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1500字的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六篇)》,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dāng)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1500字的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讀后感1500字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樣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zé)的。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yīng)錢財盤剝凈盡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再無其他。
范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nèi)心深處是渴望安穩(wěn)的。
這樣的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zhàn)。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或許仍是無關(guān)愛情的。.
《傾城之戀》給我們的整體的感覺是她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為一個中國傳統(tǒng)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她并沒有做的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多余戰(zhàn)爭一個描寫的環(huán)節(jié)給人的感覺絕對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并不很在乎這一點,《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jīng)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現(xiàn)人物本身的戀愛中的思考,那么為什么要到最后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一個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zé)任的,更何況對于張愛玲這樣的作者,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發(fā)。
很多人以為《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關(guān)系擺脫白公館的時間。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彌頑不靈。在我看來,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無從選擇。 很愛她的小說,即使是在當(dāng)時被說太個人,在如今看來,比起那些也寫個人情感文章的作家,她在那個動蕩不安,思想尚且不太開放的時代寫的東西還是不乏大氣的,如今再沒有人可以代替她原本是格格身份敢愛敢狠的我們最心愛的張愛玲先生。因為她體會到了世人對她的另眼,所以她會創(chuàng)造這樣脆弱美麗的流蘇,因為她愛了最懂她卻最終不能忠心不二的胡蘭成,所以,她會寫出像范柳原這樣愛得讓人可恨的男人。
傾了城又如何,她的城只能留給香港的那對平凡的夫婦,她還是最終另嫁了他人。
愛是否重要,這樣一個動心和試著得到的過程,經(jīng)常被復(fù)雜化了,我們除了抱著一心向善的態(tài)度之外又能如何呢?聰惠如愛玲,一樣守不住的,她送了給范柳原和白流蘇,我們的感慨也只是空氣里那一樣抓不住的心緒,虛弱無力。終究是否純粹好像也已經(jīng)被完美的結(jié)局麻痹。
生活里的愛總歸像一副銀筷子,是最初因為它好看才要,或是因為還可以用它吃飯就不重要了。
作者的文章也寫掉了故事的尾巴。流蘇再婚,成為家里人眼中的奇跡,二嫂和二哥也離了婚:如果像流蘇那樣嫁得好,離婚又怎樣呢。不過離了婚的流蘇,又變成最平凡的女人,城傾了,愛也斷了,傾一座城成全一段感情,終究不能長久,男人的甜言蜜語又向另外一個女人說去了。
人家說張愛玲才氣是有,卻不夠大氣,難得作者發(fā)掘出她大氣的一面來。不過歸根到底,我看她還是小家子的,流蘇的愛情像封藏在甕里的酒,不打開才是珍貴的,一開了,氣跑了,就什么都沒了。張愛玲,給了一個傾城的雄偉,留一個最冷情的尾巴,她還是放不開,終究是悒郁的飄零女子。
第二篇:讀后感1500字
細(xì)細(xì)品讀著巴爾扎克的語言,這部跨越時代的作品令我產(chǎn)生了對人性,對社會深刻的思考。作者筆下,社會仿佛成為了人格的戰(zhàn)場,人人都為生存爭上游而不擇手段。貪婪、暴戾和冷酷呈現(xiàn)在書中,我便會被深深觸動,思考并追尋著道德與金錢的天平到底傾向何方。
《高老頭》背景是十九世紀(jì)初的波旁復(fù)辟時期的法國社會,資本主義思想開始默默覆蓋西方社會,但同時封建思想也存在于百姓心中?!陡呃项^》便描寫了這一時期封建貴族在權(quán)力與金錢中掙扎,封建思想者在之間痛苦,終被金錢吞沒的過程。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高老頭將全部感情放在女兒身上,為她們付出了巨大的金錢,卻最終得不到女兒尊重愛護(hù),郁郁而終。我感到十分的悲哀,這一種父女關(guān)系竟然是在金錢的基礎(chǔ)上來建立的,這種關(guān)系隨著高老頭的錢袋被榨干,親情也就脆弱的瓦解了,我想這是作者對金錢的諷刺,對社會的諷刺:人性與親情在金錢面前還是如此脆弱啊!
小說主人公高老頭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資產(chǎn)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zhàn)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高老頭具有一份特別的父愛。他把女兒當(dāng)作天使,竟然樂于犧牲自己來滿足她們的種種奢望。為了女兒的體面,他停止生意,只身搬進(jìn)伏蓋公寓;為了替女兒還債,他當(dāng)賣了金銀器皿和亡妻的遺物,出讓了養(yǎng)老金,身無一文;最后,仍然是為了給女兒弄錢,他甚至放棄了自尊,他竟想去“偷”去“搶”,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巴爾扎克都曾贊嘆“他無異于一個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事實上,高老頭的父愛并不單純,而帶著階級的復(fù)雜性,他的父愛是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chǎn)階級的金錢法則的。他既希望著女兒幸福快樂,卻又希望女兒可以帶給他更多的榮譽(yù),更高的地位。讓我感受到的是,高老頭在這樣資本主義思想張揚(yáng),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也被腐蝕,成為了地位與金錢的犧牲品。他用金錢去買女兒的“愛”,而女兒除了要錢卻從來不看望他,這種“愛”注定是短暫的,不得不說,高老頭對女兒是真正付出真心,含著淚水去愛女兒的。但在這種“吃人的社會”中,一切都拜倒在金錢下,他也敗倒在了金錢的無情戲弄中。當(dāng)他臨終時,臥在病榻上,一邊嗚咽,一邊喃喃:“我就要死了,在瘋狂中,瘋狂中死去!我氣上心頭來了!我現(xiàn)在才看清了我的全部生活。我上當(dāng)了!她們不愛我,從來沒有愛過我!”高老頭死前的長篇獨白是一份深沉有力的控訴書,“我上當(dāng)了”的吶喊讓人感到潸然淚下,讓人為高老頭的悲慘結(jié)果而感到悲哀,不得不讓人對現(xiàn)存的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發(fā)出岔怒的譴責(zé)。作者對高老頭的執(zhí)迷不悟,對女兒的拜金冷酷,對社會的冷眼相視進(jìn)行了無情的批判和諷刺。在這樣的社會,人與人的關(guān)系被扭曲,就連真情實感也被吞沒這不禁讓我也感到迷茫,身處如此冷淡而悲哀的社會應(yīng)該如何面對。這也許就是作者所考慮的吧,于是有了拉斯蒂涅這個角色。
拉斯蒂涅從外省來到巴黎,是個涉世未深、未被污染的青年,抱著理想與熱血,想在巴黎重振家業(yè),不幸的是,一來到這繁華的巴黎,便目睹了花錢如雨,燈紅酒綠的生活。面對金錢與地位的壓迫,他在多次的投降與反抗中“不幸地”明白了在這“文明的戰(zhàn)場”,他需要更強(qiáng)有力的武器。于是她選擇了一條社會上最最“正確”的道路,攀上一位貴婦,作為自己的靠山,從最低層開始,學(xué)習(xí)各種卑鄙的手段,利用她們往上爬。拉斯蒂涅深深受益于鮑賽昂子爵夫人和強(qiáng)盜“伏脫冷”的教導(dǎo),在他們的教唆下,拉斯蒂涅逐漸喪失了正直的心,出賣靈魂以換取金錢。社交皇后教導(dǎo)他這個社會又卑鄙又殘忍,要他以牙還牙去對付這個社會,拉斯蒂涅明白了在這個社會上越?jīng)]有心肝的人爬的越快。這是怎樣的悲劇,不僅僅是一個純凈善良的靈魂受到金錢與地位的侵蝕,更是身處這個社會最高層的人竟然都知道這個社會的卑鄙卻又以更卑鄙的手段來對付它?!胺摾洹痹鴮λf:“在這個互相吞噬的社會里,清白老實是一無用處的?!庇谑牵囊靶拈_始膨脹,即使兩個教導(dǎo)他的人都以悲劇收場,但他最終還是加入了追逐金錢與地位的隊伍中,因為高老頭的遭遇證明了崇高斗不過金錢利己拜金的原則充斥整個社會。讓我感觸良深的是,他埋葬高老頭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淚似乎是他內(nèi)心道德最后完全的泯滅。作者并未寫出拉斯蒂涅的結(jié)局,但卻暗中諷刺著這社會對所有人的腐蝕。我想,這種社會下,人人都會感到無法改變的無奈,于是隨波逐流,麻痹自我。“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現(xiàn)實”,在這種環(huán)境下,真的君子應(yīng)該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與他們同流合污。推廣至現(xiàn)實社會,我們要抵抗住權(quán)力地位金錢等等誘惑,在品物流形的社會中保持著善良與關(guān)愛,這樣才能不斷影響社會,是社會階段向“大同”前進(jìn)。
高老頭的故事真實的影射到現(xiàn)實中,作者批判了建立在金錢基礎(chǔ)上的親情與愛情,透過高老頭與拉斯蒂涅的悲劇,向我們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拜金主義的丑惡現(xiàn)實,抨擊了統(tǒng)治者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展示了人性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這部傳世之作帶給了我對自身,對社會的深刻思考。這是個悲哀的故事,卻讓我們真正感受到社會的悲哀。
第三篇:讀后感1500字
長大后,我們很少會說,“一切都是很有希望的樣子?!笨墒菂s有這樣一個女人,出生于大種植園主家庭,虛榮任性,驕傲自負(fù),對一切男人都采取曖昧的態(tài)度,但在面對戰(zhàn)爭后被摧殘的莊園時,卻選擇同那些黑奴一樣沒日沒夜地辛苦勞作,當(dāng)自己的莊園受到北方騎兵的入侵時,選擇勇敢地舉起了槍。土地是她唯一想要緊緊抓在手里的東西,戰(zhàn)爭讓她變得堅強(qiáng)獨立,也讓她變得冷酷無情。可是她在愛情面前又如此柔軟,艾希禮是她浪漫和天真的源泉。她是一個矛盾體,身體里住著一個強(qiáng)大的男人和一個柔弱的少女。也許少女會偷偷跑出,但男人卻主導(dǎo)著她的精神。她活得這樣的矛盾又令人艷羨,想要強(qiáng)大的時候,有精神和智慧去支撐,想要示弱的時候,也有人愿意為她亮一盞明燈,溫暖心靈。
無論今天經(jīng)歷了何種不堪回首的事情,感受到了何種不堪忍受的痛苦,郝思嘉對未來總是充滿著無限的熱情與期待。明明戰(zhàn)爭的殘酷,母親的逝世,父親的發(fā)瘋已然讓她俗不可耐,但心底那份狂熱的天真卻又讓她對未來充滿了驚奇。“樂觀”這個詞不適合用來形容她,她不是樂觀的,但她是堅強(qiáng)的,那份堅強(qiáng)使她對一切傷害可以選擇遺忘,從而滿懷著希望等待明天的來臨。樂觀的人精力是有限的,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總會在被人戳中心事時陡然遇到瓶頸,但郝思嘉的堅強(qiáng)卻給她提供了一個永遠(yuǎn)不會枯竭的水井,在心愛的白瑞德離開自己之后,她又再次說出那句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對困難的不服輸不會停止,她像是一個身穿鎧甲的勇士,不害怕那些刀槍長矛,憑著一腔孤勇,一直向前進(jìn)軍。
她不是傳統(tǒng)的那種溫柔型女子,也不是那種思想開放的新時代女性,她是千千萬萬的我們,帶著一點虛榮心,在喜歡的人面前會經(jīng)不住害羞的女子,但她又顯得如此不同,“不管內(nèi)心多么痛苦,都要好好吃飽,好好睡飽?!彼苍S令人討厭,但她卻又給人力量,堅定地,去抵擋那些傷害的力量,“因為你曾做到,所以我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毕胍蔀橐粋€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扮演怎樣一個角色,無論是暴戾的,虛偽的,糟糕的,還是溫柔的,真誠的,優(yōu)秀的,只要我們明白這將是我們愿意為之付出而且不斷努力的,那么我們就能夠?qū)χ切⒁鎸诎嫡f,“我向往光明?!?/p>
世上的人來來往往,不知幾人心里有所憧憬或是有所希望。匆匆忙忙,人生不過彈指間的事情,渾渾噩噩的一輩子也結(jié)束的倉促。在戰(zhàn)亂的年代,索性放棄生命原來有著無限的驚喜,只得在年老之際悔恨回憶青春。說來郝思嘉也不過是蕓蕓眾生之中的一介平凡肉身,但靈魂卻因為那心底的堅強(qiáng)而顯得奪目。因為對土地的執(zhí)著守護(hù),她的青春,她的熱情,她的勇敢,她的智慧,她生而為人的不同都顯得這樣讓人倍受鼓舞和歡欣。
人生在世,活的坦蕩而又赤誠是件多么艱難的事情,因為生命中有負(fù)不完的責(zé)任,我們要考慮的麻煩也太多,于是我們心底唯一想要守護(hù)的初心也慢慢地消失。別人的看法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干擾到我們,所以我們太過容易放棄。思嘉的生存方式在有些人看來未免過于自私又不負(fù)責(zé)任,活得隨心所欲,恣意瀟灑是要付出代價的。但生命太過短暫,你永遠(yuǎn)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所以不妨抓住當(dāng)下的每分每秒,去實現(xiàn)自己想要實現(xiàn)的所有,去擁有自己想要擁有的一切,只要我們開始,那么堅持,勇敢,走在未知的路上,路邊籬笆是繁花相送還是荒涼凄清,因為內(nèi)心不斷燃燒的火焰,因為我們心底的赤子之心,因為有“讓繁花之上再生繁花”的情懷,也有“走過荒涼河岸仰望星空”的底氣,我們可以努力地,拼命地,去熱愛生活,去感知生活,用最靈敏的觸角去試探那些可能性,即使跌倒,我們也能說毫不后悔,人生的每一個瞬間回憶起來都寶貴而值得。
她活得多認(rèn)真,生活是她的對手,每天都是比賽,精神高度集中,以防生活突然對她的襲擊;可她又活得多俏皮,活潑一點,可愛一點,找到那些苦難夾縫里的溫情,得以支撐能夠一直戰(zhàn)斗下去。在一個競技場上,她是優(yōu)秀的參賽者,能夠摘得生活的桂冠。
大概人生在世,變幻莫測,唯有未知的一切可能和內(nèi)心靈魂尖梢處的執(zhí)著使得日子有所期待,因為認(rèn)真地努力,即使今日的我悲傷絕望失去,但也能不懼怕地說一聲,“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第四篇:瓦爾登湖讀后感1500字
讀《瓦爾登湖》有感
——感知自然,回歸自我李季萍
前些日子,讀了梭羅的《瓦爾登湖》內(nèi)心有所觸動,《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活情景,《瓦爾登湖》是梭羅回到文明社會后的作品,其中透露著梭羅作為一位哲學(xué)家從未停止的思考,他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物質(zhì)、思考欲望。在這兩年中,梭羅住在瓦爾登湖岸上自己建造的木屋里,靠雙手養(yǎng)活自己,沐浴著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風(fēng)光,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在大自然中享受靈魂的洗禮,這也是古今中外眾多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
東晉末,南朝宋初期的陶淵明,歷來被稱為“田園詩人”,他深感官場腐敗而歸隱田園,他贊美勞動淳樸生活和大自然的優(yōu)美、恬靜,這與梭羅又是何等相似。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熱衷于勞動生活,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心靈追求在他的《桃花源記》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桃花源也正是陶淵明的理想社會,哪里單純、美好、和平,人們淳樸、真誠、熱情,而且也不會被外界所污染。陶淵明渴望在大自然中、在勞動生活中達(dá)到心靈的重塑,這樣一個美好的境界蘊(yùn)含著陶淵明的精神追求,在大自然中感知自然,在感知自然中重塑自我,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自在。如蘇軾《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棗花”,或許是蘇軾的心靈寫照吧。簌簌飄落的棗花,縈繞在村子上空的繅車聲,還有那古柳下穿著牛衣賣黃瓜的農(nóng)人,比起城市的喧囂更溫馨、更祥和、也更清新。正如蘇軾這樣豪放派開創(chuàng)者,也渴望心靈的安定,或許,這就是人潛在的本性,在心靈被自然觸動時才表現(xiàn)出來,才發(fā)覺,這才是內(nèi)心真正向往的,只是被城市的喧囂與灰塵蒙蔽的太久了,然而,人終究是自然的產(chǎn)物,離不開自然,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自我,重塑自我也就成了人們的最高精神最求。
無獨有偶,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山水詩鼻祖”謝靈運(yùn)性情狂傲,因而仕途坎坷,他常常放浪山水,探齊攬勝,他的詩歌貫穿著清新、自然、恬靜的韻味,保留著自然的本質(zhì)。他寄情山水,將整個身心都融入到了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靈氣,再加上本就狂傲的性情,反而更好的感知自然。自然與他狂傲的性情相互融合,于是便出現(xiàn)了清新恬靜的詩歌,所以說,在感知自然中重塑自我。
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人也不少,我一位要好同學(xué)的一家,每周必抽出時間外出,去的地方也并非著名景點,都是自然氣息極其濃厚的,沒有經(jīng)過人工開發(fā)的或是開發(fā)力度很小的地方,假如時間緊張就回鄉(xiāng)下奶奶家,體驗鄉(xiāng)村生活樂趣,也許就是因為與大自然長期接觸與深深的感知,他本人才充滿了活力與靈氣。大自然的熏陶才是入心入骨的熏陶,潤物細(xì)無聲的塑造一個人。
然而,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堅守住自然的底線呢?多少人隨波逐流,一生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也不過榮華富貴一時,終究也只是一座墳?zāi)?,在世所追逐的金錢與名利也無法帶走,兩手空空而去,又有什么意義?而有的人一生辛苦操勞,忙碌奔波,又能得到什么呢?梭羅說過這樣一句話:“多余的錢財只會帶來多余的東西。”人生確實如此,再多的錢財,在人離世后,也只不過是一些多余的東西罷了,于在世的人而言,亦是一種多余,何苦呢?倒不如在自然之中塑造自我,讓身心都得以放松。
所以,我覺得每個人是要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感知自然重塑自我,要安下心來,心無雜念,亦心無旁騖。
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公司老總,其公司破產(chǎn)后,他對屬下職員說,他會重振旗鼓,要他們等他。后來,職員們一個也沒見到他。突然有一天,他把曾經(jīng)的屬下們召集起來,又開辦了一家公司,事業(yè)蒸蒸日上。一次聚會時,一個屬下問他,中途不見的那段時間在干什么?他笑笑說:“在山林里面,每天什么都不去想,呼吸新鮮空氣,在大自然中思索,每天晚上睡前反省錯誤,滋養(yǎng)心靈,僅此而已!”
感知自然,重塑自我要心到,心靈是最重要的。陶淵明的《飲酒》中有這樣四句“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鄙砭郁[市,卻內(nèi)心寧靜脫俗,追求精神上的近距離自然,而并不是居所的偏遠(yuǎn),重要的是心靈的“焦距”。
若心神不定,身處自然卻想著物欲,必然不能真正的感知自然。平靜下心來,全身心地聆聽大自然的物語,長期的堅持才會真正地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于我而言,感知自然,重塑自我亦十分重要,每周擠出時間到自然里去,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安下心來沉醉在心靈與自然的一次次碰撞,讓身心得以陶冶。
第五篇:讀后感1500字
自我識字起,就對沈石溪寫的作品如癡如醉了,連在夢中都是小說中的情節(jié)……
也不知是什么回事,我從小就對動物充滿喜愛之情,看見鄰居家養(yǎng)的“灰灰”我就忍不住想抱抱它,當(dāng)它用毛絨絨的頭在我手上撫蹭時,總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沖動:總是把它當(dāng)作一只玩具娃娃,然后……你讓我有了一種無意的莽撞……
立在陽臺,看一股濃霧從斷橋升起,忽隱忽現(xiàn),我看見了一只虎娃,一身金色的絨毛,就像一片被秋風(fēng)吹落的金葉子,這幾夜讓我徹夜難免的也就是你這個小家伙了。
一位農(nóng)婦產(chǎn)下一個長有六個指頭的嬰兒,一出生就被人們稱為“琵琶鬼”或“六指頭”,由于要被村里人處死,六指頭只好躲進(jìn)了深山……一天夜里,六指頭六指頭隨著母虎的腳印,找到了一只小虎。從此,這只小虎便成了六指頭的女兒,并被取名:“金葉子”。金葉子隨六指頭走過7個春夏秋冬,和六指頭有著深厚的“親情”……村民就抓到了六指頭,他倆被送往刑場。眼看六指頭就要被燒死了,金葉子奮力掙脫繩索,把六指頭救下,自己卻被射來的箭射穿心臟……
“沒走出幾步,便聽到身后傳來一聲氣勢磅礴的虎嘯,傳來黑衣兵丁喊爹喊娘的叫聲,傳來好幾聲槍聲……他抹了一把眼淚,加快腳步,在林子里飛奔著。他要盡快趕回葫蘆洞,抱著蒲公英和繡球草,遠(yuǎn)走高飛,盡心照顧它們,把它們撫養(yǎng)大,讓它們成為呼嘯山林的猛虎?!?/p>
看了一遍又一遍,傷感的結(jié)局總是觸動我小小的心弦,總是讓我百看不厭,或許,男兒有淚不易彈,這話并不是完全正確的,你看得見我寫的字,卻看不見我滴在筆尖上的淚……
一只老虎,就是這么一只老虎,一只普普通通的老虎,三番五次就六指頭于危險之中,甚至連生命都不顧,我不想說這只老虎有多偉大,我只明白這是一只有人性的老虎,甚至比人還要有人性。
人與動物之間的友誼,就是這樣的,比親人還要親,甘愿為你赴湯蹈火。思緒隨著青煙飄了過去……在動物面前,人類常常范著自高自大的錯誤。人類根深蒂固的偏見,總認(rèn)為自己是高等生靈,動物是低等生靈,動物是任人擺布的畜生。人類是地球上進(jìn)化最快的一種動物,可追根究底人還是由動物進(jìn)化來的,地球存在生命已有數(shù)億年歷史,人類的禮貌史但是幾千年,人類這種動物在進(jìn)化前以前過漫長的動物階段,動物的本能動物的本性在人類身上根深蒂固,不可能在幾千年短暫的進(jìn)化中就把數(shù)億年養(yǎng)成的動物性蕩滌干凈。
據(jù)資料顯示:貪婪好色、權(quán)欲熏心、天性好斗、自私自利、妄自尊大、好逸惡勞、貪圖口福、嫉妒心理,又時時產(chǎn)生難以抑制的沖動,驅(qū)使你去做那件事而不去做這件事,這就是行為的生物動因。
千遍萬遍,動物是我們的朋友,請好好珍惜。
沈石溪說得好:“動物小說之所以比其他類型的小說更有吸引力,是因為這個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和禮貌社會種種虛偽的表象,能夠毫無遮掩的直接表現(xiàn)丑陋與美麗融于一體的原生態(tài)的生命?!?/p>
我想,這也是我喜愛動物的小說的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