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讀后感1500字(合集)》,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讀后感1500字(合集)》。
第一篇:讀后感1500字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此為《大學(xué)》三綱領(lǐng)。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結(jié)合《中庸》此章來領(lǐng)會《大學(xué)》三綱領(lǐng)之義理。
“明明德”向內(nèi)成己,是內(nèi)圣功夫,“親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業(yè),“止于至善”則是“合外內(nèi)之道也”。陽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親,當(dāng)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養(yǎng)”。陽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養(yǎng)民、化民,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義,如此才能把三綱領(lǐng)貫通為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弊釉唬骸翱芍^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弊釉唬骸翱芍^明君子矣?!?/p>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這是“教”。
如果把“親民”當(dāng)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層次,達(dá)不到大人之“學(xué)”的境界?!爸咧耍收邜廴恕?,這是明明德以親民,陽明所謂“兼教、養(yǎng)意”。顏子說“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不必再說知人、愛人。
朱子曰,“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個“使”字,把盡己之性與盡人之性割裂開,從而把“明明德于天下”也解得淺了。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dá)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紹興知府南大吉聽到陽明先生講解大人之“學(xué)”如醍醐灌頂,喟然嘆曰:“甚哉,大人之學(xué)若是其簡易也!吾乃今知天地萬物之一體矣,[]吾乃今知天下之為一家、中國之為一人矣?!环虿槐黄錆?,若己推而內(nèi)諸溝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親民為職者也,吾務(wù)親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為《大學(xué)》八條目。
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親)民之事也”。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可結(jié)合《論語》此章來領(lǐng)會《大學(xué)》八條目的內(nèi)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據(jù)《中庸》《易傳》作《復(fù)性書》,闡述儒家心性學(xué)說。李翱不滿意東漢鄭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樣,研讀《大學(xué)》也要默識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依此類推,“治國”是“明明德于國”,“齊家”是“明明德于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內(nèi)而外的擴(kuò)充,與其說是在談?wù)?,不如說是在論心性,《系辭》所謂“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針對子路發(fā)出“如斯而已乎”的疑問,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顯然,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廣大”與“精微”是相輔相成的,能“博施于民而能濟(jì)眾”,則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極。從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外王事業(yè)越廣大,內(nèi)圣功夫越精微?!洞髮W(xué)》與《論語》區(qū)分內(nèi)圣與外王,并且闡述得層次分明,《中庸》與《孟子》則說得更簡潔。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人我內(nèi)外合一,本末一以貫之。
第二篇:讀后感1500字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哆叧恰防锏拇浯涫敲利惖?,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zhí)著,可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yīng)該要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dān)憂,最后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采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后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著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舍,最終只能帶著深深的自責(zé),選擇遠(yuǎn)行,把遙遠(yuǎn)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著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qiáng)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nèi)心凄苦憂慮與責(zé)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jīng)營木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dá),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fēng)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這樣沒有結(jié)尾的節(jié)選,讀起來有種時代,空間的距離感,文字鋪就的是黑白單調(diào)畫面,情感衍生的是動人,柔和的樂調(diào),這是浸著文化,才情的邊城,保守而朝氣,不覺動心。很自然就想到這樣一個復(fù)雜的開場,節(jié)日盛況的細(xì)述就是個鋪墊,鋪墊翠翠與儺送的邂逅,不過節(jié)日里的邊城傳統(tǒng)熱鬧,喜慶可愛,不是我們?nèi)缃竦奶撛O(shè)所能營造出的,那些瑣碎生動的習(xí)俗放到現(xiàn)在看如此充實生動,趣味橫生。
翠翠那顆細(xì)致敏感的心猶如瑪瑙的樸實,堅硬,剔透。固執(zhí)的等待著祖父,初遇儺送時的慌亂,對祖父慪氣,被說親得羞澀……就是那一樣一個鮮活的耿直,明媚的少女形象,抿嘴,笑,輕問,這樣細(xì)微的神態(tài),話語都透著少女的朝氣,頑皮,可愛。是邊城里跳躍的青春。儺送與翠翠邂逅及其中莫名的情愫讓人感覺如山楂樹之戀般純情,美好。沒有世俗與物質(zhì)的牽絆,那些年輕人的情感都真切,清澈地沁人心脾。
再看質(zhì)樸,善良的祖父,好心的幫助,替他的老船夫和賣皮紙的過渡人,年邁的擺渡人,誠摯的對待每一個渡河人,而這相依為命的祖孫倆守著船,守著這幽幽親情。
看著這健康向上的邊城,看著這清純內(nèi)斂的情愫,看著這質(zhì)樸人性化的交往,人性美最為珍貴。于是,便有了一觸傾心的內(nèi)斂。
第三篇:讀后感1500字
九年級學(xué)業(yè)測試試卷現(xiàn)代文閱讀記敘文部分是一篇小小說《不速之客》,讀后頗受感動。
文中的“父親”在家門口發(fā)現(xiàn)了一只“像草結(jié)一樣縮成一團(tuán)的貓”,看著貓下垂的肚子,父親動了惻隱之心,喂它吃了幾條小魚;這只貓就在“父親”家的糧倉里安了家,不久生下了四只小貓。
“父親”曾經(jīng)養(yǎng)過幾次貓,結(jié)局不是失蹤就是死亡,愛貓的父親暗暗發(fā)誓不再養(yǎng)貓。所以他趁母貓不在家的時間將四只小貓送到了離家一里多地的曠野里。
母貓回來后不見小貓開始焦急的尋找,它先是短促地叫,聲音里充滿了母親的溫柔,但沒有得到任何回應(yīng);母貓的叫聲里就摻雜進(jìn)了哭腔,它拉長聲音呼喚,聲音越來越嘶啞,越來越無助;它心有靈犀的跳到“父親”的床頭“哭訴”,“父親”狠心裝睡;失望的母貓沖出房子滿村尋找小貓,邊找邊呼喚,聲音凄慘至極;后來它縱身一躍,跳到村口的草垛上,望著廣闊的田野,一動不動,眼神呆滯,此時偏偏下起了雨……
第二天,“父親”習(xí)慣性的推開糧倉的門,竟發(fā)現(xiàn)了被他送到曠野里的四只小貓,毛線般躺在母貓柔軟的肚皮上,母貓的眼神疲憊而又欣慰。
母貓的呼喚聲最是感人,那聲音,由短促到凄長,由圓潤到嘶啞,由溫柔到絕望,一聲聲直入心的最深處,讓人心痛,讓人淚花繽紛。那聲音里有深深的母愛,有切切的焦慮,有漫漫的無助,有長長的絕望……
母貓的神態(tài)最是嚇人,“它縱身一躍,跳到村口的草垛上,望著廣闊的田野,一動不動,眼神呆滯……”眼神呆滯的母貓一定絕望之極,它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出去一趟四個孩子竟然一下子不見了,“家里”沒有,“主人”不理,叫又不應(yīng),望又不見,孩子們究竟到哪里去了,“我”這個母親是怎么當(dāng)?shù)??自?zé)的母貓漸漸絕望,眼神漸漸呆滯,像傻了一樣。
結(jié)局是美好的,小貓又回到媽媽的身邊,四只毛線般的小貓蜷伏在媽媽溫暖的肚皮上,畫面溫馨感人。
母貓是如何在風(fēng)雨里找到小貓的?它又是如何在風(fēng)雨來將小貓一只只叼回“家”的?小說沒寫,留下了一個空白任讀者想象。這個空白留得好,讀者可以天馬行空的想象,無形中增加了小說的張力,這個結(jié)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父親”為什么要將小貓送到曠野呢?小說交代得很簡略,幾句話交代了父親曾經(jīng)養(yǎng)過幾次貓,但貓要么病死要么失蹤,甚至被狠心人打死,傷過心的父親決定不再養(yǎng)貓,所以才有了將小貓送出去的行為,才會在母貓“哭訴”是狠心裝睡。
當(dāng)“父親”看到蜷伏在母貓肚皮上的小貓時,父親想起了過世的母親。那一刻,“父親”被母貓的母愛所打動,后面的故事,讀者自己可以腦補(bǔ)出來――從那以后“父親”和貓們和諧共處。
我小時候養(yǎng)過一只貓,是我步行三公里一個人從外祖母家抱回來的。我像寶貝一樣養(yǎng)著他,吃飯時我總是把最好吃的喂它;喂飽它就逗他玩,看它爬樹,看它撲蝴蝶,看它玩線團(tuán),……甚至,晚上睡覺時還摟著它。它捉老鼠特別厲害,鄰居家里有了老鼠就會把它借走。有一次,它又被借走了,走時活活潑潑的,被送回來時卻奄奄一息了――鄰居說它咬死了吃了耗子藥的老鼠。我接過它,抱它在懷里,它溫柔的望著我,眼神漸漸渙散,我一直抱著它,直到它完全閉上眼睛怎么喚也不睜眼,我才抱它去我家的田地里。我挖了一個小坑,用幾塊磚頭砌了一個小池子,我將它放進(jìn)去,用磚塊蓋好,戀戀不舍的覆上了土。
從那以后,我沒有再養(yǎng)過貓。
我懂得小說中“父親”的養(yǎng)貓時所受的“傷”,理解他的裝睡。我也懂得母貓呼的喚,那是母親對孩子愛的呼喚。
但愿“小貓們”也能像母貓愛他們一樣愛他們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