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推薦5篇)》。
第一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我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國你征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為的是統(tǒng)一天下??蓢@的是相爭了六十余年的三國、最后卻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內政變故、慢慢衰弱、讓野心勃勃的司馬氏族輕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安慰自己罷了?!皾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這首深沉雄渾的《臨江仙》響起在耳畔時,心底平靜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漣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樣隨著歌聲穿越千年時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歷史……
這一切心中永恒的經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約110多年的歷史。它以陳壽著《三國志》為模板,經過作者羅貫中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群眾面前,并為人民所喜愛、傳頌?!度龂萘x》又是一部小說,一部內容豐富蘊涵深刻的小說,作者匠心獨運,以生花妙筆勾勒出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借東風,長板橋等一系列生動的故事,為婦孺皆知。它妙趣橫生的文字,以及馳騁于神出鬼沒境界的暢快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三國演義》卻是無愧于“名著”的稱號,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作者并不華麗卻十分準確的文字就像點點筆墨給這幅畫卷描繪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讀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這里既有鼓角錚鳴,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的紛爭,也不乏風花雪月、情意深長的愛情。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歷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講述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然而使《三國演義》更讓人覺經典絕妙是在于它的戰(zhàn)爭前后經過的細致描寫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這恐怕是包括《史記》在內的其它史書望塵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起因是劉備兵敗,曹操妄圖吞并吳,諸葛孔明舌戰(zhàn)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經過,而后孫曹對峙,巧施連環(huán)計,火燒戰(zhàn)船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情書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敗,關云長義釋華容道這原本出乎人意料卻又讓人欣然接受的結果圓滿地敘述完了這宏大的戰(zhàn)爭。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獨到之處,劉備的仁德,張飛、趙云、許諸、典韋的勇猛,魯肅的憨傻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的阻險毒辣,“安居平五路”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還有“降漢不降曹”“義拔云天”關公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地入木三分,讀完《三國演義》,掩卷沉思,滿腦是那殺聲陣陣的戰(zhàn)場,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暢的文筆和巧妙的構思。那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巨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倍度龂萘x》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一位偉人曾說過:“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不滅明燈,”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帶來的溫暖,它字里行間蘊含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深刻體會到它透露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匡扶社稷,兼濟天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我內心深埋的理想交織、碰撞,產生共鳴,激蕩出串串亮麗的火花,鼓勵我為實現生命的價值而拼搏、前進……
第二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對三國風云津津樂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謀士把三國中的計策視為經典。一本《三國演義》將三國時期爭雄的場面刻畫的淋漓盡致,令后來者愛不釋手。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歷史與文學相結合后所散發(fā)出的無限魅力。三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塊璞玉,而羅貫中用文學的`方式將它細細雕琢成一部經典。
記得小時候讀三國總是喜歡里面戰(zhàn)斗的激烈場面。除此之外,再也無法對三國有一點更多的理解。時隔幾個春秋,當我再次從書柜中拿出這本曾給過我無限憧憬的書時,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騰了起來。就和我當初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的感覺一模一樣。只不過歲月的流逝中,我的心不像兒時空蕩蕩,而是多了些對歷史的感慨和社會的認知。
品三國就是要慢慢咀嚼每一個字,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歷史片段的再現?!度龂萘x》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忠,義”二字。關羽的忠肝義膽使他流芳千百。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是對他一片忠心的完美寫照。而后戲曲中用紅色來表現關公也就自然了。但之后他在戰(zhàn)爭中放曹操一馬,或許就是他滿身的義氣使然。這個義或許就是羅貫中寫下的書名中的那個義。但這也只是我作為后來者的一種猜測罷了。當然,對忠義的表現還有許多人。趙子龍單騎救幼主。諸葛亮的一篇出師表浩氣長存,最后也將生命的終結點留在了蜀國。忠義二字說來只是嘴唇的開合,做來卻是用鮮血和生命去譜寫。
有紅就會有黑,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忠義就會有奸惡。似乎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一樣。在三國爭霸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為代表的奸惡之人大有人在。我認為曹操奸惡的來源是他那滿腹的疑心。從他單憑個人判斷就殺掉準備殺豬犒勞他的朋友到中反間計殺掉他的水戰(zhàn)大將,這無一不體現了他疑云重重的內心。這或許也就是京劇中用白色襯托他的原因所在吧。奸惡之人還有不少,曹丕謀權奪位,司馬家族最后趁勢而起,使得三國的風雨終歸停息。奸惡之人或許是封建帝制王朝的衍生物,不僅僅在三國,上溯到秦朝的趙高,下尋到秦檜,吳三桂之人。這也許是歷史的一部分吧。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wěn)。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云。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發(fā)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于,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tǒng)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zhàn)。盡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鑒。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里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fā)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侖,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并不優(yōu)越,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后隕落天際。
三國的歷史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去賞。雖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樣,但我們也應明白這一段歷史。它里面有著人間最真實的東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滿腹離騷,忠肝義膽者的死心塌地,奸惡小人的長于應變。還有許多東西,是幾行字能表達的清的,回到書中,或許你還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使我明白了:智慧于成功相結合。
第三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絕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標題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沸吹模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嚴,而是古代的口語文小說。與《三國志繁饒?!度龂萘x》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入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好比,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于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后,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jié),大部門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展墊的。由于,假如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維觀相違反了。而竊冬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留意到了情節(jié)的公道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往虛構,這也就是為什么讀過之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傊?,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稱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jié)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門主觀愿瞅。
二、神化與丑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由加工后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樸比較一下作者為什么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聞名的理學家朱熹,以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tǒng)。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門都是以曹魏為正統(tǒng)。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庶民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維,并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tǒng)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好比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丑化大部門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個性光鮮的人物,好比: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誠實的劉備、勇謀兼?zhèn)涞内w云、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恰是用對細節(jié)的刻畫,來體現人物光鮮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歸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A的戰(zhàn)例入行了細致進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進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由于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采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回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zhàn)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鋪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jié)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入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第四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s("title_top");《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時間:2020-11-07 14:15:1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s("content_top"); 《三國演義》讀后感 推薦度: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推薦度: 三國演義讀后感 推薦度: 三國演義讀后感100字 推薦度: 三國演義讀后感400字 推薦度: 相關推薦《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作者:楊晨
在悠悠五千年的華夏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東西泛著耀眼的光芒,猶如浩渺銀河中的明月,在皎潔的光暈下,照亮著無數后輩前進的腳步。而他們的創(chuàng)作者,也就這樣緊緊地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一樣流芳百世。這樣一本書,它傲然屹立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他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出自明代作家羅貫中筆下,以西晉陳壽的《三國志》為基礎,經過作者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完成的一部詳盡而宏大的歷史長歌。它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及第一本章回體小說。使高深難懂的正史,以一種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并廣為流傳深受大眾所喜愛、傳頌,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橫生的細節(jié),深深地打動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
東漢末年,英雄輩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這方唱罷我登臺,不論是“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韜光養(yǎng)晦”的大漢皇叔劉備還是歷經三世擁有著“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孫權,都被這樣一本書洋洋灑灑地寫出了生命力?;蛟S只是寥寥數筆,一個富有張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現在我們面前。
魏蜀吳三足鼎立,我獨鐘情于蜀國。從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到得荊州進而收取益州漢中,整個西南地區(qū)為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這離不開蜀漢團隊中成員們的精誠合作,協同作戰(zhàn)。而且在這個團隊中,有三個核心組成的中軸線,仿佛鐵三角一般,支撐起了蜀漢的堅強脊梁。
“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孔明,雖然蜀漢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窮盡一生致力于恢復大漢天下。人被擊倒了不可怕,精神頭信念垮掉了才可怕,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個團隊中方顯得彌足珍貴。“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句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對諸葛亮的評價。而我也深深地崇拜著敬重著他,每當我捧起手中那本小說,我的眼前總能浮現出諸葛丞相的身影。他,年少躬耕于南陽臥龍崗,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以來,火燒新野,火燒博望,火燒赤壁,三把大火燒的曹操焦頭爛額,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乘一葉小舟,單人獨闖江東,舌戰(zhàn)群儒,促使孫劉兩家聯合破曹,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更是不在話下。他,知己知彼,扭轉乾坤。用“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蜀漢天下,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傳世名作《出師表》,每當讀起,就能體會到諸葛亮治理蜀國的用心良苦和其勵精圖治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
在長坂坡百萬曹軍陣中殺得七進七出一身是膽的趙子龍,他武藝超群、品質高尚,無論是軍師孔明交待的大事小情,還是處理日常的軍務,總是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種干工作的態(tài)度,是一個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般y盔銀甲素羅袍,手提亮銀槍,胯下一匹粉頂搏龍駒”。這句話,描寫的就是趙云。想象一下,站在長坂坡前舉目遠望,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身穿銀甲,在曹操的百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只為了保住自己主公的唯一血脈阿斗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是多么的威武與豪邁,每到關鍵時刻,總能看到常山趙子龍的身影,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不愧為一身是膽的虎威將軍。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大漢皇叔劉玄德之所以能從一個“織鞋販履”的草根之輩,一步步通過努力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團隊掌舵人,成功的背后離不開他的禮賢下士,善于用人,他常自詡:“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吾占人和?!笔堑?,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主觀能動性,這是一個團隊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魯迅先生曾評價過,說劉備之德近乎偽,我不是很認同他的說法。劉玄德是我最佩服的三國人物,在許昌韜光養(yǎng)晦時,他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談論起天下英雄,酒過三巡,曹操言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劉備聞之大驚筷子掉在地下,但他處亂不驚,忙于雷聲做掩飾,借故方能躲過一難。為了求得賢士匡扶漢室,他不顧關張倆兄弟的再三阻撓,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三分天下有其二。曹操十萬大軍圍攻新野城,他扶老攜幼讓數十萬城內百姓與其一同撤退江夏,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愧為一代賢明君主。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個人品讀過三國之后,心中泛起的那一絲絲漣漪也是不一樣的。他們?yōu)榱诵拍?,為了遠大的理想抱負而努力,并為之奮斗終身。這不正是我們當代年輕人要學習的地方嗎?無論是卑微的小人物,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人物,只要立足本職愛崗敬業(yè),不拋棄不放棄胸中那團火焰,那么他們都是自己的英雄。
文稿:鄭州祥和集團配電公司 配電三班 楊晨
第五篇:《三國演義》讀后感1500字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于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后,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jié),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jié)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么讀過之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傊?,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jié)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愿望。
二、神化與丑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后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么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tǒng)。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tǒng)。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tǒng)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zhèn)涞内w云、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jié)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的戰(zhàn)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采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度龂萘x》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zhàn)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jié)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度龂萘x》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jié)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度龂萘x》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tǒng)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yōu)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占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zhàn)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yōu)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jié)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圣”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云、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度龂萘x》后,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tǒng)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么適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yōu)榱吮M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后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jié)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后,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余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后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云。其最后幾句,更是引發(fā)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绷艚o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于《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三英戰(zhàn)呂布的故事情節(jié)
卻說八路諸侯連輸數陣,申報袁紹。曹操曰:“呂布英雄,天下無敵,可會十八路諸侯一起商議,共擒呂布。若誅了呂布,董卓易哉。”正議之間,有人來報呂布搦戰(zhàn),紹令八路諸侯攻呂布,布徑沖公孫瓚。瓚自揮鐵槊,直迎呂布。布睜目大叫,揮戟來戰(zhàn)。戰(zhàn)兩合,瓚撥回馬,速慌而走,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公孫瓚,布舉畫戟望后心便刺。旁邊一將,圓睜環(huán)眼,倒豎虎須,挺丈八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zhàn)張飛。飛抖搜神威,酣戰(zhàn)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張飛性起,大喊一聲。云長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zhàn)到三十合,兩員將戰(zhàn)不倒呂布。劉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時!”掣雙股劍,驟黃驃馬,刺斜里去砍。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走。三個那里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起掩殺。呂布軍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后跟定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