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論語讀后感1500字》,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論語讀后感1500字》。
第一篇:論語讀后感1500字優(yōu)秀作文
放下論語時,似乎關(guān)于人生、事業(yè)、處世,已不再有遺漏的問題需要詢問。
只剩下一個疑問:孔子為何要去做一件完不成的事?
孔子絕非無知之人,世事翻涌、黃鐘毀棄,這都在他為官、行走、掙扎的大半生中張牙舞爪地嘯叫,他堯的額頭之下,子產(chǎn)肩膀抬著的,皋陶的脖頸之上,那孔夫子獨有的慧眼可以見識千般善惡,那孔夫子獨有的頭腦可以判斷萬種臧否。他知道這世道,得救。
可他只有一副喪家之犬的身軀而已。
他不是大義的唯一擁躉,這世上原先還有無數(shù)大義的忠臣,無數(shù)能夠認清一切的人,可是所有人在這世態(tài)之前依然只有喪家之犬的模樣,似乎都無可奈何。于是大家四散,歸隱山林,繼續(xù)做一條無主的狗,不顧舊主處于何種窘境,只想歸于孑然一身,縱使有百般留戀,
然而無能為力四個字已經(jīng)反駁了一切。因為無能為力,所以沒有必要。
由此人世只剩下了孔子等極少數(shù)人,和這個依然狼奔豕突的社會。
孔子想:不管世道如何我還沒死啊!
孔子又想:既然我沒死那我當然要繼續(xù)為大義努力??!
于是有了孔子,那群圣人中最艱難又最頑強的那個,伏在大義腳下叩拜得最瘋狂的忠臣。
孔子的信條便是盲目與努力。盲目在于他飛蛾撲火式自取滅亡的挑戰(zhàn)上,他就像飛蛾,只知道光明,無所謂為了它,毀滅與否,只要活著,我的生命就獻給大義,沒有保留。但他的盲目是理性的,他知道大義必然勝利,而他證明了這件事,所以他知道這是值得的,這就是他的理性的盲目,為了理想無所謂毀滅與否。努力,便是努力,將生命精準合理地送給理想。
我們是否有必要學習這理性的盲目呢?
我們聽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知道生命至上,我們學著不讓某一件事代替我們的全部價值,人生有很多精彩的其他事,一個海關(guān)可以寫明史,一個博士可以拉小提琴,一個醫(yī)生可以是一個短跑冠軍,我們沒有必要把生命完全傾注于一件事,滿足奧林匹亞式的或得桂冠,或舍生命。一個頭銜或許真的沒法表示一個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的全部價值。
但我們中的許多人是不是也因此讓生命逐漸貶值,因為生命的昂貴而變得吝嗇,因為青春只有一次就在努力之外躊躇。作業(yè)是你全部的價值嗎?有人反問;考試是你全部的價值嗎?另一個人也問。于是他們牽著手去娛樂。的確我們的價值,尤其年輕的價值不是區(qū)區(qū)考試、作業(yè)可以概括的,但是我們卻往往會讓生命完全失去價值,停止努力因為不值呀!可我們在此時不在奮斗中揮灑生命,難道就要將青春束之高閣,待其腐爛嗎?
例如抗戰(zhàn)時期的沈崇誨,將門之后,清華大學出身,自愿成為空軍飛行員與日寇搏殺。當時教官問:戰(zhàn)斗機裝配了幾顆子彈?他立馬回答:長官,271顆,其中一顆是我和的飛機!最終在戰(zhàn)斗中,他射完機槍里最后一顆子彈后拒絕返航,駕機極速撞向日艦,最終殉國。他就是電影《無問西東》中飛行員沈光耀的原型。有人問,這樣他的生命與一顆普通的子彈是不是毫無區(qū)別?我想說,是的,但值得。生命著實可貴,更何況沈崇誨的出身,但是他的生命是作為一顆飽含著奮斗與憤怒的,民族的復興與自由的,代表了全體同胞的子彈射向敵人,這是一顆與他的生命一樣可貴的子彈,他的價值實現(xiàn)了,他的生命獻給他最崇高的理想,我想說,他的生命很值得。還有許許多多抗戰(zhàn)時期、革命時期的英烈,他們中的許多都沒有看見勝利的那天,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的生命終將以勝利賦予價值,這便是值得。
我們和孔子一樣,都只是一個無力的人,我們也有各自的理想。我們又是那么自尊,生怕理想有愧于自己的畢生努力。但是既然知道這件事是正確的,為何不去做呢?無所謂我們能否看見勝利的日子,為何不敢為一件正確的事付出全部努力呢?又有多少人是倒在夢想這個名字前而不是被夢想本身打倒呢?
只求為之,無問西東,這是孔夫子的勇氣,也應該屬于我們。
第二篇:論語讀后感
最初接觸論語是中學的《論語十則》,當時只是死記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著古代學者搖頭晃腦讀書樣子,很是有趣。借著這次全校的機關(guān)培訓,今天再讀來與以前相比卻是另一番思考。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一萬多字的作品,把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剛讀起來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都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簡短的語句體現(xiàn)出了儒家思想的精華;簡短的語句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簡短的語句談論了教育教學、人生滄桑百態(tài)、君子、孝道等對后世影響巨大。
作為教師,首先關(guān)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學的觀點??鬃邮俏粋ゴ蟮慕逃?,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才能根據(jù)每位學生的特點來教導學生。當代學生的性格獨立,差異很大,我們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上,孔子提倡教學相長?!墩撜Z》中記載著孔子及其眾弟子的對話,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評的意見,孔子也很關(guān)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他從未對孔子提出疑問,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他有幫助的人??鬃舆€敢于承認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的啟發(fā),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勇氣可嘉,精神可佩。而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實之不易。
在學習方面,《論語》對我們啟發(fā)也很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使他仁德兼?zhèn)?,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他的境界之高?;畹嚼蠈W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虛心向別人學習,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會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我們要取長補短,廣結(jié)良師益友。
孔子講究孝道,孝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現(xiàn)在的人們卻在褪色,經(jīng)常會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卻無人盡孝。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鬃铀岢男⑹且獜膬?nèi)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納入法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多關(guān)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對父母盡孝。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100多次談到君子,他強調(diào)的是一種人格的自我修養(yǎng)。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懷天下,而且能經(jīng)常反思自己。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zhì)方面,作為君子應該先去做然后再說要有言行的標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當今有些人每當有牽扯到個人利益時,經(jīng)常互相漠視,甚至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稱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為什么當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學院,可見孔子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大師語中的內(nèi)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別人,為成為一個坦坦蕩蕩的真君子而努力奮斗。
第三篇:論語讀后感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大概是做學生的最高境界吧!這“十年寒窗”應是一生中收獲學習意義最多的時期吧!這句話讓我突想到最近正在閱讀的經(jīng)典文學《論語》,如果你還是不懂得學習的意義就去閱讀閱讀這本經(jīng)典文學吧!
所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了《論語》,讓我對學習的意義有所領悟?!墩撜Z》是中華經(jīng)典文學之一,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由二十篇章組成,內(nèi)容大多是關(guān)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就關(guān)于學習的原則來談談,今天所需講述關(guān)于學習意義的內(nèi)容吧!
學習的態(tài)度
古人云“態(tài)度決定一切”,一個人的態(tài)度可以決定你對這事情是否能取得成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彼^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的人,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和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而不是為了那所謂的“面子”,而欺騙別人欺騙自己。美國現(xiàn)代物理學家費曼曾經(jīng)說過,“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性打交道的,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zhì)疑留有余地?!睂茖W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jié)論留有被質(zhì)疑的余地,可以讓后人對質(zhì)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是科學發(fā)展所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使科學發(fā)展的道路輝煌燦爛。
學習的方法
解決問題時,我們都要通過一些方法才得以解決。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提出的。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小時候,在他祖父的教導下,他有所領悟并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他每天規(guī)定自己閱讀一定的卷數(shù),并且認真做筆記還寫下心得體會。就因為他的一部分筆記,后來匯成了流傳至今的著名《日知錄》一書,最后,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書筆記。就是因為這樣他不斷的復習,以“溫故而知新”成為了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的學者。老師曾說過“你不是圣人,你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所以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習時,我們也應該“溫故而知新”,來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學習的精神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而不覺滿足,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一位哲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贝蜷_《論語》在我們潛意識里,仿佛見到一位穿著白色的長袍,一臉慈祥和藹可親的長者,并正看著自己的弟子。并且不斷教導他的弟子;做人要做君子儒,應該心懷天下不應有狹窄之心。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反求諾己;對人要有情有義,義于比之;對己要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穿越了歷史,雖歷經(jīng)滄桑,卻飽含著豐富的知識??鬃釉O杏壇,修仁德,教六藝,育弟子三千,學而不厭,集為大成;誨人不倦,育七十二賢。因此他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就因為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使他成為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也使他的大成,也不因歷史的遷變,被歷史淹沒。
讀《論語》讓我領悟到學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面對“十年寒窗無人問”之時,應懂得怎么樣去面對。面對枯燥的學習,我們應該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tài)度;應該巧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方法;應該堅持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去學習。這樣就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再覺得學習是枯燥的了。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品讀了《論語》這本經(jīng)典書籍,使我領悟到了關(guān)于學習的一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