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1500字讀后感(大全)》,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1500字讀后感(大全)》。
第一篇:《原則》讀后感1500字
《原則》讀后感1500字
首席策略師李志勇
《原則》一書內容十分豐富,作者 Dalio 將自己超過四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驗和盤托出,向讀者娓娓道來。我想,無論讀者是誰,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概都會從此書中受益。也正是因為如此,每位讀者閱讀后的體會和收獲也將很不相同。我在這里談談令我感受最深的幾點。
首先,要多做有意義的思考。本書一開始,就開明宗義地提出了三個問題:(1)你想要什么?(2)現(xiàn)實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過一輩子,這幾個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一開始的時候,或者在很長時間內,我們也許對這幾個問題都沒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隨著我們的閱歷增長,人生目標也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必須經(jīng)常思考這幾個問題。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現(xiàn)實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現(xiàn)實之間有差距,這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有兩個選擇。第一是選擇接受現(xiàn)實,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現(xiàn)實,那就需要制定出一個行動的計劃,讓現(xiàn)實逐漸向期望靠攏。我們可以短時間生活在期望和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時間長了肯定行不通。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期望和現(xiàn)實往往也都在不斷變化,因此這是個動態(tài)調整的過程。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我的期望總是設定得比現(xiàn)實高那么一點,這樣我既有動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標定的太高而氣餒沮喪。
其次,是要極端誠實、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這里說的誠實,不是說不能欺騙別人,因為那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根本就不在討論范圍內。這里的意思是說,要極端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我們的性格如何,我們的強項和弱點是什么,我們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別人幫助。我們可以嘗試,可以提高,可以失敗,但不能偽裝。如果不能對自己誠實,不能正視自己的弱點,那我們就很難進步,就無法擁有更加有意義和成功的人生和職業(yè)。
和多數(shù)人的觀點不同,Dalio 告訴我們有弱點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在他看來,他沒有遇見過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經(jīng)歷當中也會不斷遇到各種挫敗,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弱點所導致的。但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夠正視自己,能夠克服弱點,并不會讓自我感覺阻礙自己的進步。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我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們的弱點會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業(yè)績上。在市場面前,我們的自我感覺或者面子毫無價值。比如,我們做錯了方向,難道市場會顧及我們的面子問題而改變其運行方向嗎?當然不會。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第三,和上面那點相關聯(lián)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我們不是不可以失敗,而是該如何去面對失敗,是被失敗打倒,還是把失敗當作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從中汲取經(jīng)驗而完善自己? 個人如此,機構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歷史舞臺。Dalio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幾十年前道瓊斯指數(shù)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數(shù)目前還在指數(shù)當中,就是這個原因。尼采說過,"凡是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沒錯,但前提是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
在如何面對失敗的態(tài)度上,古往今來人們的分歧其實還是挺大的。我有種感覺就是我們的文化似乎對失敗非常不寬容。比如,在歷史上,如果是武將戰(zhàn)敗了,那么等待他們的結果就比較悲慘,一般是要被軍法處置的,比如被斬首。如果是文臣失敗了,比如推行某種變法失敗,那么等待他們的常常是身敗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譴責。這些情況在我們的歷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觀西方,對失敗就寬容很多。比如在古羅馬,戰(zhàn)敗的將軍一般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除非有通敵賣國的嫌疑;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被重新啟用,繼續(xù)在戰(zhàn)場上馳騁。古羅馬人認為,敗軍之將從失敗中學到勝利所不能帶來的寶貴經(jīng)驗,()而且軍人的榮譽感會驅使他們今后去追逐輝煌的勝利。
只允許勝利而不能容忍失敗還將引發(fā)更多的問題,比如不敢嘗試,比如當事人想盡辦法掩蓋失敗。這方面,已經(jīng)有很多智者做過很多的論述。對于我們來說,這問題非常關鍵。在金融市場上,失敗是常態(tài),有個說法是:長期來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經(jīng)很好了;能有 60%的成功率,你就是傳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達到 70%,你就是上帝。
最直接的感受先寫這么多。此書無疑值得每隔一段時間--比如兩年左右--拿出來重讀一遍,每次都應該有不一樣的收獲。
第二篇:讀后感1500字
我相信,無論是怎樣樣的人,必須都無法忘懷童年所給予他的回憶。無論這種回憶對他而言是否完美,是否擁有著重要的價值,都會無法忘記。因為,這種回憶早已深深的植入到他的記憶中了。所以,在空閑的日子里,我拜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的《童年》,以下就是我在讀的日子里的一些感觸與啟發(fā)。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午時,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jīng)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之后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xiàn)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我都不敢相信竟會發(fā)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著。每一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教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jīng)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fā)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一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么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研究衣食住行,總是想著有大人在輪不到我們。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當悔過自我以往的奢侈,我們應當不再浪費,我們應當學會珍惜,明白父母的艱辛是為了我們。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yōu)秀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完美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終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終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完美的印象吧!
第三篇:讀后感1500字
高考后的假期漫長而悠閑,為了消磨時光遂向老師求書,她推薦的是她高中畢業(yè)時讀的作品――《年輪》。
初讀此書,強烈的時代感撲面而來,使人仿佛沐浴在上世紀那巨變的數(shù)十年的同時,也難免與自己今天所處的時代產生疏離感。三年自然災害、知青、北大荒,時間和空間上遙遠的距離使人無法切身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角色,而只能以旁觀者的視角如讀歷史般客觀欣賞這部作品。然而當我徹底讀完這本書,合上書頁時,最初曾篤定的理性卻所剩無幾。隔著三代人、六十年的時光,依然能夠被其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所深深打動與震撼。
《年輪》與我們熟悉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同一代人追捧的經(jīng)典,兩本書的題材也很相似。所不同是,《年輪》與后者相比,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由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搬到了白山黑水間的東三省,且時間線的跨度要更長。書中的主人公王小嵩、徐克、吳振慶、郝梅、張萌等人經(jīng)歷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北大荒的知青歲月,知青返城與改革開放,從懵懂無知的小學生成長為成家立業(yè)的中年人。整本書如同一幕標準的中國劇,在漫長的歲月中截取了四個最有代表性的時間點展開敘述。眾人的命運也在這四幕劇里發(fā)生戲劇般的變化,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說全書中誰的結局最值得羨慕,那便是郝梅。她曾經(jīng)是眾人中最不幸的那個,短暫幸福童年后父親被打倒,遠離家人,后又被丈夫拋棄,自殺未成而雙目失明,拖著女兒返城后母女倆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然而她憑著絕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性格得以在最黑暗的歲月里掙扎求生。終于,命運在多年苦難后云開見日,使她遇見了愛她的丈夫,而自己又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讓她在解決溫飽的同時,得以用文字補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遺憾。命運之神曾置她于危崖,她卻能如她的名字一樣,報之以芬芳。
除了書寫小人物的奮斗,整本書中也有對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的反復渲染,讀來令人感到氣勢磅礴,蕩氣回腸。通過眾人童年時三位老師的命運,讓我們得以一瞥那政治為綱年代種種混亂,通過郝梅筆下的一篇篇文章,我們又能感受到知青返城后的迷茫?!俺鞘惺亲畛缟幸彩亲顧z驗個人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所在了。一切親情、友情、愛情,囿于其中,生動得近于亢奮,嬗變得近于刺激。擺布棋局本身的,卻是一只無形的大手――它是時代,它是社會,它是城市生活的本身,它改變人的命運軌跡,如同兒童改變圖畫拼版一樣任性……”
梁曉聲借郝梅之筆寫出一代人對時代近乎負隅頑抗的矛盾心理,他們在“該上學的年齡失學,該工作的年齡待業(yè),該談戀愛的年齡還在找工作”,這一代人似乎就是因為種種錯誤而誕生,而他們的存在本身又成為了一個國家艱難轉型的縮影,他們人生的種種不幸,亦是國家民族的遺憾,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源自于國家在風云詭譎形勢中前行。面對這樣生不逢時的人生,年輕時的他們曾天真相信自己生逢其時,隨著年歲增長,清醒后他們卻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深深陷入時代盤根錯節(jié)的根系,難以分割。
“時間能抹平許多東西,能使曾經(jīng)海誓山盟的情人再見時關系冷淡,能使親兄弟般的友愛變得似有似無,能使我們的心變得麻麻疤疤的,使我們常對自己感到惘然、沮喪。”王小嵩絕望時的悲嘆道出了古今多少人對時間的無奈。光陰流水,逝者如斯。它不曾理會善男信女虔誠的祈禱,也不會因某人的好惡而改變,當人們生逢其時、春風得意時,它默默流逝;當人們生不逢時、怨天尤人時,它默默流逝。
歲月的年輪一圈圈增長,公正的記載下黑暗與光明,而人類所能做的,只有忍耐與感恩。然后便是如顧城的那首詩一樣:“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