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雷雨讀后感1500字》,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雷雨讀后感1500字》。
第一篇:讀后感1500字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選擇和告別。
呱呱落地時,告別的是母親溫暖的子宮;異地求學時,告別的是無比熟悉的家鄉(xiāng);堅守正義時,告別的是人性的丑陋與邪惡。當哈姆雷特舉起了想要復仇的劍時,他便與過去的天真純潔做了徹底的告別。
生存還是毀滅?哈姆雷特在彷徨和無奈中選擇了獨自前行,也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付出了相應的代價。當生命被仇恨裹挾,當命運遭遇背叛,當他善良單純的靈魂在幽暗的宮殿里受盡煎熬時,哈姆雷特選擇找回真相,選擇不顧一切,選擇殊死斗爭。在殺父仇人面前,哈姆雷特是清醒的;在屈辱生存和復仇的夾縫中,他也是清醒的。
他也曾是天真少年。在“這個上帝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面前,哈姆雷特沒有任何心機,靈魂一塵不染。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悲痛到懷疑人生,所以當叔叔在宮廷里擺上盛大的婚禮時,他會身著黑色喪服,似鬼魅般出現(xiàn)在一片暖色調的喧囂中。在見到父王鬼魂后,他得知了真相,又在戲中戲中證實了叔叔的罪大惡極,如此沉重的打擊更加加劇了他對宮廷乃至整個社會的失望和迷惘。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他的憤怒使他揚起了手中的利劍,但人性的善良讓他又倍感彷徨。是復仇,還是去諒解?他似乎沒有做出選擇。
這樣一個被罪惡充滿的世界里,讓他這樣一個自身也不能免于罪的人去復仇,是不可能實現(xiàn)所謂正義的,哪怕只是世俗意義上的正義。雖然他知道,出于榮譽和倫理,他必須復仇。一再顯現(xiàn)的鬼魂也不允許他無限拖延下去,但他心里從未把殺死克勞迪亞的行為與正義聯(lián)系起來,甚至對復仇的使命感到恐懼和憎惡。復仇是無法逃避的命運,卻是無意義的。無論選擇哪一種,一切都不會再回歸從前?;钪且环N痛苦,但對死亡又懷著絕對的畏懼,這個無法逃避的難題背后,使更多難解的隱喻。由于他找不到一種堅定的正義信念支撐自己,才導致他對未來的看法變得極度悲觀,最終還是在毒劍和毒酒的刺痛下做了最后的抉擇。
皇后喬特魯?shù)碌谋瘎⌒栽谟谒龅拿恳粋€選擇都是身不由己。老國王被暗殺她本無罪,作為女人,她面臨著兩種抉擇,在被黑暗包圍的宮闈中孤獨守寡,隨時有被陷害的危險;或是尋找新的依靠,重新在象牙塔頂尖站穩(wěn)腳跟。而作為一個母親,為保兒子哈姆雷特周全和他的王位繼承權,她就只有一個選擇――在男性社會里委曲求全百般遷就。她對哈姆雷特的柔情是真摯的,她真切地希望兒子能留在自己身邊,她為兒子的突然瘋癲而心急如焚。當克勞狄斯勸她放下毒酒時,她卻從容地說:“我要喝的,陛下,請您原諒我?!边@句帶著悔恨與對兒子歉意的回答不禁讓人有些心疼。柔弱而勇敢的皇后,面對哈姆雷特的斥責和侮辱,面對自身的道德空虛,無言以對的背后是難以啟齒的悔恨。她的人生不是在決定自己的喜或悲,而是在無數(shù)種不幸中,被動地選擇了一種闡述的方式。
奧菲麗婭的選擇最讓人惋惜,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社會地位的不均,女性只能是男性的附庸品。她們沒有自我,沒有理性,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選擇。盡管奧菲麗婭和哈姆雷特彼此深愛,但她從來都沒有做出過自由選擇。任何事情都要匯報給父親和哥哥,還要聽從父親安排來欺騙心愛的人。這個未經(jīng)風霜的少女受不住情人的瘋和父親的死這一連串打擊,于是也含著痛和遺憾回歸了大自然,帶著詩意死去。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選擇的游戲。一群對抗命運的人,始終逃不過命運的鐵拳,沒有什么能夠被改變,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嘲諷般的無奈,依存于所有人身上,也許這才是人類最大的不幸之處,只有當死神的陽光投射在他們冰涼的尸體上,那一刻,便是真正的理想和解脫。
命運既可以讓你擁有陽光般的溫柔,也能夠使你像魔鬼一樣猙獰可怖。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清自己,看清腳下,做好選擇,過好余生。
第二篇:讀后感1500字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說,它的發(fā)表標志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fā)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fā)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著兇狠的眼睛,要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小說中的中心人物,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有時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兇殺人,“在他身上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變化”。正是這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沖突,使主人公不斷地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即關于“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觀點)的肯定與否定之間。對于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說,如果甘愿做逆來順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馬爾美拉陀夫的悲慘結局,如果去做一個不顧一切道德準則的“人類主宰者”,那就會與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盧仁和斯維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導面終于在白熱化的搏斗中占了優(yōu)勢,并推動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論”,向索尼婭靠攏。小說通過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并且從客觀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學基礎上的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因為這種反抗決不可能給被壓迫者帶來新生活的轉機。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fā)的。
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說,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xiàn)實妥協(xié)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征,并在她身上體現(xiàn)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凈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xié)調的:這里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蹲锱c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說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于“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秘”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沖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tài)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小說中,由于作者著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jié)結構相對地處于從屬地位。盡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弦,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說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jié)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第三篇:讀后感1500字
《圍城》以抗戰(zhàn)為背景,以方鴻漸為主角,展示了他留學回來后幾年內,尋找工作、戀愛結婚的經(jīng)歷。我因久仰其大名而讀,但是讀完之后,感覺自己可能只理解了不到1/10。暫且先記下,看看經(jīng)過生活的磨礪之后,重讀會不會有更多的感悟。
一、關于人生和工作
可能因為自己目前尚未走入社會,所以并未遇到很多工作上的困難,對于書中相關的描寫也沒有很有感觸。但是通過讀別人的讀后感,認為以下觀點還是非常有理的,暫且先記下:
志大才疏、狂妄自大,多么精妙的總結!這也正是方鴻漸走向平庸的關鍵所在――因能力撐不起野心,故而常常感到不得志;不得志卻又看不清自己的缺陷所在,故而只會發(fā)牢騷,卻毫無改變現(xiàn)狀的決心。
實際上,現(xiàn)實就是現(xiàn)實,既不冰冷也不殘酷,只有當一個人的野心與TA的能力差距太大時,現(xiàn)實才是“殘酷”的。如果這個人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殘酷后,自暴自棄,既不甘心調整自己的期待,也不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現(xiàn)實會變得更加殘酷。
但不管是調整期待的人還是突破局限的人,大概都不會被我們歸入“平庸”的那個類型。反而是方鴻漸這樣,既看不清自己又輕易向所謂的命運繳械投降的人,才最容易變得平庸。
所以從人生的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就是兩件事,一是在不斷地失敗中認識到自己當前的能力,并及時調整短期內的期望;二是確定自己的長期目標或者人生追求的意義,并在遇到挫折后堅持不放棄長期目標,而是不斷探索可能的路徑,鍛煉到達目標所需要的能力。
二、關于戀愛和婚姻
由于最近我經(jīng)歷了感情上的波折,也做出了一定的抉擇,雖然目前來看我無法堅定的說出這個選擇是正確還是錯誤,或者說就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但是《圍城》還是讓我學到了很多。
方鴻漸和唐曉芙兩個人對彼此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因為自尊或者矜持,在發(fā)生誤會的時候雙方都沒有解釋,而是等待對方邁出第一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一拍兩散。不過也有人說,幸好是這樣,唐曉芙才避開了方鴻漸。但現(xiàn)實中如果兩個正確的人因為矜持而不解開誤會,導致分開,多年以后再相遇才知道當初的真相,豈不是徒增遺憾。
而方鴻漸和孫小姐兩人的戀愛和結婚后的種種變化,也讓人感觸良多。在曖昧時期,兩人都非常傾心對方,交流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但是由于外界的調侃等等,他們兩個被迫迅速結婚。在婚后,必然需要拜訪彼此的家庭,并參加一定的家庭活動,而由于之前從未接觸或者深入的了解對方家庭,所以出現(xiàn)了很多分歧。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固有的觀念或者習慣不同,方鴻漸非常傳統(tǒng)的父母無法接受新式思想的孫小姐,孫小姐要強的姑母也無法接受平庸的方鴻漸;另一方面是由于雙方家庭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孩子的對象能對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所以會對其提出很多要求,這樣“人人為己”的環(huán)境下,必然生出很多矛盾。
而且讓我覺得非常無力的一點是,雖然結婚后兩人依然愛對方也希望體諒對方,但是在雙方父母引起的矛盾出現(xiàn)時,大多無法好好交流達成一致,甚至會因為自己夾在中間而產(chǎn)生煩躁情緒,從而賭氣說出違心且傷人的話。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婚姻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目前也無法指出如果遇見這類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或者更好的溝通。
回到該書的題目,為什么叫《圍城》,我讀之前以為是“事情往往外表看起來很光鮮靚麗所以想?yún)⑴c,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其痛苦從而想逃離”。
現(xiàn)在讀完,卻以為:
方鴻漸是你也是我,他不討厭,可他全無用處。前人經(jīng)歷的種種人生困境,我們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能避開,卻都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投降,不可避免的陷入其中。這樣隨波逐流的人生便是圍城。
想來只有“永遠保持獨立思考,永遠不會輕言放棄”才是跳出圍城的好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