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guān)的《金庸的作品讀后感(范文2篇)》,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千文網(wǎng)還可以找到更多《金庸的作品讀后感(范文2篇)》。
第一篇:金庸之武俠小說讀后感
今天實習,上午做完事就閑的很,于是把倚天看完了。
第一,覺得金庸是個很崇尚佛法的人,天龍八部里的大惡人到最后都被無名無姓的掃地僧收了,倚天里的大惡人謝遜也被僧人收了。想必金庸覺得這是惡人最好的歸宿吧。不過這幾人也不是本性惡,只是有業(yè)障放不下,待到生死關(guān)頭就明白其實自己在乎的之于生死也是太過不足道了,于是在生死之間頓悟佛法。成昆卻是十足的惡人,沒干過一件好事,這樣徹徹底底的惡人在金庸那里也是不多見,當然我尚未讀全而且讀了又忘,只記得好事好人,這等惡人我總是不想記得。
人總是要到失去才明白珍貴,等到險境一過又兀自快活了。這也許本是適應壞境的好方法,但難免會使眼見幸福卻總不滿足。人的欲望總是在不斷膨脹,看到身邊人穿的好了,便也想有身華服,有了漂亮衣服又想吃點山珍海味,吃完了身邊的又想去看看洋人那里有什么新鮮,總是不能滿足。有時真想當個和尚,眼不見這世事繁華也就不為所動,各種光怪陸離也就視若無物了。只是自己不過是個凡夫俗子,放不下的太多,羈絆太多,欲望也太多。而且當今專心修行的和尚怕也不多了,班上有信佛法的同學,但打起交道來比一般人還陰險狡詐,盡干些背后捅刀子的事,不知怕不怕報應。
第二點感受來自于后記,金庸寫說把無忌對張翠山,謝遜對無忌的父子之愛寫的太淺薄了,只是當時不明白。這一句“只是當時不明白”讓我讀來心下一凄,世間很多事當時都是不明白的,等到明白了也只能如此嘆息一聲。這一聲嘆息比幾萬字的千回百轉(zhuǎn)還讓人揪心。生活是最好的編劇,所以無從猜想金庸究竟何出此言,但這一句卻道中了許許多多平常人的心事。與“當時只道是尋常”余韻一致,時間是最讓人無奈的東西,只能眼睜睜看它從指縫溜走。小時候讀《匆匆》只覺得寫的輕快有趣,現(xiàn)在長大了重讀,滿滿的無奈,梗的說不出話。
總想著現(xiàn)在是長大了,當年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但轉(zhuǎn)念想這人生才不過剛開始,想想未來還有多少想不到的危險困難,以后看現(xiàn)在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呢。
實習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阿姨頭發(fā)養(yǎng)護的很好,心想不知我到了她這個年紀會是什么模樣。人生好長,太多未知等著我探索,一步一步走吧,就像無忌,做完一件事便有另一件事逼著往前走了。人生就是這樣,永遠不知道下一步踏下去是萬丈深淵還是柳暗花明。
第二篇:金庸讀后感
屈指算來,我讀金庸小說已9本了,這算不少也不多,因為金庸作品才14部。對于愛他作品的讀者,這未免殘酷了些?!敖鹩棺髌繁颈久彪m不盡然,然而一半為名著,也不是夸大的。由于愛他的作品,不禁對他也敬佩起來。特別是看完香港電視臺一輯介紹金庸的電視后,對他更是佩服。金庸辦《明報》成功,這是眾所周知,至于他中學時就出書供自己念大學,更令我駭然,然而這只是我以小才之量大能者罷了,我覺得他最成功之處還是小說的成就。
我有很多同學對金庸作品都愛不釋手,有的甚至著了迷。金庸作品無論男女,很多人已看過,因為他的作品大都搬上電視,有的甚至重播了好幾次,幾乎人人都認識金庸,近年似乎更受歡迎。他的作品歷幾十年風靡一時,可見他作品受歡迎的.程度。至于他的作品為什么這樣受歡迎呢?原因有二:一是故事好看;二是文學價值。前者是一般用來消遣的人認為的,后者是愛好文學的人認為的。而我屬于后者。我認為看金庸作品不要只看里面的內(nèi)容,還應細心地琢磨。所謂,要尋字中字,須得百年思。
武俠小說雖是通俗小說,但金庸作品卻在通俗中見不平凡。他的文筆新,介乎于古文與白話之間,這不但使人容易明了,還可以使讀者由此而奠下古文的基礎。
除此外,金庸作品的布局結(jié)構(gòu)也經(jīng)一番細心思慮過,往往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綿延了全本書,令人看了毫無夜里捉蒼蠅DD不著邊兒的感覺。因此“金庸作品自成一個武俠世界”?!渡涞裼⑿蹅鳌?、《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是他作品中的三部曲?!堆┥斤w狐外傳》又是相連的兩個故事。此外還有許多的作品如《書劍恩仇錄》、《鴛鴦刀》和《飛狐外傳》兩部又有關(guān)連。金庸的作品雖都獨立成書,但都是互有聯(lián)系的,恰似“藕斷絲連”。因此金庸的武俠世界綿延千年。
金庸的精心杰作我們無不贊嘆,然而他的真情更動人心弦。金庸常在作品中予以自己的真情實感,由愛、恨、憎、厭而起,有憎恨,有喜愛,有同情。憎恨的是誰?是那些追名逐利,殘殺同門,為害世界的人,如岳不群、左冷禪、任我行、東方不敗等;喜愛的是什么?是隱逸,與世無爭,知足的人,像張無忌、令狐沖等;同情的是誰?是狄云、是林平之、是慕容復。他的作品反映時世,描寫人性DD一個爾虞我詐,互相殘殺,互相利用的武林世界。
金庸的寫作手法多變,不拘于一格,或倒敘、或插敘、或補敘、或布懸念等等,使得奇峰迭起,引人入勝,復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秱b客行》中就運用了很多懸念,特別是石破天與石中玉對換角色一事,最易使人“頭暈眼花”,若非看完全書,讀者可能始終會“糊涂不醒”。
他的作品有很多伏筆。其中最突出的是獨孤求敗,此人從未出現(xiàn),不知年代,不知何人,武林中從未傳聞,但他卻占了金庸作品一個重要的席位。在《神雕俠侶》中,楊過所得的玄鐵劍和劍法就是間接受益于獨孤求敗,而他找到玄鐵劍時所不見的“獨孤九劍”劍譜,卻原來早已被人拿去,誰知卻到了《笑傲江湖》的風清揚那處。金庸的伏筆足見他思慮遠到,在小地方創(chuàng)新天地,可見非凡之功,難怪有“金學”,“金庸作品是個寶藏”這句話果然不虛。
對于那些輕視武俠小說的文人,不看金庸小說是他們的一個損失。