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第一篇:《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和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玖w林
人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平常人可以對此大發(fā)感慨,學(xué)者們似乎也特別偏愛談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許哲學(xué)家們能講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們的精辟之論往往玄妙晦澀,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而《季羨林談人生》卻不同,耄耋老人結(jié)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話語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卻又時時讓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讀這本書,儼然在聆聽一位長者侃侃而談,讓你靜靜的反省,心境變得更加純凈而美好。
季老開篇便強調(diào),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xué)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仔細思索: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當然自殺除外,但人不能老處在被動和糊里糊涂之中,應(yīng)該有所作為。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懂得如何尋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許不平凡些。只有這樣,才能肩負起對社會、對他人、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才能像個“人樣”地活出生活質(zhì)量來。
“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季老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新詮釋,也是一種虛懷若谷、謙虛做人的態(tài)度。盡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不管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要食人間煙火,都會有人情煩惱,都逃不脫“生、老、病、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最重要的是采取一個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生活就像參禪領(lǐng)悟,只有認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書中,先生對人生的“世態(tài)炎涼”、“走運與倒霉”、“緣分與命運”進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讓我們對做人與處事、遷就與適應(yīng)、成功、毀譽、壓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領(lǐng)悟到另一思維方式,另一種生活智慧。
通觀全書,季老講得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強調(diào)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guān)系”,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于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gòu)建和諧,這對人對己,都將大有好處。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前書店里、書攤上,擺滿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叢書,大談人生奮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厚黑之術(shù)”,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讀者,但到頭來卻會讓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淺。而季老期望的.是,每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對家庭都要盡自己的責任,都應(yīng)該在道德方面不斷修養(yǎng)和鍛煉,“能做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倘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平凡的人生就會增添不少的光輝。
讀完此書,深感季老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第二篇:《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
我已經(jīng)很久不好好看書了,也很久不做讀書筆記了?,F(xiàn)在想到如何能寫出一份差強人意的讀書筆記的方法,大概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份讀書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別的人看,不必帶著濟世的口氣,不必帶著演講的顧慮,對自己誠實。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樣為了表示看完一本書去做筆記。我這樣說是因為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暫的時間里都干過,我20xx年開始用博客寫過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網(wǎng)絡(luò)影響的一代中長大的。在社交媒體上的寫作,或多或少有一種傳播的意圖,而作者這種潛在的心理動機,大概是由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說話的目的總歸是想與外界交流。然而社交網(wǎng)絡(luò)看似開放,實則封閉,這種交流未必有效,這構(gòu)成了人的意愿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沖突?,F(xiàn)在我漸漸意識到,在網(wǎng)絡(luò)上寫作雖然不可能是純粹的私人寫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娛自樂。
我的這篇讀書筆記更強調(diào)的是個人感受,而非對內(nèi)容本身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高中時候買來看過第一遍?,F(xiàn)在想來,我那時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動機實在是比較功利的:以為自己看完了就能參透些什么,實則什么也沒記住。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別人的經(jīng)驗自己體會過的理解最深,沒用心想過的偷不來。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沒有看全,是跳讀的。原因是因為季老的一些話,常常讓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記下一些再說。我過去以為這種書讀得最快,實則讀得最慢了。讀書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說我第一遍 讀時什么都沒記住也是假的,我還偏偏就記住了這句:“根據(jù)我的觀察,我還發(fā)現(xiàn),壞人是不會改好的。”(《壞人》)為什么唯獨對這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因為我害怕“壞人”。但是我人生中并沒有遇到過真正的壞人,這才是最壞的事情。季老對壞人有個簡單的評定:損人不利己。但是我對人的評價趨向于多元化,這有可能使我走向這種情境,即“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保ā蛾P(guān)于人的素質(zhì)的幾點思考》)
這次再讀,這句話依舊在我腦海中出挑得很。另外關(guān)于長壽之道,季老的回答讓我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養(yǎng)生無術(shù)是有術(shù)?!彼摹叭弧敝髁x――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最后一條當屬最重要,是我去年也體會到的一點。
他那句“哲學(xué)家同詩人一樣,都是在做詩。做不做由他們,信不信由你們。這就是我的結(jié)論”(《真理愈辨愈明嗎》)讓我笑他的頑皮和“真誠”的語氣。我在一本完全不同的書里(《致青年學(xué)者》)竟也讀到過類似的言論。一位諾貝爾生理與醫(yī)學(xué)獎獲得者認為,哲學(xué)家總結(jié)出那套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想法是如何形成的理論,跟實際上一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是兩碼事。言外之意就是:別聽他們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季老在不止三篇文章里都提到過,“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就是社會關(guān)系;第三,人自己的關(guān)系,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guān)系處理的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人就痛苦。”但是他沒有提到,這三個關(guān)系的解決次序。我想這三個關(guān)系人在一生中是同時解決的,但是對于不同關(guān)系的感知的先后、輕重取決于不同的人格。
季老這本書的很多文章都是著重討論后兩個關(guān)系的,這也是日常大家常關(guān)心的話題。我沒有都看完,覺得一下都看也記不住,不如以后再來翻翻。就第一個問題,季老給出了一個我不能理解的答案。他指出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為大自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yīng),并認為西方思想對解決這個問題已經(jīng)走到了窮途末路,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但是他也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估計他在《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這本書里,有更多論述。他這個說法在我看來特別模糊,幾乎沒有指導(dǎo)意義,因為他沒有解釋,一個哲學(xué)觀念是如何解決科學(xué)難題的。我估計解釋這個問題,雖為他所愿,但非他所能。他所做到的是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讓后人去積極想辦法。我作為一個研發(fā)人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倍感困惑,聯(lián)想起李約瑟難題。我不知道季老具體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會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我的工作。
第三篇:《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
一本書看完了,就有想寫點什么的沖動,覺得應(yīng)該從中找到一些能讓自己受用的東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有時就在想,也讀了些許書,而有的到頭來只記得只言片語,甚至有的一點也記不起了,那這樣有用嗎?我能肯定是有的,因為正是在這個忘記的過程中在不斷找尋自己心靈的平衡點,明白生活的意義與樂趣。
人生是什么?我想這個是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敢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人生是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問一問自己: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餓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后,就會讓我的頭腦清醒點了,也減少了一些糊涂。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這一生。其實有時我也不明白人要活著,但當我和家人,朋友,愛人在一起時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當我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學(xué)習(xí),努力生活時的愉悅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讓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覺更加快樂、幸福;能讓自己因為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進的方向,能讓自己感覺到生活的能量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