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讀后感1500字》,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讀后感1500字》。
第一篇:讀后感1500字
進入大學后,就想多讀幾部名著,但往往都是一本書開個頭,或看看資料介紹,明白點大概就算是讀完了。學校讀書節(jié)一開始,我就決心讀一本名著。之所以選取《紅與黑》,是因為看萌芽上的《瑪格麗特》的作者對這部書十分之欣賞。
文章主要寫的是下層平民一個木匠的兒子于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脹和破滅的杯具。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是代表拿破侖時代的軍服。黑是代表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的黑夜。在我看來紅是于連那顆不甘寂寞的心,黑則是那個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最終黑夜熄滅了人們的熱血。書的副標題“1830年記事”,透露出它是以1815―1830法國七月革命前夕的社會生活為背景。
全文的骨架是以于連從一個立志當大主教的外省平民,陰錯陽差的成了當地市長的家庭教師,卻在這期間和女主人德?雷納兒夫人發(fā)生了戀情,當他沉浸在“占有的歡樂”的時候,卻被無恥和粗魯的瓦勒諾給告發(fā),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來到了修道院,在貝桑松他把身邊每一個人都當做敵人而最大的敵人就是比拉爾神父,當比拉爾神父離職的時候把他介紹給德?拉莫爾候爵做秘書。候爵府中和瑪蒂爾德小姐產生了感情,隨后戀情被候爵知曉,在馬蒂爾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候爵最后松口承認他們感情。但是這是于連的初戀情人德?雷納爾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誹謗了于連。眼看著感情即將破滅,野心也隨之破滅,于連回到韋里埃,一怒之下朝德?雷納爾開了兩槍,被判死刑。在監(jiān)獄中大徹大悟光榮的死去。
看后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于連的兩場感情:一個是與德?雷納爾夫人的“心靈的感情”;另一個是與馬蒂爾德小姐的“頭腦的感情”。
第一段感情開始于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誘惑,而于連僅僅是想完成一個對貴族老爺們的報復,和滿足他的虛榮心,所以他決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取得成功”。但是之后被德?雷納爾夫人那顆善良,溫柔,單純心所打動,他瘋狂的愛上了德?雷納爾夫人,但是這顆心不久后被野心所占據,他幾乎忘記了他,直到最后才爆發(fā)。他才猛然醒悟他說到;“從前我們在韋爾吉樹林里散步的時候,我本來能夠獲得無窮的快樂,但我卻讓強烈的野心把我的靈魂帶到幻想之國里去了。你那迷人的胳膊就在我的唇邊,我沒有把它緊緊抱在我的懷里,我對未來的幻想,把我從你那里奪走了。是的,要是你不到這監(jiān)獄里來看我,我到死也不明白什么叫幸福?!?/p>
另一個和馬蒂爾德小姐的戀情,則是開始于彼此的不屈服,驕傲。能夠說一場征服與被征服的感情。馬蒂爾德小姐是一個出身高貴的,聰明的,高傲的,美麗的,如王后一般的女子。她是一個活在自我想象中的感情的女人。于連就被她所有的一切給吸引住了。同時,由于于連在馬蒂爾德小姐面前的驕傲,自尊心和對她的不屑一顧,也有于連的才情。得不到就是最好的。當雙方某一個屈服了,那這個人就會受到折磨。最為好玩的是科拉索夫親王給于連設計的一連串計劃,使我們看這個建立在嫉妒上的感情。
在最后雖然媽蒂爾德小姐放下了地位,為于連四處奔波,可我還是覺得那不是感情的原因,那是她由于“被一種并不缺乏英雄注意的熱情所燃燒著”,她甚至還想到“巴黎客廳里的人士,看見我這樣身份的姑娘,崇拜一個行將被判死刑的情人到了這一地步,他們將怎樣議論呢?象這樣的感情,務必回到英雄的時代才找得到”,這說明我們可愛的小姐還沒走出她那幻想,直到最后她抱著于連的頭顱把它安葬,我覺得那只是對瑪格麗特王后的模仿,那是印在她腦海里的東西無法忘記,她把她哥哥叫做阿尼巴爾,自我則叫馬蒂爾德?瑪格麗特。
第二篇:讀后感1500字
《圍城》以抗戰(zhàn)為背景,以方鴻漸為主角,展示了他留學回來后幾年內,尋找工作、戀愛結婚的經歷。我因久仰其大名而讀,但是讀完之后,感覺自己可能只理解了不到1/10。暫且先記下,看看經過生活的磨礪之后,重讀會不會有更多的感悟。
一、關于人生和工作
可能因為自己目前尚未走入社會,所以并未遇到很多工作上的困難,對于書中相關的描寫也沒有很有感觸。但是通過讀別人的讀后感,認為以下觀點還是非常有理的,暫且先記下:
志大才疏、狂妄自大,多么精妙的總結!這也正是方鴻漸走向平庸的關鍵所在――因能力撐不起野心,故而常常感到不得志;不得志卻又看不清自己的缺陷所在,故而只會發(fā)牢騷,卻毫無改變現狀的決心。
實際上,現實就是現實,既不冰冷也不殘酷,只有當一個人的野心與TA的能力差距太大時,現實才是“殘酷”的。如果這個人發(fā)現現實殘酷后,自暴自棄,既不甘心調整自己的期待,也不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現實會變得更加殘酷。
但不管是調整期待的人還是突破局限的人,大概都不會被我們歸入“平庸”的那個類型。反而是方鴻漸這樣,既看不清自己又輕易向所謂的命運繳械投降的人,才最容易變得平庸。
所以從人生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在不斷地失敗中認識到自己當前的能力,并及時調整短期內的期望;二是確定自己的長期目標或者人生追求的意義,并在遇到挫折后堅持不放棄長期目標,而是不斷探索可能的路徑,鍛煉到達目標所需要的能力。
二、關于戀愛和婚姻
由于最近我經歷了感情上的波折,也做出了一定的抉擇,雖然目前來看我無法堅定的說出這個選擇是正確還是錯誤,或者說就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但是《圍城》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
方鴻漸和唐曉芙兩個人對彼此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因為自尊或者矜持,在發(fā)生誤會的時候雙方都沒有解釋,而是等待對方邁出第一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一拍兩散。不過也有人說,幸好是這樣,唐曉芙才避開了方鴻漸。但現實中如果兩個正確的人因為矜持而不解開誤會,導致分開,多年以后再相遇才知道當初的真相,豈不是徒增遺憾。
而方鴻漸和孫小姐兩人的戀愛和結婚后的種種變化,也讓人感觸良多。在曖昧時期,兩人都非常傾心對方,交流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但是由于外界的調侃等等,他們兩個被迫迅速結婚。在婚后,必然需要拜訪彼此的家庭,并參加一定的家庭活動,而由于之前從未接觸或者深入的了解對方家庭,所以出現了很多分歧。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固有的觀念或者習慣不同,方鴻漸非常傳統(tǒng)的父母無法接受新式思想的孫小姐,孫小姐要強的姑母也無法接受平庸的方鴻漸;另一方面是由于雙方家庭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孩子的對象能對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所以會對其提出很多要求,這樣“人人為己”的環(huán)境下,必然生出很多矛盾。
而且讓我覺得非常無力的一點是,雖然結婚后兩人依然愛對方也希望體諒對方,但是在雙方父母引起的矛盾出現時,大多無法好好交流達成一致,甚至會因為自己夾在中間而產生煩躁情緒,從而賭氣說出違心且傷人的話。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婚姻都會經歷這樣的事情,目前也無法指出如果遇見這類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或者更好的溝通。
回到該書的題目,為什么叫《圍城》,我讀之前以為是“事情往往外表看起來很光鮮靚麗所以想參與,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其痛苦從而想逃離”。
現在讀完,卻以為:
方鴻漸是你也是我,他不討厭,可他全無用處。前人經歷的種種人生困境,我們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能避開,卻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投降,不可避免的陷入其中。這樣隨波逐流的人生便是圍城。
想來只有“永遠保持獨立思考,永遠不會輕言放棄”才是跳出圍城的好方法了。
第三篇:讀后感1500字
《情感與形式》是符號主義美學中極有影響的著作,它對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詩歌、戲劇、電影等各類藝術進行了全面的考察。
蘇珊?朗格(1895―1982)美國符號論美學家卡西爾的門徒。先后獲哲學、文學博士,以后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任教。
主要著作有《哲學新解》(1942)、《符號邏輯導論》(1953)、《情感與形式》(1953)、《藝術問題》(1957)、《哲學隨筆》(1962)、《心靈:論人類情感》(1967)等。她系統(tǒng)地發(fā)揮了卡西爾的符號論,使符號論美學自成一派。她吸收了邏輯實證主義者I?A?瑞查茲的語言方法,進一步把符號區(qū)分為推理的符號即語言符號,和表象的符號即非語言的符號。并進一步發(fā)展了非語言的符號論――把藝術視為具有表象形式的獨立符號,即表現情感意義的符號。她繼承了卡西爾的觀點,反對科林伍德的表現說。
它運用藝術史、文學史中的豐富材料,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對藝術的本質作了深刻的揭示,得出了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chuàng)造的結論。與此同時,它還對西方美學史上諸多有影響的美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評論。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藝術符號:觀念的標準、謬論種種、情感符號。第二部分為符號的創(chuàng)造:表象、虛幻的空間、虛幻的空間的不同方式、時間意向、音樂基質等。第三部分為符號的力量:表現力、作品及其觀眾。每一部分層層遞進,從提出藝術符號到它的創(chuàng)造過程最后到藝術符號的力量,這三個部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理論體系。
作者認為在藝術和情感的關系上,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藝術不是主宰著藝術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現,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覺形式的符號性表現。
然而,抽象形式本身并非藝術家的理想。邏輯學家才盡可能傳達抽象內容。在藝術中,形式僅僅是為了顯而易見,形式之擺脫其通常的功用也僅僅是為獲致新的功用――充當符號,以表達人類的情感。舞蹈的創(chuàng)作作品,也同任何造型藝術或音樂藝術作品一樣地清晰,一樣地富于建設性、想像性,一樣地留下了人工創(chuàng)造的痕跡。它從一個情感概念,一個符號形式的基質出發(fā),像其他各種藝術品一樣有機地發(fā)展著。藝術完完全全是表現型的,每一行文字,每一聲音響,每一種姿勢,無不如此。所以它百分之百是符號性的,因為一個完整而明晰地表達出來的符號,比語言更具有符號性。
如果將舞劇《天鵝湖》中的“揮鞭轉”這一技巧動作充當一個視覺符號,舞者將這一視覺符號以不斷反復、重復的形式出現32次以致此成為經典。它以這種不斷反復重復的形式沖擊觀眾的眼球,以這種形式強調了這個符號,使“揮鞭轉”這一技巧動作成為了舞劇《天鵝湖》最為經典的動作之一。
又如俗稱“東方舞”的肚皮舞,它的特征是以胯作為中心帶動腿部、腰部、臀部以及腹部肌肉等身體部位做類似環(huán)繞或點動的身體運動,跟隨地域文化風格的樂曲將女性身體柔美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與羌族的女性生理崇拜相似,起源于中東地區(qū)的肚皮舞帶有宗教儀式,在宗教儀式里訴說人類繁衍的祈禱,歌頌生命與祝福婦女多產。所以肚皮舞的主要動作在于腹部的搖擺運動為主。當我們聯(lián)想到肚皮舞時,第一反應就是女性的中段,也就是胯、腰、腹部的劃圓動作,正是因為這一動作作為肚皮舞的視覺符號,反復、重復地出現,這種強調使我們加深對其印象,潛意識里認為這一視覺符號與肚皮舞最為關聯(lián)。由此可見,形式的作用不容小覷,當它運用在舞蹈中,反復重復某一動作或者動律時,這一視覺符號同時也被強調了,成為某一舞蹈的標志性動作。
蘇珊?朗格說:“一個符號總是以簡化的形式來表現它的意義,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論一件藝術品是何等地復雜、深奧和豐富,它都遠比真實的生活簡單,因此,藝術理論無疑是建立一個有效生動現實的心靈概念這樣一個更為偉大事業(yè)的序言?!?/p>
蘇珊?朗格在音樂、舞蹈、美學上的見解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研究學習。我對于蘇珊?朗格及其《情感與形式》中不論是符號論還是舞蹈方向的感悟是很淺薄的。但通過對此書的閱讀和學習,我對藝術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提升了許多,還是值得對它反復品讀回味。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會
書評 | 許戀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