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文化館戲曲培訓心得體會(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文化館戲曲培訓心得體會(大全)》。
第一篇: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
秋高氣爽,陽光明媚,伴隨著鳥鵲的啼叫聲,今天,校園里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同地方的戲曲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他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jié)有的使人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早晨,我們懷著滿懷的心情去觀看了表演。
小時候,我常常看到外公外婆看戲曲,總認為他們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我今天欣賞了戲曲過后,我才被戲曲震撼了。
早上我和班里的小伙伴們在球場打籃球的時候,就看見了一張大大的舞臺矗立在教學樓前,戲曲演員們都聚集在乒乓球桌那塊地方化妝,坐在那里的每一位戲劇演員都畫著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花臉。
活動開始了,只見一群戲曲演員穿著淡橙色的的襯衫,一副十分斯文的樣子。之間他們坐在椅子上,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還有的彈古箏……他們給我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樂器,他們彈奏的動作是那么嫻熟,還為我們帶來了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
《繡紅旗》這部小品告訴我們了一個大道理: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下去。
通過今天精彩的戲曲表演,我認識到了戲曲中的角色、如何演奏戲曲以及戲曲道具等。戲曲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瑰寶,是世界藝術的精華,需要中國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堅持不懈地去延續(xù)這份輝煌。
第二篇: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
今天天氣陰沉沉的,但是我們的心情卻是愉悅的,因為來自石井菊江布袋戲團的藝術家們將為我們帶來一場精彩絕倫傳統(tǒng)文化盛宴――閩南“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木偶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福建泉州的戲曲表演形式。
林老師帶著大家到學校多媒體教室,只見教室正中間搭著個一人多高的紅布圍著的小舞臺。伴隨著“咚咚哐哐”的敲鼓聲,精彩的演出開始了。首先上演的是“武松打虎”,只見一只老虎搖頭晃腦地向武松撲去,另一邊武松拿著哨棒敏捷地竄上了老虎的背。老虎疼得嗷嗷大叫,一直上竄下跳想把武松甩下來,武松徒手捉住了老虎的的.耳朵,奮力搏斗。兇猛的老虎最終還是斗不過威武的武松。
緊接著是更加精彩絕倫“爭盤子”:只見兩個木偶為了一個碗你爭我奪,碗是個一根木棍頂著,臺下的同學都屏住呼吸,生怕碗會掉地板上,不僅碗沒掉下去,還能在木棍上繞圈。同學們都為這精彩的表演鼓掌,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鈴鈴……”下課鈴響了,一節(jié)有趣的課堂也劃上圓滿的句號。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近了閩南的傳統(tǒng)戲曲,了解了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風格,真是受益匪淺!
掌中備百獸之樂,宛轉屈曲于指尖。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戲曲文化瑰寶――布袋戲!
第三篇:戲曲進校園心得體會
戲曲是我國的國粹,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戲曲的歷史悠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不同地方的戲劇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中國六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有的多姿多彩的振奮人心,出神入化,有的情節(jié)還能催人淚下。
當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我的姥爺每天下班回到家里打開電視總是只看兩個節(jié)目,一個是新聞,另一個就是梨園春。但是幼時的我只會看動畫片,也不理解電視里面辦的花花綠綠的那些人嗚嗚哇哇的唱的是什么,用我現(xiàn)在的認識就是姥爺太古老了。上了學后,我還會抱怨道“這唱的都是什么,完全聽不懂,太老土?!?/p>
現(xiàn)在姥爺知道我對戲曲的.認識后,給我進行了戲曲知識的普及,并給我講解了戲曲文化及戲曲的種類,比如京劇,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yōu)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后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qū)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黃梅戲也的姥爺最喜歡戲曲。
通過老爺?shù)闹v解。讓我對戲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感受到中國戲曲的博大精深,他就像我國的一步步歷史,每一個戲曲。都會有一個故事,只有懂得欣賞他的所有,懂得關注他的人。才能欣賞到它的藝術魅力。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戲曲,喜歡戲曲,讓我們戲曲世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