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1500字讀后感(范文六篇)》,但愿對你工作學(xué)習(xí)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1500字讀后感(范文六篇)》。
第一篇:讀后感1500字
很早以前,就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吃飯只是一種本能的生理需求,并不是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比吃飯重要。
于是,在生活中,吃飯的時間總是被壓縮,馬馬虎虎吃飯也幾乎成了許多偉人的標配,偶爾犯了一點錯誤,也總是會被說上這么一句“就知道吃吃吃”,更不要說會吃、好吃很容易被人嘲諷了。而那些天天下館子、胡吃海喝、大擺宴席更是成為了一種社交的形式,喝成酒精肝、吃成胃下垂的,早就超出了“吃飯”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當我讀到鄉(xiāng)賢陸文夫先生的小說《美食家》時,剛開始不太明白作者為什么要講這樣一個故事,要塑造朱先生這樣一個饕之徒。在我之前的思想觀念中,這樣的人是不務(wù)正業(yè)的,也是不識時務(wù)的,他那樣的出身,處于那樣一個時代,難道不應(yīng)該好好“改造”、向貧下中農(nóng)學(xué)習(xí)嗎?
隨著年歲漸長,讀書增多,慢慢懂得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其實啊,對凡夫俗子來說,吃飯就是人生的大事,能吃頓好飯、能好好吃飯,很多時候甚至是難以企及的愿望。陸文夫本人也是愛吃的,一杯黃酒,幾個家常小菜,也曾讓陸先生享受高朋滿座的樂趣。他寫這篇小說,某種意義上是在告訴人們,追求吃飯,吃好飯,這也是健康的、高尚的價值觀。反之,飯都吃不上,又何來其他?
無獨有偶,阿城先生的名篇《棋王》中主人公“棋呆子”王一生也是個吃貨,這一段吃相的描寫,讓人看著心疼:“吃得很快,喉節(jié)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里。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里。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zhuǎn)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兩只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后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對于一個身處饑餓年代的人來說,對于吃的追求是實在的,他說:“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薄o枬h不知餓漢饑,這句話說得真好,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永遠無法體會一個饑餓的人對吃的渴求和虔誠。然而,王一生又不僅僅是一個飯桶,一個純粹的物質(zhì)主義者,他癡迷于棋,并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為貴”的傳承者。在一個物質(zhì)和精神均極其貧乏的年代,王一生對于吃、對于棋的虔誠恰恰表現(xiàn)出了一個民族堅韌的生命力。對他來說,對許多人來說,活著就是為了好好吃飯,好好下棋。
前幾年讀到了靳以先生之女章小東的一本書,書名就叫“吃飯”。作者旅居海外,近距離地觀察了海外華人的艱難生活,又有自身柴米油鹽的艱辛體驗,她以紀實的筆觸創(chuàng)作了多部小說,描述了幾代華人的“吃飯”問題。關(guān)于吃飯,章小東說,“人生起伏,無非吃飯”,“不管吃壞吃好,總歸要吃飯”,“吃飯再辛苦,也要有尊嚴”。故事里的人們?yōu)榱顺燥?,為了吃好飯,漂洋過海,歷經(jīng)苦難,人世間的苦樂悲歡,就在鍋碗瓢盆間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寫到這里,想起了劉若英的那一首《當愛在靠近》,里面唱到“真的想/寂寞的時候/有個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特別地讓人感慨。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家人一起吃早餐了,上班太早;我一周難得有幾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餐,幾乎每天總要很晚下班回家;午餐更不要說了,上班族有幾個人能在家吃午飯呢?
我們天天忙碌,天天為了“吃飯”而奔波,然而好好吃飯的愿望,卻總是難以實現(xiàn)。想起來,挺為自己悲哀的。
第二篇: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1500字
“他好象同中國其他地方的膽怯的農(nóng)民不屬于一個族類,一雙炯炯有神的快樂的眼睛含著一種挑戰(zhàn)的神情,還有一定的嚇人氣派。”看到這句話,我不禁“噗”的一聲笑出來,一面為這位美國作者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新奇而笑,一面又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人民的“神”而大為震動。迫不及待地向后翻去。
埃德加·斯 諾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描繪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蘇區(qū),描繪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lǐng)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fēng)貌。通過他的描述,我看到了一個此前雖有所了解卻并不熟知的延安根據(jù)地。當面對誤解和扭曲,紅色中國的領(lǐng)導(dǎo)人敞開胸襟,熱烈的歡迎這個遠方而來的不速之客。無拘無束的告訴他他們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地通過這個青年,告訴全世界,在世界東方的戰(zhàn)場上,不起眼的角落里發(fā)生的故事
在這里,西北的漫天黃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主之風(fēng);滾滾的硝煙暫時退卻,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軍民一心的生活景象。他們堅定、執(zhí)著、深邃而不乏快樂和幽默,他們是為了幸福而戰(zhàn)的勇士,他們更是活生生的、與普通人無異的市民。
不同于其他書籍上描寫的民生凋敝,也不同于歷謳歌的艱苦卓絕的抗爭,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與人民打成一片的優(yōu)秀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是一群敢愛敢恨,真心的為人民服務(wù)的黨員,它深切讓我認識到了共產(chǎn)黨與人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感情源自于對祖國的熱愛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互相尊重并堅持這條路走下去。或許這就是中國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在歷史的洪流中日益富強,走向民族復(fù)興道路的根本原因。
2008年5月12日,整個中國都為之沉默了。在這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昨天還是一片如花似玉的景象,夏天的勃勃生機剛剛彌漫開來,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8。0級大地震毫不留情的摧毀成一望無際的廢墟。數(shù)萬人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間一命嗚呼!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在地震爆發(fā)后的當天,年過六旬的溫總理,在第一時間內(nèi)奔赴抗震救災(zāi)的第一線。“孩子們挺住,我是溫爺爺?!泵鎸﹄S時可能發(fā)生五六級余震,每一次震動都有可能導(dǎo)致一些斷殘的墻體進一步坍塌滑落。盡管如此,溫總理仍然執(zhí)意要爬上廢墟堆,親自拿著喇叭湊近縫隙向埋在里面的孩子們喊話。這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動了。這一句普通的話,不僅蘊含著一個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傾注更多的是鼓勵孩子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樹立戰(zhàn)勝災(zāi)難的信心,讓他們早日走出災(zāi)難的陰影。這一句普通的話,不僅是一個爺爺對孫子的疼愛和憐憫,表現(xiàn)出更多的是用溫情去撫慰孩子們受傷的心靈,讓他們重拾親人的溫暖。這一句普通的話,不僅展現(xiàn)出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的至愛之情,而蘊藏更多的是,當看到人民遭受苦難時的一種“愛之切”和“痛之切”,想要大聲告訴災(zāi)區(qū)人民一聲,你們不是在孤軍作戰(zhàn),還有溫總理和全國人民,只要堅持住,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中國式平民總理,這個頭銜不僅代表了黨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更表現(xiàn)了在黨的陽光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沒有貴賤、為人舍己、和諧平等的社會。這不正是共產(chǎn)主義所追求的嗎?今天,當年的戰(zhàn)爭硝煙已經(jīng)散去,過去留給我們的是深切的追念,但未來只留給我們一個模糊的背影。
未來并非循規(guī)蹈矩,而是要我們在黨的陽光下,發(fā)揚與民同樂、以群眾為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手中的畫筆為和諧、繁榮的社會增光添彩,為大同的理想而執(zhí)著追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第三篇:讀后感1500字
一提起《論語》,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從沒想過要和它親密接觸。但自從聽了幾次于丹教授的講座以后,我卻改變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飛揚的講解和她對《論語》全新的解讀,讓我對《論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也走進了《論語》。
起初,我是借著注釋閱讀的,但還是覺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記不住,于是,這本書就被我放到了書架上,從此它被塵封了。時隔不久,我校開展了“經(jīng)典閱讀”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還準備和學(xué)生一起背誦《論語》。有人懷疑:這是不是太深奧了?讓學(xué)生不解其義地死記硬背,有意義嗎?我說“試試吧!古人從小不都是從背誦《大學(xué)》、《中庸》開始的嗎?”于是,我們就進行了嘗試,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學(xué)生背得很輕松。每周要求學(xué)生背誦的三句經(jīng)典語句,每天只需帶領(lǐng)他們讀上三五遍,一周下來,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當然還是我,跟著學(xué)生一起學(xué),一起背,我覺得輕而易舉,而且對《論語》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從中還學(xué)會了許多做學(xué)問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為離我們很遙遠的大道理,卻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我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敝忻靼琢恕懊舳脤W(xué),不恥下問”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要有謙虛的態(tài)度和務(wù)實的作風(fēng);“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弊屛抑懒藦?fù)習(xí)舊知的重要性;“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又使我懂得了學(xué)習(xí)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眲t向我們解釋了何為“好學(xué)”。 原來這些高深莫測、枯燥無味的語句卻是那么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它直接影響著我的工作和學(xué)習(xí)。我覺得讀《論語》,就像喝咖啡一樣,起初感到很苦澀,但只要堅持,就會覺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賞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待人”的思想,從這本處處體現(xiàn)“以仁為本”的書中,我學(xué)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屛叶昧宋覀兘處煘槿藥煴淼闹匾?,使我真正理解了“身正為范”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备嬖V我們誠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們重視,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它仍被人們所信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則讓我們做“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古往今來,君子與小人總是并存的,那么,君子與小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弊x完這幾句話,相信你心中就不會有什么疑問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闭f得更好,它適用于任何時候。從大處說,一個國家如此;從小處說,一個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們闡述了許多有意義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睍r間過得真快,一晃一年過去了,我的學(xué)生也積累了不少《論語》短句,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小和尚念經(jīng),并不能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沒想到這學(xué)期剛開始,就有一個學(xué)生給了我莫大的驚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課時,當我講到“夜深了,老師還在伏案工作,她正在為明天上課做準備”的時候,突然從教室的角落里,傳來了一聲拖腔拖調(diào)帶有稚氣的聲音“傳不習(xí)乎?”我在驚訝之余,更多的是喜悅。我為我當初的選擇而高興,我為我的學(xué)生而驕傲。這個學(xué)生居然能學(xué)以致用,盡管只是一小句,盡管只有一個學(xué)生,但是當時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這個聲音給了我動力、給了我信心,我會和學(xué)生在閱讀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而且我們會將之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們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第四篇:讀后感1500字
《簡愛》這本書從上次記錄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過去10天了,今天翻到最后一頁,有點生氣了,很是欣賞作者的文采和人物心里的描寫,生動而又震撼,可是卻到了尾聲。
這本書就像網(wǎng)評說的那樣耐人尋味,它不像別的文學(xué)作品,首尾不一,故事缺乏吸引力。而它,故事用了5個篇幅展現(xiàn),卻到了導(dǎo)讀環(huán)節(jié)才提醒原來文章是有章節(jié)劃分的,在我的觀看過程中,我的心被筆者緊緊的抓住,關(guān)心故事主人公少年時期的遭遇的波瀾起伏和逆反的心理情節(jié)變化,對于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感同身受,迫切的希望從故事的下個環(huán)節(jié)中看到主人公是怎樣改變命運,或者說是被命運改變的,故事中總會有一絲絲希望照亮主人公善良的一面。進學(xué)校前的牧師為他指明一條上學(xué)路,進學(xué)校后遇見的好朋友,讓她心靈受到安慰,遇見的老師關(guān)愛有家,把她從迷途中拉回,完成了她就讀時期的、知識、善良、勇敢、誠實的心智塑造。在主人公畢業(yè)后,選擇家庭教師,并開啟了故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她善良、好學(xué)、勇敢很快就備受羅切斯特家庭的喜歡,在為數(shù)不多的與男主人公接觸后,產(chǎn)生了價值觀、世界觀的共識,在深入接觸過程中,男主人公深深的愛上女主人公,并愿意放棄一切,不計較她是家庭牧師的身份、不在乎自己是已婚身份、更不在乎彼此之間的身份懸殊。再結(jié)婚現(xiàn)場,女主人公得知男主人公已婚,并有一個神經(jīng)病妻子在家時,女主人公認為自己是男主人公的情婦,為此傷心透頂,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不辭而別。開啟了第四段故事,身無分文的女主人公相信她是上帝是愛自己的,在沒有錢財、食物、屋檐的情況下漂泊4天,遭遇很多次冷眼和拒絕,最終也是機緣巧合,來到了后來才知道的遠房表哥家里,善良的表格是傳教士,收留了她,一直等到她完全恢復(fù)。在此期間也為他安排了一個都是貧困農(nóng)民家庭孩子的學(xué)校,只有很少的收入,卻要面對大大小小幾個孩子的教學(xué)工作。但是,好在有了自己的住所,一個小小的房子,也成為了她離開之后唯一的家。在這里,她樂觀面對這里的一切,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為這些完全沒有知識底蘊的孩子們傳授著知識,短短的幾個月里,她的行動得到了回報,孩子們進步了,學(xué)校的投資者們也看到了她的能力。這個時候她的遠方表哥找到了她,告訴他,他的叔叔也就是女主人公的舅舅,在前兩周離世,留下來一大筆財產(chǎn)。
她欣喜若狂,不是因為財產(chǎn),而是因為她有了2個姐姐和1個哥哥,而這些人就是救她的人,這就像是命中注定般巧合。她并沒有因為有了錢財而拋棄一切,而是選擇將財產(chǎn)分給幾個表兄妹,為此彼此之間更是和睦了。在朝夕相處的幾個月里,他的表哥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傳教士,一心想培養(yǎng)自己的表妹和他一起完成上帝交給他的傳教使命,要求帶著女主人公去印度,并以夫妻的名義。女主人公拒絕了,在她表哥的說教下,女主人公備受壓力,也是出于對羅切斯特的思念,選擇了,回到當初逃離的地方找男主人公,因為離開的幾個月來一直了無音訊。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回到了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的身邊,當女主人公返回時,一個噩耗迎來,原來的莊園被大火燒盡,剩下的只是男主人公暴躁的脾氣和殘疾的身軀。女主人公很快找到了男主人公的棲息地,兩人的再次相見讓男主人公,高興的像只小鳥。男主人公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剛毅和獨立的形象,在女主人公面前變得自卑、不自信和邋遢,當女主人公看到這一切時,就已經(jīng)決定他們會在相守一輩子,用筆者的語言來表達:“讀者啊,我和他結(jié)婚了”。在故事的最后,文章被退后10年,男主人公一只眼睛能夠模糊看清,能夠獨立行走,他們很是相愛,并有了彼此的孩子。
文章的伊始的揪心、過程中的頑強、善良和最后洋溢著的幸福,感同身受,或許這就是文章的偉大之處吧。
第五篇:瓦爾登湖讀后感1500字
讀《瓦爾登湖》有感
——感知自然,回歸自我李季萍
前些日子,讀了梭羅的《瓦爾登湖》內(nèi)心有所觸動,《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生活情景,《瓦爾登湖》是梭羅回到文明社會后的作品,其中透露著梭羅作為一位哲學(xué)家從未停止的思考,他思考社會、思考人生、思考物質(zhì)、思考欲望。在這兩年中,梭羅住在瓦爾登湖岸上自己建造的木屋里,靠雙手養(yǎng)活自己,沐浴著與大自然水乳交融的風(fēng)光,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在大自然中享受靈魂的洗禮,這也是古今中外眾多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
東晉末,南朝宋初期的陶淵明,歷來被稱為“田園詩人”,他深感官場腐敗而歸隱田園,他贊美勞動淳樸生活和大自然的優(yōu)美、恬靜,這與梭羅又是何等相似。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熱衷于勞動生活,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心靈追求在他的《桃花源記》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桃花源也正是陶淵明的理想社會,哪里單純、美好、和平,人們淳樸、真誠、熱情,而且也不會被外界所污染。陶淵明渴望在大自然中、在勞動生活中達到心靈的重塑,這樣一個美好的境界蘊含著陶淵明的精神追求,在大自然中感知自然,在感知自然中重塑自我,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自在。如蘇軾《浣溪沙》中的“簌簌衣襟落棗花”,或許是蘇軾的心靈寫照吧。簌簌飄落的棗花,縈繞在村子上空的繅車聲,還有那古柳下穿著牛衣賣黃瓜的農(nóng)人,比起城市的喧囂更溫馨、更祥和、也更清新。正如蘇軾這樣豪放派開創(chuàng)者,也渴望心靈的安定,或許,這就是人潛在的本性,在心靈被自然觸動時才表現(xiàn)出來,才發(fā)覺,這才是內(nèi)心真正向往的,只是被城市的喧囂與灰塵蒙蔽的太久了,然而,人終究是自然的產(chǎn)物,離不開自然,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自我,重塑自我也就成了人們的最高精神最求。
無獨有偶,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性情狂傲,因而仕途坎坷,他常常放浪山水,探齊攬勝,他的詩歌貫穿著清新、自然、恬靜的韻味,保留著自然的本質(zhì)。他寄情山水,將整個身心都融入到了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靈氣,再加上本就狂傲的性情,反而更好的感知自然。自然與他狂傲的性情相互融合,于是便出現(xiàn)了清新恬靜的詩歌,所以說,在感知自然中重塑自我。
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人也不少,我一位要好同學(xué)的一家,每周必抽出時間外出,去的地方也并非著名景點,都是自然氣息極其濃厚的,沒有經(jīng)過人工開發(fā)的或是開發(fā)力度很小的地方,假如時間緊張就回鄉(xiāng)下奶奶家,體驗鄉(xiāng)村生活樂趣,也許就是因為與大自然長期接觸與深深的感知,他本人才充滿了活力與靈氣。大自然的熏陶才是入心入骨的熏陶,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一個人。
然而,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堅守住自然的底線呢?多少人隨波逐流,一生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也不過榮華富貴一時,終究也只是一座墳?zāi)?,在世所追逐的金錢與名利也無法帶走,兩手空空而去,又有什么意義?而有的人一生辛苦操勞,忙碌奔波,又能得到什么呢?梭羅說過這樣一句話:“多余的錢財只會帶來多余的東西。”人生確實如此,再多的錢財,在人離世后,也只不過是一些多余的東西罷了,于在世的人而言,亦是一種多余,何苦呢?倒不如在自然之中塑造自我,讓身心都得以放松。
所以,我覺得每個人是要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感知自然重塑自我,要安下心來,心無雜念,亦心無旁騖。
讀過一個故事,一個公司老總,其公司破產(chǎn)后,他對屬下職員說,他會重振旗鼓,要他們等他。后來,職員們一個也沒見到他。突然有一天,他把曾經(jīng)的屬下們召集起來,又開辦了一家公司,事業(yè)蒸蒸日上。一次聚會時,一個屬下問他,中途不見的那段時間在干什么?他笑笑說:“在山林里面,每天什么都不去想,呼吸新鮮空氣,在大自然中思索,每天晚上睡前反省錯誤,滋養(yǎng)心靈,僅此而已!”
感知自然,重塑自我要心到,心靈是最重要的。陶淵明的《飲酒》中有這樣四句“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身居鬧市,卻內(nèi)心寧靜脫俗,追求精神上的近距離自然,而并不是居所的偏遠,重要的是心靈的“焦距”。
若心神不定,身處自然卻想著物欲,必然不能真正的感知自然。平靜下心來,全身心地聆聽大自然的物語,長期的堅持才會真正地感知自然,重塑自我。
于我而言,感知自然,重塑自我亦十分重要,每周擠出時間到自然里去,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安下心來沉醉在心靈與自然的一次次碰撞,讓身心得以陶冶。
第六篇: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1500字
1936年6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帶著諸多關(guān)于紅軍各種各樣的問題(小至衣食住行,大至革命政權(quán)),冒著生命危險進入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采訪了許多不同的人。他收集到大量關(guān)于長征關(guān)于紅軍的可信資料,讓全世界人民了解到,紅軍不可征服的戰(zhàn)斗精神和改變世界的熱情與力量。
作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里用客觀而不乏激情的語言記錄了這一段中國共產(chǎn)黨人,創(chuàng)造了奇跡,第一次向全國全世界解釋了中國的紅色革命。
在本書當中,也有許多細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初見某位同志時的第一印象生動形象的人物外貌描寫,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有著嫻熟的文字功底以及深切的人文情懷,讓重新照耀中國在保持真實性的同時,還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
在第二篇去《紅都的道路中》的《遭白匪追逐》的結(jié)尾中,出現(xiàn)了一位重要人物--周恩來—“這時出現(xiàn)出現(xiàn)了一位清瘦的青年軍官,他長著一臉大胡子,他走上前來,用溫和文雅的口氣向我打招呼。哈羅,你想找什么人嗎?”他是用英語講的!從這個感嘆號便可體現(xiàn)出當作者看到一個講英語的中國人是有多么的驚訝,多么的不可思議。
從書中也可以看出,周總理是一位生活簡樸,工作刻苦的好領(lǐng)導(dǎo)?!巴量簧蠏斓囊豁斘脦な俏ㄒ豢梢钥吹降纳莩奁?,周恩來政伏按在看電報”,文章并沒有直接正面描寫,而是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周總理的生活簡樸,工作刻苦。
書中對周總理的外貌這樣描寫道,“盡管胡子又長又黑,外表人不退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熱情”,的確,在周總理與他人的合影中,他也的確顯得十分孩子氣,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周總理會是一個如孫中山一般臉龐,英俊又帶著一絲高冷的模樣,怎知周總理生得如此熱情,甚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周總理的家世也不簡單,出自大官僚家庭,書香門第,家庭教育一定也對他有很大影響,再漸漸地,從讀書轉(zhuǎn)到革命,他在民族覺醒的時期里受到教育,使他的興趣,從文學(xué)轉(zhuǎn)移到別的方面去了。
《紅星照耀中國》,使我從另一個方面重新認識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領(lǐng)袖們,原本的他們似乎離我十分遙遠,而現(xiàn)在,他們熱情親民刻苦的形象仿佛近在眼前,帶我走回了那個時代。
在本書第五篇之第八篇中,令我感慨最深的便是第五篇長征了。
這篇文章簡明扼要地記敘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長征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斯諾通過巧妙的節(jié)奏掌控,把記敘的重點放在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原因和途中幾個重要節(jié)點上。
“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jīng)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埃德加斯諾在書中這樣說道,的確,紅軍們有著不忘初心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更是在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峽谷高聳,河流又窄又深,又急,描寫了瀘定橋險峻的位置,為下文紅軍過瀘定橋做鋪墊,當瀘定橋的對面是敵軍,紅軍戰(zhàn)士仍一個個站出來運作敢死隊,隊員在奔騰急流的江水上,敢死隊緊緊抓住鐵索緩慢前進,戰(zhàn)士一個一個被擊落,跌入急流之中。“這些人當兵不只是為了飯碗,這些青年為了勝利而甘于送命?!?/p>
讀到這里,我不禁思考這些英雄。為了偉大革命,甘于奉獻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而我平日里有一點小跌小撞,便感到是天大的痛苦,天大的委屈,覺得自己真的十分貪生怕死,十分的可恥,與那些英勇犧牲的革命戰(zhàn)士錯相比,自己太是幸福幸福了,而我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我的生活里,我雖不能像革命戰(zhàn)士一般獻出生命,但我可以在班級里為班級做貢獻,在家里為父母分擔家務(wù)活,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方顯我的生活有價值。
為革命做貢獻的,不僅僅只有大人,更是有孩子們的參與。
在第二篇去紅軍的道路的造反者中,孩子也是革命者,也會受到一樣的尊重,“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這些孩子是少年先鋒隊員,他們是革命者,他們不是傭仆,他們是未來的紅軍戰(zhàn)士?!?/p>
但在第九篇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紅小鬼中,再次提到了這群英勇的小紅軍戰(zhàn)士們,雖然他們年齡尚小,他們一樣干活,他們一樣搞革命。他們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小孩兒享受特殊的待遇。他們同樣做著貢獻,他們同樣也有犧牲。
少先隊員喜歡紅軍,因為在紅軍里,他們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們吃住都像人,它們認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他們的剛毅,堅忍精神令人折服,他們對紅軍忠貞不貳,堅定如一。
他們精神極好,他們對于革命對于干活對于學(xué)習(xí)都是十分的勤勞努力。在這里,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我也是一位少年先鋒隊員。我也要像過去的他們一樣努力學(xué)習(xí)。盡自己的力量,為國家做貢獻。
書中對周總理的外貌這樣描寫道,“盡管胡子又長又黑,外表人不退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熱情”,的確,在周總理與他人的合影中,他也的確顯得十分孩子氣,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周總理會是一個如孫中山一般臉龐,英俊又帶著一絲高冷的模樣,怎知周總理生得如此熱情,甚至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周總理的家世也不簡單,出自大官僚家庭,書香門第,家庭教育一定也對他有很大影響,再漸漸地,從讀書轉(zhuǎn)到革命,他在民族覺醒的時期里受到教育,使他的興趣,從文學(xué)轉(zhuǎn)移到別的方面去了。
《紅星照耀中國》,使我從另一個方面重新認識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領(lǐng)袖們,原本的他們似乎離我十分遙遠,而現(xiàn)在,他們熱情親民刻苦的形象仿佛近在眼前,帶我走回了那個時代。
在本書第五篇之第八篇中,令我感慨最深的便是第五篇長征了。
這篇文章簡明扼要地記敘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長征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斯諾通過巧妙的節(jié)奏掌控,把記敘的重點放在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原因和途中幾個重要節(jié)點上。
“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jīng)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埃德加斯諾在書中這樣說道,的確,紅軍們有著不忘初心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更是在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峽谷高聳,河流又窄又深,又急,描寫了瀘定橋險峻的位置,為下文紅軍過瀘定橋做鋪墊,當瀘定橋的對面是敵軍,紅軍戰(zhàn)士仍一個個站出來運作敢死隊,隊員在奔騰急流的江水上,敢死隊緊緊抓住鐵索緩慢前進,戰(zhàn)士一個一個被擊落,跌入急流之中。“這些人當兵不只是為了飯碗,這些青年為了勝利而甘于送命?!?/p>
讀到這里,我不禁思考這些英雄。為了偉大革命,甘于奉獻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而我平日里有一點小跌小撞,便感到是天大的痛苦,天大的委屈,覺得自己真的十分貪生怕死,十分的可恥,與那些英勇犧牲的革命戰(zhàn)士錯相比,自己太是幸福幸福了,而我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我的生活里,我雖不能像革命戰(zhàn)士一般獻出生命,但我可以在班級里為班級做貢獻,在家里為父母分擔家務(wù)活,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方顯我的生活有價值。
為革命做貢獻的,不僅僅只有大人,更是有孩子們的參與。
在第二篇去紅軍的道路的造反者中,孩子也是革命者,也會受到一樣的尊重,“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這些孩子是少年先鋒隊員,他們是革命者,他們不是傭仆,他們是未來的紅軍戰(zhàn)士?!?/p>
但在第九篇戰(zhàn)爭與和平中的紅小鬼中,再次提到了這群英勇的小紅軍戰(zhàn)士們,雖然他們年齡尚小,他們一樣干活,他們一樣搞革命。他們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小孩兒享受特殊的待遇。他們同樣做著貢獻,他們同樣也有犧牲。
少先隊員喜歡紅軍,因為在紅軍里,他們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們吃住都像人,它們認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他們的剛毅,堅忍精神令人折服,他們對紅軍忠貞不貳,堅定如一。
他們精神極好,他們對于革命對于干活對于學(xué)習(xí)都是十分的勤勞努力。在這里,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自由則國自由?!?/p>
我也是一位少年先鋒隊員。我也要像過去的他們一樣努力學(xué)習(xí)。盡自己的力量,為國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