點,如兩者都是對制度不均衡的反應、兩者都
得遵循成本--收益比較的基本原則等。2.二者是相互補充的。這種相互補充有兩方面的含義:一層含義是當誘致性制度變遷滿足不了社會對制度的需求的時候,由國家實施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就可以彌補制度供給不足;另一層含義是制度作為一種公共品也并不是無差異的,即制度是有層次性、差異性及其特殊性的,有些制度供給及其變遷只能由國家來實施。
18、漸進式改革與激進式改革的區(qū)別是什么 ?
答:(1)從改革的內容上看,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所有制改革和經濟自由化上。(2)從改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來看,激進式改革者認為,“跨躍深淵時不可能用兩步”,而漸進式改革者認為,應“摸著石頭過河”。激進式改革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是資本主義,其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西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而漸迸式改革的意識形態(tài)取向是社會主義,其經濟學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經濟學,不過在改革過程中又有選擇地吸收了一些經濟學派的觀點,如新制度經濟學、及公共選擇學派的觀點和方法。(3)從改革的過程來看,這兩種改革方式在改革的順序、改革中的“破與立”、改革的可逆性、改革的速度、改革中的試驗、改革的設計及改革中經濟的“二元性”上都存在差異。(4)從理論的邏輯完整性來看,漸進式改革遠沒有激進式改革那么完整。
19、為什么說激進式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組合模式是一種比
較理想的制度變遷模式組合?
答:1.這種組合模式從整體看,制度的變遷采取的是需求誘導性制度變遷方式,但是在單個制度的安排上有激進性質體現(xiàn)。在核心制度采取激進的方式安排后,制度體系的其他配套制度就采取誘導性制度來逐步完善。2.這種制度變遷的組合模式有許多優(yōu)點:(1)因為有充足的內生需求,制度安排一般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制度實施的阻力小,實施成本低;(2)制度安排成功的概率相當高;(3)制度供給較及時,可以較大地縮小制度供需缺口;(4)制度安排的可逆性大,便于制度修正和調整,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制度變遷組合模式。
20、簡述關于國家起源的契約理論與剝削理論的基本觀點? 答:1.契約理論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斯賓諾莎、霍布斯、盧梭等人都有過重大貢獻。認為,國家是人們自愿訂立契約的產物。人們通過自愿讓渡部分權利而產生公共權力組織-―國家來保護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并獲得某些公共服務。2.剝削理論則認為國家起源,于掠奪和征服,是人對人使用暴力的結果,國家不是產生于契約,而是產生于暴力,把國家看作是一個集團或階級的代理機構。
21、為什么說使統(tǒng)治者租金最大化和社會產出雙重目標往往是矛盾的?
答:1.統(tǒng)治者租金最大化和社會產出雙重目標存在著內在 的矛盾。第二個目的包含一套使社會產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產權,而第一個目的是企圖確定一套基本規(guī)則以確保統(tǒng)治者自己收人的最大化。是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還是使社會產出最大化,在許多情況下,這確實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兩難選擇,要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 “皆大歡喜”的均衡點是很困難的。2.諾思認為:從歷史上看,“在使統(tǒng)治者 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權結構與降低交易費用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率的體制之間,存在著持久的沖突。這種基本矛盾是使社會不能實現(xiàn)經濟持續(xù)增長的根源”。3.換言之,國家這兩個目的沖突的根源在于有效率的產權制度的確立與統(tǒng)治者的利益最大化之間存在著沖突,建立有效率的產權制度有利于社會產出最大化,但可能并不有利于統(tǒng)治者租金的最大化。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統(tǒng)治者往往可能維持或建立一套無效率的產權制度。
22、為什么國家要對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的產權結構負責?
答:1.“諾思悖論”認為,因為是國家界定產權結構;因而國家理論是根本性的。最終是國家要對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2.國家目標有兩個:一是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費用以便社會產出最大,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換言之,國家有兩個方面的
目標,它既要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費用以使全社會總產出最大化,從而增加國家稅收入。然而,這兩個目標是相互沖突的,也正是因為存在著這樣的沖突并導致相互矛盾,乃至對抗行為的出現(xiàn),國家由此興、由此衰。國家權力就構成有效產權安排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此來看,沒有國家就沒有產權。另一方面,國家權力介入產權安排和產權交易,又是對個人財產權利的限制和侵害,就會造成所有權的殘缺,導致無效的產權安排和經濟的衰落。
23、國家在產權制度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答:國家在產權制度形成中起保護促進和阻礙雙重作用。1.國家制定規(guī)則保護產權制度。國家或政府的作用是壟斷暴力潛能以保護產權、降低產權界定和轉讓中的交易費用。2.國家的過多干預不利于保護產權制度。國家的過多干預則會造成所有權的殘缺,降低產權制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