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青海導游詞(推薦3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青海導游詞(推薦3篇)》。
第一篇:青海導游詞
祁連山脈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側,又名南山。東西長800公里,南北寬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共有冰川3306條,面積約20xx平方公里。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長近1000千米。屬褶皺斷塊山。最寬處在酒泉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達300千米。
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來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土爾根達坂山、柴達木山和宗務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山間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間。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xiàn)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藥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巖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山系低山區(qū)干燥剝蝕作用盛行,中山區(qū)以流水侵蝕為主,高山為寒凍風化作用所控制。祁連山區(qū)存在三級夷平面:第一級東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4800~5000米;第二級東段4000~4200米,西段4500~4700米;第三級東段3600~3800米,西段4000~4200米。河谷中發(fā)育多級階地。
山地寬達400公里,是由7條以上的山脈組成的山系。其間也夾雜有湖盆、谷地,如疏勒河、黨河、黑河、大通河和哈拉湖及青海湖等。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峰海拔6305米。
祁連山的北側與南側分別以明顯的斷裂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間相對高度在20xx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余米,狹義的祁連山僅指最北一列。它是黃河和內(nèi)陸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的谷地、河谷寬廣,面積約占山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個水草豐美的牧場。地勢較低的大通河谷、湟水谷地,更是青海省的重要農(nóng)業(yè)區(qū)。祁連山地多雪峰、冰川,雖然冰川規(guī)模不大,但是由于山地廣,水量多,河流可直下走廊的干燥地區(qū)。因此,融冰化雪,增加冰水,是當?shù)厣较掳l(fā)展農(nóng)業(yè)必要的措施。早在清代末期,已有群眾上山化冰融水的活動。據(jù)1962年統(tǒng)計,祁連山有1619條冰川,面積約1316平方公里,多屬大陸型冰川,冰面表磧小,移動慢。但從蓄水量來說,卻不算小,如祁連七一冰川,長約30.5公里,冰層厚80米,儲水量為1.5億立方米。祁連由地年降雨總量約500億立方米,流出只有150億立方米,所以融冰化雪,可使水量增加,是當?shù)匕l(fā)展農(nóng)業(yè)的重要水源。此外,祁連山脈的林、礦資源也很豐富。
祁連山中的河谷和洼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連山浪峰般的高山頂則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風刺骨。祁連山的每一個山峰本來就顯得氣勢雄偉,人稱是"石骨崢嶸,鳥道盤錯"。這些由冰雪和石頭凝成的奇形怪狀、棱角分明的脈脊。
第二篇:青海導游詞
互助土族名族村位于青海省東部、海東地區(qū)北部,北倚祁連山脈達坂山,與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相接,東北與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和永登縣毗鄰,東南與樂都縣接壤,南以湟水為界,與平安縣相望,西靠大通縣,西南與省會西寧市相接。
土族是我國青海省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互助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信仰藏傳佛教,能歌善舞,服裝富有民族特色。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間節(jié)日,互助旅游區(qū)內(nèi)多舉行丹麻土族花兒會。
近年來,多數(shù)學者根據(jù)漢、藏文史資料的記載和群眾的傳說,認為土族是吐谷渾人的后裔。唐時,留居青海的吐谷渾人,逐漸移居青海東部地區(qū),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輪子秋是一項土族體育項目的表演,其驚險刺激的場面令人瞠目。每年冬季碾完場后,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車輪堅立起來,穩(wěn)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系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后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nèi),快地轉動起來,并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險動作,令人喝彩。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有時,一大群服裝艷麗的男女青年在旁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勢如眾星簇月。
第三篇:青海導游詞
塔爾寺位于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是藏區(qū)黃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省會西寧市26公里。
塔爾寺是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兒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內(nèi)紀念宗喀巴的大金塔。
14世紀,藏傳佛教開始向東亞和中亞地區(qū)傳播。與此同時,青海省和整個中國西北地區(qū)的佛教中心和黃教圣地塔爾寺在魯沙爾鎮(zhèn)建立。漢族、藏族、回族、土民族人在這里或信奉佛教,或信奉伊斯蘭宗教,或皈依儒道,或拜金拜神,彼此包容、和睦。佛說,“眾生皆平等”。塔爾寺,就是坐落在這塊“眾生平等”的寶地上的一朵美麗蓮花。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許多有關他靈跡的傳說。據(jù)說在他誕生后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親按兒子來信所示,在信徒們幫助下,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砌石建塔,這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筑。后來,該塔一再改建易名,成為現(xiàn)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銀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漢語塔爾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禪師仁欽宗哲堅贊于塔旁建一靜房,聚僧坐禪。17年后,再建彌勒佛殿一座,塔爾寺初具規(guī)模,取藏名“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身像彌勒洲寺”。
400多年來,塔爾寺逐步發(fā)展成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畝,僧舍房層9300多間,殿堂52座,僧人最多時達3600余人。全寺四山環(huán)繞,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經(jīng)堂為全寺主體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建筑面積456平方米,上下三層,飛檐四出,各抱形勢,歇山式金頂,覆以鎦金銅瓦,墻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內(nèi)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譽為“世界一莊嚴”,殿堂正門上方懸有清代皇帝親題的“梵教法幢”匾額。大經(jīng)堂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