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孔子家語的讀后感(推薦5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孔子家語的讀后感(推薦5篇)》。
第一篇:孔子家語的讀后感
《孔子家語》作者不詳,相傳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及與公卿大夫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的書。是一種資料匯編,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資料。書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動,有血有肉。也正因為如此,難成一家,難成一統(tǒng)。
《孔子家語》現(xiàn)今注釋版本很多,200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孔子家語》是由王國軒和王秀梅譯注的,寥寥15萬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讀的過程中,深刻感覺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遠非短時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論評,只能免強嘗試著對其解讀,略有發(fā)微。
一、《孔子家語》概述
此書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禮記?儒行》也出現(xiàn)。這是一篇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當時魯昭公在位時,因為斗雞與諸侯委氏發(fā)生爭斗,逃往他國,從此魯國陷入混亂。“危邦不處”,孔子在魯國不得用,奔往衛(wèi)國避亂。不久魯昭公逝世,由魯哀公襲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舊好,魯國恢復(fù)平靜。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對季氏說“國家有圣人卻不能用,這樣治理好國家,就像倒著走而又想趕上前面的人一樣,是不可能的?,F(xiàn)在孔子在衛(wèi)國,衛(wèi)國要任用他,我們自己有人卻去幫助鄰國,難以說是明智之舉?!庇谑钦埱笥秘S厚的聘禮把他請回來。季氏將此建議稟告給魯哀公,魯哀公聽從了這一建議??鬃右姷紧敯Ч?,二者開始長談。這次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回答魯哀公提出的“何謂儒者”的問題??鬃訌牟煌嵌?、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魯哀公聽后,甚為震憾,發(fā)出驚嘆說:“終歿吾世,弗敢復(fù)以儒為戲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p>
二、儒者行為
(一)懷才待舉
孔子口才極佳,生動地敘述了儒者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稱儒者待聘、待問、等舉、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禮讓的。是有待、有為,有準備的。儒者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一心求學,不倦不怠,在才學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奪,憂國憂民,有憂思意識。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寶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積,但講求仁義、忠信。儒者處貧賤之中,屋小門敝,無衣無食,但不疑不諂。不為名利所誘,不為榮華所絆,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榮華富貴,金玉滿堂不足以移其志。雖身處平貧,不感到羞恥,因內(nèi)在志向高潔。與身著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會感到自卑。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談薄物質(zhì)追求及名利,強化個人修養(yǎng)及愛民責任,因此統(tǒng)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財政支出少,而收獲豐富,何樂而不為?這是孔子說服統(tǒng)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為政以正
正即正義。為政以正,是說處理政事時以正義為標準。儒者能大公無私,舉賢援能。儒者“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完全獨立。在朝為官,以仁為準,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與自己相同的人,不結(jié)黨聯(lián)盟,與不同的人,也不會背后議論,是君主極好的輔臣?!叭逭咭豢善?,可殺而不可辱”,儒者氣節(jié)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愛惜自己的身體,以備為民效力,不輕言死,孔子說儒者“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正是此義。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說儒者有一種類似仙人隱士,不失其志。這類儒者用孔子的話講“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高尚其志。這是儒者的一類特殊人群,他們與道家避世者略似。通過不斷學習,追求自身人格的內(nèi)在完善。
(五)儒者靈魂
“仁”是儒者的靈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來,依“仁”而生。書中提到儒者有各種美德,但能“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有寬容精神。儒者還有交游之道,講求尊記。孔子還特別提出“溫良”為“仁之本”,“慎敬”為“仁之地”,“寬容”為“仁之作”,“遜接”為“仁之能”,“禮節(jié)”為“仁之貌”,“言談”為“仁之文”,“歌樂”為“仁之和”,“分散”為“仁之施”,這樣一個結(jié)構(gòu)性思維,從整體上對儒者進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書,似置身闊野,仰觀天地,又似高飛入云,俯瞰萬民,可謂博大深廣,奧妙無窮。我與此書,今日之時,心中初留淺沙;明日之時,待開幽芳;未來之時,望迎碩果。
第二篇:孔子家語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孔子家語》中的“問理第六”篇,知道了古代人做事情講究禮儀,注重禮節(jié),了解了古人祭祀的具體的程序和禮節(jié)。通過這些禮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親近和密切,社會也更加穩(wěn)定。我想,我們現(xiàn)代人更應(yīng)該講究禮儀,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guān)系更需要通過禮儀來調(diào)節(jié)和建立。
作為班長,如何幫助老師把我們一(四)班建設(shè)成為優(yōu)秀班級,我想很需要在班上建立良好的同學和師生關(guān)系,那么,必要的禮儀知識就應(yīng)該在我們班進行普及,比如禮貌用語等等。我想在我們班開展禮儀競賽活動,通過禮儀比賽讓全班同學掌握禮儀的基本知識,并把它應(yīng)用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人人爭當禮儀標兵,在全班形成同學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友好的氛圍。
回想以前,我在班級管理中不知道尊重同學,對不遵守紀律的同學大聲嚷嚷,惡語攻擊。現(xiàn)在我知道了,其實溫和的語言也能夠勸解他們,并且容易被他們接受。以后我再也不對同學蠻橫了,我要帶頭做有禮貌的好學生和好干部,發(fā)揮好自己的帶頭示范作用,為我們班建立友好的氛圍做出自己的貢獻。
通過讀書,我掌握了不少知識,感到了收獲的喜悅,感覺生活的特別充實。所以,我想在我們班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讓每個同學每天讀半個小時的書,一來增長知識,二來充實自己,增強本領(lǐng)。
第三篇:《孔子》讀后感
最近讀了一篇文章叫《孔子游春》。它描述了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到泗水河畔賞春,巧借河水誘導弟子的故事,表現(xiàn)了孔子對弟子的關(guān)愛及師生間真摯的情誼。全文分為賞春、論水和言志三部分。
浪漫的泗水春景讓人賞心悅目,孔子的心情卻不平靜,浩蕩的泗水撩起他飛揚的思緒,在弟子們疑惑的目光里,在他們好奇的探詢下,便有了孔子一段充滿智慧和靈性的宏論。他凝望泗水的綠波,意味深長地說:“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 ?/p>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一番宏論,無不驚訝。誰能料想,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老師竟能看出如此深奧的道理。這也是孔子遇水必觀的道理。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帶領(lǐng)弟子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泗水河畔,讓一花一草含情,讓一樹一木開口,讓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教育弟子。
“水好像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好像善施教化……水是真君子?!彼倪@些特性也正是真君子所具備的素養(yǎng)??鬃咏枵撍畬崬榻逃茏?,其實也在教育后人。為人也應(yīng)像水一樣,具備水的品行,胸懷志向,百折不回,求真求善求美,誠實守信,樂于助人……做生活中的真君子。
第四篇:《孔子家語》讀后感
《孔子家語》作者不詳,相傳為孔子弟子所做。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及與公卿大夫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的書。是一種資料匯編,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不可或缺的資料。書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兼容了道家法家思想,人物生動,有血有肉。也正因為如此,難成一家,難成一統(tǒng)。
《孔子家語》現(xiàn)今注釋版本很多,20xx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孔子家語》是由王國軒和王秀梅譯注的,寥寥15萬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讀的過程中,深刻感覺到,古今之距,高低之差,其中思想博大精神,遠非短時期所能理解。更不敢有所論評,只能免強嘗試著對其解讀,略有發(fā)微。
一、《孔子家語》概述
此書共有四十四篇,其中《儒行解》一篇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本篇在《禮記?儒行》也出現(xiàn)。這是一篇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當時魯昭公在位時,因為斗雞與諸侯委氏發(fā)生爭斗,逃往他國,從此魯國陷入混亂?!拔0畈惶帯?,孔子在魯國不得用,奔往衛(wèi)國避亂。不久魯昭公逝世,由魯哀公襲位,季氏也另立新主,二者重修舊好,魯國恢復(fù)平靜。這里孔子的弟子冉求對季氏說“國家有圣人卻不能用,這樣治理好國家,就像倒著走而又想趕上前面的人一樣,是不可能的?,F(xiàn)在孔子在衛(wèi)國,衛(wèi)國要任用他,我們自己有人卻去幫助鄰國,難以說是明智之舉。”于是請求用豐厚的聘禮把他請回來。季氏將此建議稟告給魯哀公,魯哀公聽從了這一建議??鬃右姷紧敯Ч?,二者開始長談。這次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回答魯哀公提出的“何謂儒者”的問題??鬃訌牟煌嵌?、如衣、食、住、言、行、才、志等全方位地描述儒者。魯哀公聽后,甚為震憾,發(fā)出驚嘆說:“終歿吾世,弗敢復(fù)以儒為戲矣!”意思是“直到我死,再也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p>
二、儒者行為
(一)懷才待舉
孔子口才極佳,生動地敘述了儒者應(yīng)該有什么樣的道德行為。稱儒者待聘、待問、等舉、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禮讓的。是有待、有為,有準備的。儒者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一心求學,不倦不怠,在才學品行等各各方面完善自我。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奪,憂國憂民,有憂思意識。
(二)淡泊名利
儒者不寶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積,但講求仁義、忠信。儒者處貧賤之中,屋小門敝,無衣無食,但不疑不諂。不為名利所誘,不為榮華所絆,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榮華富貴,金玉滿堂不足以移其志。雖身處平貧,不感到羞恥,因內(nèi)在志向高潔。與身著裘皮的人站在一起,不會感到自卑。這是儒者的精神境界。儒者談薄物質(zhì)追求及名利,強化個人修養(yǎng)及愛民責任,因此統(tǒng)治者任用儒者,需付財政支出少,而收獲豐富,何樂而不為?這是孔子說服統(tǒng)治者任用儒者的理由之一。
(三)為政以正
正即正義。為政以正,是說處理政事時以正義為標準。儒者能大公無私,舉賢援能。儒者“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完全獨立。在朝為官,以仁為準,追求“正道”,不追求“私利”,與自己相同的人,不結(jié)黨聯(lián)盟,與不同的人,也不會背后議論,是君主極好的輔臣?!叭逭咭豢善?,可殺而不可辱”,儒者氣節(jié)至此,何人不敬畏?儒者也很愛惜自己的身體,以備為民效力,不輕言死,孔子說儒者“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正是此義。
(四)仙骨逸姿
仙骨逸姿,是說儒者有一種類似仙人隱士,不失其志。這類儒者用孔子的話講“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高尚其志。這是儒者的一類特殊人群,他們與道家避世者略似。通過不斷學習,追求自身人格的內(nèi)在完善。
(五)儒者靈魂
“仁”是儒者的靈魂,一切言行皆因“仁”而來,依“仁”而生。書中提到儒者有各種美德,但能“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有寬容精神。儒者還有交游之道,講求尊記。孔子還特別提出“溫良”為“仁之本”,“慎敬”為“仁之地”,“寬容”為“仁之作”,“遜接”為“仁之能”,“禮節(jié)”為“仁之貌”,“言談”為“仁之文”,“歌樂”為“仁之和”,“分散”為“仁之施”,這樣一個結(jié)構(gòu)性思維,從整體上對儒者進行概括,表明了,仁是儒者思想言行的核心。
走近此書,似置身闊野,仰觀天地,又似高飛入云,俯瞰萬民,可謂博大深廣,奧妙無窮。我與此書,今日之時,心中初留淺沙;明日之時,待開幽芳;未來之時,望迎碩果。
第五篇:孔子家語的讀后感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古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說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雖然出生于貴族之家,但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長大后做過倉庫保管員、牲畜管理員等低級職務(wù),以養(yǎng)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強不息,勤奮學習,到處問學,漸漸以博學多能聞名。到三十歲左右,他開辦了一所私學,便有許多好學之士前來求教。從此,孔子與教書育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大約到四十歲左右,他被任命為魯國中都的行政長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當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職。五十四歲時,曾代理宰相三個月??鬃铀赜兄螄舶钪?,上任后很想有所作為,確也做過幾件在當時頗有影響的事情。但那時魯國的政治日趨,孔子不受重用,他越來越失望。于是辭去職務(wù),率領(lǐng)一批弟子周游列國,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賢明君主。
他們一行歷經(jīng)艱辛,十四年間到過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個諸侯國,但都沒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歲時,孔子已覺仕途無望,便轉(zhuǎn)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魯國,一面認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廣招門徒傳授學術(shù)及自己的思想主張??鬃诱d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養(yǎng)下,弟子們迅速成長,據(jù)稱其門人當時多達三千,比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這些弟子及其后學努力傳播孔子的思想和學術(shù),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即儒家學派。
《孔子家語》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無法在這里一一縷述。相信讀者細讀這本書后,會對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我在工作之余讀完了這本書,都是文言文,不好讀。第二個感覺,孔子對于人的行為的感知有特別的敏感。他經(jīng)常會說,這個人有什么樣子行為,下次出事肯定就是他。第三個感覺,孔子是一個不信鬼神的人,但是他信八卦,就是信風水。我覺得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但是這兩種東西在中國,不管過去還是現(xiàn)在,是能分得開的事情嗎?
以上是三個感覺,還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語錄,我沒有把它們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