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國學讀后感100字(優(yōu)秀范文三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國學讀后感100字(優(yōu)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國學》讀后感
這段時間,我每天晚上寫完作業(yè)后喜歡看《三字經》,還大聲地背出來。媽媽覺得很奇怪,問我怎么突然喜歡看這本書呢?她說自己也只會背前面的部分,還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實媽媽不知道,是因為在學校里,我經常聽到好多同學都會背《三字經》,而我卻只會開頭那幾句,心里不服輸。所以這個寒假我想好好學習一下,爭取趕上同學們。
我原本以為單純地背《三字經》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沒想到才看了前幾頁,我愛不釋手了。因為這里面講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并且都是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瑯瑯上口。有的句子能從字面上理解含義,有的句子意思很深奧了,好在每一頁都有拼音和注釋,可以讓我輕松快樂地學習。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這是說黃香九歲時知道在冬天先幫父母把被子暖熱了再讓他們睡覺。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向黃香學習,體諒父母的辛苦,有時間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家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后他媽媽剪斷織好的布來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huán)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我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會退縮,要勇敢面對不放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边@告訴我們,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認真學習,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如果不用在正當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長大后也會一事無成的。
媽媽說《三字經》這本書蘊含著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從中學習了許多關于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知識,讀后的確感到受益匪淺。我終于明白了古人為什么說讀了《三字經》,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打算繼續(xù)讀下去,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好好學習,理解記憶。我要把《三字經》上的知識時刻牢記在心,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的道理,做一個好孩子!
第二篇:國學讀后感
寒假期間我觀看了山東省首屆“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感受到國學經典的無窮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發(fā)了我學習國學、誦讀經典的熱情。
這次誦讀大賽的主題是“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我認為所謂“經典”,是指古人的思想、古代文學、古代文化所留下來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學習了解和發(fā)揚光大。“經典”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是因為它們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經過歷史的積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人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值得人們一代代學習傳承的。如果把國學比作一棵大樹,則先人傳承的經典則為樹的根須與主干,我們青少年只有從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茁壯成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弘揚下去,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多誦讀經典,認真學習、用心體悟。小到一則故事,大到一冊著作,其中都蘊含了豐富的道理和感人的美德。比如,我們從《孔融讓梨》中知道了要尊老愛幼;從《班門弄斧》中明白了做人要謙遜,不能自負;從《竭澤而漁》明白了要從長計議;從《程門立雪》明白了要尊敬師長;還從《司馬光砸缸》中明白了要臨危不懼、冷靜處事……感悟道理后,我們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做起:管理好自己,然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與人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國學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中華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中華文化是一朵花,我們就要讓它香飄世界;如果它是一棵樹,就要讓它的枝冠像大地一樣廣袤;如果它是一團火,就要讓它的光芒驅走黑暗,照亮人類!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文化精髓,開啟國學大門,弘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第三篇:國學讀后感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在唐宋時期開始受到重視。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單獨成篇,并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大學開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稱之為“三綱領”。實現三綱領的途徑是“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尽?。
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心正意誠,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養(yǎng)成美好的品德。對于子女來說,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將來在工作上才能夠做到忠和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趙善應就是這樣的人。
趙善應是宋朝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趙善應的母親得了一種怪病,他四處尋醫(yī)為母親醫(yī)療,但母親的病還不見好轉。后來靠皇室親族的關系,請來御醫(yī)為母親診治,御醫(yī)說要用人血和藥,趙善應二話沒說,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藥一起給母親服下,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但卻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鳴。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趙善應就去陪伴母親。曾經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回來,手下人要敲門,卻被趙善應給制止了,他說:“不要敲了,我怕驚動母親?!本瓦@樣,趙善應和手下人在門沿下過了整整一夜。趙善應做到了“百善孝為先”,也正因為趙善應孝敬母親,才被大家擁護稱贊,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這也正應了《大學》中的那句話:“孝者,所以事君也?!敝挥性诩倚⒕锤改福谕獠拍苡兴删?。
與《大學》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與古代圣賢相比,我做得還遠遠不夠,比如在家里,我有時會不聽話、和家長頂嘴;有時家長讓我寫作業(yè),我想出去玩;還有時會挑食。在學校,我有時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和同學鬧不和,還有……。
《大學》提出:“為人子止于孝,與國人交止于信”。所以說,作為青少年,在家聽家長的話,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學習考高分;與同學交往言而有信,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學習。做到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愛《大學》這本書,愛里邊的名句,愛圣賢的智慧,更愛《大學》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鉆研這本書,以古代圣賢為榜樣,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