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新疆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五篇)》,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新疆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五篇)》。
第一篇:新疆景點導(dǎo)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您能來我美麗的家鄉(xiāng)新疆來做客,我們正行走在庫車――這個古代著名佛國龜茲的大地上。此時我們正追隨玄奘大師的足跡,直抵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克孜爾千佛洞,來品味石窟藝術(shù)的佛國古韻。
關(guān)于庫車石窟的歷史,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庫車一帶古稱龜茲,她是當年西域36國之一,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城池。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時來訪過這兒。漢宣帝時,龜茲國王絳賓就實行了與漢友好的政策,數(shù)次前往長安朝賀,那時的龜茲國“一如漢朝禮儀”。公元前60年,西漢設(shè)立西域都護府,從此龜茲歸漢。
東漢末年,漢朝勢力不再角逐在西域政治舞臺,龜茲作為一個獨立王國進入佛教文化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龜茲吸收印度文化、健陀羅佛教文化形成本地燦爛的民族文化時期,今天我們看到的庫車、拜城等古龜茲地域內(nèi)的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遺址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開鑿營造留存下來的。中國古代杰出的佛經(jīng)翻譯大家鳩摩羅什也是那個時代的著名高僧。到了唐朝,唐太宗設(shè)安西都護府于西州,于公元659年,移安西大都護府于此,龜茲重回大中華。那時,龜茲文化對中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龜茲樂舞,在中原大地上非常盛行,中原樂曲及唐詩宋詞都從中借鑒不少。與此同時,龜茲佛教文化也進入了與唐王朝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安西佛教文化進入鼎盛時期,佛教石窟藝術(shù)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后龜茲幾經(jīng)歷史變遷,佛教文化也逐漸被伊斯蘭文化所取代。14世紀后,庫車王朝變更頻乃,一直到公元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庫車才漸趨安定?;仡檸燔嚨臍v史,可以看到古龜茲與中原大地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
古代的龜茲是一個國際性的商業(yè)都市,各國商人云集其間,從事在龜茲過境的東西方土特產(chǎn)品的買賣,這樣,在龜茲就出現(xiàn)了一種中介型經(jīng)濟,在這種型經(jīng)濟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龜茲的開放型文化,而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龜茲是以小乘佛教為主,她的小乘佛教是吸收了克什米爾、(牛建)陀羅等地的佛教文化而成長起來的。龜茲佛教藝術(shù)中出現(xiàn)得更多的則是(牛建)陀羅文化的內(nèi)容,例如骷髏仙、脫皮白骨等典型的(牛建)陀羅文化形象在龜茲壁畫中隨處可見。在談到龜茲文化中兼容并包含著印度文化、伊朗文化、中亞文化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古代中原地區(qū)漢文化在龜茲文化構(gòu)成中的重要地位,如龜茲石窟壁畫中“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出現(xiàn),是古代中原地區(qū)盛行凈土宗以后,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在佛教藝術(shù)上的反映。龜茲以中介型經(jīng)濟產(chǎn)生的開放性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克孜爾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鄉(xiāng)東南9公里的戈壁懸崖下。石窟背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喬爾達格山??俗螤柷Х鸲词侵袊蟮亻_鑿最早的石窟,她的開鑿年代,大概從公元三、四世紀開始,到公元九世紀結(jié)束,先后持續(xù)長達五、六百年之久。作為龜茲石窟的代表,克孜爾石窟可以說是開中國西北石窟藝術(shù)之先河。龜茲在西域各國中最早派僧人來中原傳播佛教的。隨著佛教的流行,龜茲佛教藝術(shù)也隨之傳入中原西北地區(qū),為中原西北地區(qū)佛教石窟的開鑿提供了模版。而且龜茲藝術(sh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原西北地區(qū)古代藝術(shù)發(fā)展的方向,使之從世俗藝術(shù)逐步走上了宗教藝術(shù)的道路。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各個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佛教石窟。
根據(jù)專家考證分析,龜茲石窟的建造原因有三點:一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用宗教宣傳來麻痹人民,以維護其階級利益;二是佛教徒為了進行禮拜、供養(yǎng)等宗教儀式的需要;三是僧尼的的苦修必須要有潔凈的環(huán)境。因此克孜爾石窟的形制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佛殿,是佛教徒禮拜的地方。一種是僧房,是僧尼修行的所在。在克孜爾千佛洞已編號的236個石窟中,有64個僧房,172個佛殿,由于年代的久遠,外國列強的掠奪破壞,大部分塑像已蕩然無存,壁畫也殘破不全,現(xiàn)在只有75個窟形較完整,壁畫比較完好。一些石窟存有漢文、龜茲文題記,個別還有塑像殘軀。
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著座紅色的山就是千佛洞的所在了??俗螤栐诰S吾爾語是紅色的意思,所以克孜爾千佛洞的名字源于這座紅色的山??俗螤柷Х鸲床粌H是一個著名的古代佛教藝術(shù)遺址,也是一個風景十分秀麗的地方??呷褐虚g有一道峽谷,峽谷中有兩股清泉匯成的一支溪流,清澈如鏡,彎彎曲曲的流過千佛洞,使千佛洞前出現(xiàn)了一片綠洲。在溪流的滋潤下,一片綠樹蔥蔥,現(xiàn)在我們穿越戈壁,一路風塵而來,忽見這滿園蒼郁,是否體會到一絲脫離凡塵的感覺呢?
第二篇:新疆風景導(dǎo)游詞
今天,我們要登上讓人神往的天山,看那微波粼粼、秀麗無比、美如少女的天池。
天山奇冷無比。本來我只穿了短袖,剛登上天山,感覺就像到了冬天一樣,跟在火焰山的感覺有天壤之別。我立刻裹上了一件厚厚的運動衣,即使這樣,我仍然感覺很冷,一說話就可以看見呼出的一團團白色氣體。
只見幾只蒼鷹在天空中翱翔,一圈圈地盤旋著,金色的陽光照射在它們棕褐色的雙翼上,為它們平添了一股英武之氣。我好羨慕啊!真想像它們一樣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
天山上樹木茂盛,層巒疊翠。鳥兒唱著歡快的歌兒。來到天池平臺上向下觀望,天池就像大地母親一只藍寶石般秀美的眼睛深情地望著我們。只見水面微波粼粼、清波漾漾,有的地方呈淺藍色,有的地方呈深藍色,就像一片美麗無比的拼圖。微風吹來,湖面漾起波紋,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湖面就像漂浮著一層華麗無比的金色碎片。雖然深淺不一的湖水遮擋住了魚兒的身影,但我知道,它們現(xiàn)在一定成群結(jié)隊地在湖底嬉戲、暢游,生活地無憂無慮……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登上天山山頂,我想那里一定非常雄偉壯觀;我也沒有看見世上罕見的神奇美麗的天山雪蓮,也沒有親眼看見那終年不化的積雪,這真是美中不足啊!
第三篇:新疆導(dǎo)游詞
各位旅客:
大家好!
天山天池所處的昌吉位于烏魯木齊西北35公里處,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北疆重鎮(zhèn),它著名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有天池、五彩灣、巖畫。
這是一座在兩百余萬年以前第四紀大冰川活動中形成的高山冰磧湖,海撥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披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 風景名勝區(qū)。
天池古稱“瑤池”,是傳說中西王母宴請周穆王之地,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作詩曰:“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傳說天地是西王母梳妝臺上的銀鏡,又說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絳繞的云霧,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腳盆……,這些美妙的神話傳 說,給優(yōu)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夏季,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絕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 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湖上堅冰如玉,是全國少有的高山滑冰場。
世人將天地的自然風光概括為“石門一線”、 “龍?zhí)侗淘隆?、“頂天三石”、“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現(xiàn)松”、“海峰展“懸泉飛瀑”八大景觀。
龍?zhí)侗淘?/p>
龍?zhí)妒侵肝挥谔斐叵路郊s2千米,海拔1660米,盤山公路西側(cè)的“西小天池”。傳說是西王母當年用的洗腳盆,實則它是天池湖水透過地下湖壩粗大的冰漬物 滲漏下來的泉水,在山嘴交匯的低洼處形成的一個積水深潭。池周塔松競秀,滿山蒼翠,每當夜幕降臨,皓月當空,山峰樹影和碧月一器倒映潭中,靜影沉壁,月影 微顫,有詩贊曰“一弘碧流成龍?zhí)?,青松白雪鑲翠盤,金秋桂月沉壁底,疑是嫦娥出廣寒?!?/p>
南山望雪
游客佇立天池冰磧堤壩上,翹首南望博格達雪山,但見“遠處皚雪近處松,野花似錦綠偎紅。湖光山色潑墨畫,春夏秋冬一景融”。觀此勝景,如臨仙境,令人飄然蕩魂。
定海神針
傳說天池之中有一個水怪,經(jīng)常亂施淫 威,興風作浪。攪的天池之水瀑漲,淹沒左右居民,百姓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有一年,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盛大的蟠桃會。 會上宴請了各路神仙,唯獨忘記邀請這位天池水怪。水怪不悅,發(fā)威泄私憤。頃刻之間濁浪滔天,洪水四溢。天兵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大怒,旋即取下頭上的一 根碧玉簪投入水中,頓時風平浪靜,水退石出。那根碧玉簪就變成了一棵榆樹。從此生長在天池水邊,成為鎮(zhèn)水之寶。這棵由王母娘娘頭上的碧玉簪變成的榆樹就被 后人稱為“定海神針”。
西山觀松
天池西側(cè)山勢相對緩和又位處陰坡,由冰磧石和泥石流堆積物組成的山坡比較疏松,蓄水條件好,特別適宜于林木的生長。這里云杉林連峰續(xù)嶺,濃陰蔽日,是旅游最好的去處?!拔魃剿伞?,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海峰晨曦
清晨天池觀日出,較之泰山觀日出別有一番情趣。在晨曦中天山的冰峰、杉林與色彩斑斕的湖水融為一體,使人猶如置身仙境。有詩贊曰“云遮霧繞萬仞隱,晨曦初露景色新。五彩霞光呼日出,博峰含笑看盛景” 。
懸壺飛瀑
天池下游東北方冰川終磧堤上建有人工水閘,天池瀉水形成瀑布。瀑布沿嶙峋山石急流直下,白練垂空,聲震山谷,瀑布于谷底沖出碧潭一方,人稱“東小天 池”。此處環(huán)境極為幽秘。東小天池北岸為斷崖峭壁,瀉水又形成一條高達百米的瀑布,流銀瀉玉,瀑聲如雷,在陽光照射下,彩虹飛舞,形成“懸泉飛瀑”勝景, 有詩云“珍珠數(shù)泉懸半空,銀鏈高掛霧蒙蒙。煙水飄渺嬌陽艷,長虹飛架青巒中。”
謝謝大家!
第四篇:新疆景點導(dǎo)游詞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新疆。新疆有著占全國面積六分之一的土地,人們一踏上這里,就會被它的神奇博大、美麗富饒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幾天的游覽中,新疆光彩奪目的歷史文化、瑰麗全姿的民族風情、神秘絕妙的自然景觀、珍奇稀有的古跡遺蹤、富饒豐盛的物產(chǎn)資源會讓您驚嘆不已。
地理概況
游客們,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還是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地理概貌。新疆的地形地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三山夾兩盆”。天山山脈橫貫新疆,南與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合抱塔里木盆地,北與阿爾泰山脈合抱準噶爾盆地。俗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間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疆的準噶爾盆地,中間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兩大沙漠周圍,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綠洲。綠洲和山地草 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其實,更形象一點來看,新疆的地貌就像一個字,那就是疆字的右半部“”,其中“三橫”表示三山,自北而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一阿爾金山,夾在三橫中的“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北面是準噶爾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新疆的總面積為16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qū)面積的.總和。
歷史文化
遼闊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新疆古稱“西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居民。由于地域遼闊,交通發(fā)達,歷史上曾是眾多民族馳騁角逐之地。遠古在南疆活動的主要是羌人,相傳還有與周人有著遠親關(guān)系的赤鳥人。到了秦漢之際,新疆已形成許多“國”,史稱“西域三十六國”。歷史上對溝通新疆和內(nèi)地關(guān)系貢獻最大的要數(shù)漢武帝,公元前138年,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此后又派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率軍出擊匈奴,并逐步使西域歸屬了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后的1500多年時間里,無數(shù)商人、官吏、使臣、僧侶沿著張騫的足跡東來西往,形成了一條溝通中國與中亞、南亞以及歐洲的商業(yè)通道。伴隨著古道上的駝鈴聲,古代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珍貴的藥材以及火藥煉制術(shù)、造紙術(shù)、印刷術(shù)傳到了西方,歐洲和亞洲各國的特產(chǎn)以及佛教、景教及其文化藝術(shù)也流入了中國。流通在這條通道上的商品中,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華麗的中國絲綢,因此這條古老的交通線就被譽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像一條友誼的紐帶,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古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最古老的“外貿(mào)交流、文化傳播之路”。
漢代以后,絲路交通維續(xù)不衰,西域成了著名的佛教地區(qū),天山南麓的許多石窟都是在南北朝時期開鑿的。盛唐時期,也是新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公元640年唐太宗平高昌,不久又打敗突厥,使唐朝西部的疆域跨過蔥嶺,推進到了中亞,新疆成了我國關(guān)內(nèi)的腹地。此時國強不怕外侮,邊關(guān)大開,中外人士均可自由往來,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貿(mào)易交往空前繁榮。宋元明時期,新疆時分時合,直至清乾隆年間,西域始稱新疆。公元1759年,乾隆派兵先后平定北疆準噶爾部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使長期分裂的新疆復(fù)歸統(tǒng)一。
第五篇:新疆景點導(dǎo)游詞
新疆景點導(dǎo)游詞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新疆各個景點的導(dǎo)游詞,歡迎大家閱讀哦!
慕士塔格峰導(dǎo)游詞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是昆侖山脈高峰之一,位于新疆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nèi)。慕士塔格峰的上部很像日本的富士山,常年積雪,而山下有多條冰川,因此被譽為“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高度適中,登山路線坡度較緩,因此適合業(yè)余登山愛好者攀登慕士塔格山,海拔7509米,位于東經(jīng)75.1度,北緯38.5度,在新疆阿克陶縣與塔什庫爾干的交界線上,屬西昆侖山脈,與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并稱東帕米爾高原三高峰。山峰西邊坡勢平緩,北邊和東邊卻十分險峻。該峰山體渾圓,狀似饅頭,常年積雪,雪線約海拔5200米,冰山地貌發(fā)育十余條冰川,其中最大的棲力冰川和克麻土勒冰川將山體橫切為兩半,冰川末端到達海拔4300米。
該峰主要有四條山脊: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東北山脊,西坡坡勢平緩,但多裂縫,北坡和東坡均十分險峻。從山腳的卡拉庫里湖邊看去,該峰就象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當?shù)厝朔Q之為“慕士塔格阿塔”,“慕士塔格”意為“冰山”,“阿塔”意為“父親”。平緩的西坡是滑雪的好場所,每年吸引了大量歐洲的登山滑雪者。慕士塔格是世界上最高的能滑雪的山,在歐洲的登山滑雪者當中是滑雪圣地。在海拔7500米左右地區(qū),平均氣溫在-20度,最低可達-30度,最大風力9-11級,通常風力是7級左右。天氣頻繁變化是這一地區(qū)的一大特點,即使在夏曰,山上也可能風雪交加,氣溫可下降到-20度。通常登山活動一般安排在6-8月為宜 。
卡拉庫里湖導(dǎo)游詞
拉庫里湖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境內(nèi)。從喀什出發(fā)沿中巴公路西行190公里,便來到了"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下的卡拉庫力湖。湖面海拔3600多米,面積10平方公里,水深30米,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湖泊。湖的四周有冰峰雪嶺環(huán)抱,特別是周圍的公格爾、公格爾九別峰和慕士塔格峰更為這個湖增添了神奇而美麗的色彩。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里,皚皚銀峰、綠色草原和湖邊畜群倒映在湖中,異常優(yōu)美。
每年夏秋季節(jié),這里是登山旅游者的大本營,也是過往旅客參觀游覽的場所。湖邊有氈房、木板房可供旅游者下榻,包括新鮮蔬菜在內(nèi)的風味餐,岸邊還有小橡皮船可供人們在湖中自由蕩游,欣賞帕米爾高原的.大好風光。
尼雅遺址導(dǎo)游詞
尼雅遺址位于民豐縣卡巴阿斯卡村以北的沙漠中,是一個以東經(jīng)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向7公里寬,南北向25公里長,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將遺址區(qū)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
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發(fā)源于昆侖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jīng)此向北延伸,那時這里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1700年以來,由于氣候和地質(zhì)的變遷,河床退縮,這里已經(jīng)退化成為典型的流動沙丘地貌。
百年之前,談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著這樣一片古文明,實屬不可思議之事。但百年來的考古成果已經(jīng)證明,這個“東方龐培城”的存在是鐵的事實,留給人們的將僅僅是對于這個事實的來影去蹤的考證。一般認為,沙漠周邊居民群落的消亡總是伴隨著河流的退縮、改道或其它自然條件的惡化。但對尼雅遺址的考古學(xué),氣象學(xué)、水文地質(zhì)學(xué)的綜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極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條件的變異,而是由于軍事、社會或其他突變因素引發(fā)的結(jié)果。這個神奇的遺址為人類留下了千古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