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痛并快樂著讀后感800字(優(yōu)秀范文二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痛并快樂著讀后感800字(優(yōu)秀范文二篇)》。
第一篇:痛并快樂著讀后感
可能平時刷微博的時候看到白巖松的一些段子,讓我對他留下一些不錯的印象,或者也是因為他作為新聞媒體人的職業(yè)比較特殊,讓我想要進一步了解,于是逛網(wǎng)上書城的時候偶然看到他的這本書就買了。
書中記錄了些對白巖松比較重要的事情,或者讓他記憶深刻的事情。而時隔多個月以后,我看到書架上《痛并快樂著》這本書,還能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理智情感”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應該是當初對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感受太深刻了,以至于我把它當標題了。
“接觸一件事情,也許短時間內(nèi)會有一個是與非的判斷,但隨著對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與非的輪廓會慢慢模糊起來,再想下一個判斷,內(nèi)心的沖突就多了起來?!?/p>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大概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之一。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帶著當下的情緒去做評價做判斷,去表達我們的心情和態(tài)度,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跨過現(xiàn)在的情緒,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些,更寬闊些,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狀態(tài)。
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也是讓我記憶猶新的那個例子。
1997年,張金柱酒后駕車逆向行駛,將一個孩子撞飛,不治身亡;孩子的父親和自行車則被卷在車下拖著狂奔,留下一條1500米的血路。
一個活人在自己的輪下,車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張金柱已然能開出1500米,人性已經(jīng)在這段距離中喪失了,更何況他還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經(jīng)是局長。一個生命的喪失,滅絕人性的做法,讓人憤怒的執(zhí)法者腐敗……這一切糾纏在一起,讓張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心中對張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對他的審判還是依據(jù)法律由法院來公正進行。
最后的宣判出來了:“張金柱被判處死刑!”這樣的判處幾乎讓所有關注此案的善良人都松了一口氣:”張金柱該死!“
但在這樣的氣氛下,有些細節(jié)被忽略了,在宣判結果出來后,張金柱的兩位律師發(fā)表了公開信,認為張金柱雖有罪,但罪不該死。他們曾到北京向八位法律專家請教,得出的結論一樣:張金柱罪不該死。
另外,判決書中有“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這樣的詞句,這更讓很多人擔心在對張金柱的審判當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種新聞和民眾包括另外一些無形之手的龐大壓力之下做出死刑的判決呢?
“我是被你們記者殺死的?!边@是張金柱的一句名言。
白巖松說,對張金柱個人的憎恨是強烈的,從情感上來講,張金柱最后命喪黃泉是自作自受,一點兒都不會讓人可憐。但是作為一個記者,必須去傾聽超出個人情感好惡的理智之聲。
然而現(xiàn)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已經(jīng)成了“記者”,通過微博轉發(fā)、朋友圈轉發(fā),分分鐘完成了輿論傳播的過程,相比之前更高效,但也卻帶來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因為我們都太容易被情緒左右,都太難超越情感去做理智判斷。
白巖松說,記者只不過是記錄事件的人,一旦擁有了生殺大權,即便愿望是善良的,也依然希望結果的出現(xiàn)是一句社會固有的一套程序來取得。
因為一旦社會的固有程序受到民眾或新聞媒體隨意左右,從表面看,這一件事情順應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保護的還是民眾與新聞媒體自己。
在自己開始寫文章以后,對這個感觸更加深,雖然公眾號目前只有幾百訂閱用戶,影響力還沒有多大,但內(nèi)心經(jīng)常會有一些理智與情感的沖突。
很多時候在寫人寫事的時候,用詞會很斟酌,對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的判斷更加謹慎,有時候如果無法完整了解事情的始末,就干脆放棄不寫了,因為我害怕我的表述也沒有保持理性,也帶上了很多的個人情緒。
我一直有個原則:一般不通過第三者去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因為我知道每個人在傳達信息的過程中都是加入了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的。就像“你比劃我猜”的游戲一樣,中間經(jīng)過的人多了,到最后就變得“面目全非”了。
最后,希望我們在釋放情緒的時候,也能夠多一分成熟的理智,讓客觀的事實說話,這樣我們的社會也可以變得更加理智,更加成熟。
愿世界少些冷漠,多些溫情!
第二篇:痛并快樂著讀后感
s("title_top");痛并快樂著讀后感 時間:2022-07-23 17:47:1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s("content_top"); 相關推薦痛并快樂著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痛并快樂著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是一種,成長中的痛苦;這是一番,成熟著的咀嚼。
當我們終于脫離了父母的臂彎,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跌倒的痛苦,其實已經(jīng)在候著我們了;當我們終于別卻了家庭的呵護,開始風雨人生的時候,跋涉的磨難,其實已經(jīng)在候著我們了;當我們終于迎來了成長的快樂,開始花前月下的時候,愛情的煎熬,其實已經(jīng)在候著我們了。一生中,我們還將遭逢多少痛苦,多少磨難,沒人說的清,但能夠說清的,就是我們正一天天地成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痛苦磨難之后的,健康與成熟。
要成長,就會有痛苦。不必試圖去拒絕它,也拒絕不了。坦然地去面對、去咀嚼,應是我們理性的選擇。在咀嚼中感悟,在咀嚼中吸收,吸收我們成熟所需要的營養(yǎng)。
作者是在舔舐傷痛、顧影自憐么?不是。她的作品告訴了我們,那是在咀嚼,在思索。咀嚼雖依然痛苦,但我們看到了她咀嚼的努力,和她面對的坦然。作品中,黑色背景、白色文字,以及夜空中的孤鳥,很恰當?shù)乇硎隽送纯鄮淼膲阂帧5Y尾那束白菊,已告訴了我們,過去的正被埋葬。而穿插在文字中的,那兩朵由綠色線條所捧著的太陽花,還有森林濃綠中的青藤、綠葉、晨露,以及因此而營造出來的一番盎然生氣,更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她正在結束那苦澀的咀嚼,或者說,她已經(jīng)走出了那苦痛的壓抑。正如作者最后的結束語,"一切都釋然了",那是一種,成熟了的釋然。
透過背景樂那緩若飄絮的節(jié)奏、叮叮咚咚如露滴幽潭的弦樂聲,我們似乎已經(jīng)看到了,一個正憑窗遠眺、默默思索著的,坦然而又執(zhí)著的九月。
這些,是我冒失的臆測么?不是,因為她已清楚地告訴了我們,《痛并快樂著》!她是在強做歡顏么?不是,因為我很難想象,一個痛苦中的沉溺者,還能夠分心做出這樣精致的作品。因而我相信,那是她痛苦之后的成熟,那是她成熟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