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丹東鴨綠江斷橋?qū)в卧~(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丹東鴨綠江斷橋?qū)в卧~(大全)》。
第一篇:丹東鴨綠江斷橋的導游詞
大家好,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鴨綠江大橋。鴨綠江大橋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歷經(jīng)抗美援朝戰(zhàn)火的洗禮,銘記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F(xiàn)在,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1950年,我志愿軍35萬人馬就是從這座橋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這座大橋始建于1935年,1950年8月份,美軍出動數(shù)十架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向鴨綠江大橋和附近的臨江火車站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的一端被炸毀,1955年5月,中朝雙方重新將友誼之橋修復暢通。橋長600余米,高20米,寬10米。
這里有個歷史故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1950年8月11日,當4架敵機向停在臨江火車站一列裝滿作戰(zhàn)物資的機車掃射轟炸時,臨江火車司機徐國臣,冒著生命危險,沖進機車駕駛室,將軍列向等避洞開去,敵機立即跟蹤追炸,向列車頭狂掃不止,徐國臣駕駛機車的四個手指頭被打掉,鮮血直流,但仍堅持將列車開進了山洞,保住了機車。1951年,徐國臣被評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徐國臣舍身救列車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了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保家衛(wèi)國,抗美援朝的.熱潮。來到橋上,人們憑吊英靈,緬懷先烈,企盼世界永遠和平,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志愿軍鐵流滾滾,雄師勁旅的雄姿和風采。
鴨綠江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于1920年5月動工,1920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shù)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zhuǎn)90度,便于往來船只航行。第二座橋始建于1937年4月,1943年啟用,距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經(jīng)美國飛機多次轟炸,第一座橋毀為廢橋,只剩下半截,朝鮮一側(cè)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
第二座橋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鴨綠江大橋還在使用中,是聯(lián)系中朝兩國的紐帶。這座橋于一九三七年開工建設,一九四三年交付使用。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后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梁已銹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余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新的鴨綠江大橋項目正在規(guī)劃與洽談中。橫跨鴨綠江兩岸,為連接中朝兩國的重要橋梁,是丹東與朝鮮之間新的交通要道,也是未來鴨綠江江面之上的一大景觀點。大橋采用斜拉索形式,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精髓,造型優(yōu)美、氣勢磅礴。
第二篇:鴨綠江導游詞
大家好,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鴨綠江大橋。鴨綠江大橋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歷經(jīng)抗美援朝戰(zhàn)火的洗禮,銘記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F(xiàn)在,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1950年,我志愿軍35萬人馬就是從這座橋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這座大橋始建于1935年,1950年8月份,美軍出動數(shù)十架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向鴨綠江大橋和附近的臨江火車站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的一端被炸毀,1955年5月,中朝雙方重新將友誼之橋修復暢通。橋長600余米,高20米,寬10米。
這里有個歷史故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1950年8月11日,當4架敵機向停在臨江火車站一列裝滿作戰(zhàn)物資的機車掃射轟炸時,臨江火車司機徐國臣,冒著生命危險,沖進機車駕駛室,將軍列向等避洞開去,敵機立即跟蹤追炸,向列車頭狂掃不止,徐國臣駕駛機車的四個手指頭被打掉,鮮血直流,但仍堅持將列車開進了山洞,保住了機車。1951年,徐國臣被評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徐國臣舍身救列車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了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保家衛(wèi)國,抗美援朝的熱潮。來到橋上,人們憑吊英靈,緬懷先烈,企盼世界永遠和平,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志愿軍鐵流滾滾,雄師勁旅的雄姿和風采。
鴨綠江大橋其實有兩座,相隔不足百米。第一座橋于1920xx年5月動工,1920xx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shù)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zhuǎn)90度,便于往來船只航行。第二座橋始建于1937年4月,1943年啟用,距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1950年11月――1951年2月,經(jīng)美國飛機多次轟炸,第一座橋毀為廢橋,只剩下半截,朝鮮一側(cè)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
第二座橋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鴨綠江大橋還在使用中,是聯(lián)系中朝兩國的紐帶。這座橋于一九三七年開工建設,一九四三年交付使用。大橋上行鐵路,下行公路。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后就再沒有修過。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梁已銹蝕斑斑,路面破損多達三百余處,有的橋面板移位、斷裂,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
新的鴨綠江大橋項目正在規(guī)劃與洽談中。橫跨鴨綠江兩岸,為連接中朝兩國的重要橋梁,是丹東與朝鮮之間新的交通要道,也是未來鴨綠江江面之上的一大景觀點。大橋采用斜拉索形式,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精髓,造型優(yōu)美、氣勢磅礴。
第三篇:丹東斷橋?qū)в卧~
丹東鴨綠江斷橋該橋原為12孔可開閉式鐵路橋,總長米,寬11米,最初由日本駐北韓總督府鐵道局于1909年5月鴨綠江斷橋動工建設,連接北韓平安北道新義州與中國安東(今丹東),次年10月竣工通車。[1]為便于超高船舶通行,中方一側(cè)在第四孔處架設旋轉(zhuǎn)式“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zhuǎn)90°。該橋為鴨綠江上的第一座橋梁,1943年4月日本在此橋上游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橋(今中朝友誼橋),此橋被改為公路橋。
北韓戰(zhàn)爭期間,由于該橋作為中方支援北韓前線的交通大動脈具有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1950年11月8日至14日美軍多次派出轟炸機轟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cè)鋼梁落入水中,并有三座橋墩被炸塌。戰(zhàn)后中方一側(cè)所剩四孔殘橋一直保留,被習慣上稱為“斷橋”(1992年曾改名為”端橋”,2019年后恢復),而朝方一側(cè)則把所屬六孔和中方剩余兩孔殘橋拆除,僅存橋墩。
1993年丹東市投資重新維修該橋,在原橋旋轉(zhuǎn)及炸斷處建觀賞臺,橋身被漆為淺藍色,意在不忘戰(zhàn)爭,祈盼和平。同年6月作為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放,今橋上有遲浩田所題寫的橋名。后經(jīng)多方提議,橋名恢復為“鴨綠江斷橋”,橋身恢復為鋼鐵灰色。201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丹東市區(qū)唯一一個國家級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